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数学学习方式的调查与思考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hongyu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家波利亚曾经提出:“教育的发展就是在不断地更新对教师与学生的要求以适应发展的需要。”在新一轮课改中,重点之一就是促使学生的学习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其核心问题是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教师、课堂、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主动、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江苏省高中实施新课程改革至今已整整三个年头,笔者对这一轮的改革实践,体会颇为深刻,深感学习方式的转变的重要性,以下就引导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1.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问题1:守旧不思转变——部分教师担心转变数学教学方式会影响升学率,依旧照搬传统教学模式,实施满堂灌,加班加点,死记硬背,照搬题型。
  问题2:盲目胡乱转变——部分教师上课难度加深,作业量偏多,挫伤了学生学好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学习数学的信心。而另一些教师组织的数学课堂活动只注重热闹的表面现象,忽视数学知识实质性的探究,忽视对教学内容的正确把握,忽视对活动的体验和反思。
  2.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我校高一年级1280位学生作了调查,情况如下:
  
  从表中可以得出,问题症结所在是学生不会学习。笔者认为课改教学过程中能否解决出现的种种弊病,关键在于教师。学生诸多问题的解决首先要求教师: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并要面向学生实际和生活实际,不能只授之以“鱼”,而要授之以“渔”。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高中数学新课程知识容量大,难度加深,初高中内容衔接不够,例题难度小而习题难度大,知识铺垫不足,为此教师要做好下列几个方面的工作:
  1.解读课标,研究“两教”。
  新课程数学教材分为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两种模块之间存在明显的层次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循序渐进,摆正各知识点在不同模块中学生的要求标准,不要随意合并模块,造成加深难度,打破知识的编排体系。
  在教学时,要放低起点,减小课堂容量,教师需要耐心等待,给学生自悟自得的时间。如在《概率》一节,新课程要求先在必修中学习概率基本知识和概率模型,然后在选修中学习与概率相关的延伸知识。在调查中发现有的教师在教学时,授完必修课程后要求学生学习排列组合,此时学生又遇到了新的困难点,从而淡化了对概率知识的学习,这种教学安排不符合新课程的模块设置初衷。
  2.创新模式,建设课堂。
  新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为此教师要改变传统教育思想,正确对待创造型学生,鼓励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和行为。实施这一目标的关键是创新教学模式,找准新课程的“切入点”、“兴奋点”与“落脚点”,建设好优质的课堂教学。
  其一备课。对于每一个知识点,每一堂课要确定一种恰当而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要尽力预见到教学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做到“体现自主,创设合作,引导探究,注重过程”,让学生做到“接受、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等诸方面的统一。
  教师在备课时,要把握正确的教学目标,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有意识地将目标分解到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备课时,要求做到“四备”: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以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在学习《函数的单调性》一课时,教师要把目标分成三类:(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掌握判别函数单调性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从生活实际和已有的旧知出发,引导学生探索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应用图象和单调性的定义解决函数单调性问题,使学生领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体验数学的严谨性,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归纳、分析的良好习惯和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
  其二上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教学应贯穿以类比迁移的研究方法为主线,以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为核心,以形式多样的数学活动为渠道,以层层递进的问题设计为引导。要充分利用例题的作用,问题设置就应立足于知识联系的“联结点”和问题变式的“发散点”。
  学习方式是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体现,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习惯。学习方式受到社会、家庭、学校教育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它不是僵化的,学生如何学习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以合适的方式来学习的问题。教师在授课时,要坚持“三不讲原则”,即学生已经懂了的不讲;学生自己探究后能掌握的不讲;教师讲了之后学生也不懂的不讲。对学生难于理解又必须掌握的内容,教师不仅要“精讲”,而且要“复讲”。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兴趣,教师要把时间还给学生,将课堂让给学生。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解题,应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其三巩固。作业的安排为巩固课堂内容,所有的练习设计都应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分层施教的原则。既要有目的性,更有针对性,应该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宜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让不同数学能力的学生在每一个知识上有不同的发展,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与能力,让他们在知识的探索中,获取成功的喜悦。如在高中数学教材的各个知识点后面都配备了探究拓展题,这一部分知识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思考,而不必每一个学生都掌握。
  其四课后反思。通过自我诊断,总结成功与不足,寻找问题,为后续课后辅导及下一堂作好准备。
  3.转变考评,促进平衡。
  08高考由五个方面构成:学习能力、道德与素养、体育与健康等。在高考中,有许多理科考生三门特征分或投档分较高,达到了本一的要求,但是两门选修科目不合要求,其中一科为C级,同样在文科考生中,两门选修科目达到了2B,甚至于达到了A或A ,但三门特征分较低,特别是数学科成绩较低。有的考生如若按从前的方案是重点大学的苗子,如今连本科也不能被录取,因为他们在知识与能力方面有长短,没有搞好平衡。
  新标准的实施,让教师看到了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作为一名教师,应时常反思:教了这些年数学我给学生们应该留下什么?笔者认为应该是教会学生遇到具体问题时那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其他文献
凉泉中心学校位于望江县凉泉乡集镇太阳山畔,辖中心本部、完小2所,教学点2个,公办幼儿园2所.全学区共31个教学班,在校生1100人,教职工101人,是一所中等规模的完全小学.近年来
期刊
在教学组合内容时,时常遇到用插空法解题及涉及重复元素的组合数问题,现举例看两道题。  题目1:把n个相同的小球分给m(m≤n)个人,每人至少1个,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  题目2:把n个相同的小球放入m个有编号的小盒,每盒容量不限,有多少种不同的放法?  解决题目1,涉及插空法;  解决题目2,涉及一个定理。  定理1:在集A={a ,a ,a ,……,a }中,每次取r个元素有重复的组合为:H=C
摘要: 高校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是一门公共基础课。采用上机考试方式,结合平时的考察情况,能够比较真实地掌握学生的学业水平,结合试卷评分系统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发现学生的学习难点,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工作,并且能够有效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通过编制合适的考试软件能够实现这一目标。  关键词: 高校 信息技术 考试模式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进行比较阅读,可以把年代、作家、题材、体裁、风格等相同(或不同)的作品组编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这就把比较阅读提高到语文教学的突出高度
摘要: 时代的发展使英语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当今推行素质教育的形势下,英语教师的素质已成为当前发展教育的首要问题。英语教师应具有爱岗敬业的精神、资深的专业知识、颇受欢迎的个人风格和恰当的教学方法。如此,才能完成新时代赋予的使命。  关键词: 新时代 英语教师 素质    伴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各方面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国际间交流和合作也日益频繁。英语作为世界上通用的一种语言,一种交流工具,在社
地理高考改革早于课改,并与课改方向一致。近年来的高考地理命题越来越注重考查考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评价事物的能力。新课改更是如此,据专家透析:新课改强调要教给学生“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高考将不再是难度的竞争,而是能力的角逐,主要考查学生地理知识的学习能力、迁移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那么,已进入新课改实施阶段的学子们,怎样才能使自己实现由“知识”到“能力”的升华,从而在
摘要: 本文以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为指导,结合中学(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的教学实际,论证了历史与社会课程改革与教育理念更新的重要意义和途径,阐明了历史与社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更新的必要性与具体的做法。  关键词: 历史与社会 教育理念 教学方法    随着教学改革步伐的推进,2004年秋季新教材在温州市全面推广,我们不断地学习探索,尝试在教学过程中用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指导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在教育理念
随着教育时代的变化,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呼唤教师专业成长,对教师饱含很高的期望值。教师的角色不再仅仅是单方面的要求——“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师生的共同成长,教师更应该像天边的云彩,照亮别人的同时也彰显自己,这就要求我们尽快地更新观念和转变角色。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适应这种要求,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计划,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