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通过采用“安神醒脑”头皮针治疗中风后抑郁的疗效进行临床研究,为中风后抑郁患者的治疗提供依据及新的治疗方法。方法对64例康复科中风后抑郁的住院患者通过随机分配成实验组及对照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实验组采用“安神醒脑”头皮针,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前、治疗后7d、治疗后14d、28d及治疗后3个月随访记录各临床评定量表进行评估。结果2组患者经治疗后均取得明显的疗效,与治疗前比较存在显著性的差异(P<0.01),而2组间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安神醒脑”头皮针治疗中风后抑郁疗效确切,且随着针刺治疗的时间越长其效果越明显。
关键词:中风后抑郁;安神醒脑;头皮针
中图分类号:R277.7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5-0056-02
中风后抑郁在临床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睡眠障碍,兴趣减退等一系列精神障碍,是中风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属中医“郁证”的范畴。由于患者出现抑郁症后,容易情绪低落,对疾病康复缺乏信心,不能主动配合治疗,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中风后抑郁长期以来为临床医师所忽视,而更多的注意中风后患者的运动、感觉及反射等基本功能,加之中风病患者基本上均就诊于神经科,所以对中风后精神障碍的研究还相对薄弱,漏诊率高,治愈率低。早诊断、早干预是提高中风后抑郁患者生存质量和医疗质量的有效途径。
1方法
1.1研究对象64例入选患者来自2012年5月—2013年4月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康复科的住院患者,年龄42~69岁,平均(58.78±7.13)岁,其中男38例,女26例。病程1~36个月,平均(12.50±15.91)个月。纳入标准:①符合2004年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1],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②符合中风后抑郁的诊断标准;③年龄70岁以下;④患者意识清醒,生命体征平稳者。
1.2研究内容随机分为2组,其中实验组32例,对照组32例。2组患者同时接受相同的基础治疗:胞二磷胆碱针0.75 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注射液250 mL内,静脉滴注,每日1次,治疗28 d。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给予对症处理。并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7 d、治疗后14 d、28 d及治疗后3个月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的评估,记录评估的结果。但给予不同的针刺治疗方案,具体方案如下:(1)“安神醒脑”头皮针组:取穴:“安神醒脑”头皮针将头部分为6个区:①额区:包括太阳、印堂上1.5 cm处透刺印堂,发际前缘,共6点;②颞区:位于耳尖后1 cm向上引5 cm垂直线,分成3等分;③顶区:百会穴及其前后各3 cm处,共3点,平行前后正中线左右各1.5 cm处,共9点;④枕区:以枕骨粗隆为中点及左右各旁开3 cm处,共3点;⑤颈区:发际后缘,两胸锁乳突肌终点外缘处,以及两点连线的中点,共3点。操作:腕背屈后,突然手腕掌屈,沿皮快速推入,顺势旋转;简述为“一拍、二推、三旋转”,刺激头部6个区,共27个点。疗程:每日1次,每周6次,每次30 min,共治疗24次。(2)普通针刺组:操作:根据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治疗学》对“郁病”的取穴,取双侧神门、大陵、内关、期门、心俞、合谷、太冲穴,予平补平泻。疗程:每天给予普通针刺治疗1次,每周6次,每次30 min,共治疗24次。
1.3疗效标准参照卫生部发布中医治疗中风后抑郁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疗效判定标准”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中风后抑郁疗效判定”的原则和精神,结合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疗效评定标准如下:总分<8分:正常;总分在8~20分:可能有抑郁症;总分在20~35分:肯定有抑郁症;总分>35分:严重抑郁症。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临床痊愈:改善率≥90%;显效:改善率≥70%;有效:改善率≥30%;无效:改善率<30%。
1.4统计学分析以Microsoft Excel建立数据库,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Kruskal-Wallis非参数秩和检验比较两组患者基线期整体评价量表得分之间的差异;采用χ2检验比较2组患者疗效指数分级系统水平的差异;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每组患者治疗后7、14、28 d和3个月的结果与治疗前的差异;双侧检验,设定(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估值见表1。
每组患者治疗后分别于第7、14、28 d和3个月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进行评估,数据以 表示,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7、14 d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治疗后28天、3个月,两组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从数据中可以看出,随着患者接受治疗的时间越长,其评估值越低。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评估值进行分析,数据不符合球形度检验,结果采用调整后G值(见表1)。
3讨论
预防残疾的形成并减轻其影响,是脑卒中康复治疗的中心内容,中风后患者的运动、感觉及反射等基本功能的损害无疑是治疗的重中之重,然而很多医师常常忽视中风后的精神障碍,从而影响了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达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西医治疗中风后抑郁主要采用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如盐酸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西酞普兰等。该类药物存在较明显的胃肠道反应、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综合征、戒断反应及其性功能障碍等副作用。由于抑郁状态具有病程长、易复发等特点,很多病人需长期治疗,寻找一种行之有效且副作用少的治疗方法显得尤其重要。中医疗法尤其是针刺治疗中风后抑郁因疗效确切,副作用少而受到人们普遍关注。
针刺治疗脑卒中的机制之一是增加了脑血流量,研究表明,针刺能改善脑的氧代谢和脑血流量,降低脑血管阻力,增加脑血流量,同时,使血糖及葡萄糖的供应增加,可以起到保护中枢神经元,减少缺血性神经元的凋亡等作用[2]。黄泳等[3]以恒河猴为研究对象,采用介入法制作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以SPECT显像法检测头电针后病变局部血流,结果头电针可使缺血后脑放射性减低程度显著改善,表明头电针可调整脑血流的低灌注状态。
根据卒中的总病机“窍闭神匿、神不导气”所创建的“安神醒脑”头皮针针刺方法,适用于卒中的整个疾病过程。而本研究通过采用“安神醒脑”头皮针针刺方法治疗中风后抑郁,通过患者治疗前后的多次评估所得数据可以得出,“安神醒脑”头皮针的治疗效果确切,它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治疗3个月后显效率达90.63%),部分患者可以达到治愈。同时,与普通针刺组相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无显著性的差异,说明2种方法治疗中风后抑郁的效果相近。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04,10.
[2]施静.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大脑皮层一氧化氮的影响[J].针刺研究,1999,24(4):268-272.
[3]黄泳.头针对急性脑缺血猴脑部血流量的影响[J].江苏中医,1998,19(1):43.
(收稿日期:2014-02-20)
关键词:中风后抑郁;安神醒脑;头皮针
中图分类号:R277.7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5-0056-02
中风后抑郁在临床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睡眠障碍,兴趣减退等一系列精神障碍,是中风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属中医“郁证”的范畴。由于患者出现抑郁症后,容易情绪低落,对疾病康复缺乏信心,不能主动配合治疗,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中风后抑郁长期以来为临床医师所忽视,而更多的注意中风后患者的运动、感觉及反射等基本功能,加之中风病患者基本上均就诊于神经科,所以对中风后精神障碍的研究还相对薄弱,漏诊率高,治愈率低。早诊断、早干预是提高中风后抑郁患者生存质量和医疗质量的有效途径。
1方法
1.1研究对象64例入选患者来自2012年5月—2013年4月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康复科的住院患者,年龄42~69岁,平均(58.78±7.13)岁,其中男38例,女26例。病程1~36个月,平均(12.50±15.91)个月。纳入标准:①符合2004年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1],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②符合中风后抑郁的诊断标准;③年龄70岁以下;④患者意识清醒,生命体征平稳者。
1.2研究内容随机分为2组,其中实验组32例,对照组32例。2组患者同时接受相同的基础治疗:胞二磷胆碱针0.75 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注射液250 mL内,静脉滴注,每日1次,治疗28 d。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给予对症处理。并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7 d、治疗后14 d、28 d及治疗后3个月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的评估,记录评估的结果。但给予不同的针刺治疗方案,具体方案如下:(1)“安神醒脑”头皮针组:取穴:“安神醒脑”头皮针将头部分为6个区:①额区:包括太阳、印堂上1.5 cm处透刺印堂,发际前缘,共6点;②颞区:位于耳尖后1 cm向上引5 cm垂直线,分成3等分;③顶区:百会穴及其前后各3 cm处,共3点,平行前后正中线左右各1.5 cm处,共9点;④枕区:以枕骨粗隆为中点及左右各旁开3 cm处,共3点;⑤颈区:发际后缘,两胸锁乳突肌终点外缘处,以及两点连线的中点,共3点。操作:腕背屈后,突然手腕掌屈,沿皮快速推入,顺势旋转;简述为“一拍、二推、三旋转”,刺激头部6个区,共27个点。疗程:每日1次,每周6次,每次30 min,共治疗24次。(2)普通针刺组:操作:根据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治疗学》对“郁病”的取穴,取双侧神门、大陵、内关、期门、心俞、合谷、太冲穴,予平补平泻。疗程:每天给予普通针刺治疗1次,每周6次,每次30 min,共治疗24次。
1.3疗效标准参照卫生部发布中医治疗中风后抑郁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疗效判定标准”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中风后抑郁疗效判定”的原则和精神,结合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疗效评定标准如下:总分<8分:正常;总分在8~20分:可能有抑郁症;总分在20~35分:肯定有抑郁症;总分>35分:严重抑郁症。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临床痊愈:改善率≥90%;显效:改善率≥70%;有效:改善率≥30%;无效:改善率<30%。
1.4统计学分析以Microsoft Excel建立数据库,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Kruskal-Wallis非参数秩和检验比较两组患者基线期整体评价量表得分之间的差异;采用χ2检验比较2组患者疗效指数分级系统水平的差异;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每组患者治疗后7、14、28 d和3个月的结果与治疗前的差异;双侧检验,设定(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估值见表1。
每组患者治疗后分别于第7、14、28 d和3个月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进行评估,数据以 表示,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7、14 d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治疗后28天、3个月,两组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从数据中可以看出,随着患者接受治疗的时间越长,其评估值越低。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评估值进行分析,数据不符合球形度检验,结果采用调整后G值(见表1)。
3讨论
预防残疾的形成并减轻其影响,是脑卒中康复治疗的中心内容,中风后患者的运动、感觉及反射等基本功能的损害无疑是治疗的重中之重,然而很多医师常常忽视中风后的精神障碍,从而影响了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达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西医治疗中风后抑郁主要采用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如盐酸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西酞普兰等。该类药物存在较明显的胃肠道反应、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综合征、戒断反应及其性功能障碍等副作用。由于抑郁状态具有病程长、易复发等特点,很多病人需长期治疗,寻找一种行之有效且副作用少的治疗方法显得尤其重要。中医疗法尤其是针刺治疗中风后抑郁因疗效确切,副作用少而受到人们普遍关注。
针刺治疗脑卒中的机制之一是增加了脑血流量,研究表明,针刺能改善脑的氧代谢和脑血流量,降低脑血管阻力,增加脑血流量,同时,使血糖及葡萄糖的供应增加,可以起到保护中枢神经元,减少缺血性神经元的凋亡等作用[2]。黄泳等[3]以恒河猴为研究对象,采用介入法制作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以SPECT显像法检测头电针后病变局部血流,结果头电针可使缺血后脑放射性减低程度显著改善,表明头电针可调整脑血流的低灌注状态。
根据卒中的总病机“窍闭神匿、神不导气”所创建的“安神醒脑”头皮针针刺方法,适用于卒中的整个疾病过程。而本研究通过采用“安神醒脑”头皮针针刺方法治疗中风后抑郁,通过患者治疗前后的多次评估所得数据可以得出,“安神醒脑”头皮针的治疗效果确切,它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治疗3个月后显效率达90.63%),部分患者可以达到治愈。同时,与普通针刺组相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无显著性的差异,说明2种方法治疗中风后抑郁的效果相近。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04,10.
[2]施静.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大脑皮层一氧化氮的影响[J].针刺研究,1999,24(4):268-272.
[3]黄泳.头针对急性脑缺血猴脑部血流量的影响[J].江苏中医,1998,19(1):43.
(收稿日期:2014-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