评估牛奶蛋白过敏性直肠结肠炎患儿的营养风险;观察喂养干预方案的变化及疗效,探讨个体化喂养干预方案的选择时机。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7月湖南省儿童医院确诊为牛奶蛋白过敏性直肠结肠炎的171例患儿临床资料,其中非母乳喂养组139例(81.3%)。干预方案:母乳喂养组继续母乳喂养32例,非母乳喂养组中游离氨基酸配方干预36例(21.1%),深度水解配方干预103例(60.2%),观察喂养干预2周的疗效,随访8周、12周、24周时喂养干预配方变化及0、3、6个月营养风险评估情况。
结果171例患儿中,男:女=1.5:1.0;平均年龄(4.1±1.3)个月。疗效观察:干预2周共显效147例(86.0%),其中母乳喂养组显效率为79.2%,与游离氨基酸配方组及深度水解配方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0.5年内干预配方改变:8周:母乳喂养组30例继续母乳喂养,游离氨基酸配方粉喂养21例(12.3%),深度水解配方粉85例(49.7%),适度水解配方35例(20.5%);12周:母乳喂养23例(13.5%),游离氨基酸配方粉喂养16例(9.4%),深度水解配方粉喂养56例(32.7%),适度水解配方喂养76例(44.4%);24周:母乳喂养21例(12.3%),游离氨基酸配方粉喂养7例(4.1%),适度水解配方喂养13例(7.6%),普通配方喂养130例(76.0%)。于0、3、6个月进行营养风险评估(STAMP营养风险评估表),3组在不同时期的风险评分均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牛奶蛋白过敏性直肠结肠炎患儿营养风险较低,不同的喂养干预方式对患儿的营养状态无明显影响。继续母乳喂养可有效回避牛奶过敏,人工喂养患儿干预后2周左右症状可获缓解,50%左右在3个月以上可获得部分免疫耐受,故可根据其诱导免疫耐受情况进行个体化喂养干预,减轻经济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