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煤炭一直都是我国所需要的重要能源,做好矿井紧急避险设施的设计,不仅能够更好地提升煤炭开采量,而且能够促使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更加安全、高效。基于此,本文就矿井紧急避险设施设计与应用进行深入分析,希望可以为矿井安全体系的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矿井;紧急避险;建设现状;发展趋势
一、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目标及建设标准
根据国家建设管理的相关规定及要求,关于紧急避险系统方面,应当主要包括个体防护、避难硐室、可移动式救生仓、预案措施等避难设施。
根据我国煤矿的具体情况,并结合国家相关规定及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关于国内紧急避险系统建设标准设定,主要可以分为三点:第一,在紧急避险系统建设方面,应当建设井下紧急避险设施、科学制定应急方案、合理设置避灾路线、为下井人员提供自救器等方面,在紧急避险设施中,应当将临时性和永久性避难硐室、可移动救生舱包括其中。第二,关于矿井方面,下井人员应当随身携带自救器,紧急避险设施应当具备基本功能,比如:空气净化与温湿度调节、安全防护、动力供应、氧气供给保障、人员生存保障、通信、照明等等。除此之外,还应当做好可移动式救生舱的设置工作。第三,应当将紧急避险设施的设置,与矿井救灾路线结合到一起,在矿井救灾路线图中,应当将紧急避险设施的规格、种类和位置标记清楚,对于紧急避险设施的方位,应当进行明显标示,关于井下紧急避险设施方面,应当与相关的标准规定相符合,并且具备煤矿矿用产品安全标志。
二、矿井紧急避险设施设计与应用
1.紧急避险设施类型分析
关于国内外紧急避险设施的设置方式方面,主要包括两种,即固定式和可移动式。关于固定式方面,运用的是避难硐室,关于可移动式方面,主要包括钢制和可充气式救生舱。第一,关于避难硐室方面,关于硐室的施工方面,主要是通过巷道联络和在巷帮施工完成的,在浇筑工作完成之后,在对密封门进行安装,这样就形成了封闭空间,在封闭空间内部可以安放相应的部件和设备,例如:二氧化碳洗涤装备、降温设备、空气瓶、氧气瓶、急救用品、食物、水等等。第二,关于钢制救生舱方面,为了承受一定强度的压力,关于救生舱的外壳,应当使用钢制,在救生舱的内部,应当做好降温设备、水、食物、二氧化碳洗涤装备、氧气瓶、空气瓶、气体探测器装备及急救用品,应急备用电源等物品。第三,关于可充气式救生舱方面,在救生舱处于工作状态时,应当将气囊打开,这样就会对工人起到很好的庇护作用,当救生舱未处于工作状态时,应当做好二氧化碳洗涤装备、急救用品、氧气瓶、水、气囊、降温设备、食物、空气瓶等设备的储存工作,将这些设备在防爆拖撬中进行存储。应当根据紧急避险设施的相关特点,与灾害易发地点和受波及人员情况结合起来,注重贯彻并落实先逃生、后避险的理念,在这个基础上,对就生舱和避难硐室的优势特点,进行认真仔细比较,在采掘工作面上,应当优先开展临时避难硐室的建设工作;对于在临时避难硐室服务范围以外的作业人员,应当注重开展永久避难硐室的建设工作。
2.紧急避险设施合理位置设计
通过对矿井灾害的相关分析,关于确定避险设施距工作地点的距离方面,所运用的确定原则,应当是当灾害事故发生时,矿工佩戴随身携带的自救器能够安全到达。根据有关资料表明,关于行走的平均速度方面,在正常情况下,成人的平均行走速度大约为3.6km/h,一旦井下遭遇突然灾害,位于采掘工作面的遇险人员,应当将随身携带的30min隔离室自救器佩戴完毕,并迅速从灾变现场撤离,迅速到达临时避难硐室,然后将自救器换成45min隔离式自救器,并迅速撤离至永久避难硐室,最后到达井底车场。无论是30min隔离式自救器,还是45min隔离式自救器,关于他们总计实际避险距离测试基本情况方面,主要是通过不同条件下人员避险距离测试表来体现出来的,通过对测試结果的综合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关于采掘工作面临时避难硐室的建设方面,其距离不应当超过回采面或掘进面1000m,关于临时避难硐室和永久避难硐室之间的距离方面,不得超过1500m。
3.紧急避险设施安全性能设计
关于避难硐室的设计方式方面,主要包括两种,即巷道联络和巷帮施工,在这两种方式中,关于隔离门的结构方面,都是运用的向外开启模式,由此可见,对结构、性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性,进行深入讨论研究,在日常管理、维护安全及遭遇灾害时,都会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进行的:第一,关于过度防护方面,在硐室中,应当运用向外开启两道门这种结构,关于外侧的第一道门,应当是防护、密闭门,这样就会对一定强度的冲击波起到抵挡作用,同时,也能对有毒有害气体起到相应的阻挡作用,第二道门应当是密闭门,其主要作用就是阻挡有毒有害气体。在灾害发生时,为了避免人员将大量有毒有害气体带入避难硐室,应当注重过渡硐室结构的设置。在过渡硐室内部,应当做好压气喷淋装置和压缩空气幕的设置工作,这样就可以有效防止有毒有害气体进入门内。当外界环境中出现高温烟气时,应当利用压气喷淋喷射汽化水霧,这样有利于烟气降低温度和沉降。在过渡硐室的内部,也应当做好监测氧气及一氧化碳传感器的设置工作,这样就会实时监测,进入生存硐室环境参数条件,一旦符合相关条件,就会将生存硐室密封门打开。第二,关于设施通风方面,针对负压通风,应当针对原有联络巷建设硐室的具体情况,当硐室前后通风压差与需要相符合时,可以将回风侧单向排气阀作为通风孔,来开展通风工作。将外侧第一道防护密封门打开,避险人员就进入过渡硐室,然后全负压进入巷道之中,其与第二道密封门的距离,应当低于5m,利用扩散通风的方式,与相关要求相符合即可。当第二道密封门打开之后,会自动将回风侧单向排气阀打开,这样就会使通风环境处于正常之中。与此同时,应当注重做好通风和救援备用装置工作,可以在硐室回风侧位置,安装密封窗或应急逃生门。针对扩散通风,当硐室前后通风压力与日常通风需要不相符时,应当在距离第二道密封门较远的位置,安装防护密闭窗,使防护窗处于打开状态。当第二道密闭门打开后,硐室就会处于全风压通风环境之中。第三,关于防护设备方面,在硐室的内部,还应当设置其他设备,比如:降温降湿装备、压风过滤供氧装备、有毒有害气体去除装备、压缩供氧装备等等,注重隔绝是压缩养自救器的配备,其防护时间应当为45min,设置与调度室直通的调度电话,做好人员定位读卡器的安装工作,并配备相关的辅助设备,例如储物箱、装备说明牌板、座椅、饮用水、灭火器、操作指示牌板、工具箱、自救器使用图示、食品等等。在硐室的内部及外部,做好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温度、负压等监测系统传感器的安装工作。
结语:
矿难的发生往往带给人们的是人员的伤亡,以及财产的损失,做好矿井经济避险设施设计则能够从更大程度上减少矿难的发生,能够提升矿井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有助于工作安全度的提升。相关人员还要就此方面予以深入研究与分析,国家也需要通过相关政策的制定优化紧急避险体系的建设,促使矿井紧急避险体系的完善建设。
参考文献:
[1]刘业献,王依磊. 唐口煤矿紧急避险系统的建设[J]. 煤矿安全,2015,(04):97-99.
[2]马利军,马新青. 塔西河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布置研究[J]. 煤炭与化工,2015,(03):41-43.
[3]李玉萍,刘雨青,汪金花,白洋. 井下紧急避险三维GIS系统开发与应用[J]. 现代矿业,2014,(12):138-142.
关键词:矿井;紧急避险;建设现状;发展趋势
一、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目标及建设标准
根据国家建设管理的相关规定及要求,关于紧急避险系统方面,应当主要包括个体防护、避难硐室、可移动式救生仓、预案措施等避难设施。
根据我国煤矿的具体情况,并结合国家相关规定及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关于国内紧急避险系统建设标准设定,主要可以分为三点:第一,在紧急避险系统建设方面,应当建设井下紧急避险设施、科学制定应急方案、合理设置避灾路线、为下井人员提供自救器等方面,在紧急避险设施中,应当将临时性和永久性避难硐室、可移动救生舱包括其中。第二,关于矿井方面,下井人员应当随身携带自救器,紧急避险设施应当具备基本功能,比如:空气净化与温湿度调节、安全防护、动力供应、氧气供给保障、人员生存保障、通信、照明等等。除此之外,还应当做好可移动式救生舱的设置工作。第三,应当将紧急避险设施的设置,与矿井救灾路线结合到一起,在矿井救灾路线图中,应当将紧急避险设施的规格、种类和位置标记清楚,对于紧急避险设施的方位,应当进行明显标示,关于井下紧急避险设施方面,应当与相关的标准规定相符合,并且具备煤矿矿用产品安全标志。
二、矿井紧急避险设施设计与应用
1.紧急避险设施类型分析
关于国内外紧急避险设施的设置方式方面,主要包括两种,即固定式和可移动式。关于固定式方面,运用的是避难硐室,关于可移动式方面,主要包括钢制和可充气式救生舱。第一,关于避难硐室方面,关于硐室的施工方面,主要是通过巷道联络和在巷帮施工完成的,在浇筑工作完成之后,在对密封门进行安装,这样就形成了封闭空间,在封闭空间内部可以安放相应的部件和设备,例如:二氧化碳洗涤装备、降温设备、空气瓶、氧气瓶、急救用品、食物、水等等。第二,关于钢制救生舱方面,为了承受一定强度的压力,关于救生舱的外壳,应当使用钢制,在救生舱的内部,应当做好降温设备、水、食物、二氧化碳洗涤装备、氧气瓶、空气瓶、气体探测器装备及急救用品,应急备用电源等物品。第三,关于可充气式救生舱方面,在救生舱处于工作状态时,应当将气囊打开,这样就会对工人起到很好的庇护作用,当救生舱未处于工作状态时,应当做好二氧化碳洗涤装备、急救用品、氧气瓶、水、气囊、降温设备、食物、空气瓶等设备的储存工作,将这些设备在防爆拖撬中进行存储。应当根据紧急避险设施的相关特点,与灾害易发地点和受波及人员情况结合起来,注重贯彻并落实先逃生、后避险的理念,在这个基础上,对就生舱和避难硐室的优势特点,进行认真仔细比较,在采掘工作面上,应当优先开展临时避难硐室的建设工作;对于在临时避难硐室服务范围以外的作业人员,应当注重开展永久避难硐室的建设工作。
2.紧急避险设施合理位置设计
通过对矿井灾害的相关分析,关于确定避险设施距工作地点的距离方面,所运用的确定原则,应当是当灾害事故发生时,矿工佩戴随身携带的自救器能够安全到达。根据有关资料表明,关于行走的平均速度方面,在正常情况下,成人的平均行走速度大约为3.6km/h,一旦井下遭遇突然灾害,位于采掘工作面的遇险人员,应当将随身携带的30min隔离室自救器佩戴完毕,并迅速从灾变现场撤离,迅速到达临时避难硐室,然后将自救器换成45min隔离式自救器,并迅速撤离至永久避难硐室,最后到达井底车场。无论是30min隔离式自救器,还是45min隔离式自救器,关于他们总计实际避险距离测试基本情况方面,主要是通过不同条件下人员避险距离测试表来体现出来的,通过对测試结果的综合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关于采掘工作面临时避难硐室的建设方面,其距离不应当超过回采面或掘进面1000m,关于临时避难硐室和永久避难硐室之间的距离方面,不得超过1500m。
3.紧急避险设施安全性能设计
关于避难硐室的设计方式方面,主要包括两种,即巷道联络和巷帮施工,在这两种方式中,关于隔离门的结构方面,都是运用的向外开启模式,由此可见,对结构、性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性,进行深入讨论研究,在日常管理、维护安全及遭遇灾害时,都会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进行的:第一,关于过度防护方面,在硐室中,应当运用向外开启两道门这种结构,关于外侧的第一道门,应当是防护、密闭门,这样就会对一定强度的冲击波起到抵挡作用,同时,也能对有毒有害气体起到相应的阻挡作用,第二道门应当是密闭门,其主要作用就是阻挡有毒有害气体。在灾害发生时,为了避免人员将大量有毒有害气体带入避难硐室,应当注重过渡硐室结构的设置。在过渡硐室内部,应当做好压气喷淋装置和压缩空气幕的设置工作,这样就可以有效防止有毒有害气体进入门内。当外界环境中出现高温烟气时,应当利用压气喷淋喷射汽化水霧,这样有利于烟气降低温度和沉降。在过渡硐室的内部,也应当做好监测氧气及一氧化碳传感器的设置工作,这样就会实时监测,进入生存硐室环境参数条件,一旦符合相关条件,就会将生存硐室密封门打开。第二,关于设施通风方面,针对负压通风,应当针对原有联络巷建设硐室的具体情况,当硐室前后通风压差与需要相符合时,可以将回风侧单向排气阀作为通风孔,来开展通风工作。将外侧第一道防护密封门打开,避险人员就进入过渡硐室,然后全负压进入巷道之中,其与第二道密封门的距离,应当低于5m,利用扩散通风的方式,与相关要求相符合即可。当第二道密封门打开之后,会自动将回风侧单向排气阀打开,这样就会使通风环境处于正常之中。与此同时,应当注重做好通风和救援备用装置工作,可以在硐室回风侧位置,安装密封窗或应急逃生门。针对扩散通风,当硐室前后通风压力与日常通风需要不相符时,应当在距离第二道密封门较远的位置,安装防护密闭窗,使防护窗处于打开状态。当第二道密闭门打开后,硐室就会处于全风压通风环境之中。第三,关于防护设备方面,在硐室的内部,还应当设置其他设备,比如:降温降湿装备、压风过滤供氧装备、有毒有害气体去除装备、压缩供氧装备等等,注重隔绝是压缩养自救器的配备,其防护时间应当为45min,设置与调度室直通的调度电话,做好人员定位读卡器的安装工作,并配备相关的辅助设备,例如储物箱、装备说明牌板、座椅、饮用水、灭火器、操作指示牌板、工具箱、自救器使用图示、食品等等。在硐室的内部及外部,做好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温度、负压等监测系统传感器的安装工作。
结语:
矿难的发生往往带给人们的是人员的伤亡,以及财产的损失,做好矿井经济避险设施设计则能够从更大程度上减少矿难的发生,能够提升矿井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有助于工作安全度的提升。相关人员还要就此方面予以深入研究与分析,国家也需要通过相关政策的制定优化紧急避险体系的建设,促使矿井紧急避险体系的完善建设。
参考文献:
[1]刘业献,王依磊. 唐口煤矿紧急避险系统的建设[J]. 煤矿安全,2015,(04):97-99.
[2]马利军,马新青. 塔西河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布置研究[J]. 煤炭与化工,2015,(03):41-43.
[3]李玉萍,刘雨青,汪金花,白洋. 井下紧急避险三维GIS系统开发与应用[J]. 现代矿业,2014,(12):138-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