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绿化非洲离婚、坐牢都不怕

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taostd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9月25日,非洲首位女性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著名环境保护主义者、联合国和平使者旺加里·马塔伊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去世了。
  回顾她的一生,有激情,有热泪,有流血,也有斗争。她的女儿万吉拉·马塔伊说:“我母亲的体内奔涌着火焰般熊熊燃烧的激情,并且她希望能以此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马塔伊确实用她的实际行动做到了这一点。
  一个人和3000万棵树
  “栽一棵树难吗?”这是马塔伊每次演讲开头必讲的一句话,“这不过是举手之劳,我们为什么不呢?”
  从1977年开始,马塔伊坚持不懈地动员贫穷的非洲妇女在肯尼亚及非洲其他地区种植树木。在她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妇女和学生加入到了她们的行列中,绿色从马塔伊的家蔓延到整个村子,蔓延到一个县、一个省,蔓延到整个肯尼亚,再蔓延到整个非洲,直到全世界。
  马塔伊发起的便是广为人知的“绿带运动”,造就了非洲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植树造林工程。
  1940年4月1日,马塔伊出生在肯尼亚的一个小村庄里。她小时候,家乡周围是绿色的群山和种植园。她学习十分刻苦,成绩一直十分优秀,1960年,她被肯尼亚政府送到美国留学。
  留学归国后,马塔伊在内罗毕大学从事兽医学的研究,并于1971年获得了博士学位,成为东非第一个获得博士学位的黑人女性。由于她工作业绩突出,她又成为了内罗毕大学的首位女系主任。她同时积极投身于肯尼亚全国妇女委员会的工作,并担任了六年的委员会主席。
  当年,从美国留学回来后,马塔伊目睹了许多人毫无节制地砍伐树木,曾经绿色的家园逐渐变得荒芜,她的内心充满痛苦。那时候,肯尼亚的森林覆盖率不足2%。妇女们的工作就是捡柴,早上带着一把小斧头出门,拾够了柴就回家做饭。肯尼亚妇女因此被称为“砍树者”。马塔伊深深担忧生态环境的恶化会给肯尼亚和整个非洲带来灾难性的影响,于是她开始在媒体上撰写文章,号召妇女从“砍树者”变成“植树者”。
  除了大声疾呼外,马塔伊还身体力行。她和家人一起,在自家后院里栽了九棵树。接着,她宣布成立环保组织“绿带运动”,召集附近的女性一起参加,希望每个女性都能成为这个组织的成员,同她一起与非洲大陆日益猖獗的乱砍滥伐行为做斗争。
  马塔伊亲自指导身边的妇女如何种树,并且向她们发放树苗。她承诺,每成活一棵,种植的妇女就可以获得相应的报酬。1986年,“绿带运动”得到蓬勃发展,成立了“泛非绿带网”,植树运动也随之扩展到了非洲其他国家。
  如今,经过三十多年的积累,“绿带运动”已经在整个非洲大陆栽下了超过3000万棵树,设立了六千多个苗圃,数万人参与进来。“绿带运动”为非洲的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马塔伊的名字被列在联合国环境保护组织500名人大厅,并被列入世界100位女英雄的名单。1997年6月,她被《地球时报》评选为在环境保护中做出突出贡献的100人之一。马塔伊开始被更多的人关注。
  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局
  2004年的一天,64岁的马塔伊接到了—个令她意想不到的电话。电话是从挪威打来的,对方告诉她,为了表彰她在“可持续发展、民主与和平方面做出的贡献”,诺贝尔和平奖委员会已决定授予她该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此时,离既定的公布结果的时间只有不到半小时。
  马塔伊的得奖几乎让所有人都跌破了眼镜,快乐来得如此猝不及防。这个胖得有些步履蹒跚的黑人女性哭了,“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惊喜……我感到无比激动,不知道说什么好。”获奖当天,马塔伊在涅里地区种下了一株凤凰木。
  在她之前,诺贝尔和平奖还从未降临到环保人士头上。2004年是如此特别的一年,获得提名的个人和机构达到了破纪录的194个,包括当时的美国总统布什、英国首相布莱尔、法国总统希拉克、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以及联合国伊拉克监督、控制和检查委员会前主席布利克斯等。这些人在世界舞台上都是举足轻重的大人物,诺贝尔委员们有充分的选择余地。事后,就连马塔伊自己都说:“我知道我的工作非常重要,但从未想过会得此殊荣。”
  挪威舆论认为,把诺贝尔和平奖颁发给为消灭贫穷和保护环境而努力的人士,“具有新意”,因为这对非洲妇女来说意义尤其重大。但提出质疑的人也不在少数。如挪威诺贝尔学会会长盖尔·伦德斯塔德就曾表示:“今天我们在核武器和技术问题上走人了歧途,诺贝尔委员会应该把更多资源放在这些问题上。”更有评论认为,此次诺贝尔和平奖颁发给主要从事环保运动的马塔伊有逃避现实政治的嫌疑,为的是各方面都不想得罪。
  个中原因莫衷一是,但正如马塔伊所说:“当我植树的时候,我就播下了和平的种子。”这句话对于海湾战争以及在伊拉克问题上锱铢必较的“五大金刚”(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提名的另外五名候选人)而言,真是一种莫大的讽刺,原来和平是“种”出来的,是要靠耐心培养,爱心孕育出来的,“打”能打出和平吗?
  马塔伊用毕生的时间来说服人们,妇女即使不借助高科技,或者没有财政来源,也可以改善她们的环境,“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有所贡献,我们往往放眼庞大的目标,却忘记无论身在何处,都可献上一份力量……有时我会告诉自己,我可能只是在这里种了一棵树,但试想一下,如果数十亿人都开始行动的话,那将产生何等惊人的结果?”
  这才是马塔伊击败布什等一干政界要人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真正原因。
  一个如石头般坚硬的女人
  在一个男性一言堂的国家里,要做一个“不一样”的女人,就必须付出代价。
  马塔伊有一句名言:“打女人就像打石头。”在她的心目中,女人其实和石头一样坚硬。长期接受西方的教育,自由民主独立的思想早已深入其骨髓,这使得她和肯尼亚的传统妇女形象看似格格不入。但在实际生活中,她思想深处的传统观念,还是陪伴了她一生。
  马塔伊和她的前夫姆旺吉·马塔伊是留美同学,曾志同道台。她最初投身环保运动时,姆旺吉曾是她最坚定的同盟者。可惜,随着她对工作的越来越投入,两人开始出现分歧。
  1979年,两人离婚时,姆旺吉称她“太有学识,太强大,太成功,太顽固,并且太难以控制”,于是,是他主动提出了离婚。马塔伊坚决不同意,并最终走上了法庭。离婚的官司终以马塔伊的败诉而告终。可个性倔强的她根本不服输,还公然指责法官腐败。
  马塔伊为她的言论付出的是入狱六个月的代价。然而,他们的故事并未结束:离婚后的她为保住前夫的姓氏,再次与前夫打起了官司,最终宁可在姓氏中加上一条横线也不肯改姓。功成名就后,一直忙于公务的马塔伊无暇照顾子女,和她早已恩断义绝的前夫默默地将子女接到了自己身边。
  如此这般,马塔伊的身上交织着传统和现代、落后和时尚、独立和服从。正是这股交织的情绪将她塑造成了她口中“如石头一般坚硬”的女人。
  1989年,肯尼亚执政党要在内罗毕市中心的乌呼鲁公园为《肯尼亚时报》建一座60层的大楼,还要造一个雕像。乌呼鲁公园是内罗毕市的一块公众绿地,马塔伊为了保住这块绿地不被随意侵占,于当年10月,动员支持者与当局进行了长时间的对抗。
  执政当局对马塔伊进行了无情的打压、钳制,他们封锁了“绿带运动”的办公地,“绿带运动”总部不得不搬到马塔伊的家里。他们还将她投进了监狱,用死亡来威胁她,但这一切都未能令马塔伊退缩。无论身处何地,她始终坚持着。最终,在巨大的国际压力下,外国投资者退缩了,乌呼鲁公园又重新回到内罗毕人手中。
  2002年12月,在肯尼亚的首次自由选举中,以绿党成员身份参选的马塔伊以98%的得票率当选为议员。马塔伊生前还担任过肯尼亚齐贝吉内阁的环境和自然资源部副部长,负责自然资源保护工作。很少有肯尼亚男人会忘记她是这个毕生扮演着传统男人角色的女人,肯尼亚前总统阿拉比·莫称她为“疯女人”,一个前政府妇女组织抱怨她和男人吵架的方式“不像非洲人”。然而却正是这个被非洲人非议的女人却承载了“非洲的希望”。
  2011年9月25日,71岁的马塔伊在内罗毕去世了,全世界的环保主义者用各种方式怀念这位环保战线的斗士。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对马塔伊几十年来致力于推进联合国的努力给予了高度赞扬。
  “我确实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关心这么多的事情。我的心中总是有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告诉我,这个世界上有一些问题,我必须要做一些事情来解决这些问题……”马塔伊的话如余音绕梁。
  张宁据《莫愁》悦熙/文
其他文献
36集青春都市题材电视剧《北京青年》近期在北京卫视热播并引起观众热议。导演赵宝刚试图通过该剧倡导一个关于青春的全新理念——“重走青春路,改变中前行”。赵导希望“能对北京青年乃至中国青年的思想意识产生影响,影响多少是多少。”日前,本报记者采访了冯远征、李强、马羚、王志飞、赵世坚、张弛等6位曾经的北京青年,了解他们是如何走过青春之路的,以及对如今北京青年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冯远征:当过待业青年、干过
期刊
姜武是家喻户晓的“影帝”,成名后,他一心忙事业忙应酬,一度忽视了妻子和女儿。最终妻子的40封家书,让他感悟到幸福真谛:幸福就是和家人在一起。  影帝丈夫游离家庭,贤淑妻子苦心应对  2008年6月,在剧组蛰伏了3个月之久的姜武,风尘仆仆返回北京的家。一进家门,妻子宋妍就对他说道:“我早就和几个姐妹约好了,你一回来,咱们几家就结伴去摘樱桃。”姜武说:“不巧,已有朋友约我去打高尔夫了。”  姜武泡了一
期刊
我是1940年开始做新闻工作的,1989年9月离休。如今已是耄耋老人。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记忆犹新。三次死里逃生,是往事的一页,也是那个年代一个老记者的侧影。  第一次死里逃生  1941年1月7日,“皖南事变”发生。国民党当局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在闽、浙、赣等地大肆搜捕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当时我在由范长江领导的国际新闻社金华办事处工作。1月25日傍晚,几个国民党特务闯进我们办事处,不由分说,把
期刊
职业:东城分局永外派出所社区民警  经历:已经从事社区民警工作21年  有这样一位好民警,他长年扎根社区基层,为老百姓调解“芝麻绿豆”纠纷,帮大伙儿解决生活困难,还要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保一方平安……47岁的社区民警王琪,1997至2008年期间获个人嘉奖8次;1997、2004年度获廉政爱民先进个人;2009年获东城区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在前不久的评选活动中,王琪获得东城区综合治理“十佳民警”。  
期刊
演了一辈子小角色的黄宗洛,前些日子去世,社会各界深切缅怀。和这位“龙套大师”一样出色的黄金配角,还有两位:刘江和牛犇。只看名字,您可能没什么印象;但一看照片,保准能记起他们的精彩。  你那么坏,老婆敢跟你睡吗  有一句经典台词:“我胡汉三又回来了”,你一定不会陌生。从话剧《白毛女》中的地主恶霸“黄世仁”,到电影《地道战》里的“汤司令”、《闪闪的红星》里的“胡汉三”,他饰演的大多是反面角色,并将角色
期刊
经鲁明老师介绍,7年前,笔者曾两次采访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舒晓鸣女士。年初,舒老师新书面世,特意赠给笔者一本,其中还收录了我采访她的文章,于是我们再次相约,聊起上次未及展开的一个话题:宝贵的童年记忆,红色的延安生活。  舒老师形容自己的童年是一个永远不会破灭的美梦。每当提起自己在延安的童年时光,一向豪爽、大气的舒老师就会变得温柔细腻、深情款款;說到一个好玩的故事,她的笑容一如60多年前那般灿烂、纯真…
期刊
编者的话:时间是考量一切事物的标准。辉煌不仅属于过去,历史可以照亮未来。我们身边的人物,历经人世沧桑,品味酸甜苦辣,对于幸福,他(她)们有着更深刻的理解。有的曾历经人世沧桑,曾饱受凄风苦雨,并在新旧时代强烈对比中感受幸福……如今,我们广大的千部群众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立足本职工作、争创一流业绩,以饱满热情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以实际行动喜迎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小河沟记载  新北京的变迁
期刊
2012年3月1日,电视剧《红军东征》开始在央视一套播出。在剧中扮演毛泽东的张铁林第一时间给好友唐国强打了个电话,以示感谢。张铁林为什么要给唐国强打电话呢?事情还得从《红军东征》开拍之前说起。  原来,当张铁林接到《红军东征》的导演张绍林的电话时,一听说是让他演毛泽东,心里不免有些犯憷。为此,他找到唐国强,想听听这位曾多次扮演过毛泽东的老朋友的意见。  “既然张导请你演,那你就接下来呗,正好拓展拓
期刊
海明威有躺在床上阅读、写作的习惯。一天早上,有个记者要来采访他,海明威说:“那就请他到我的卧室里来吧。”他的夫人当即对此表示了异议:“你自己躺着,却让客人站在你的床边和你说话,那像话吗?”  海明威还是不愿意从床上起来,他想了一下,然后对夫人说道:“你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要不这样,你马上去叫仆人,让他在我的卧室里再加一张床。”
期刊
一次,一个美国代表团来中国访问,该团的一位官员问周总理:“为什么中国人都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此话一出,语惊四座,因为他这番话里明显带有侮辱中国人的意思,在场的中国工作人员都十分气愤,但囿于外交场合,难以强烈地斥责对方无礼。但如果听任对方的羞辱,国威何在?周总理的回答终于让美国人领教了什么叫做柔中带刚。只见周总理不慌不忙,面带微笑地说道:“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通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