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学科中内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在历史教学中更有利于培养中学生的人文素养。所以,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下,历史教学要致力于大力提高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历史 教学 人文素养
历史学科中内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在历史教学中更有利于培养中学生的人文素养。所以,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下,历史教学要致力于大力提高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那么,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及培训学习所得对此浅谈如下几点,权当抛砖引玉:
一、何为“人文素养”?
关于人文素养具有以下一些含义:
1、对于人的命运、人存在的意义、价值和尊严、人的自由与解放、人的发展与幸福,有着深切的关注
2、珍视人的完整性,反对对人的生命和心灵的肢解与割裂;承认并自觉守护人的精神的神秘性和不可言说性,拒斥对人的物化与兽化,否弃将人简单化、机械化
3、尊重个人的价值,追求自我实现,重视人的超越性向度;崇尚“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并对个体与类之间的关联有相当的体认,从而形成人类意识
4、具有超功利的价值取向,乐于用审美的眼光看待事物
5、重视德性修养,具有叩问心灵、反身而诚的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综合分析,我们认为人文素养,主要是指人类文明在个体身上表现出的深层次的内化结构,是受人类优秀文化熏染而反映出来的人的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是一个人文明程度的综合表现。
人文素养作为做人的一条基本原则,其核心是在于强调把人当做人而不是物来对待,而对待的方式就是尊重和爱。人文素养在和人的整体素质中起着基础性方向性的作用,它是人类精神家园的宿主,对人类的思维方式、心理机制、情感世界、意志力、价值取向、审美体验、意识形态、理想模式等,起着决定性作用。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策略
1、教师要加强自身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树立新课程改革下重视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思想的提升者,理念的引导者,是进行中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最直接作用者,也是培养中学生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关键。教师在课堂上,要坚持“民主平等”“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格养成。以自己优良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如,在课堂上,我经常提问、鼓励那些学习一般、不善言谈、爱搞动作的同学,课后还找他们谈心,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关爱,使他们的内心充满阳光和快乐。就算学习成绩可能不算好,但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做人,怎样做事,这是生活最基本的原则。也是人文素养提升的基础。
2、认真钻研教材并充分发掘教材中蕴涵的人文精神
历史本身有着深厚的人文内涵,这一点在新教材中将会更加突出。如果在教学中不注意发掘,那么教学就落入旧模式。比如说,在教学中如果过于强调历史发展的“规律”,而忽视体现超越时代、民族和阶级的精神;过于强调历史知识的体系,而忽视散落于其中的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人性的闪光点;过于强调介绍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而忽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探求;过于强调意识形态的不同,而盲目排斥在人类历史上有着重大影响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过于强调中华民族文化的悠久灿烂,而忽视了世界其他民族对人类所做出的卓越贡献。那就很难培养学生形成民主、平等、宽容、责任感等为核心的人文素养,所以我们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内容,充分发掘历史教材本身的人文内涵,才能真正把人文精神传授给学生。
3、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学习动机真正来源于学生内心。所以,自主学习方法是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方法,也是必然选择。合作探究,有利于学生形成合作意识、团队意识,真正体会自我价值与集体利益的关系,真正享受通过自我努力,集体利益的实现,享受自我的满足和快乐。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激发他们更好的向自己的奋斗目标迈进。
在上历史课前,要求学生必须先自主独立的完成导学案,课堂上能主动参与老师的教学活动,积极思考问题,小组内要合作讨论,将自己不同的想法和疑惑提出来,勇于质疑。虽然这种模式我们正处于初期探索阶段,但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可以看出,学生们已经被调动起来,他们讨论时非常热烈,小组评价时也显示出了较高的水准。这种模式我们还要不断优化,将高效课堂中对中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的最大教学功能体现出来。
4、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研究性学习是近年来提倡的崭新的学习方式,是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在教学领域的体现。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是核心。学生可以改变原来被动接受式的学习状况,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研究学习的内容,采用学生个体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拥有高度的自主性,对学习过程能自我设计和自我控制,了解教学目标和内容,对课程目标的实现负有主要责任。当学生感到肩负一种责任时,他的主观能动性便得到极大的调动,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就有了不懈的动力。
5、教学评价中,处理好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与应试的关系,在能力测试过程中提升人文素养。
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的过程,这其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可以说无处不在。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很多学生学习历史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生“放下书包,一无所有”的说法则更成了对当今历史教学现状的莫大的讽刺。面对现状,我们更应该在历史教学评价中把体现人文教育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转变考试的目的,重视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评价中注意设计针对学习历史感悟的问题,将认识转化为意识,让学生在能力测试过程中提升人文素养。
历史 教学 人文素养
历史学科中内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在历史教学中更有利于培养中学生的人文素养。所以,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下,历史教学要致力于大力提高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那么,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及培训学习所得对此浅谈如下几点,权当抛砖引玉:
一、何为“人文素养”?
关于人文素养具有以下一些含义:
1、对于人的命运、人存在的意义、价值和尊严、人的自由与解放、人的发展与幸福,有着深切的关注
2、珍视人的完整性,反对对人的生命和心灵的肢解与割裂;承认并自觉守护人的精神的神秘性和不可言说性,拒斥对人的物化与兽化,否弃将人简单化、机械化
3、尊重个人的价值,追求自我实现,重视人的超越性向度;崇尚“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并对个体与类之间的关联有相当的体认,从而形成人类意识
4、具有超功利的价值取向,乐于用审美的眼光看待事物
5、重视德性修养,具有叩问心灵、反身而诚的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综合分析,我们认为人文素养,主要是指人类文明在个体身上表现出的深层次的内化结构,是受人类优秀文化熏染而反映出来的人的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是一个人文明程度的综合表现。
人文素养作为做人的一条基本原则,其核心是在于强调把人当做人而不是物来对待,而对待的方式就是尊重和爱。人文素养在和人的整体素质中起着基础性方向性的作用,它是人类精神家园的宿主,对人类的思维方式、心理机制、情感世界、意志力、价值取向、审美体验、意识形态、理想模式等,起着决定性作用。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策略
1、教师要加强自身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树立新课程改革下重视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思想的提升者,理念的引导者,是进行中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最直接作用者,也是培养中学生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关键。教师在课堂上,要坚持“民主平等”“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格养成。以自己优良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如,在课堂上,我经常提问、鼓励那些学习一般、不善言谈、爱搞动作的同学,课后还找他们谈心,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关爱,使他们的内心充满阳光和快乐。就算学习成绩可能不算好,但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做人,怎样做事,这是生活最基本的原则。也是人文素养提升的基础。
2、认真钻研教材并充分发掘教材中蕴涵的人文精神
历史本身有着深厚的人文内涵,这一点在新教材中将会更加突出。如果在教学中不注意发掘,那么教学就落入旧模式。比如说,在教学中如果过于强调历史发展的“规律”,而忽视体现超越时代、民族和阶级的精神;过于强调历史知识的体系,而忽视散落于其中的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人性的闪光点;过于强调介绍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而忽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探求;过于强调意识形态的不同,而盲目排斥在人类历史上有着重大影响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过于强调中华民族文化的悠久灿烂,而忽视了世界其他民族对人类所做出的卓越贡献。那就很难培养学生形成民主、平等、宽容、责任感等为核心的人文素养,所以我们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内容,充分发掘历史教材本身的人文内涵,才能真正把人文精神传授给学生。
3、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学习动机真正来源于学生内心。所以,自主学习方法是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方法,也是必然选择。合作探究,有利于学生形成合作意识、团队意识,真正体会自我价值与集体利益的关系,真正享受通过自我努力,集体利益的实现,享受自我的满足和快乐。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激发他们更好的向自己的奋斗目标迈进。
在上历史课前,要求学生必须先自主独立的完成导学案,课堂上能主动参与老师的教学活动,积极思考问题,小组内要合作讨论,将自己不同的想法和疑惑提出来,勇于质疑。虽然这种模式我们正处于初期探索阶段,但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可以看出,学生们已经被调动起来,他们讨论时非常热烈,小组评价时也显示出了较高的水准。这种模式我们还要不断优化,将高效课堂中对中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的最大教学功能体现出来。
4、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研究性学习是近年来提倡的崭新的学习方式,是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在教学领域的体现。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是核心。学生可以改变原来被动接受式的学习状况,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研究学习的内容,采用学生个体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拥有高度的自主性,对学习过程能自我设计和自我控制,了解教学目标和内容,对课程目标的实现负有主要责任。当学生感到肩负一种责任时,他的主观能动性便得到极大的调动,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就有了不懈的动力。
5、教学评价中,处理好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与应试的关系,在能力测试过程中提升人文素养。
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的过程,这其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可以说无处不在。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很多学生学习历史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生“放下书包,一无所有”的说法则更成了对当今历史教学现状的莫大的讽刺。面对现状,我们更应该在历史教学评价中把体现人文教育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转变考试的目的,重视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评价中注意设计针对学习历史感悟的问题,将认识转化为意识,让学生在能力测试过程中提升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