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翔与父亲 鲜为人知的父子故事

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ftzhe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一刻,60岁的刘学根不顾众人在场,眼泪横流。“那一刻,哪有什么奥运会,哪有什么冠军,眼前的人,就是我的儿子,其他什么也不是!”老刘说。
  和奥运无关,和冠军无关,这只是一个关于一对父子的故事:父亲刘学根,儿子叫刘翔。
  一脚屁股
  “我老爸啊,小时候打我打得蛮凶的。”
  我曾让刘翔回忆自己童年时对父亲的记忆,这是他笑呵呵回答我的第一句话。但在回忆很多细节之后,连刘翔自己都承认,有时候真的是“讨打”。
  如果用“皮大王”来形容童年的刘翔,绝不过分。面对这个曾经放学玩耍后连书包都能忘在马路上的儿子,刘学根觉得自己最有力的“武器”还是“打”:从最轻的敲“毛栗子”,到最重的拿扫帚柄抽屁股,老刘通过将“打”的强度分为不同等级,让刘翔自己感受错误的严重性。也正是在“挨打”的过程中,刘翔第一次领教了老爸“打人的艺术”。
  那一次,刘翔为了在小伙伴面前逞能,在小区的一堵高墙上表演“平衡木”,正好被经过的老刘看到。“刘翔,走得不错,先下来,爸爸有件事和你说。”看到爸爸的笑脸,刘翔骄傲地翻下墙,“爸爸,什么事?”随后他看到的是一张瞬间怒容满面的脸庞,再随后,自然足一顿“竹笋炒肉”。
  说挨打时不恨爸爸,是假话。但刘翔始终很佩服老刘的一点是,每次打完,老刘总要和他讲道理,告诉他这次为什么会挨打。“我爸爸是返沪知青,在上海自来水厂做司机,没受过高等教育,不会说什么大道理。”刘翔说,“但他的话都浅显易懂,我一听就记住了。”
  打归打,但刘翔知道父亲疼自己。那时候,每周六上午训练结束,老刘总要开着那辆“金杯”面包车来接刘翔回家。每一次,老刘都会在车上备足刘翔喜欢吃的点心。
  “哟!那么多点心!”一上车,刘翔就会欢呼,然后迫不及待地剥开包装纸,把点心往嘴里送,但送到嘴边,他会突然停下,嬉皮笑脸地把点心递到老刘嘴边:“爸,您先来口。”
  这是老刘最甜蜜的时刻。“去去去,自己吃去!”老刘嘴上总是这么说的。而就在开车的时候,他也不会忘记和坐在副驾驶的刘翔说几句话:“你知道吧,开车就像做人,走好自己的道。只要你走正自己的道,就永远是有道理的一方。”
  在刘翔的记忆里,他18岁那年还挨过父亲的一脚。那是一个午后,当时已经有了点小成绩的刘翔,迷恋上了电脑游戏,趁着午休的时间,溜去了网吧。从网吧回来的时候,发现老刘已经在基地门口守候多时。
  当时明显觉察出苗头不对的刘翔,缩着脖子,推着自行车就往基地里钻,愤怒的老刘在后面追。来来奥运冠军的速度并没有帮助刘翔把自己的老爸甩开,老刘几步追上,当着基地门卫和路人的面,在刘翔的屁股上狠狠踹了一脚,直接把他从门外踹到门内。那是老刘最后一次对刘翔“动武”。
  一句叮嘱
  雅典一夜,刘翔一战成名。冠军凯旋,当时刘翔家所在的小区“海棠苑”张灯结彩,锣鼓喧天,很多市民都自发聚集在一起,想看一眼回家的刘翔。人群甚至一度造成了小区门口马路的拥堵。坐在车里,望着窗外热情的人群,21岁的刘翔有点蒙。这时候,老刘一把搭住了儿子的肩,说出了一句刘翔一生难忘的叮嘱:“接下来,不是看你怎么样跨栏,而是看你怎么样做人了!”
  平心而论,刘翔确实是按照父亲的叮嘱努力在做:在回上海的第一时间,他就赶到敬老院,看望师傅孙海平的母亲;他依旧像当初那个邻家大男孩一样和左邻右舍打招呼,闲了还会请隔壁大伯一起吃一碗大排面;他尽可能地满足所有人的签名和合影要求,哪怕有时候,需要签名的本子和照片可以垒到几米高,全国各地写来的信付每天要用麻袋来装。
  但刘翔毕竟只是一个20岁出头的小伙子,在这种全方位关注的巨大压力之下,他尽管对外仍保持微笑和阳光,但对内——其实当时很少有人知道——却渐渐封闭起来。知子莫若父,最先发现这个情况的,还是老刘。老刘最先是从刘翔打回家的电话觉出有些不对劲的。以前,刘翔给家人打电话,总是家长里短,聊个不停,爸爸说完换妈妈。但雅典奥运会之后,刘翔打回家的电话越打越短,越来越简单。有时候,老刘想和儿子聊几句,电话那头,却传来一句:“爸,就这样吧,我累了。”
  真正的导火索,是有一次老刘陪刘翔去北京参加一次活动。在后台,刘翔和一群明星经过走廊,两旁的群众演员和工作人员认出了刘翔,兴奋地挥手喊他名字,有几位还拿出了相机。
  “我以为,你会昂首挺胸,微笑着和他们打招呼。没想到,你竟然缩着个头,用手捂面就走过去了。”在回上海后的一个周末晚饭后,老刘泡上一壶茶,说想和刘翔聊聊,然后说到了这件事。
  “你不是一直教育我要低调吗?”刘翔觉得有些莫名其妙。“这根本不是低调的问题,是你没有回报之心!”老刘忽然提高了嗓门,同时也把刘翔说得一愣。“你现在的这些声望,到底是谁给你的?不正是这些支持你的人吗?现在倒好,你连打个招呼都不肯?”
  刘翔觉得有点委屈,想争辩几句,老刘根本不给他回话的机会:“我知道,你有苦衷,但我一直都要提醒你:做人,最重要的是要有感恩之心,回报之心。如果一名运动员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回报,我看他不会有什么大出息!如果真是这样,我宁可不要什么奥运冠军,我只要原来的那个儿子!”老刘的那次谈话,下定决心没给自己儿子留面子。
  “你嘴上说要谦虚,心里真的谦虚了?你觉得多参加一场比赛,累了,多接受媒体几个采访,烦了。那以前呢?比赛比得还要多,有个媒体来采访你,你还乐滋滋的呢!为什么现在就觉得累了?烦了?如果你真的把自己当做一个平常人,没把自己当奥运冠军,有些事情,真的有那么累,那么烦吗?”对着面前已经是奥运冠军的儿子,老刘自然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痛施拳脚。但他的这番话,却起到了比拳脚更有效的作用——当时已经23岁的刘翔,当着自己父亲的丽,哭出了声。
  那次谈话延续到第二天凌晨,刘翔最后只说了一句话:“爸爸,谢谢。”之后大概两个星期,教练孙海平悄悄给刘学根打了个电话:“老刘,你最近是不是和他谈过什么?怎么感觉像变了个人一样,开朗多了!”
  那一次的谈话,成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之后,刘翔和父亲似乎形成了一种默契,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坐下来,泡一壶茶,聊聊自己的感悟,聊聊对人生的看法。只是那次之后的谈话,气氛都是轻松的。谈笑之间,老刘总会把自己的一些为人处世的经验和观点,摆出来和儿子一起探讨和交流。   最让老刘感到自己的教导起了效果的,是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之后。那一次大地震后,在北京封闭集训的刘翔,在第一时间和教练孙海平一起,向灾区捐款50万元人民币,当时这个数额已是国内运动员的最高。之后的几天,每天都会有灾情的进一步深入报道,在上海的刘学根每天都守在电视机前看新闻。每看一次新闻,他的心情就沉重一分。他隐隐觉得缺了什么,也隐隐在期盼什么。他知道,在北京的刘翔,肯定每天也在收看新闻。终于,在第三天,老刘等到了儿子的电话。“爸,这几天新闻看了吗?”“看了。”“……比我想象的要严重多了。我有时看着看着就哭了。”“是啊,确实比想象中的严重。”老刘不露声色,一直顺着刘翔的话在说。“爸,这两天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我想再多捐些钱,你看可以吗?”“噢?你有这想法?”老刘努力保持言语平静,继续问。
  “是的!我想过了,我想再捐。你觉得捐多少合适?”
  “这个就看你了。”老刘说。
  随后,刘翔在电话里报出一个数字。就在接到儿子这个电话的第二天上午,老刘就来到了上海市红十字会。我全程陪同……一位年近50的中年男子再一次仔细看了看支票,“嚯”地一声站了起来:“300万元?!”周围的人都看向我,但我把头转向了老刘方向。老刘站在房间的角落,埋没在人群里,毫不起眼。
  一碗米饭
  如果说,“让儿子能多出去闯闯”是刘学根最初培养儿子时的愿望,那么现在,他其实多希望儿子能常回家看看……老刘至今还记得刘翔在四年前鸟巢伤退后的第二天,他去奥运村看自己的儿子。进屋,刘翔正趴在理疗床上做脚部理疗,看到自己父亲进来,他仰头,是一张笑脸:“爸,你来啦!没事的,你放心。”
  随后,刘翔把头埋进了理疗床的那个空圈中。安静的房间里,响起了水滴地板的声音。“当时我一下子就哭了。”老刘说,“因为我看到了理疗床下的地板慢慢变湿了,他是在哭啊!”
  如果说以前一直是老刘对刘翔谆谆教导和处处关心的话,不知从哪天起,两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一点转变。“爸,这次出去多给自己买几件衣服,别舍不得花钱!”
  “爸,又要出去吃饭是吧?烟千万少抽!这烟有什么好抽的?能戒最好就戒了!”“爸,别的都是假的,身体是真的,千万要当心身体!”
  每到这时候,不停点头说“噢”的,换成了刘学根。在伦敦奥运会之前的一个周末,老刘回家晚了,晚饭没吃。难得回一次家的刘翔坐在客厅,看到老刘进屋,忙起身:“爸,饭没吃?”老刘点头,随即走向厨房。刘翔几步赶上,把老刘按到了饭桌旁。“你就坐好!”随后,他去端来了菜,然后给老刘盛了一碗白米饭。
  看着面前的这碗白米饭,老刘半天没动筷子。“以前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下班回家,总是由他给我盛来一碗白米饭,然后一家人乐呵呵地开始吃饭。”老刘事后回忆。也就是那一刻,老刘脑海中忽然闪过一丝从没有过的想法:“想回到从前。”
  2012年8月8日晚,伦敦市郊的罗姆德小镇,我和刘学根坐在他住所外的露天长椅上。老刘点燃一根烟,仰望夜空,一语不发。
  前一天,刘翔在男子110米栏预赛第一轮因伤未能完赛,赛后确诊为跟腱断裂。在送往医院的路上,刘翔给老刘拨了一个电话,但只说了一句“爸爸……”接下来就泣不成声。
  半晌,老刘幽幽吐出一句:“这一切的一切,和四年前都太像了。”确实,这一幕幕,和四年前有太多的重台,而这种重台,更让人心痛。而相对于四年前,老刘这次有更多的不甘,因为这四年,他是看着自己的儿子怎样一步一步从低谷中顽强走出来,再一步一步走向巅峰,想完成属于他自己的一个梦想。“他那天回家衣服一脱,我一看,乖乖!这身肌肉,2006年破世界纪录的时候都不能和现在比。”“他在赛前训练的所有数据都已经超越历史最高水平,那时我想,他应该可以圆梦了。”但所有的不甘和郁闷,在老刘赶到医院陪刘翔做跟腱手术的那一天,全部化为乌有。
  那是一场1个多小时的手术,刘翔最终被推出了手术室。看到守候在外面的父母,实施全麻的刘翔努力动了动身子,想对父母挤出一个微笑。舌头还没恢复灵活,刘翔的喉咙里发出“嗬嗬”声,费尽全力吐出两个模糊的词:“没……事,放心……”那一刻,60岁的刘学根不顾众人在场,眼泪横流。“那一刻,哪有什么奥运会,哪有什么冠军,眼前的人,就是我的儿子,其他什么也不是!”老刘说。
  从伦敦回来后,老刘隔三差五就会开车到莘庄训练基地,去看看自己的儿子。有时候,只是坐在床边,陪刘翔聊聊天,或者,只是就那样坐着…
  张琳据《解放日报》张玮/文
其他文献
2011年9月25日,非洲首位女性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著名环境保护主义者、联合国和平使者旺加里·马塔伊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去世了。  回顾她的一生,有激情,有热泪,有流血,也有斗争。她的女儿万吉拉·马塔伊说:“我母亲的体内奔涌着火焰般熊熊燃烧的激情,并且她希望能以此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马塔伊确实用她的实际行动做到了这一点。  一个人和3000万棵树  “栽一棵树难吗?”这是马塔伊每次演讲开头必讲的
期刊
从十几年前的提问刁钻鬼马的知名主持人,到游刃于镜头闪光灯前的时尚达人,到CEO的完美转型,“李静式”的跨界成功使她获得无数赞誉。虽然是个多重身份的成功人士,可是却没有给人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圈中人士不分年龄大小,都喜欢叫她“静姐”。生活中的李静是热爱公益事业,有些糊涂却很乐观的人,她的快乐会传递给周围人,不论她认识或者不认识你。  做公益近20年希望给更多人带来快乐  近日,姚明爱心基金的全新公益项
期刊
1942年,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在被德军围困的列宁格勒担任消防队队员的“全目峨装”照,登上了美国《时代》杂志的封面。这张照片成了苏联人民抗击法西斯侵略者的一个重要象征,在全世界广为流传。  早熟的天才  肖斯塔科维奇在20世纪50至70年代成为苏联乐坛的领军人物,他的《列宁格勒交响曲》享誉全球。肖斯塔科维奇,1906年9月25日出生在彼得堡。父亲是一名工程师,酷爱音乐,母亲是钢琴家。他5岁时随父
期刊
老舍在他40岁的时候,曾写过一个妙趣横生的自传,全文如下: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生于北平。三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空也。  幼读三百千,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甚难发财,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亦甘于寒贱也。二十七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
期刊
年轻的女摄影师在雪山里迷路,当她好不容易遇到一个身材高大的男子,央求他把自己带出雪山时,哪知他竟是来雪山寻死的!在女孩的哀求下,他终于答应陪她一起寻找出路。可就在女孩得救后,他却又悄悄地继续自己的“死亡之约”去了……  他的生命最终能够得到拯救嗎?  2011年2月5日,湖北神农架原始森林银装素裹,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人群中有位挎着相机的女孩格外引人注目,她叫余蔚,是北京一家图片社的摄影师
期刊
冰心认识徐志摩时,徐志摩正在疯狂地追求着林徽因,后来林徽因嫁给了梁思成,徐志摩娶了陆小曼,而冰心则嫁给了吴文藻,本来二人应该是没有什么交集的。但有证据表明徐志摩这个“风一样的男子”,还是在冰心心里荡起过一阵阵的涟漪。徐志摩遇难后,冰心在给梁实秋的一封信中是这样说的:“人死了什么话都太晚,他生前我对着他没有说过一句好话,我和他从来就不是朋友。”可她同时又说:“只有永远的冷淡,才是永远的亲密。”  又
期刊
戈尔巴乔夫当政期间,夫人赖莎一度出尽风头。她在出访英国时,曾对伦敦的建筑风格、文化内涵及一些历史事件兴致勃勃地进行评论。她一刻不停地在讲,别人想插话都插不进去。她似乎无所不知,而且要比任何人知道的都多。很难让人相信这是她第一次到伦敦。在访问期间,她简直成了英国电视台红极一时的明星。  报纸上说:赖莎是戈尔巴乔夫的秘密武器。对此,戈尔巴乔夫并没有进行正面的回应,而是说了一句令人感觉意味深长的话:“这
期刊
如果一个原本正常的孩子,突然间频繁地眨眼,去医院要看什么科呢?绝大多数家长可能都会带孩子去眼科。如果孩子突然间总是清嗓子或者喉咙里发出呼噜噜的怪动静,要看什么科?很多家长会误认为这些是哮喘的症状要看呼吸科。实际上,这两种貌似不相干的症状很有可能源于同一种病:多发性抽动症。  中日友好医院儿科主任医师于作洋在中医儿科领域研究了近30年,他的“绝活”之一就是治疗多发性抽动症患儿。到于作洋的门诊看抽动症
期刊
她说:自从我做了妈妈之后,就越来越能体会到当妈的辛苦了,无论是对我自己的妈,还是邓超的妈,我都心怀感恩。特别是我和婆婆的关系,更是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融洽和亲密了……  近日,某周刊爆料孙俪嫌婆婆带孙子不够好,与婆婆交恶,将前来照顾孙子的婆婆气回了老家。一向和媒体保持良好关系的孙俪见此报道后,第一时间发微博说写此报道的记者想象力太丰富,可以改行去当编剧。  那么,孙俪和婆婆关系究竟怎样?
期刊
他是一个奔走于明星与新闻媒体之间的弄潮人,20多年来以特有的激情、模式与明星、媒体牵手,融为一体。他曾错过了《华声报》聘他为记者编辑的“调令”,热衷文化娱乐界的他“跳槽”了,一做就是20年。多家新闻媒体报道文章中称他是“资深演出策划推广”、“资深娱乐评委”、“长期参与歌曲、电影、电视颁奖活动策划的著名娱乐记者”、“北京娱乐圈策划人”等。人们很难辨认出他已是70岁高龄,戏称70后的他,热衷时尚,与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