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标理念下的阅读教学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更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在这个过程中,要着力引导学生站在自己的生活世界中,采用读、背、说、写、画、演、做等形式实现与文本对话,最终做到与作者对话,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生命存在的价值,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悦,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幸福。
【关键词】多元阅读开放阅读领悟情感提升素养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知阅读在语文学习、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占重要位置。因此领悟阅读教学的新观念非常重要。
当前的阅读教学,不尽如人意。特别是在公开课上过分讲究形式,殊不知成人的那些唯美追求,可能会令听课的教师赞叹不已,但不一定为学生所接受。 我觉得重要的是引发学生自己的解读。如果教师只能"深入"而不能"浅出"或是一味注重挖掘教材的"深度",学生则难以形成扎实的语文素养。再有就是僵硬化的全盘预设。教师的预设精细,而教学过程就成了滴水不漏地"走教案"。在这样的课堂里,没有学生的现场生成,有的只是让学生俯首应和,被教师牵着走,上演了一出教学的"木偶戏"。还有边缘化的儿童实践。语文教学的过程应当是教师引领下学生亲身从事语文实践的过程,这也是修订版的课标十分强调的。、
新课标提出有关阅读教学的几点值得我们学习、思考、运用,下面谈一下我个人的拙见:
一、阅读教学是多元的,开放的:
(一) 实现课堂师生真正的交流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与教师的对话主要是以文本为中介而进行的平等的精神交流。教师作为师生平等对话中的引领者,在对话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住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阅读心理过程,或激发兴趣,或启迪思维,或引导点拨,给学生倾注浓浓的人文关怀。
(二) 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也是以文本为媒介而进行的。在这样的对话过程中,学生可以交流自己的见解或提出自己的疑问,可以评价别人的意见或与别人进行争辩。在这样的对话过程中,学生处于一个学习共同体中,互通有无,联手合作,共享成果,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与合作。
(三) 学生对文本的领悟
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过程中,学生应将自身的体验和理解融注到文本的表达之中,进入到文本作者的内心世界,与文本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和融通。初读课文时,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自主阅读。初读课文时,需要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因为文本是先于阅读而存在的一种凝固的物质形态,这种物质形态只是一些线性排列、静止不动的文字符号,阅读主体必须积极主动地去辨认这些文字符号,再按语义单位对它们进行分割组合并用发音器官顺畅地读出来,这才是初步完成了阅读。在精读阶段,必须设法激活文本的全部话语因子,让它们代表作者与学生对话,进行心灵沟通与交流。在这个过程中,要着力引导学生站在自己的生活世界中,采用读、背、说、写、画、演、做等形式实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生命存在的价值,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悦,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幸福。
二、强调阅读的个性化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个性化阅读,是建立在自主阅读和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的,它具有以下几个要义:
1. 学生的自主阅读
阅读教学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交流对话,来展示学生的见解和才情,生成学生的言语智慧,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这么说,没有学生的自主阅读,所谓的个性化阅读也就无从谈起。学生只有在充分的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才能够悟出文本的精髓,产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自主阅读中就有思维的培养,就有情感的熏陶,就有创新的火花,就有智慧的生成,就有语感的积淀。
"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思维,只有在对话中才会迸发出火花;认识,只有在对话中才会得到提升;情感,只有在对话中才会得到融合;智慧,也只有在对话中才会得到生发。比如,在教学《黄河的主人》这课的时候,一位教师抓住"艄公为什么是黄河的主人"这个中心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读文探究,从文章的语言文字中来感受艄公的形象。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各抒己见,有的说"艄公勇敢,因为他在惊涛骇浪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有的说"艄公沉着,因为他面对艰险,大胆而又小心";有的说"艄公是个有智慧的人,因为他在困难面前知道如何掌舵";有的说"环境造就人,因为艄公从小生活在黄河岸边,练就了高超的技术";有的说"用乘客的悠闲自得来反衬艄公的凝神工作"……艄公的形象就这样立体地站立在学生面前了。
个性化阅读,不能沉湎于表面上的热闹,摆弄一些花哨的形式,而是要把工夫下在引导学生潜心琢磨语言文字上,拥有一种丰富的安静,把课上得简简单单、实实在在,真正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2. 教师的启发引导
教师是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的导师。这就意味着教师要积极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个性化阅读的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不是放任自流、让学生远离文本过度发挥,而是建立在正确地理解课文的基础之上的。
3. 伙伴的沟通合作
个性化阅读并不排斥合作学习。课程标准在修订时特意强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其意旨就在于此。其实,学生与伙伴之间的相互切磋,沟通交流,会互相启发,形成一种"对话场效应",有效地解决阅读中的问题,有利于帮助学生转变学习的方式。
三、大力提倡课外阅读,培养阅读兴趣
重视课外阅读,是课程标准的一个根本性导向。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这就要求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读书氛围,让学生拥有一种自由、惬意的读书情境。如果说兴趣是影响阅读的内在因素,那么氛围就是外在因素。对于教师来说,要舍得花时间来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要能够经常性地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为学生创造展示与交流读书成果的机会,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新课标要求我们要勇于创新,我们应力争在阅读教学这方天空努力探索,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充分享受语文课堂的乐趣,让孩子们尽情在知识的海洋里徜徉,体会阅读的快乐感受,并从中汲取营养。
【关键词】多元阅读开放阅读领悟情感提升素养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知阅读在语文学习、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占重要位置。因此领悟阅读教学的新观念非常重要。
当前的阅读教学,不尽如人意。特别是在公开课上过分讲究形式,殊不知成人的那些唯美追求,可能会令听课的教师赞叹不已,但不一定为学生所接受。 我觉得重要的是引发学生自己的解读。如果教师只能"深入"而不能"浅出"或是一味注重挖掘教材的"深度",学生则难以形成扎实的语文素养。再有就是僵硬化的全盘预设。教师的预设精细,而教学过程就成了滴水不漏地"走教案"。在这样的课堂里,没有学生的现场生成,有的只是让学生俯首应和,被教师牵着走,上演了一出教学的"木偶戏"。还有边缘化的儿童实践。语文教学的过程应当是教师引领下学生亲身从事语文实践的过程,这也是修订版的课标十分强调的。、
新课标提出有关阅读教学的几点值得我们学习、思考、运用,下面谈一下我个人的拙见:
一、阅读教学是多元的,开放的:
(一) 实现课堂师生真正的交流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与教师的对话主要是以文本为中介而进行的平等的精神交流。教师作为师生平等对话中的引领者,在对话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住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阅读心理过程,或激发兴趣,或启迪思维,或引导点拨,给学生倾注浓浓的人文关怀。
(二) 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也是以文本为媒介而进行的。在这样的对话过程中,学生可以交流自己的见解或提出自己的疑问,可以评价别人的意见或与别人进行争辩。在这样的对话过程中,学生处于一个学习共同体中,互通有无,联手合作,共享成果,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与合作。
(三) 学生对文本的领悟
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过程中,学生应将自身的体验和理解融注到文本的表达之中,进入到文本作者的内心世界,与文本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和融通。初读课文时,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自主阅读。初读课文时,需要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因为文本是先于阅读而存在的一种凝固的物质形态,这种物质形态只是一些线性排列、静止不动的文字符号,阅读主体必须积极主动地去辨认这些文字符号,再按语义单位对它们进行分割组合并用发音器官顺畅地读出来,这才是初步完成了阅读。在精读阶段,必须设法激活文本的全部话语因子,让它们代表作者与学生对话,进行心灵沟通与交流。在这个过程中,要着力引导学生站在自己的生活世界中,采用读、背、说、写、画、演、做等形式实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生命存在的价值,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悦,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幸福。
二、强调阅读的个性化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个性化阅读,是建立在自主阅读和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的,它具有以下几个要义:
1. 学生的自主阅读
阅读教学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交流对话,来展示学生的见解和才情,生成学生的言语智慧,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这么说,没有学生的自主阅读,所谓的个性化阅读也就无从谈起。学生只有在充分的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才能够悟出文本的精髓,产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自主阅读中就有思维的培养,就有情感的熏陶,就有创新的火花,就有智慧的生成,就有语感的积淀。
"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思维,只有在对话中才会迸发出火花;认识,只有在对话中才会得到提升;情感,只有在对话中才会得到融合;智慧,也只有在对话中才会得到生发。比如,在教学《黄河的主人》这课的时候,一位教师抓住"艄公为什么是黄河的主人"这个中心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读文探究,从文章的语言文字中来感受艄公的形象。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各抒己见,有的说"艄公勇敢,因为他在惊涛骇浪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有的说"艄公沉着,因为他面对艰险,大胆而又小心";有的说"艄公是个有智慧的人,因为他在困难面前知道如何掌舵";有的说"环境造就人,因为艄公从小生活在黄河岸边,练就了高超的技术";有的说"用乘客的悠闲自得来反衬艄公的凝神工作"……艄公的形象就这样立体地站立在学生面前了。
个性化阅读,不能沉湎于表面上的热闹,摆弄一些花哨的形式,而是要把工夫下在引导学生潜心琢磨语言文字上,拥有一种丰富的安静,把课上得简简单单、实实在在,真正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2. 教师的启发引导
教师是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的导师。这就意味着教师要积极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个性化阅读的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不是放任自流、让学生远离文本过度发挥,而是建立在正确地理解课文的基础之上的。
3. 伙伴的沟通合作
个性化阅读并不排斥合作学习。课程标准在修订时特意强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其意旨就在于此。其实,学生与伙伴之间的相互切磋,沟通交流,会互相启发,形成一种"对话场效应",有效地解决阅读中的问题,有利于帮助学生转变学习的方式。
三、大力提倡课外阅读,培养阅读兴趣
重视课外阅读,是课程标准的一个根本性导向。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这就要求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读书氛围,让学生拥有一种自由、惬意的读书情境。如果说兴趣是影响阅读的内在因素,那么氛围就是外在因素。对于教师来说,要舍得花时间来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要能够经常性地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为学生创造展示与交流读书成果的机会,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新课标要求我们要勇于创新,我们应力争在阅读教学这方天空努力探索,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充分享受语文课堂的乐趣,让孩子们尽情在知识的海洋里徜徉,体会阅读的快乐感受,并从中汲取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