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核心问题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说,课堂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近年来,我一直努力在我的教学中实验和研究“和谐教学”,分3个阶段8个环节:一准备阶段。包括身心准备和知识准备2个环节;二导学阶段。包括出示目标、自学讨论、艺术精讲3个环节;三是应用评价阶段。包括激活练习,达标测试,推荐作业3个环节。
关键词:创新教育;课堂教学;导学模式;指导思想
所谓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教育。创新教育要求在注重基础教育的同时,高度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不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模式,而是一种意义深远的教育思想,创新教育思想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核心问题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说,课堂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
传统的课堂教学把目标定位于继承和维持前人总结的知识和经验,教学的核心是掌握“双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在教学思想观念上,要求学生“唯书、唯师”。凡是书上说的老师讲的,都是正确的,都不允许怀疑,凡是在课堂上提出“异议”,敢于质问老师的学生都被视为“犯上”不务正业等。在教学方法上是“满堂灌”,教师在讲台上高谈阔论,学生在下恭耳细听,听着听着,便打瞌睡,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不允许学生提出教材内容以外的问题。学生若提出教师想不到的问题,教师就会无言答对,课堂上出现尴尬局面,教师以为在学生面前失了身份,老师一定会不高兴,甚至斥责学生。在课堂上教师竭力维护自己在学生面前的尊严,不允许学生怀疑教师的言行,教师既使是错误的也不允许学生提出疑义,把学生的思维框定在教师的教案之中,甚至引导学生一字不漏地说出教师制定的问题答案,学生用自己的话或同义词来回答都认为是不正确的答案。都不予以肯定,一句话,还是遵循老师的答案才是万无一失的。这就扼杀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能力,学生更不敢提出新问题。
课堂教学的创新是指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创新意识是想创新,乐于创新的意识、是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意识,表现为有创新兴趣和创新激情,在课堂上要敢问、善问,敢于质疑问题。二是积极动脑进行思考,善于独立思考,积极去猜想,探索和发现。三是敢于发表不同见解,提出新观点、新方法、喜欢异想天开。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这种教学观念历来就是人们教学的的指导思想,并且被认为不容置疑的基本认识,事实上,人们对教学这个认识过程的理解是不断演化和发展的。起初,把它理解为教师传授学生和学生接受的结合,教师把教学内容讲的越细越好,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并接受,学生的头脑被看作是装知识的容器。便出现了“满堂灌”的现象。单纯老师讲学生听。后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近来有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人们从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那里得到启示。认识到,教师不应该把教学内容原原本本地往学生头脑中装,应该把教学内容加工成一系列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这些问题的回答,从而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而学生的任务就是循着教师指的路子和设计好的台阶,一步一步地配合教师顺利地完成教案。如果一堂课很顺利地实践了教案,没有出现突发事件,而且时间分配的非常合理,下课铃一响,教师恰巧布置完课后作业,这堂课就算是完美的一节课。这也就是所谓的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那就无条件地服从导演、服从剧本,导演的思想就是演员的思想,这种教学观和教学法比单纯的传授式教学进了一大步,课堂上有了学生思考和讲话的时空,但仍然存在着很大弊端。一是缺乏情感的交流和碰撞,更谈不上激情的产生,个性得不到培养;二是把学生的思维框定在教师的教案之中,学生变成教师实现教案的工具,独立思维的习惯和能力是得不到培养,创新精神更得不到发展。
课堂教学不是工厂里的流水作业,不能是机械的程式,课堂教学是发生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丰富的生命活动,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课堂上只有充分发挥师生的生命活力,才能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都得到发展的价值。
近年来,我一直努力在我的教学中实验和研究“和谐教学”。和谐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或程序分3个阶段8个环节:一准备阶段。包括身心准备和知识准备2个环节;二导学阶段。包括出示目标、自学讨论、艺术精讲3个环节;三是应用评价阶段。包括激活练习,达标测试,推荐作业3个环节。下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着重谈一下课堂教学的第2阶段:导学阶段。
1 出示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结果和标准,教和学双方都应共同遵循,对教师来说是教授的目标,对学生来说则是学习的目标。要使教学目标成为自己的学习目标,还要有一个内化的过程,理想的教学目标应该是教授目标和学习目标的统一体。
2 自学讨论
这一环节分为自学教材和相互讨论2步。
2.1 自学教材
出示教学目标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而是围绕目标,提出自学的具体要求或设置一些自学思考题,布置学生自学。在学生自学的同时,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巡回辅导,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特别是对于那些学习基础差、自学能力弱的学生,教师要多加帮助,做到因材施教。
2.2 相互讨论
通过自学,学生对问题有了自己的见解,但理解的程度不同,这时可组织学生讨论(如同桌、前后桌)交流个人所得。讨论要紧扣教学目标或教师设计的具体问题。讨论时可以播放一些较欢快的音乐给学生助兴。有音乐的伴随,教室里容易烘托一种气氛学生在背景音乐中发言格外大胆、活跃,思维格外敏捷。
3 艺术精讲
在学生自学和讨论后教师还有进行讲解,但这种讲解不是什么都从头讲起,而是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讲解。在讲解过程中,教师要讲究精讲点拨。注重语言艺术,做到戏剧般的讲解。首先,音量音速要高低相同,错落有致,一般来说,音量应适中,以全班学生都能听懂为准。过高过低的声音都会引起学生的不适应。音速,以中速为宜,过快学生来不及思考,对老师所讲的东西不能接受,过慢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也浪费宝贵的课题时间。总之,要所语言强弱起伏,富有节奏感。高潮时,可以激昂慷慨,铿锵有力,悲痛时,音律低沉凝重,如闻唏嘘之声。教师讲课的声调亲切、柔和,自然会给学生一种安适感,使他们对教师无比信赖,从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仿佛置身于民主、和谐、温暖的情境中,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灵的距离,学生会用极大的热忱去思考、去创新。
除了教师的语言艺术和非语言艺术外,教师运用录音、录像、投影、幻灯、电脑等电教手段和实物、模型、挂图等直观教学手段,以增教学的艺术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一句话,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离不开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
(责任编辑 王昕)
关键词:创新教育;课堂教学;导学模式;指导思想
所谓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教育。创新教育要求在注重基础教育的同时,高度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不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模式,而是一种意义深远的教育思想,创新教育思想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核心问题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说,课堂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
传统的课堂教学把目标定位于继承和维持前人总结的知识和经验,教学的核心是掌握“双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在教学思想观念上,要求学生“唯书、唯师”。凡是书上说的老师讲的,都是正确的,都不允许怀疑,凡是在课堂上提出“异议”,敢于质问老师的学生都被视为“犯上”不务正业等。在教学方法上是“满堂灌”,教师在讲台上高谈阔论,学生在下恭耳细听,听着听着,便打瞌睡,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不允许学生提出教材内容以外的问题。学生若提出教师想不到的问题,教师就会无言答对,课堂上出现尴尬局面,教师以为在学生面前失了身份,老师一定会不高兴,甚至斥责学生。在课堂上教师竭力维护自己在学生面前的尊严,不允许学生怀疑教师的言行,教师既使是错误的也不允许学生提出疑义,把学生的思维框定在教师的教案之中,甚至引导学生一字不漏地说出教师制定的问题答案,学生用自己的话或同义词来回答都认为是不正确的答案。都不予以肯定,一句话,还是遵循老师的答案才是万无一失的。这就扼杀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能力,学生更不敢提出新问题。
课堂教学的创新是指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创新意识是想创新,乐于创新的意识、是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意识,表现为有创新兴趣和创新激情,在课堂上要敢问、善问,敢于质疑问题。二是积极动脑进行思考,善于独立思考,积极去猜想,探索和发现。三是敢于发表不同见解,提出新观点、新方法、喜欢异想天开。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这种教学观念历来就是人们教学的的指导思想,并且被认为不容置疑的基本认识,事实上,人们对教学这个认识过程的理解是不断演化和发展的。起初,把它理解为教师传授学生和学生接受的结合,教师把教学内容讲的越细越好,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并接受,学生的头脑被看作是装知识的容器。便出现了“满堂灌”的现象。单纯老师讲学生听。后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近来有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人们从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那里得到启示。认识到,教师不应该把教学内容原原本本地往学生头脑中装,应该把教学内容加工成一系列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这些问题的回答,从而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而学生的任务就是循着教师指的路子和设计好的台阶,一步一步地配合教师顺利地完成教案。如果一堂课很顺利地实践了教案,没有出现突发事件,而且时间分配的非常合理,下课铃一响,教师恰巧布置完课后作业,这堂课就算是完美的一节课。这也就是所谓的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那就无条件地服从导演、服从剧本,导演的思想就是演员的思想,这种教学观和教学法比单纯的传授式教学进了一大步,课堂上有了学生思考和讲话的时空,但仍然存在着很大弊端。一是缺乏情感的交流和碰撞,更谈不上激情的产生,个性得不到培养;二是把学生的思维框定在教师的教案之中,学生变成教师实现教案的工具,独立思维的习惯和能力是得不到培养,创新精神更得不到发展。
课堂教学不是工厂里的流水作业,不能是机械的程式,课堂教学是发生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丰富的生命活动,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课堂上只有充分发挥师生的生命活力,才能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都得到发展的价值。
近年来,我一直努力在我的教学中实验和研究“和谐教学”。和谐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或程序分3个阶段8个环节:一准备阶段。包括身心准备和知识准备2个环节;二导学阶段。包括出示目标、自学讨论、艺术精讲3个环节;三是应用评价阶段。包括激活练习,达标测试,推荐作业3个环节。下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着重谈一下课堂教学的第2阶段:导学阶段。
1 出示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结果和标准,教和学双方都应共同遵循,对教师来说是教授的目标,对学生来说则是学习的目标。要使教学目标成为自己的学习目标,还要有一个内化的过程,理想的教学目标应该是教授目标和学习目标的统一体。
2 自学讨论
这一环节分为自学教材和相互讨论2步。
2.1 自学教材
出示教学目标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而是围绕目标,提出自学的具体要求或设置一些自学思考题,布置学生自学。在学生自学的同时,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巡回辅导,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特别是对于那些学习基础差、自学能力弱的学生,教师要多加帮助,做到因材施教。
2.2 相互讨论
通过自学,学生对问题有了自己的见解,但理解的程度不同,这时可组织学生讨论(如同桌、前后桌)交流个人所得。讨论要紧扣教学目标或教师设计的具体问题。讨论时可以播放一些较欢快的音乐给学生助兴。有音乐的伴随,教室里容易烘托一种气氛学生在背景音乐中发言格外大胆、活跃,思维格外敏捷。
3 艺术精讲
在学生自学和讨论后教师还有进行讲解,但这种讲解不是什么都从头讲起,而是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讲解。在讲解过程中,教师要讲究精讲点拨。注重语言艺术,做到戏剧般的讲解。首先,音量音速要高低相同,错落有致,一般来说,音量应适中,以全班学生都能听懂为准。过高过低的声音都会引起学生的不适应。音速,以中速为宜,过快学生来不及思考,对老师所讲的东西不能接受,过慢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也浪费宝贵的课题时间。总之,要所语言强弱起伏,富有节奏感。高潮时,可以激昂慷慨,铿锵有力,悲痛时,音律低沉凝重,如闻唏嘘之声。教师讲课的声调亲切、柔和,自然会给学生一种安适感,使他们对教师无比信赖,从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仿佛置身于民主、和谐、温暖的情境中,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灵的距离,学生会用极大的热忱去思考、去创新。
除了教师的语言艺术和非语言艺术外,教师运用录音、录像、投影、幻灯、电脑等电教手段和实物、模型、挂图等直观教学手段,以增教学的艺术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一句话,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离不开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
(责任编辑 王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