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俄罗斯文学中“多余人”的人物形象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zh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关于“多余人”这个概念早在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第八章的一种译稿中就出现了,写到奥涅金时有这样的两句:有人远在他们之外,像多余的东西茕茕孑立。后来俄国评论家赫尔岑给“多余人”下定义说“他们充满高贵的愿望,但羽翼折断,眼睛看到哪里就奔到哪里:他们想隐遁起来,避开生活,这是多余的,没有益处的人。” 文学反映青年的生活已形成诸多传统的主题,“多余人”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群体。同创世英雄、寻梦者和毁灭者等类型相比,“多余人”题材更具绵延性、复杂性和普及性。
  关键词:俄罗斯文学;多余人;人物形象
  在19世纪俄国文坛上,曾出现了一条“辉煌灿烂”的“多余人画廊”。在这画廊中耸立着许多具有一定“文化”高度的典型。他们是普希金笔下的叶甫盖尼·奥涅金;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罗亭》中的罗亭;冈察洛夫《奥勃洛摩夫》中的奥勃洛摩夫等。在这些人的灵魂深处一半蕴藉着先进的民主革命意识,闪烁着为祖国进步而奋斗的思想光芒,迸发着积极寻求真理和人生崇高目标的火花;而另一半则被西方利己主义和怀疑主义的消极思想所侵蚀,他们在情感与理智的悖逆中,形成了二重矛盾的性格和复杂的生命形态:个性意识的觉醒,使他们萌发去寻找精神解放的途径,而自身性格软弱的钳制,又使他们找不到新生活的定位,徘徊、孤独、苦闷。他们既不满俄国社会现状,愤世嫉俗,但又不愿站在人民一边,精神上无所寄托。他们一面觉得在鄙俗的上流社会无以容身,但又对上流社会以外的生活同样感到索然无味。因而到头来尽管不甘心沉沦却又无力超出社会的束缚与羁绊。他们只能是否定和怀疑的精灵,是一群生活理想的“迷惘者”,努力寻求自我实现,终因不能在生活中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变成了“多余人”。关于“多余人”这个概念早在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第八章的一种译稿中就出现了,写到奥涅金时有这样的两句:有人远在他们之外,像多余的东西茕茕孑立。后来俄国评论家赫尔岑给“多余人”下定义说“他们充满高贵的愿望,但羽翼折断,眼睛看到哪里就奔到哪里:他们想隐遁起来,避开生活,这是多余的,没有益处的人。” 文学反映青年的生活已形成诸多传统的主题,“多余人”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群体。同创世英雄、寻梦者和毁灭者等类型相比,“多余人”题材更具绵延性、复杂性和普及性。
  近现代研究“多余人”形象现状一瞥回眸我国对“多余人”形象的研究,首先是从俄国“多余人”形象入手,进而对世界文学之中与俄国“多余人”相类似的典型进行探讨,从狭义到广义的比较研究中萌生出一个新命题,即“多余人之世界性文学现象”。
  对俄国“多余人”的认识我国对俄国“多余人”的认识主要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研究,我国评论界几乎一直囿于“多余人”是俄国文学“特产”的认识阶段,普遍惯性地使用这个定型的结论。而各个历史时期对这一形象的认识都基于时代所需,是一种“感性”的理解。在动乱前,我们对俄国文学的介绍、翻译和研究倾向是“以我所需”、“急我所用”、“拿来天火”给苦难的大众为我们解决燃眉之急的现实斗争服务。这是个“全面肯定”的时期,我们对“多余人”身上的觉醒和抗争的积极方面,给予了最充分的关注,却有意无意地疏忽了他们身上的消极方面。进入极左时期,对俄国文学的研究进入冰冻,“多余人”真正变得多余,并销声匿迹。总体上,这个阶段我们对“多余人”形象的认识基本上处于一个分散的初级认识阶段,对“多余人”也多是从介绍的角度进行普及性传播。第二阶段是20世纪末的20年至今,这一阶段进入理性化思考。一大批对“多余人”问题的研究论文逐渐在广度和深度上有新的开拓,主要归纳为下面几个方面:其一,对读者熟悉的非“多余人”典型重新审视,发现了“新”的“多余人”。不满足于已有定论,勇于开拓发现。有文章指出“达吉雅娜与奥涅金一样,只有觉醒,没有真正的反抗”,认为达吉雅娜也具有“多余人”的色彩。其二,对于那些原本公认的“多余人”形象或提出质疑或重新评价。其三,从整体上对俄国“多余人”产生、发展情况、进步意义等重要问题作了有益的探索。在刘亚丁的专著《十九世纪俄国文学史纲》一书中提出俄国“多余人”产生实际上“是外来文化撞击古老俄国的结果,外来文化第一批接受者是青年贵族,他们无法停息被撞击后的震荡。”同时这个高峰时期俄国“多余人”的影响,也唤起了我国一代青年的觉醒和一代作家的创作。
  “多余人”现象的初步联网以俄国“多余人”为稳固的经线,我们打破国界,在“多余人”研究中出现横向“联网”。评论家首先把视线投向了中国近现代文学中的“零余者”和“孤独者”。如《屠格涅夫和郁达夫的“多余人”比较研究》、《论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孤独者”》。同时也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如《贾宝玉和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贾宝玉与奥涅金之比较》等。其次,评论者在日本和法国文学中找到了俄国“多余人”的兄弟。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语》中的光源氏形象,被认定为世界文学画廊里一个典型的悲剧性的“多余人”。有的论述了日俄“多余人”的相似之处后,还从价值观、伦理、思维方式和民族心理等方面阐释了日俄“多余人”的差异。另有把法国的“世纪儿” 和“孤独者”联系起来,启示我们追溯中法文学的姻缘。对于中日“多余人”之异同也有专文进行了论述。以日本“私小说”为切入点,阐述了对中国“零余者”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伟.“多余人”论纲——一种世界性文学现象探讨[M].东方出版社,1998年.
  [2]方汉文.比较文学基本原理[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
  [3]张承举.东西方跨世纪作家比较研究[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
  [4]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M].译林出版社,1996年
其他文献
摘 要:“硬译”作为鲁迅翻译思想的核心内容,其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鲁迅主张“硬译”与其翻译目的有着密切的联系,他希望通过翻译塑造国民精神,激励民族抗争,同时以翻译作为手段引入新的表达方式,促进白话汉语的发展。  关键词:鲁迅;硬译;翻译目的  中国近代时期能够同时在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上有所成就的大家屈指可数,鲁迅便是其中之一。在长达33年的翻译生涯中,鲁迅通过翻译将大量西方文学作品介绍给中国
在传统的婚姻观念中,女嫁男娶是一种正统的婚姻形式,但除此之外,与之相反的男子“嫁入”女方家里,则被称为赘婚,该男子叫做赘婿。就女方而言,称为“招赘”,在男子一方,就是“出赘”,着眼于男子到女子家庭生活,则称“入赘”。  一、赘婿之历史慨况:苦难的深渊  赘婿婚作为母权制时代的遗留,因为当时女性在部落或氏族中地位高于男性,男子到女家并参加女方家庭的生产劳动,其子女也按照母系氏族来继承财产与世系。但这
摘 要: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它的古老神话反映了羌民族在生活的西南地区,艰难成长和繁衍的历史。羌族神话故事是一种多元化的存在,本文就是通过分析羌族神话故事的多元性,进而分析羌族文化的多元特征。  关键词:羌族神话;多元性;传统文化  一、羌族神话传说故事的多样性  羌族是信仰万物有灵的多神灵崇拜民族,所以他们崇拜的神的种类繁多:有天神、土地神、山神、牛王神、火神、羊神、角角神、白石神等几十种
摘 要:白先勇的小说《游园惊梦》是受昆剧《牡丹亭》的启发而后又改编成同名话剧在各地演出,主要讲述的是昆曲名伶蓝田玉的赴邀经历,表现了她由盛转衰的悲剧性命运。小说与话剧《游园惊梦》都可以明显看到白先勇受西方现代文学的影响的痕迹。本文通过《游园惊梦》文本的解读及其从小说到话剧的改编,从而来阐释其中意识流手法的运用。  关键词:游园惊梦;意识流;平行蒙太奇;内心独白;自由联想  《游园惊梦》主题突出一个
摘 要:本文初步探究《诗经》中动物意象与比兴表现手法的联系及其意义,并挖掘这些兴象在特定的抒情环境中所表达的象征性意义,为解读《诗经》提供借鉴。  关键词:诗经;动物;比兴  《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一部现实主义经典奠基之作,以质朴的文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关于古代先民生活状态、风俗民情、宗族信仰、社会演变等方方面面的生动画卷,在抒情的同时常常离不开具体物象的起兴或作比,以致形成重要的比兴现象
摘 要:赣南采茶戏音乐在实践运用和发展创新过程中,根据角色造型、艺术特色,坚持程序性规律,该程序性规律跟随事物的变化特征,不断进行实践操作、运用创新和协调发展。在继承、发展与创新过程中,形成新的程序性规律。本文在研究赣南采茶戏的基础上,对其音乐的艺术特色和发展创新进行了系统综述。  关键词:赣南采茶戏音乐;艺术特色;发展创新  我国民间戏曲种类高达三百多种,赣南采茶戏作为民间戏曲的重要构成部分,其
摘 要:诞生于清朝末年的抚州采茶戏是江西地方戏剧的一支主力军,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在省内外扬名,是临川地区地方戏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阐述抚州采茶戏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抚州采茶戏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促进抚州采茶戏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抚州;采茶戏;发展现状  诞生于清朝末年的抚州采茶戏在三百年发展历史中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由自发到自觉的演变过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抚州采茶戏作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广场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广场舞”就是一种新兴的广场舞蹈艺术形式,它不仅给予了传统广场舞新的内容,而且成为城市生活的亮点和风景线。  关键词:广场舞;群众文化;发展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随之提高。作为人民群众文化中最具影响力的广场舞,无论是在丰富人们群众文化活动的同时还是在推进文化建设方面都起
摘 要:群众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群众精神文化发展和知识普及、团结凝聚也有重要的意义。在中央“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建设健康丰富的群众文化”的号召下,我国群众文化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新局面,群众文化在国家政策扶持和各阶层群众的热情参与下,进入了一个新形势。  关键词:新形势;群众文化  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方面,群众文化成为其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关键作用的一环
摘 要:社区网格化管理在空间地域上对社区划分和整合,是社区管理上的创新。了解分析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基本概念、取得成效及出现的问题,可以更好的研究出解决方案和发展途径,有益社区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网格化管理;社区;实践;探索  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是一种按照一定的标准将社区管理辖区划分成单元网格,在统一的城市管理和数字化平台上,通过加强对单元网格的部件和事件巡查,实现监督和处置互相分离的管理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