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等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现代社会对公民所提出的素质要求,为语文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它要求语文教学必须在新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为了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首先进行观念更新,培训洗脑。三维目标的提出让我们明确在现代的课堂上,不单单注重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舞台,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的场地,学习方式也由教师的引导变成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探讨和交流。教学过程中做到目标明确,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近段,我们为了教学改革卓著成效,相继去了几所名校学习他们的先进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在那里听了将近30多节课,也让自己感到耳目一新,反思了自己在教学中的拘谨,把对方的教法随即运用到自己的实际教学中,在几轮的尝试后,有这么几点体会:
一、“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与能力
先学后教与当堂训练处理好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改变了教与学的顺序,改变了教与学的主次,摆正了“学”与“教”的关系,也摆正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只有让学生先学,遇到问题积极思考,或者自己来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可以和同桌探讨,在探讨无果时,教师做点播,这样学生的对获取知识的印象特别深刻。然后再做当堂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学生运用知识,形成了能力。只有当堂训练,才能使先学后教紧张、高效,当堂训练是衡量学生能不能运用新知识,形成能力的标志,也是体现课堂教学改革的标志。这样的教学程序确实让学生自己获取了一定的知识,并且增加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很顺利的完成了新课标中“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的培养。
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强化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探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入手,“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伙伴和学习问题。无数事实证明,认识从实践开始,要在实践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体现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所谓先学,就是指学生实践形成初步的认识,所谓后教,就是兵教兵,也是学生实践,加深认识。所谓“当堂完成作业”,还是让学生实践,逐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形成能力,全面提高素质。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看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高低。而能力的提高,相互依靠学生的学、思、知、行紧密结合练出来的,悟出来的。这一点,教师的教绝对代替不了。教师教得好不好,衡量的标准主要是能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让学生爱好、勤学、苦练,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而且学会如何自学,学会如何创新,探索新的知识领域。
三、“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否忽略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然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它需要教师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领悟的。 我们所听的先学后教的示范课,都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即:板书课题、出示目标、自学指导、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六个环节。教师在这样的一节课里只是按照六环节搬下来,没有创设情境的导课,没有介绍作者和背景,教师很机械的出示学习目标,然后出示自学方法,没有了情感氛围的渲染,学生就枯燥的为学知识而学知识。有时,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也是很大,没有兴趣的去面对一篇文章,学生怎么能投入进去呢?我觉得,先学后教一定要允许教师适当的做好情感激发和调整,不能干巴巴的为形式而形式,这样,不但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显得一节课是那样的枯燥无味。
四、在接受新的教法时,不能急于求成,多做自我反思
自己原来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比较多的是情感教学法,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现在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既尝到了甜头,也有些许不适应,所以自我反思成了借鉴别人教法的主旋律。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刻的反思,那么,不管其教龄多长,经验多丰富,他的素质只会永远停留在原来的水准上。实践证明,教师只注重外在影响,忽视内在因素的影响,素质不可能得到根本性的提高。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反思实践的内容和结果,分析其背后隐含的理论知识,提出问题的假设,并在实践中检验假设,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将别人的教法与自身的实践融汇一体,从而形成一套能适应教学变化的富有个性特色的知识体系。这样才会在教学中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社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还应具有扎实而宽广的专门学科知识和技能,广阔的教育前沿视野,敏感的教育问题意识,过硬的教育科研能力。所以自己在借鉴和探讨这一新的教改方法的同时,一定不能失去自我,而是把自己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和先学后教的方法融会贯通,从而在实践和技能上日臻完美。
为了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首先进行观念更新,培训洗脑。三维目标的提出让我们明确在现代的课堂上,不单单注重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舞台,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的场地,学习方式也由教师的引导变成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探讨和交流。教学过程中做到目标明确,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近段,我们为了教学改革卓著成效,相继去了几所名校学习他们的先进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在那里听了将近30多节课,也让自己感到耳目一新,反思了自己在教学中的拘谨,把对方的教法随即运用到自己的实际教学中,在几轮的尝试后,有这么几点体会:
一、“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与能力
先学后教与当堂训练处理好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改变了教与学的顺序,改变了教与学的主次,摆正了“学”与“教”的关系,也摆正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只有让学生先学,遇到问题积极思考,或者自己来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可以和同桌探讨,在探讨无果时,教师做点播,这样学生的对获取知识的印象特别深刻。然后再做当堂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学生运用知识,形成了能力。只有当堂训练,才能使先学后教紧张、高效,当堂训练是衡量学生能不能运用新知识,形成能力的标志,也是体现课堂教学改革的标志。这样的教学程序确实让学生自己获取了一定的知识,并且增加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很顺利的完成了新课标中“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的培养。
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强化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探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入手,“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伙伴和学习问题。无数事实证明,认识从实践开始,要在实践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体现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所谓先学,就是指学生实践形成初步的认识,所谓后教,就是兵教兵,也是学生实践,加深认识。所谓“当堂完成作业”,还是让学生实践,逐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形成能力,全面提高素质。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看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高低。而能力的提高,相互依靠学生的学、思、知、行紧密结合练出来的,悟出来的。这一点,教师的教绝对代替不了。教师教得好不好,衡量的标准主要是能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让学生爱好、勤学、苦练,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而且学会如何自学,学会如何创新,探索新的知识领域。
三、“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否忽略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然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它需要教师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领悟的。 我们所听的先学后教的示范课,都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即:板书课题、出示目标、自学指导、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六个环节。教师在这样的一节课里只是按照六环节搬下来,没有创设情境的导课,没有介绍作者和背景,教师很机械的出示学习目标,然后出示自学方法,没有了情感氛围的渲染,学生就枯燥的为学知识而学知识。有时,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也是很大,没有兴趣的去面对一篇文章,学生怎么能投入进去呢?我觉得,先学后教一定要允许教师适当的做好情感激发和调整,不能干巴巴的为形式而形式,这样,不但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显得一节课是那样的枯燥无味。
四、在接受新的教法时,不能急于求成,多做自我反思
自己原来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比较多的是情感教学法,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现在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既尝到了甜头,也有些许不适应,所以自我反思成了借鉴别人教法的主旋律。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刻的反思,那么,不管其教龄多长,经验多丰富,他的素质只会永远停留在原来的水准上。实践证明,教师只注重外在影响,忽视内在因素的影响,素质不可能得到根本性的提高。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反思实践的内容和结果,分析其背后隐含的理论知识,提出问题的假设,并在实践中检验假设,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将别人的教法与自身的实践融汇一体,从而形成一套能适应教学变化的富有个性特色的知识体系。这样才会在教学中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社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还应具有扎实而宽广的专门学科知识和技能,广阔的教育前沿视野,敏感的教育问题意识,过硬的教育科研能力。所以自己在借鉴和探讨这一新的教改方法的同时,一定不能失去自我,而是把自己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和先学后教的方法融会贯通,从而在实践和技能上日臻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