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程群建设是当前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以泰山医学院化学课程改革为背景,阐述了化学课程群的建设情况。实践表明,优质化学课程群可更好地服务于医药类专业培养目标,有利于实现化学类课程的协调发展、协同作用,达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医药类专业;化学;课程群
作者简介:董建(1976-),女,山东济南人,泰山医学院化工学院,教授;孙立平(1977-),女,山东德州人,泰山医学院化工学院,副教授。(山东 泰安 27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泰山医学院教育教学研究重点课题(课题编号:XZ201100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156-02
课程群建设是高等院校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其基本思想是把内容联系紧密、内在逻辑性强、属同一个培养能力范畴的一类课程作为一个课程群组进行建设;[1]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课程群的融合打破教学资源互不相通的严格壁垒,使群内课程之间“由原来的相互隔离转变为相互贯通,由原来的相互重叠转变为相互补充,由原来的相互矛盾转变为相辅相成”。[2]
化学课程是医药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其开设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用化学的理论去认知和理解生命科学中的现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药理、病理等后续课程奠定基础。泰山医学院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基点,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依据医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将化学课程重新进行规划设计,构建了化学课程群。在此基础上,通过整合优化课程资源,推进了群内课程的协调发展、协同作用,促进了化学课程群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课程群的建设模式
课程群建设模式决定了课程群的顶层设计和建设思路,决定了建设方案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如建设模式不清晰,将会使建设过程缺乏总体认识与规划,出现盲目建设的现象。泰山医学院从化学课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了以精品课程为核心的课程群建设模式。该模式先对主干课程进行优化组合,再根据课程群顶层设计确定具体合适数量的课程,在普遍建设的基础上以一两门课程为核心进行精品课程建设,打造有特色的高质量课程,进而以精品课程这个“点”带动整个课程群这个“面”,产生课程群的整体效应。[3]
本着课程群应涵盖医药类专业所需化学学科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理念,确定由“基础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化学课程以及与化学密切相关、前后衔接的“生物化学”六门课程组成化学课程群。其中,“生物化学”为省级精品课程和省级双语示范课程,“基础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为校级精品课程。化学课程群在建设的过程中,充分突显了精品课程的辐射和示范作用。以省级精品课程“生物化学”建设促进课群建设,逐步实现院系重点课群→校精品课程课群→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
二、课程群的建设策略
课程群建设,单纯地看,是对课程如何融合、如何分解、从而形成新的课程群体的过程。然而,从宏观角度看,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师资队伍、专业培养、课程内容、教学资源等多方面的建设内容。[4]
1.打破单一课程的壁垒,统筹培养和调配师资
化学课程群建立了由课程群负责人和各门课程负责人组成的课程群管理小组,从制度上加强了课程群建设的管理和监督,并对本教学团队教师的培养和调配进行了统一的规划和管理。
(1)在青年教师的培养上,坚持“青年教师导师制”,根据青年教师所承担的教学任务,聘任相关课程的资深教师担任其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从专业知识、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和教书育人等方面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培养,使其迅速成长为教学骨干。
(2)对教师外出进修学习、攻读学位进行统筹安排。在保证正常教学运行的情况下,支持教师外出进修学习和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
(3)在人才引进上合理规划,注重教师队伍的学科交叉和优势互补。
(4)通过课程优化组合,形成一个教学团队,内部实现了灵活的合理调配,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大大缓解了因学生数量增加而带来的教学压力。
2.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构筑多层次课程体系
医药类专业化学课程群是为医学和药学专业培养目标服务的,因此在课程体系上应突出医学和药学专业的属性与特色。在教学改革和实践中,根据医学和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目标的差异,采取模块化的教学体系:教学模块1(“基础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面向临床医学等专业开设;教学模块2(“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面向药学等专业开设。教学内容的设计根据各专业对化学知识的应用深度和广度的不同,不同教学模块的内容既有独立又有交叉,形成培养医药类专业学生化学素养的科学的化学知识网络结构。
3.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
医药类专业化学课程群摒弃了过分注重单一课程整体性、系统性的传统观念,紧紧围绕医学、药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根据专业学习的需要和学科发展的趋势以及化学课程在专业教育中的作用来组织教学内容,做到“密切联系专业,密切联系实验,密切联系新进展”。
在理论教学方面:一是对化学类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分化与组合,在内容上压缩并整合了相同和相似内容,避免教学内容的低水平重复;二是删除陈旧内容,适度反映现代化学学科的新动向、新趋势、新应用,用现代视野拓宽化学知识面,形成一个既包含化学科学的必要知识点,又能反映现代化学知识的课程体系;三是突出重点,根据不同专业对化学知识的要求精选内容,构建适合相应专业使用的化学教育课程体系,解决“少学时”与“宽基础”的矛盾。
在实验教学方面:紧密结合专业实际,统筹安排不同教学模块中各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按知识的层次在纵向上大体分为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和设计实验三个层次,教学过程注重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由指导型到研究型的不断深入,逐级增加实验难度和复杂性,使学生能够从基础入手,在掌握基本操作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渐次提高动手能力和自主设计能力,有计划、有步骤地帮助学生培养创新能力。 4.构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一体化的网络教学平台
化学课程群借助学校网络教学综合平台积极建设网络课程,构建化学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一体化的网络教学平台。各门课程均建立了课程网站,上传了教学大纲、各章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试题库,练习题及习题解答,形成了资源丰富的数字化学习环境。课程群网络教学平台充分发挥了资源共享优势,体现了课程教学内容与化学领域最新进展的衔接性、与交叉学科的渗透性和学生所学专业的相关性。课程群网络教学平台能运用多种学习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可随时进入网站获取资料,进行自主学习。
5.逐步构建双语教学体系
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生物化学”的带动之下,课程群内的其他课程均进一步强化了双语教学。针对临床医学与英语双专业的专业特点,整合英语水平高的师资,在“基础化学”、“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的教学中选取一定比例的教学内容重点推行双语教学,教学效果良好。另外,在对留学生授课过程中,通过选用教学团队中英语水平高的教师作为主讲教师,其他青年教师作为助教的方式,提高教学团队整体的双语教学水平。通过近年来的教学实践,逐步形成了集双语教材、学习指导、电子教案、网络学习系统为一体的双语教学体系。
6.建立开放式的综合创新平台,营造多维的学习环境
化学课程的学习不应局限于课堂之内,在实践中努力扩充教学范围,将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教师的科研及学生的课外活动中,这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现代化医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1)定期开展化学知识讲座、趣味化学竞赛和化学实验技能大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主动走进化学、了解化学从而能够热爱化学,产生学习动力。
(2)重视开放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实践,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发展。
(3)构筑教学与科研相融通的开放式教学资源环境。打破实验教学局限于教学实验室的单一模式,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让学生在实验中享受科研带来的乐趣,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
(4)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泰安市大学生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三、课程群的建设成效
医药类专业化学课程群“以精品课程为核心的课程群建设模式”理顺了精品课程建设和课程群建设的关系。一方面,以省级精品课程“生物化学”为龙头,以校级精品课程“基础化学”、“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为基础,充分发挥了精品课程的辐射示范作用,以精品课程建设促进课程群建设;另一方面,将课程群中的各门课程的关联性、逻辑关系融会贯通于教学建设中,在课程群基础上建设精品课程,实现了共建优质教学资源的目标。医药类专业化学课程群先后被评为校级优质课程群(2011年)和省级精品课程(2012年)。
四、结论
医药类专业优质化学课程群的建设是一个持续的、发展的建设过程。目前我们仅从课程群建设理念、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整合优化,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将进一步整合优化课程资源,促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全面推进各门课程协调发展、协同作用,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屈文涛,宋红,徐剑波,等.产品开发设计课程群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与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35):92-93.
[2]范钦珊.面向21世纪的系列课程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
1997,(3):43.
[3]许世军,任小玲.以教学研究为龙头在课群中突出精品课程建设——以大学物理精品课程建设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9,(6):105-106.
[4]钱珍珠,杨云滨,施建明,等.浅谈医学院校基于课程群理念的公共选修课建设[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2):72.
(责任编辑:孙晴)
关键词:医药类专业;化学;课程群
作者简介:董建(1976-),女,山东济南人,泰山医学院化工学院,教授;孙立平(1977-),女,山东德州人,泰山医学院化工学院,副教授。(山东 泰安 27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泰山医学院教育教学研究重点课题(课题编号:XZ201100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156-02
课程群建设是高等院校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其基本思想是把内容联系紧密、内在逻辑性强、属同一个培养能力范畴的一类课程作为一个课程群组进行建设;[1]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课程群的融合打破教学资源互不相通的严格壁垒,使群内课程之间“由原来的相互隔离转变为相互贯通,由原来的相互重叠转变为相互补充,由原来的相互矛盾转变为相辅相成”。[2]
化学课程是医药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其开设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用化学的理论去认知和理解生命科学中的现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药理、病理等后续课程奠定基础。泰山医学院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基点,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依据医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将化学课程重新进行规划设计,构建了化学课程群。在此基础上,通过整合优化课程资源,推进了群内课程的协调发展、协同作用,促进了化学课程群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课程群的建设模式
课程群建设模式决定了课程群的顶层设计和建设思路,决定了建设方案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如建设模式不清晰,将会使建设过程缺乏总体认识与规划,出现盲目建设的现象。泰山医学院从化学课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了以精品课程为核心的课程群建设模式。该模式先对主干课程进行优化组合,再根据课程群顶层设计确定具体合适数量的课程,在普遍建设的基础上以一两门课程为核心进行精品课程建设,打造有特色的高质量课程,进而以精品课程这个“点”带动整个课程群这个“面”,产生课程群的整体效应。[3]
本着课程群应涵盖医药类专业所需化学学科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理念,确定由“基础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化学课程以及与化学密切相关、前后衔接的“生物化学”六门课程组成化学课程群。其中,“生物化学”为省级精品课程和省级双语示范课程,“基础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为校级精品课程。化学课程群在建设的过程中,充分突显了精品课程的辐射和示范作用。以省级精品课程“生物化学”建设促进课群建设,逐步实现院系重点课群→校精品课程课群→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
二、课程群的建设策略
课程群建设,单纯地看,是对课程如何融合、如何分解、从而形成新的课程群体的过程。然而,从宏观角度看,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师资队伍、专业培养、课程内容、教学资源等多方面的建设内容。[4]
1.打破单一课程的壁垒,统筹培养和调配师资
化学课程群建立了由课程群负责人和各门课程负责人组成的课程群管理小组,从制度上加强了课程群建设的管理和监督,并对本教学团队教师的培养和调配进行了统一的规划和管理。
(1)在青年教师的培养上,坚持“青年教师导师制”,根据青年教师所承担的教学任务,聘任相关课程的资深教师担任其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从专业知识、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和教书育人等方面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培养,使其迅速成长为教学骨干。
(2)对教师外出进修学习、攻读学位进行统筹安排。在保证正常教学运行的情况下,支持教师外出进修学习和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
(3)在人才引进上合理规划,注重教师队伍的学科交叉和优势互补。
(4)通过课程优化组合,形成一个教学团队,内部实现了灵活的合理调配,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大大缓解了因学生数量增加而带来的教学压力。
2.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构筑多层次课程体系
医药类专业化学课程群是为医学和药学专业培养目标服务的,因此在课程体系上应突出医学和药学专业的属性与特色。在教学改革和实践中,根据医学和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目标的差异,采取模块化的教学体系:教学模块1(“基础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面向临床医学等专业开设;教学模块2(“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面向药学等专业开设。教学内容的设计根据各专业对化学知识的应用深度和广度的不同,不同教学模块的内容既有独立又有交叉,形成培养医药类专业学生化学素养的科学的化学知识网络结构。
3.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
医药类专业化学课程群摒弃了过分注重单一课程整体性、系统性的传统观念,紧紧围绕医学、药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根据专业学习的需要和学科发展的趋势以及化学课程在专业教育中的作用来组织教学内容,做到“密切联系专业,密切联系实验,密切联系新进展”。
在理论教学方面:一是对化学类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分化与组合,在内容上压缩并整合了相同和相似内容,避免教学内容的低水平重复;二是删除陈旧内容,适度反映现代化学学科的新动向、新趋势、新应用,用现代视野拓宽化学知识面,形成一个既包含化学科学的必要知识点,又能反映现代化学知识的课程体系;三是突出重点,根据不同专业对化学知识的要求精选内容,构建适合相应专业使用的化学教育课程体系,解决“少学时”与“宽基础”的矛盾。
在实验教学方面:紧密结合专业实际,统筹安排不同教学模块中各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按知识的层次在纵向上大体分为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和设计实验三个层次,教学过程注重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由指导型到研究型的不断深入,逐级增加实验难度和复杂性,使学生能够从基础入手,在掌握基本操作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渐次提高动手能力和自主设计能力,有计划、有步骤地帮助学生培养创新能力。 4.构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一体化的网络教学平台
化学课程群借助学校网络教学综合平台积极建设网络课程,构建化学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一体化的网络教学平台。各门课程均建立了课程网站,上传了教学大纲、各章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试题库,练习题及习题解答,形成了资源丰富的数字化学习环境。课程群网络教学平台充分发挥了资源共享优势,体现了课程教学内容与化学领域最新进展的衔接性、与交叉学科的渗透性和学生所学专业的相关性。课程群网络教学平台能运用多种学习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可随时进入网站获取资料,进行自主学习。
5.逐步构建双语教学体系
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生物化学”的带动之下,课程群内的其他课程均进一步强化了双语教学。针对临床医学与英语双专业的专业特点,整合英语水平高的师资,在“基础化学”、“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的教学中选取一定比例的教学内容重点推行双语教学,教学效果良好。另外,在对留学生授课过程中,通过选用教学团队中英语水平高的教师作为主讲教师,其他青年教师作为助教的方式,提高教学团队整体的双语教学水平。通过近年来的教学实践,逐步形成了集双语教材、学习指导、电子教案、网络学习系统为一体的双语教学体系。
6.建立开放式的综合创新平台,营造多维的学习环境
化学课程的学习不应局限于课堂之内,在实践中努力扩充教学范围,将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教师的科研及学生的课外活动中,这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现代化医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1)定期开展化学知识讲座、趣味化学竞赛和化学实验技能大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主动走进化学、了解化学从而能够热爱化学,产生学习动力。
(2)重视开放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实践,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发展。
(3)构筑教学与科研相融通的开放式教学资源环境。打破实验教学局限于教学实验室的单一模式,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让学生在实验中享受科研带来的乐趣,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
(4)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泰安市大学生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三、课程群的建设成效
医药类专业化学课程群“以精品课程为核心的课程群建设模式”理顺了精品课程建设和课程群建设的关系。一方面,以省级精品课程“生物化学”为龙头,以校级精品课程“基础化学”、“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为基础,充分发挥了精品课程的辐射示范作用,以精品课程建设促进课程群建设;另一方面,将课程群中的各门课程的关联性、逻辑关系融会贯通于教学建设中,在课程群基础上建设精品课程,实现了共建优质教学资源的目标。医药类专业化学课程群先后被评为校级优质课程群(2011年)和省级精品课程(2012年)。
四、结论
医药类专业优质化学课程群的建设是一个持续的、发展的建设过程。目前我们仅从课程群建设理念、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整合优化,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将进一步整合优化课程资源,促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全面推进各门课程协调发展、协同作用,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屈文涛,宋红,徐剑波,等.产品开发设计课程群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与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35):92-93.
[2]范钦珊.面向21世纪的系列课程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
1997,(3):43.
[3]许世军,任小玲.以教学研究为龙头在课群中突出精品课程建设——以大学物理精品课程建设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9,(6):105-106.
[4]钱珍珠,杨云滨,施建明,等.浅谈医学院校基于课程群理念的公共选修课建设[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2):72.
(责任编辑:孙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