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者:2020年以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高频词,高居热度榜。“十四五”开局之年,四川如何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势见效?
彭清华: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真正意义上的开局起步之年和成势见效之年。五年看头年,2021年是关键。我们将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抓好重点突破、实现成势见效。
我们把成都、德阳、眉山、资阳4市作为“内圈”,把绵阳、乐山、遂宁、雅安4市作为“外圈”,加快推进成都平原经济区内圈同城化、全域一体化,充分发挥成都辐射带动作用,打造融合一体、高质量现代化的成都平原经济区,进一步做强发展主干、增强极核带动功能。
我们抓南北两翼支撑,南翼川南经济区重点是加快推动宜泸沿江协同发展、内自同城化发展,做强产业、交通、教育、医疗等优势领域,打造全省第二经济增长极;北翼川东北经济区重点是促进区域内各城市振兴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主动接受成渝经济辐射,融入和配套成渝发展。
我们抓基础设施建设,成都天府国际机场2021年上半年将投入使用,加快推进一批铁路建设和高速公路建设,推动川渝重大交通项目出进度、见形象。抓国家和省级新区建设以及毗邻地区合作,加快建设天府新区以及四个省级新区,抓好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川渝高竹新区、遂潼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先行区等合作平台建设。
加快共建西部科学城、西部金融中心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加强民生改善协同,2020年川渝已实现95项政府服务事项通办,2021年将进一步推动学历公证、失业登记、电子社保卡申领、新生儿入户、结婚登记等高频政务服务事项通办,解决热点难点民生问题,让双城经济圈建设更好惠及群众。
记者:在以“创新驱动”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十四五”开局之年四川有何新的考虑和部署?四川如何推进化解工农业领域“卡脖子”问题,有什么“独门绝技”和比较优势?
彭清华:四川是我国创新版图中的一个重要区块。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多次在川进行重大科研布局,四川拥有132所高等院校、50所央属科研机构、171个国家级创新平台、60多名两院院士,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尤其在空天科技、生命科学、先进核能、电子信息等领域优势突出。四川具备了落实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任务的基础和条件。
“十四五”时期,我们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动科教兴川和人才强省,全力化解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
2021年要高标准规划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快综合性科学中心、西部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在空天科技、生命科学、先进核能、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组建天府实验室、创建国家实验室。要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支持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成都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加快建设,打造链接全球创新资源的技术转移网络。我们还狠抓人才和机制两个关键点,继续推进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打通创新资源流动壁垒,注重培育企业创新能力。
记者: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作为西部大省,四川将如何找准自己定位,打算在哪些关键节点上进一步发力?
彭清华:党中央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这是一场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无论是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还是西部地区,都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一环,也都是我国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部分。
四川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是我国西向南向开放门户,经济总量接近5万亿元,户籍人口近9100万,常住人口8300余万,市场主体超过680萬户,产业门类完备,具有扩大内需的市场腹地、协同开放的区位优势、成链集群的产业基础,有责任有条件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
在战略牵引上,我们坚持把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举措;在方向路径上,既着力厚植支撑国内大循环的经济腹地优势,又提升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门户枢纽功能;在目标定位上,着力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我们将发挥人口和市场规模优势,持续提升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区域消费中心,不断释放消费潜力。发挥工业化和城镇化后发优势,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同时还发挥科教优势、产业优势、区位优势,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高质量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基地。
记者:四川将从哪些方面着手,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衔接起来?
彭清华: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在过渡期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用好大数据监测平台,持续监测脱贫人口收入支出状况和“两不愁三保障”及安全饮水状况,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及时发现、快速响应、动态清零。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我们逐步推动工作对象从脱贫人口拓展为全体农村居民、工作地域从部分农村地区拓展到所有农村地区、工作重点从解决“两不愁三保障”拓展到推进乡村“五大振兴”,实现更宽领域、更高层次的发展。坚持以乡村振兴统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因地制宜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坚持五级书记抓,做好过渡期内领导体制、工作体系、规划实施和项目建设、考核机制衔接,分类优化调整财政投入、金融服务、土地支持、人才智力支持政策。
展望未来,四川正朝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迈进,前景光明、未来可期。
彭清华: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真正意义上的开局起步之年和成势见效之年。五年看头年,2021年是关键。我们将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抓好重点突破、实现成势见效。
我们把成都、德阳、眉山、资阳4市作为“内圈”,把绵阳、乐山、遂宁、雅安4市作为“外圈”,加快推进成都平原经济区内圈同城化、全域一体化,充分发挥成都辐射带动作用,打造融合一体、高质量现代化的成都平原经济区,进一步做强发展主干、增强极核带动功能。
我们抓南北两翼支撑,南翼川南经济区重点是加快推动宜泸沿江协同发展、内自同城化发展,做强产业、交通、教育、医疗等优势领域,打造全省第二经济增长极;北翼川东北经济区重点是促进区域内各城市振兴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主动接受成渝经济辐射,融入和配套成渝发展。
我们抓基础设施建设,成都天府国际机场2021年上半年将投入使用,加快推进一批铁路建设和高速公路建设,推动川渝重大交通项目出进度、见形象。抓国家和省级新区建设以及毗邻地区合作,加快建设天府新区以及四个省级新区,抓好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川渝高竹新区、遂潼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先行区等合作平台建设。
加快共建西部科学城、西部金融中心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加强民生改善协同,2020年川渝已实现95项政府服务事项通办,2021年将进一步推动学历公证、失业登记、电子社保卡申领、新生儿入户、结婚登记等高频政务服务事项通办,解决热点难点民生问题,让双城经济圈建设更好惠及群众。
记者:在以“创新驱动”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十四五”开局之年四川有何新的考虑和部署?四川如何推进化解工农业领域“卡脖子”问题,有什么“独门绝技”和比较优势?
彭清华:四川是我国创新版图中的一个重要区块。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多次在川进行重大科研布局,四川拥有132所高等院校、50所央属科研机构、171个国家级创新平台、60多名两院院士,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尤其在空天科技、生命科学、先进核能、电子信息等领域优势突出。四川具备了落实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任务的基础和条件。
“十四五”时期,我们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动科教兴川和人才强省,全力化解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
2021年要高标准规划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快综合性科学中心、西部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在空天科技、生命科学、先进核能、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组建天府实验室、创建国家实验室。要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支持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成都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加快建设,打造链接全球创新资源的技术转移网络。我们还狠抓人才和机制两个关键点,继续推进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打通创新资源流动壁垒,注重培育企业创新能力。
记者: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作为西部大省,四川将如何找准自己定位,打算在哪些关键节点上进一步发力?
彭清华:党中央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这是一场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无论是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还是西部地区,都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一环,也都是我国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部分。
四川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是我国西向南向开放门户,经济总量接近5万亿元,户籍人口近9100万,常住人口8300余万,市场主体超过680萬户,产业门类完备,具有扩大内需的市场腹地、协同开放的区位优势、成链集群的产业基础,有责任有条件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
在战略牵引上,我们坚持把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举措;在方向路径上,既着力厚植支撑国内大循环的经济腹地优势,又提升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门户枢纽功能;在目标定位上,着力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我们将发挥人口和市场规模优势,持续提升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区域消费中心,不断释放消费潜力。发挥工业化和城镇化后发优势,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同时还发挥科教优势、产业优势、区位优势,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高质量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基地。
记者:四川将从哪些方面着手,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衔接起来?
彭清华: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在过渡期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用好大数据监测平台,持续监测脱贫人口收入支出状况和“两不愁三保障”及安全饮水状况,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及时发现、快速响应、动态清零。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我们逐步推动工作对象从脱贫人口拓展为全体农村居民、工作地域从部分农村地区拓展到所有农村地区、工作重点从解决“两不愁三保障”拓展到推进乡村“五大振兴”,实现更宽领域、更高层次的发展。坚持以乡村振兴统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因地制宜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坚持五级书记抓,做好过渡期内领导体制、工作体系、规划实施和项目建设、考核机制衔接,分类优化调整财政投入、金融服务、土地支持、人才智力支持政策。
展望未来,四川正朝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迈进,前景光明、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