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译文(分段序号及间隔号译者所加)
1、裴相行俭工草隶,名家。帝尝以绢素诏书《文选》,览之,秘爱其法,赉物良厚。行俭尝言:褚登善非精纸佳墨,未尝辄书,不择笔墨而妍捷者,惟余与虞伯施耳。所譔《訋伍》《营阵》《料胜负》《别器能》等四十六篇,诏取入大内,世不复传。//张治中藏虞书,笔意清峭,生平仅见。此一种虞书,吾兄伯几不可不知也。“世南”字漫,本不知为何人书。苦苦相问,因语之,遂不复出。
2、晴快,足下转佳也。//长素,佳甚。耿,故知问。具示,王羲之白。//此三顷田,乐吴旧耳。云卿军府甚多田也。宜须一用心吏,可差次忠良。//蜀中山水如峨眉山,夏含霜雪,碑版之所闻。昆仑之伯仲也。//复数橘子,即云乃好,可噉。久得新栗,此院冬桃不能多得。//蚶二斛,蛎二斛,今送。//周益州送此邛竹杖,卿尊长或须,今送。
3、臣繇言:臣自遭遇先帝,忝列腹心,爰自建安之初,王师破贼,关东时年荒谷贵,郡县残毁,三军馈饟,朝不及夕。先帝神略奇计,委任得人,深山穷谷,民献米豆,道路不绝。遂使强敌丧胆,我众作气,旬月之间廓清蚁聚。当时实用故山阳太守关内侯季直之策。克期成事,不差豪髪。先帝赏以封爵授以剧郡。今直罢任,旅食许下,素为廉吏,衣食不充。臣愚欲望圣思录其旧勋,矝其老困,复俾一州,俾图报效。直力气尚壮,必能夙夜保养民人。臣受国家异恩,不敢雷同,见事不言,干严犯宸严。臣繇言。
4、臣羲之言:霜寒,伏愿 圣体与时御宜。不胜驰情,谨附承 动静。臣羲之言。//此表未见佳刻,想真迹不传,石本皆从临写摹出耳。略近褚書也。
5、密云县回灯下书。丁巳八月廿九日石庵识
【用印】首:御赐独坐看泉(二朱四白);文末:刘墉之印(白) 石盦(白)
【注】
第1节:1、本节内容“//”前略同赵孟俯《论裴行俭帖》,后略似赵孟俯《论虞永兴<枕卧帖>》摘句。2. 裴行俭,字守约,汉族,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唐朝名将、政治家、书法家。3. 褚遂良字登善,唐朝书法家。4. 虞世南字伯施,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5.“訋伍”当为“部伍”。6. 张治中:字伯淳,赵孟俯之姐夫,张采之父,新任命的庆元路总管府治中。
第2节:本节杂临王羲之诸帖,文句不完全。
第3节:本节临钟繇《荐季直表》,钟繇是楷书早期的代表性书家。“豪发”即毫发。“干”后“严”当多出。
第4节:本节临王羲之《霜寒帖》,“//”后为跋文。
二、鉴赏
刘墉此《杂临古帖卷》行书、小楷同卷,土棕褐色洒片金笺本,尺寸33×135cm,约4.1平尺,作于1797年,约清代嘉道年间原裱,历经220年整,保藏极佳;画面完整、纸质坚实、挺括、洁净,原作可以看出洒金片有反铅现象。墨色乌黑显灰,岁月气息明显,品质、包浆诱人。
刘墉之书,尤善小楷。此卷用墨厚重,体丰骨劲,浑厚敦实,行书别具面目,小楷得魏晋风致兼具风格,乃其传世之精作。此卷钤印三枚,与上海博物馆编的《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P1439-14、26、31完全相符。
卷中右下角有鉴藏印,印与上海博物馆编的《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P1205-6完全相符,鉴藏人为程桢义(清·生卒年不详),江苏吴县人。字心柏,号漱石。嘉道年间著名收藏大家。精鉴赏,富收藏。其曾递藏北宋苏轼《黄州寒食帖·颍州本》(系传世三大行书之一,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北宋米芾《临唐人孙过庭书谱》卷(现藏故宫博物院);南宋扬无咎《四梅图》卷(流落于外邦,被其用“番钱三百枚”购回,当时传为艺林盛事,现藏故宫博物院)等历代许多重要名作而闻名遐迩。(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中国鉴藏家印鉴大全》《清代收藏家》《苏州府志》等)。
三、关于刘墉
简介:刘墉(1719— 1805),字崇如,号石庵,清朝政治家、书法家,大学士刘统勋长子。祖籍安徽砀山,出生于山东诸城。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嘉庆九年十二月病逝,追赠太子太保,赐谥号“文清”。
刘墉与纪昀、和珅又被后人称为乾隆朝三大中堂。
卓著政绩: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起,刘墉被外放为地方官的20余年,先后担任过安徽学政、江苏学政、太原知府和江宁知府等职。为官期间,针对当时贡生、监生管理混乱的状况,上疏“请州县约束贡监,责令察优劣”,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补救办法,深受乾隆皇帝赏识,称赞其“知政体”。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刘墉升任为都察院左都御史。此时,御史钱沣弹劾山东巡抚国泰结党营私,刘墉奉旨偕同和珅审理山东巡抚舞弊案。刘墉至山东假扮成道人,步行私访,查明山东连续三年受灾,而国泰邀功请赏,以荒报丰。征税时对无力缴纳者一律拿办,并残杀进省为民请命的进士、举人9人。刘墉如实报奏朝廷,奉旨开仓赈济百姓,捉拿国泰回京。此时皇妃已为国泰说情,有的御史也从旁附和,和珅亦有意袒护国泰。刘墉遂以民间查访所获证据,历数国泰罪行,据理力争,终使国泰伏法。后来民间曾据此事写成通俗小说《刘公案》,对这位包公式的刘大人大加颂扬。
书法:刘墉和成亲王、翁方纲、铁保并称清代书坛四大家。刘墉书法善学前贤而又富有创造性,师古而不拘泥。其书作特点是用墨厚重(世称“浓墨宰相”),体丰骨劲,浑厚敦实,别具面目。尤善小楷,不仅有钟繇、王羲之、颜真卿和苏轼的法度,还深得魏晋风致。刘墉还兼工文翰,博通百家经史,精研古文考辨,工书善文,名盛一时。清朝徐珂称赞刘墉:“文清书法,论者譬之以黄钟大吕之音,清庙明堂之器,推为一代书家之冠。其融会历代诸大家书法而自成一家,所谓金声玉振,集群圣之大成也。其自入词馆以迄登台阁,体格屡变,神妙莫测。”
轶事一则:一次,乾隆皇帝召见刘墉,说话间走近刘墉瞧瞧,微微笑起来,却也不说什么。刘墉不免有些纳闷。回到府邸后,仆人发现有一只虱子正趴在他的胡须上,他这才明白皇帝笑的原因。仆人想为他捉去虱子,他急忙阻止道:”这虱子是受皇帝召见过的,有福分,捉不得,捉不得!”(李春光《清代名人轶事辑览》载)
罗锅传说:民间对刘墉有着“刘罗锅”的称呼,他是否真是天生残疾的罗锅呢?仅有的史料记载,是嘉庆皇帝曾称他为“刘驼子”。但嘉庆时刘墉已年届80岁,因年高而有些驼背本在情理之中。所以现在一般认为,刘墉并非真罗锅,只因个子高而又常年伏案,背有点驼而已。
1、裴相行俭工草隶,名家。帝尝以绢素诏书《文选》,览之,秘爱其法,赉物良厚。行俭尝言:褚登善非精纸佳墨,未尝辄书,不择笔墨而妍捷者,惟余与虞伯施耳。所譔《訋伍》《营阵》《料胜负》《别器能》等四十六篇,诏取入大内,世不复传。//张治中藏虞书,笔意清峭,生平仅见。此一种虞书,吾兄伯几不可不知也。“世南”字漫,本不知为何人书。苦苦相问,因语之,遂不复出。
2、晴快,足下转佳也。//长素,佳甚。耿,故知问。具示,王羲之白。//此三顷田,乐吴旧耳。云卿军府甚多田也。宜须一用心吏,可差次忠良。//蜀中山水如峨眉山,夏含霜雪,碑版之所闻。昆仑之伯仲也。//复数橘子,即云乃好,可噉。久得新栗,此院冬桃不能多得。//蚶二斛,蛎二斛,今送。//周益州送此邛竹杖,卿尊长或须,今送。
3、臣繇言:臣自遭遇先帝,忝列腹心,爰自建安之初,王师破贼,关东时年荒谷贵,郡县残毁,三军馈饟,朝不及夕。先帝神略奇计,委任得人,深山穷谷,民献米豆,道路不绝。遂使强敌丧胆,我众作气,旬月之间廓清蚁聚。当时实用故山阳太守关内侯季直之策。克期成事,不差豪髪。先帝赏以封爵授以剧郡。今直罢任,旅食许下,素为廉吏,衣食不充。臣愚欲望圣思录其旧勋,矝其老困,复俾一州,俾图报效。直力气尚壮,必能夙夜保养民人。臣受国家异恩,不敢雷同,见事不言,干严犯宸严。臣繇言。
4、臣羲之言:霜寒,伏愿 圣体与时御宜。不胜驰情,谨附承 动静。臣羲之言。//此表未见佳刻,想真迹不传,石本皆从临写摹出耳。略近褚書也。
5、密云县回灯下书。丁巳八月廿九日石庵识
【用印】首:御赐独坐看泉(二朱四白);文末:刘墉之印(白) 石盦(白)
【注】
第1节:1、本节内容“//”前略同赵孟俯《论裴行俭帖》,后略似赵孟俯《论虞永兴<枕卧帖>》摘句。2. 裴行俭,字守约,汉族,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唐朝名将、政治家、书法家。3. 褚遂良字登善,唐朝书法家。4. 虞世南字伯施,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5.“訋伍”当为“部伍”。6. 张治中:字伯淳,赵孟俯之姐夫,张采之父,新任命的庆元路总管府治中。
第2节:本节杂临王羲之诸帖,文句不完全。
第3节:本节临钟繇《荐季直表》,钟繇是楷书早期的代表性书家。“豪发”即毫发。“干”后“严”当多出。
第4节:本节临王羲之《霜寒帖》,“//”后为跋文。
二、鉴赏
刘墉此《杂临古帖卷》行书、小楷同卷,土棕褐色洒片金笺本,尺寸33×135cm,约4.1平尺,作于1797年,约清代嘉道年间原裱,历经220年整,保藏极佳;画面完整、纸质坚实、挺括、洁净,原作可以看出洒金片有反铅现象。墨色乌黑显灰,岁月气息明显,品质、包浆诱人。
刘墉之书,尤善小楷。此卷用墨厚重,体丰骨劲,浑厚敦实,行书别具面目,小楷得魏晋风致兼具风格,乃其传世之精作。此卷钤印三枚,与上海博物馆编的《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P1439-14、26、31完全相符。
卷中右下角有鉴藏印,印与上海博物馆编的《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P1205-6完全相符,鉴藏人为程桢义(清·生卒年不详),江苏吴县人。字心柏,号漱石。嘉道年间著名收藏大家。精鉴赏,富收藏。其曾递藏北宋苏轼《黄州寒食帖·颍州本》(系传世三大行书之一,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北宋米芾《临唐人孙过庭书谱》卷(现藏故宫博物院);南宋扬无咎《四梅图》卷(流落于外邦,被其用“番钱三百枚”购回,当时传为艺林盛事,现藏故宫博物院)等历代许多重要名作而闻名遐迩。(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中国鉴藏家印鉴大全》《清代收藏家》《苏州府志》等)。
三、关于刘墉
简介:刘墉(1719— 1805),字崇如,号石庵,清朝政治家、书法家,大学士刘统勋长子。祖籍安徽砀山,出生于山东诸城。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嘉庆九年十二月病逝,追赠太子太保,赐谥号“文清”。
刘墉与纪昀、和珅又被后人称为乾隆朝三大中堂。
卓著政绩: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起,刘墉被外放为地方官的20余年,先后担任过安徽学政、江苏学政、太原知府和江宁知府等职。为官期间,针对当时贡生、监生管理混乱的状况,上疏“请州县约束贡监,责令察优劣”,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补救办法,深受乾隆皇帝赏识,称赞其“知政体”。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刘墉升任为都察院左都御史。此时,御史钱沣弹劾山东巡抚国泰结党营私,刘墉奉旨偕同和珅审理山东巡抚舞弊案。刘墉至山东假扮成道人,步行私访,查明山东连续三年受灾,而国泰邀功请赏,以荒报丰。征税时对无力缴纳者一律拿办,并残杀进省为民请命的进士、举人9人。刘墉如实报奏朝廷,奉旨开仓赈济百姓,捉拿国泰回京。此时皇妃已为国泰说情,有的御史也从旁附和,和珅亦有意袒护国泰。刘墉遂以民间查访所获证据,历数国泰罪行,据理力争,终使国泰伏法。后来民间曾据此事写成通俗小说《刘公案》,对这位包公式的刘大人大加颂扬。
书法:刘墉和成亲王、翁方纲、铁保并称清代书坛四大家。刘墉书法善学前贤而又富有创造性,师古而不拘泥。其书作特点是用墨厚重(世称“浓墨宰相”),体丰骨劲,浑厚敦实,别具面目。尤善小楷,不仅有钟繇、王羲之、颜真卿和苏轼的法度,还深得魏晋风致。刘墉还兼工文翰,博通百家经史,精研古文考辨,工书善文,名盛一时。清朝徐珂称赞刘墉:“文清书法,论者譬之以黄钟大吕之音,清庙明堂之器,推为一代书家之冠。其融会历代诸大家书法而自成一家,所谓金声玉振,集群圣之大成也。其自入词馆以迄登台阁,体格屡变,神妙莫测。”
轶事一则:一次,乾隆皇帝召见刘墉,说话间走近刘墉瞧瞧,微微笑起来,却也不说什么。刘墉不免有些纳闷。回到府邸后,仆人发现有一只虱子正趴在他的胡须上,他这才明白皇帝笑的原因。仆人想为他捉去虱子,他急忙阻止道:”这虱子是受皇帝召见过的,有福分,捉不得,捉不得!”(李春光《清代名人轶事辑览》载)
罗锅传说:民间对刘墉有着“刘罗锅”的称呼,他是否真是天生残疾的罗锅呢?仅有的史料记载,是嘉庆皇帝曾称他为“刘驼子”。但嘉庆时刘墉已年届80岁,因年高而有些驼背本在情理之中。所以现在一般认为,刘墉并非真罗锅,只因个子高而又常年伏案,背有点驼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