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虞初续志·郭猫儿》一文中有这么一句:“群鸡乱鸣,其声种种各别。”学生们大惑不解:不就是鸡叫嘛,怎么还“种种各别”?看着一个个紧皱的眉头,我知道现在的孩子们由于学习任务的繁重,很难有闲暇去留意“鸡啼”,生活中的种种乐趣也随之消弭了,留下的只有学习的苦楚,不可怜么?高考后有学生撕书泄愤不就是教育的悲哀吗?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文字是鲜活的,可为何到了课堂上却变得枯燥了、乏味了?毋庸讳言,浮躁之心由应试而起,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教师应首先抛弃名利之心,领着学生去品读文字,还原生活,帮助他们感受生活的美好,并从中获取发展的力量。
爬山的目的不只是登临山顶,还有一路风光;人生的重心不在于结果,而是在于生命的过程;同样,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提升生命的价值,完善生命的发展。教师要通过阅读教会学生欣赏生活中的无限风光,激发其生命的激情,点燃其智慧的火花。朱光潜先生的那句话真好:“慢慢走,欣赏呀!”
一、欣赏壮丽人生,激发生命激情
没有波澜的水是一潭死水,没有激情的生命是僵死的生命。通过阅读,学生们能激发起生命激情,使他们昂扬精神,成为他们打造亮丽人生的开端。教学中这样的机会比比皆是,如在学习《在沙漠中心》一文时,我让学生站在欣赏的角度谈谈主人公的形象,有学生这样说道:“他是一位追逐理想的真心英雄,可以为理想而死,难能可贵的是为了理想他可以忍受巨大的痛苦死而复活。他告诉我要树立理想,奋斗一生。”又如在学习《夸父逐日》一文时,我设置了同样的问题,有学生说:“夸父的形象展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探索自然、战天斗地的豪情。”其实这样的回答按教案的标准便可以给满分了。但我仍觉不够深入:“仅如此吗?除此之外,大家还能品出什么味来?”经过一番思考,张博站起来大声说:“夸父以生命为代价去追逐太阳,活得轰轰烈烈,我也要像他那样去追求我的理想,轰轰烈烈过一生。”他的话打破了教室的安静,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激情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要让激情融入生命,使之成为一种性格、一种习惯,才能成就辉煌人生。在阅读活动中,要加深学生的这种情感体验,让这种情感融入骨髓,打造他们的豪迈人生。
二、欣赏细节,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
每次读鲁迅先生的小说总是惊叹、钦佩于他的细节描写,如《社戏》一文除了教案上分析的经典细节之外,还有很多的小细节:“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卖豆浆的聋子也回去了。日里倒有,我还喝了两碗呢。”“夜渔的几个老渔父。”“桥脚上站着一个人,却是我的母亲。”尤其是这些加点的词看似信手拈来,仔细品品就会觉着这其中蕴含着作者丰厚的生活积累,让人读来历历在目,看到更为广阔的生活场景。我想正是鲁迅先生对生活的细心观察才使他超越于他人之上,文笔更为细致传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她总能赐予有心人无限的财富,而孩子们对她的感觉却总是苍白的、淡陌的。敏感的心灵是需要启迪的,而教育的作用正在于启迪、激励和鼓舞。因而在备课时我总是竭力寻觅记忆中与文章贴近的生活故事、生活场景,在课堂上适时讲给学生听,让他们在听的同时学会联系自身、联系生活。如上文提到的《郭猫儿》本是教学《口技》时我准备的一篇拓展练习的文章,当遇到上述情况后,我立刻调整了教学方案。我觉得开启孩子们细心观察生活的心灵要比教给他们某个题目的答案更重要,于是我便来了个脱口秀:“童年时,我们村家家户户都养鸡,每到黎明鸡啼声此起彼伏。雄壮的大公鸡声音洪亮、音域宽广,它叫得得心应手,旋律流畅;稚嫩的小公鸡底气不足,叫得晦涩断续,有时叫了半声就高不上去了。躺在床上听着鸡叫声,有时我会在心里给它们一一对上号:急促响亮的肯定是大红公鸡叫的,舒缓悠扬的肯定是芦花公鸡叫的。听着听着就觉得它们似在比赛,有时又像是开会争论,真是热闹极了!”话音未落便有学生大悟似的说:“对对对……”其他学生也活跃起来,临近位的同学互相交流着自己的见闻。我相信他们的脑海中已有了各自的乡村图景:黎明、晨雾、鸡啼……“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示范使学生茅塞顿开,生活的源流流淌在阅读之中,绮丽的天光云影自会徘徊在眼前。
课后,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蒙上你的眼睛,仔细听听同学们的谈论,你能否通过声音辨别他们?你能说出他们声音的特点吗?以此点拨学生们细心感受生活的意识,从而享受生活的乐趣。
三、欣赏人情美,引导学生珍爱生活
“学生对美的感受的具体化,对人生审视的深刻化,是文学教育的又一意义所在。”——朱绍禹,《文学教育值得重视》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倍受家人的宠爱,遇事为自己着想的多,为他人着想的少,对父母只知索取,不会体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家长们抱怨:“油瓶倒了都不知道扶。”他们的“不知”其实是家庭责任意识的淡薄造成的。教师要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在感受父母之爱、朋友真情之时学会感恩,学会“送人玫瑰”。我在引导学生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时,对于“我走出了教室,站在爸面前。爸没说什么,打开了手中的包袱,拿出来的是我的花夹袄。他递给我,看着我穿上,又拿出两个铜板来给我。”这一细节描写设置了这样的问题:“爸爸为何不让老师转交包裹而要亲自交给我?并且还要看着我穿上?想想看爸爸的眼神会传达出他怎样的心声?”用问题推动学生们自创情境深刻感受父爱的深沉。“你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情,说出来给大家听听。”有不少学生说出了自己与父母的矛盾,深深反思了自己的行为,情真意切。
总之,文学作品所展示的画面,涉及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它比其他任何学科都更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拓展视野,丰富人生经验和见识。教师应勤于引导、善于引导学生透过文学看生活,让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殿堂。
爬山的目的不只是登临山顶,还有一路风光;人生的重心不在于结果,而是在于生命的过程;同样,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提升生命的价值,完善生命的发展。教师要通过阅读教会学生欣赏生活中的无限风光,激发其生命的激情,点燃其智慧的火花。朱光潜先生的那句话真好:“慢慢走,欣赏呀!”
一、欣赏壮丽人生,激发生命激情
没有波澜的水是一潭死水,没有激情的生命是僵死的生命。通过阅读,学生们能激发起生命激情,使他们昂扬精神,成为他们打造亮丽人生的开端。教学中这样的机会比比皆是,如在学习《在沙漠中心》一文时,我让学生站在欣赏的角度谈谈主人公的形象,有学生这样说道:“他是一位追逐理想的真心英雄,可以为理想而死,难能可贵的是为了理想他可以忍受巨大的痛苦死而复活。他告诉我要树立理想,奋斗一生。”又如在学习《夸父逐日》一文时,我设置了同样的问题,有学生说:“夸父的形象展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探索自然、战天斗地的豪情。”其实这样的回答按教案的标准便可以给满分了。但我仍觉不够深入:“仅如此吗?除此之外,大家还能品出什么味来?”经过一番思考,张博站起来大声说:“夸父以生命为代价去追逐太阳,活得轰轰烈烈,我也要像他那样去追求我的理想,轰轰烈烈过一生。”他的话打破了教室的安静,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激情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要让激情融入生命,使之成为一种性格、一种习惯,才能成就辉煌人生。在阅读活动中,要加深学生的这种情感体验,让这种情感融入骨髓,打造他们的豪迈人生。
二、欣赏细节,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
每次读鲁迅先生的小说总是惊叹、钦佩于他的细节描写,如《社戏》一文除了教案上分析的经典细节之外,还有很多的小细节:“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卖豆浆的聋子也回去了。日里倒有,我还喝了两碗呢。”“夜渔的几个老渔父。”“桥脚上站着一个人,却是我的母亲。”尤其是这些加点的词看似信手拈来,仔细品品就会觉着这其中蕴含着作者丰厚的生活积累,让人读来历历在目,看到更为广阔的生活场景。我想正是鲁迅先生对生活的细心观察才使他超越于他人之上,文笔更为细致传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她总能赐予有心人无限的财富,而孩子们对她的感觉却总是苍白的、淡陌的。敏感的心灵是需要启迪的,而教育的作用正在于启迪、激励和鼓舞。因而在备课时我总是竭力寻觅记忆中与文章贴近的生活故事、生活场景,在课堂上适时讲给学生听,让他们在听的同时学会联系自身、联系生活。如上文提到的《郭猫儿》本是教学《口技》时我准备的一篇拓展练习的文章,当遇到上述情况后,我立刻调整了教学方案。我觉得开启孩子们细心观察生活的心灵要比教给他们某个题目的答案更重要,于是我便来了个脱口秀:“童年时,我们村家家户户都养鸡,每到黎明鸡啼声此起彼伏。雄壮的大公鸡声音洪亮、音域宽广,它叫得得心应手,旋律流畅;稚嫩的小公鸡底气不足,叫得晦涩断续,有时叫了半声就高不上去了。躺在床上听着鸡叫声,有时我会在心里给它们一一对上号:急促响亮的肯定是大红公鸡叫的,舒缓悠扬的肯定是芦花公鸡叫的。听着听着就觉得它们似在比赛,有时又像是开会争论,真是热闹极了!”话音未落便有学生大悟似的说:“对对对……”其他学生也活跃起来,临近位的同学互相交流着自己的见闻。我相信他们的脑海中已有了各自的乡村图景:黎明、晨雾、鸡啼……“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示范使学生茅塞顿开,生活的源流流淌在阅读之中,绮丽的天光云影自会徘徊在眼前。
课后,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蒙上你的眼睛,仔细听听同学们的谈论,你能否通过声音辨别他们?你能说出他们声音的特点吗?以此点拨学生们细心感受生活的意识,从而享受生活的乐趣。
三、欣赏人情美,引导学生珍爱生活
“学生对美的感受的具体化,对人生审视的深刻化,是文学教育的又一意义所在。”——朱绍禹,《文学教育值得重视》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倍受家人的宠爱,遇事为自己着想的多,为他人着想的少,对父母只知索取,不会体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家长们抱怨:“油瓶倒了都不知道扶。”他们的“不知”其实是家庭责任意识的淡薄造成的。教师要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在感受父母之爱、朋友真情之时学会感恩,学会“送人玫瑰”。我在引导学生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时,对于“我走出了教室,站在爸面前。爸没说什么,打开了手中的包袱,拿出来的是我的花夹袄。他递给我,看着我穿上,又拿出两个铜板来给我。”这一细节描写设置了这样的问题:“爸爸为何不让老师转交包裹而要亲自交给我?并且还要看着我穿上?想想看爸爸的眼神会传达出他怎样的心声?”用问题推动学生们自创情境深刻感受父爱的深沉。“你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情,说出来给大家听听。”有不少学生说出了自己与父母的矛盾,深深反思了自己的行为,情真意切。
总之,文学作品所展示的画面,涉及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它比其他任何学科都更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拓展视野,丰富人生经验和见识。教师应勤于引导、善于引导学生透过文学看生活,让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