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过程,其基本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小学数学教学目的之一是要促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授之以渔”,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成为教学的首要任务。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贯穿于始终,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者与参与者。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任务,老师在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并且还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呢? 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本人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谈几点体会:
一、巧设导入课,诱发学生的思维。
有人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将这句话用到数学课中的话,那么课前导入正是扮演着这种角色。尤其是小学的课堂教学,如果导入不当,也就是说导入不紧凑、不简炼、无兴趣,学生即在开课时就表现出注意力分散,情趣低落,那么整堂课学生都难以再有兴趣,更没了乐趣。而对于教师来说,导入是教师采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方法在课堂教学起始阶段,向学生引入新知识的过程,所以导入就显得尤为关键。如何诱发学生产生与学习内容、学习活动相联系的思维可以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新课学习状态呢。
教学分数的性质时,我是这样导课的:有一天,悟空买来了一个大西瓜,八戒馋得直流口水,嚷着要吃,可悟空又想戏弄八戒一番,于是对八戒说:“师傅吃这个瓜的4/16,我和沙弟各吃2/8,而你只能吃1/4”八戒听了嘟起了他的尖嘴巴不悦地说:“干吗给我1/4而你却吃2/8呢,这太不公平了。”同学们,八戒真的是分得最少吗?想知道其中奥秘吗?”如此导课,不但能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还把他们的思维引到探索新问题,解决新矛盾中去。
二、巧设疑问激发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那么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充分给学生创设思维情境,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探索真理的场所。巧设疑难和问题,并非是教师与学生之間进行简单的一问一答,而应是一种有目的,有方向的思维引导。因此教师要灵活布设问题悬念,努力创设问题情境,以此激启学生积极思考。特别是要脚踏实地,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空间和时间,把握教材的内容特点,开拓创新思维的培养途径。如在教学低年级“10的分与合”一课时为例,教师预先准备了一个盒子,盒子里装了10支铅笔。一上课,请一名学生上台摸铅笔,然后老师根据学生摸到的支数猜盒子里剩下的支数,经过几次猜都猜对了,学生感到很好奇,然后老师趁热打铁,说:“因为老师知道了盒子里总共有10支,然后根据10的分成就能猜着了,你们想学会这个本领吗?”数学知识的神奇力量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兴趣,使学生趣味盎然地参与学习,积极思考。这样教学不仅能够顺利突破教学难点,而且启迪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把学生的思维引上正确的轨道。
三、新旧知识联系,发展学生思维 。
数学知识是严密的逻辑系统知识。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往往以前所学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同时又是对旧知识的引伸和发展,学生的认知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为前提。这样,每教一点新知识都要尽可能复习有关的旧知识,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为探究新知来铺路搭桥。如在教学常见的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时,教师先在课堂上组织了一场小小的购物活动,利用学生已有的购物经验和利用乘法计算总价的知识,计算出5只铅笔、3块橡皮、4条毛巾、2千克苹果等商品的总价,列出算式后再引导引导学生总结出“单价×数量=总价”。这样引导学生通过温故知新,将新知识纳入原来的知识系统中,活跃了课堂气氛,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四、加强读说、练习的训练,促进学生思维 。
加强数学课堂的语言训练,特别是口头说理训练,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好办法。在学习“小数和复名数”这一章节时,由于小数与复名数相互改写,需要综合运用的知识较多,这些又恰恰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怎样突破难点,使学生掌握好这一部分知识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加强说理训练。在学生学完例题后,启发总结出小数与复名数相互改写的方法,再让学生根据方法讲出做题的过程。通过这样反复的说理训练,收到较好的效果,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推动了思维能力的发展。
练习也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也是教学的一个重环节,要使课堂达到“高效”“低耗”真正起到促进学生的思维作用,那么练习的设计就显得十分重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意练习题型的多样化及形式的多样化。应用题应多设计一些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练习。低年级的练习设计就要结合小学生的好奇爱动,争强好胜的心理,适时适地的安排一些游戏的练习,在练习中,适当开展。“看谁又对又快。”“夺红旗”“摘苹果”“找朋友”等各种游戏性练习,从而达到增强兴趣扩展思维,发展智能的目的。
五、加强实际操作,完善学生的思维。
把动手与说理紧密地联系起来,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让学生的手口脑并用。这样做,不但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述能力的提高。而且更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能够把感性的思维升华为理性的思维。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通过实际操作,充分运用眼、耳、手、口等各种感觉器官,让学生感知数学问题,理解数学的各种概念。
小学生的独立性较差,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示范、引导、指导,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一些思维的方法。教师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加强实际操作,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思维,就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只有在思维的活跃状态中,才能擦燃异思维的火花,通过“新”思维,掌握新知识。例如,在教学“比较简单的分数大小”时,为了使学生掌握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通过操作实践,直观认识分数的大小比较。教师给每位同学准备了大小相同的两张长方形纸。先请同学动手把一张长方形纸折成相等的3份,取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再取一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把这一张纸折成相等的4份,取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再仔细观察,涂颜色的面积哪一块比较大,哪一块比较小?最后经过讨论得出1/3和1/4究竟谁大。通过动手操作,用眼观察,使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形象,学生都能得出1/3>1/4。
教学应用题时,说理就显得更重要,首先说题意,其次说思路,再次说算式;如;“小红家买来一袋大米,吃了5/8,还剩15千克,这袋大米有多少千克?”让学生抓关键句复述题意后,再让学生说说要想解答这道题须理清哪些数量之间的关系?大米的总重量-吃了的重量=剩下的重量。最后说说你的算式每一步各表示什么?经过这样的说理训练,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完善,真正做到了“知其然,不仅知其所以然。”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让学生学习、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更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一定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思考、探索和创新的具有开放性和选择性的最大空间。
一、巧设导入课,诱发学生的思维。
有人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将这句话用到数学课中的话,那么课前导入正是扮演着这种角色。尤其是小学的课堂教学,如果导入不当,也就是说导入不紧凑、不简炼、无兴趣,学生即在开课时就表现出注意力分散,情趣低落,那么整堂课学生都难以再有兴趣,更没了乐趣。而对于教师来说,导入是教师采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方法在课堂教学起始阶段,向学生引入新知识的过程,所以导入就显得尤为关键。如何诱发学生产生与学习内容、学习活动相联系的思维可以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新课学习状态呢。
教学分数的性质时,我是这样导课的:有一天,悟空买来了一个大西瓜,八戒馋得直流口水,嚷着要吃,可悟空又想戏弄八戒一番,于是对八戒说:“师傅吃这个瓜的4/16,我和沙弟各吃2/8,而你只能吃1/4”八戒听了嘟起了他的尖嘴巴不悦地说:“干吗给我1/4而你却吃2/8呢,这太不公平了。”同学们,八戒真的是分得最少吗?想知道其中奥秘吗?”如此导课,不但能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还把他们的思维引到探索新问题,解决新矛盾中去。
二、巧设疑问激发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那么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充分给学生创设思维情境,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探索真理的场所。巧设疑难和问题,并非是教师与学生之間进行简单的一问一答,而应是一种有目的,有方向的思维引导。因此教师要灵活布设问题悬念,努力创设问题情境,以此激启学生积极思考。特别是要脚踏实地,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空间和时间,把握教材的内容特点,开拓创新思维的培养途径。如在教学低年级“10的分与合”一课时为例,教师预先准备了一个盒子,盒子里装了10支铅笔。一上课,请一名学生上台摸铅笔,然后老师根据学生摸到的支数猜盒子里剩下的支数,经过几次猜都猜对了,学生感到很好奇,然后老师趁热打铁,说:“因为老师知道了盒子里总共有10支,然后根据10的分成就能猜着了,你们想学会这个本领吗?”数学知识的神奇力量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兴趣,使学生趣味盎然地参与学习,积极思考。这样教学不仅能够顺利突破教学难点,而且启迪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把学生的思维引上正确的轨道。
三、新旧知识联系,发展学生思维 。
数学知识是严密的逻辑系统知识。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往往以前所学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同时又是对旧知识的引伸和发展,学生的认知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为前提。这样,每教一点新知识都要尽可能复习有关的旧知识,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为探究新知来铺路搭桥。如在教学常见的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时,教师先在课堂上组织了一场小小的购物活动,利用学生已有的购物经验和利用乘法计算总价的知识,计算出5只铅笔、3块橡皮、4条毛巾、2千克苹果等商品的总价,列出算式后再引导引导学生总结出“单价×数量=总价”。这样引导学生通过温故知新,将新知识纳入原来的知识系统中,活跃了课堂气氛,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四、加强读说、练习的训练,促进学生思维 。
加强数学课堂的语言训练,特别是口头说理训练,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好办法。在学习“小数和复名数”这一章节时,由于小数与复名数相互改写,需要综合运用的知识较多,这些又恰恰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怎样突破难点,使学生掌握好这一部分知识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加强说理训练。在学生学完例题后,启发总结出小数与复名数相互改写的方法,再让学生根据方法讲出做题的过程。通过这样反复的说理训练,收到较好的效果,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推动了思维能力的发展。
练习也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也是教学的一个重环节,要使课堂达到“高效”“低耗”真正起到促进学生的思维作用,那么练习的设计就显得十分重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意练习题型的多样化及形式的多样化。应用题应多设计一些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练习。低年级的练习设计就要结合小学生的好奇爱动,争强好胜的心理,适时适地的安排一些游戏的练习,在练习中,适当开展。“看谁又对又快。”“夺红旗”“摘苹果”“找朋友”等各种游戏性练习,从而达到增强兴趣扩展思维,发展智能的目的。
五、加强实际操作,完善学生的思维。
把动手与说理紧密地联系起来,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让学生的手口脑并用。这样做,不但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述能力的提高。而且更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能够把感性的思维升华为理性的思维。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通过实际操作,充分运用眼、耳、手、口等各种感觉器官,让学生感知数学问题,理解数学的各种概念。
小学生的独立性较差,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示范、引导、指导,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一些思维的方法。教师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加强实际操作,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思维,就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只有在思维的活跃状态中,才能擦燃异思维的火花,通过“新”思维,掌握新知识。例如,在教学“比较简单的分数大小”时,为了使学生掌握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通过操作实践,直观认识分数的大小比较。教师给每位同学准备了大小相同的两张长方形纸。先请同学动手把一张长方形纸折成相等的3份,取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再取一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把这一张纸折成相等的4份,取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再仔细观察,涂颜色的面积哪一块比较大,哪一块比较小?最后经过讨论得出1/3和1/4究竟谁大。通过动手操作,用眼观察,使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形象,学生都能得出1/3>1/4。
教学应用题时,说理就显得更重要,首先说题意,其次说思路,再次说算式;如;“小红家买来一袋大米,吃了5/8,还剩15千克,这袋大米有多少千克?”让学生抓关键句复述题意后,再让学生说说要想解答这道题须理清哪些数量之间的关系?大米的总重量-吃了的重量=剩下的重量。最后说说你的算式每一步各表示什么?经过这样的说理训练,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完善,真正做到了“知其然,不仅知其所以然。”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让学生学习、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更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一定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思考、探索和创新的具有开放性和选择性的最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