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对三河镇土地流转经营现状及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进一步发展土地流转经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土地流转;经营模式;发展对策;安徽肥西;三河镇
中图分类号 F30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14-0295-02
三河镇地处合肥市南端,与舒城、庐江相邻,现辖19个村,7个居委会,人口7.2万人,其中镇区人口3万人,面积75km2,其中镇区面积4.71km2,现有耕地计税面积2 867hm2,农业人口4.2万人,计9 655户,357个村民组。
近年来,我镇在市、县的正确领导下,全镇上下共同努力,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农”工作取得新进展,尤其是土地流转工作受到各级领导、媒体的广泛关注。我镇农村土地流转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当时粮价下跌,生产成本过高,单位面积负担重,且农民普遍外出务工,出现了抛荒田。为解决农业税收缴难和抛荒田问题,我镇(原清平乡)在农民自发流转土地的现实基础上,积极探索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经营模式,摸索出符合全镇土地流转的基本经验,不断推进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围绕规范管理,组建土地流转合作社
2001年,部分村根据抛荒田多的实际情况,根据村民要求和建议,由村委会协调,调整田块,集中连片,在家种田的农户可以替换水利条件好、耕作方便、离村庄较近的田块,其他集中的田块统一发包给种粮大户,收取租金。此举得到了大部分农户拥护,仅原清平地区17个村便集中连片土地920hm2,为规模化农业生产打下了基础。种粮大户们种植优质、高产作物,实现规模化生产,取得了较高收入。同时也为村委会解决了收缴税费及水电费难的问题,更解决了良田抛荒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河镇政府高度重视农民的原创性经营模式,积极开展调研工作,全面梳理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经营模式,总结经验。2003年伊始,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前提下,坚持镇、村引导村民自愿组建农村土地流转经营专业合作社,社员以土地入股,由合作社整合土地资源,发包给种粮大户,收取租金,年终社员分红。
2围绕社员增收,不断创新土地流转模式
自2004年,国家开始着重解决“三农”问题,逐渐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对种粮农民实行补贴,并逐步取消了农业税,农民增收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我镇紧紧围绕这个核心,不断创新土地流转经营模式,促进农民增收,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大力推动土地流转,在各村范围内集合土地连成片,平整成便于机械化耕作的大型粮食生产平台,促使种粮大户走集约化和规模化之路,释放了生产力,提高了产量,增加了土地效益,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大幅度增加了农民的外出务工收入,現我镇每个外务工人员平均年收入约8 000元。二是适应市场经济,探索合作社经营模式。合作社土地流转全部实行市场化运作,对社员土地进行公开招标,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发包的收益,目前平均年租金收入约5 700元/hm2。合作社土地发包价实现随行就市,承包合同一年一签,明确了合作社与经营户双方的责权利,激发了经营户对所承包土地的投入热情,新品种、新技术得到广泛运用,提高了土地的产出率。全镇涌现了4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3家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有力地推动了我镇发展现代农业的步伐。三是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工作。引进民间工商资本,发展现代农业,走新型农业化道路。仅2007年全镇就引进市外资金5 172万元,开创了我镇发展现代农业的良好局面。
3围绕发展主题,不断规范土地流转合作社
随着各村土地流转合作社的建立和运行,出现了发展不平衡、组织不完善、土地流转不稳定等现象。针对出现的各种问题,三河镇政府积极探索完善合作社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加大引导和帮扶力度,通过树立成功典型——三河镇木兰村土地流转经营专业合作社,推动19个村级土地流转合作社的管理和运行走向规范化和科学化。一是组建管理机构。设立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完善了合作社的机构组织,为正常有序运行提供了组织保障。二是完善管理体制。定期举行社员大会和社员代表大会,实行民主选举、民主管理,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体制。三是健全规章制度。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严格财务管理,照章行事,规范合作社运行。四是合理调整分配机制。实行以土地入股按股份分红,并尝试合作社公积金制度,发展农业等相关产业,如木兰村申报无公害粮油商标,提升了产品档次;滨湖村组建了农机作业服务队,增强为社员服务本领,拓宽创收渠道。五是健全监督体系。在镇村指导下,充分发挥监事会和社员的监督作用,全面实现社务公开和财务公开。六是确立法律地位。对所有合作社在完善前提下,实行工商登记,确立其法律主体地位,便于开展市场化运作。通过落实上述措施,我镇农村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得到了蓬勃发展,截至目前,全镇19个村都建立了土地流转合作社,共流转土地面积1 122hm2,占全镇耕地面积的39.15%;入股社员4 108户,占全镇农户数的42.54%。
4发展土地流转合作社,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4.1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
挖掘潜力,提升能力,增强资源优势,发展三河镇特色农业。我镇依托濒临巢湖的优势,推动水面、滩涂等土地的流转,发展特色水产养殖业,形成鱼、鳖、虾、蟹等特色水产品养殖基地800hm2。充分发挥原有的木兰等村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的品牌优势,加大土地流转的深度和广度,扩大生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的规模,打造三河名优土特产品品牌,目前“木兰粮油”、“清平葡萄”、“三河茭白”、“田野菌业”等知名品牌已经形成。
4.2利用区位优势,发展旅游农业
古镇三河是规划建设中的安徽省会经济圈的一颗亮丽明珠,依湖傍新城,区位优越。我们要打好古镇旅游牌,利用合作社土地储备充足优势,为发展生态农业项目提供落地保证。以“合肥喜洋洋农庄”为示范点,吸引工商资本,开发高档次“农家乐”旅游项目,建设靓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巢湖沿岸的五合村,利用666.67hm2水面建立生态湿地公园,发展观光旅游业,提升和丰富古镇三河旅游档次和内涵。
4.3抓住政策机遇,发展“一村一品”
积极利用政策导向作用,加大土地流转,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围绕一村一品发展土地流转合作社,办好土地流转合作社促进一村一品的发展,走增收富民之路。如在原九联大棚蔬菜的基础上,招商引进山东资本和技术,重点发展蔬菜生产,促进九联66.67hm2蔬菜大棚生产基地化。
4.4加大招商引资,建设现代农业
利用原有的土地合作社的平台,走农业招商引资之路,发展现代农业,引进更多的现代农业企业,走科学化、商品化、集约化、产业化的现代农业之路,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
4.5加大扶持力度,改善生产条件
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支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水、电、路等配套设施,提高农田生产能力,降低承包户生产成本,提高股民收益。自2007年起,镇财政每年投入50万元,对水利设施进行改造,并逐年加大投入,确保地处圩区的三河防汛安全,促进农业生产。鼓励各村自主争取项目、资金和社会赞助,建设本村农业基础设施。
5坚持土地流转不动摇,努力实现农村跨越式发展
5.1以土地流转构建农业产业基地
争取在原有的土地流转规模基础上,继续推动、扩大,努力探索打破行政村区域的限制,做到强强村联合、强弱村联合、先进村落后村结对,利用资源互补、地缘优势,打造农业产业基地。如做大做强清平葡萄66.67hm2产业基地,打出品牌,做出名气,使清平葡萄产业焕发新生机。引导和扶持九联66.67hm2蔬菜生产基地发展,扩大规模,形成品牌,使其成为合肥、上派,乃至周边城市的“菜篮子”。
5.2以土地流转打造品牌农业产品
目前,“木兰粮油”、“清平葡萄”、“三河茭白”、“田野菌业”等知名品牌已经形成,市场认可度高、销路好、效益高。我们要继续推动土地流转,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在推动原有农业产品品牌发展的基础上,提高农业龙头企业生产的标准化水平,促进我镇农业企业的整体水平,推出更多的品牌产品。要引导和扶持农业企业、种粮大户等市场主体注册产品商标,努力实现农业产品商品化,以市场化推动农业发展。
5.3以土地流转促农业产品出口
以土地流转促进农业产品“走出去”,努力实现农业产品出口,如继续扩大木兰66.67hm2水产养殖区,联合周边规模小、产业化水平低的村,联合进行土地流转,打造出口型水产养殖基地,在原有的养殖出口型“美国鳗鱼”基础上,实现出口产品的品牌化、多样化、效益化。
关键词 土地流转;经营模式;发展对策;安徽肥西;三河镇
中图分类号 F30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14-0295-02
三河镇地处合肥市南端,与舒城、庐江相邻,现辖19个村,7个居委会,人口7.2万人,其中镇区人口3万人,面积75km2,其中镇区面积4.71km2,现有耕地计税面积2 867hm2,农业人口4.2万人,计9 655户,357个村民组。
近年来,我镇在市、县的正确领导下,全镇上下共同努力,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农”工作取得新进展,尤其是土地流转工作受到各级领导、媒体的广泛关注。我镇农村土地流转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当时粮价下跌,生产成本过高,单位面积负担重,且农民普遍外出务工,出现了抛荒田。为解决农业税收缴难和抛荒田问题,我镇(原清平乡)在农民自发流转土地的现实基础上,积极探索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经营模式,摸索出符合全镇土地流转的基本经验,不断推进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围绕规范管理,组建土地流转合作社
2001年,部分村根据抛荒田多的实际情况,根据村民要求和建议,由村委会协调,调整田块,集中连片,在家种田的农户可以替换水利条件好、耕作方便、离村庄较近的田块,其他集中的田块统一发包给种粮大户,收取租金。此举得到了大部分农户拥护,仅原清平地区17个村便集中连片土地920hm2,为规模化农业生产打下了基础。种粮大户们种植优质、高产作物,实现规模化生产,取得了较高收入。同时也为村委会解决了收缴税费及水电费难的问题,更解决了良田抛荒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河镇政府高度重视农民的原创性经营模式,积极开展调研工作,全面梳理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经营模式,总结经验。2003年伊始,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前提下,坚持镇、村引导村民自愿组建农村土地流转经营专业合作社,社员以土地入股,由合作社整合土地资源,发包给种粮大户,收取租金,年终社员分红。
2围绕社员增收,不断创新土地流转模式
自2004年,国家开始着重解决“三农”问题,逐渐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对种粮农民实行补贴,并逐步取消了农业税,农民增收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我镇紧紧围绕这个核心,不断创新土地流转经营模式,促进农民增收,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大力推动土地流转,在各村范围内集合土地连成片,平整成便于机械化耕作的大型粮食生产平台,促使种粮大户走集约化和规模化之路,释放了生产力,提高了产量,增加了土地效益,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大幅度增加了农民的外出务工收入,現我镇每个外务工人员平均年收入约8 000元。二是适应市场经济,探索合作社经营模式。合作社土地流转全部实行市场化运作,对社员土地进行公开招标,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发包的收益,目前平均年租金收入约5 700元/hm2。合作社土地发包价实现随行就市,承包合同一年一签,明确了合作社与经营户双方的责权利,激发了经营户对所承包土地的投入热情,新品种、新技术得到广泛运用,提高了土地的产出率。全镇涌现了4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3家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有力地推动了我镇发展现代农业的步伐。三是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工作。引进民间工商资本,发展现代农业,走新型农业化道路。仅2007年全镇就引进市外资金5 172万元,开创了我镇发展现代农业的良好局面。
3围绕发展主题,不断规范土地流转合作社
随着各村土地流转合作社的建立和运行,出现了发展不平衡、组织不完善、土地流转不稳定等现象。针对出现的各种问题,三河镇政府积极探索完善合作社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加大引导和帮扶力度,通过树立成功典型——三河镇木兰村土地流转经营专业合作社,推动19个村级土地流转合作社的管理和运行走向规范化和科学化。一是组建管理机构。设立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完善了合作社的机构组织,为正常有序运行提供了组织保障。二是完善管理体制。定期举行社员大会和社员代表大会,实行民主选举、民主管理,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体制。三是健全规章制度。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严格财务管理,照章行事,规范合作社运行。四是合理调整分配机制。实行以土地入股按股份分红,并尝试合作社公积金制度,发展农业等相关产业,如木兰村申报无公害粮油商标,提升了产品档次;滨湖村组建了农机作业服务队,增强为社员服务本领,拓宽创收渠道。五是健全监督体系。在镇村指导下,充分发挥监事会和社员的监督作用,全面实现社务公开和财务公开。六是确立法律地位。对所有合作社在完善前提下,实行工商登记,确立其法律主体地位,便于开展市场化运作。通过落实上述措施,我镇农村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得到了蓬勃发展,截至目前,全镇19个村都建立了土地流转合作社,共流转土地面积1 122hm2,占全镇耕地面积的39.15%;入股社员4 108户,占全镇农户数的42.54%。
4发展土地流转合作社,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4.1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
挖掘潜力,提升能力,增强资源优势,发展三河镇特色农业。我镇依托濒临巢湖的优势,推动水面、滩涂等土地的流转,发展特色水产养殖业,形成鱼、鳖、虾、蟹等特色水产品养殖基地800hm2。充分发挥原有的木兰等村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的品牌优势,加大土地流转的深度和广度,扩大生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的规模,打造三河名优土特产品品牌,目前“木兰粮油”、“清平葡萄”、“三河茭白”、“田野菌业”等知名品牌已经形成。
4.2利用区位优势,发展旅游农业
古镇三河是规划建设中的安徽省会经济圈的一颗亮丽明珠,依湖傍新城,区位优越。我们要打好古镇旅游牌,利用合作社土地储备充足优势,为发展生态农业项目提供落地保证。以“合肥喜洋洋农庄”为示范点,吸引工商资本,开发高档次“农家乐”旅游项目,建设靓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巢湖沿岸的五合村,利用666.67hm2水面建立生态湿地公园,发展观光旅游业,提升和丰富古镇三河旅游档次和内涵。
4.3抓住政策机遇,发展“一村一品”
积极利用政策导向作用,加大土地流转,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围绕一村一品发展土地流转合作社,办好土地流转合作社促进一村一品的发展,走增收富民之路。如在原九联大棚蔬菜的基础上,招商引进山东资本和技术,重点发展蔬菜生产,促进九联66.67hm2蔬菜大棚生产基地化。
4.4加大招商引资,建设现代农业
利用原有的土地合作社的平台,走农业招商引资之路,发展现代农业,引进更多的现代农业企业,走科学化、商品化、集约化、产业化的现代农业之路,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
4.5加大扶持力度,改善生产条件
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支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水、电、路等配套设施,提高农田生产能力,降低承包户生产成本,提高股民收益。自2007年起,镇财政每年投入50万元,对水利设施进行改造,并逐年加大投入,确保地处圩区的三河防汛安全,促进农业生产。鼓励各村自主争取项目、资金和社会赞助,建设本村农业基础设施。
5坚持土地流转不动摇,努力实现农村跨越式发展
5.1以土地流转构建农业产业基地
争取在原有的土地流转规模基础上,继续推动、扩大,努力探索打破行政村区域的限制,做到强强村联合、强弱村联合、先进村落后村结对,利用资源互补、地缘优势,打造农业产业基地。如做大做强清平葡萄66.67hm2产业基地,打出品牌,做出名气,使清平葡萄产业焕发新生机。引导和扶持九联66.67hm2蔬菜生产基地发展,扩大规模,形成品牌,使其成为合肥、上派,乃至周边城市的“菜篮子”。
5.2以土地流转打造品牌农业产品
目前,“木兰粮油”、“清平葡萄”、“三河茭白”、“田野菌业”等知名品牌已经形成,市场认可度高、销路好、效益高。我们要继续推动土地流转,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在推动原有农业产品品牌发展的基础上,提高农业龙头企业生产的标准化水平,促进我镇农业企业的整体水平,推出更多的品牌产品。要引导和扶持农业企业、种粮大户等市场主体注册产品商标,努力实现农业产品商品化,以市场化推动农业发展。
5.3以土地流转促农业产品出口
以土地流转促进农业产品“走出去”,努力实现农业产品出口,如继续扩大木兰66.67hm2水产养殖区,联合周边规模小、产业化水平低的村,联合进行土地流转,打造出口型水产养殖基地,在原有的养殖出口型“美国鳗鱼”基础上,实现出口产品的品牌化、多样化、效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