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金项目:吉林省高教学会项目“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长吉图区域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GJX2019D361);吉林工商学院2020年度校级教改课题“基于新时代高校旅游类社团育人功能的吉林省旅游人才培养创新研究”;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定位长吉图区域发展需求的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长吉图区域高校旅游人才国际化培养机制创新研究”(GH180748);共青团吉林省委2020年度吉林省青少年发展研究计划项目“吉林省高校大学生社团生存现状与发展路径研究”(2020JQY-045);吉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校企联盟的高职旅游管理人才创新创业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2019ZCY332);吉林工商学院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产业融合视角下长吉图区域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对策研究”(2020004)。
大学生社团是高校开展课堂教学的第二阵地,特点是丰富多彩、灵活多样、内容丰富,且大学生的参与度普遍较高。总之,大学生社团组织具有得天独厚的育人和管理功能。我国旅游业发展日新月异,需要大批优秀旅游人才,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是培养优秀旅游人才的培养基地,旅游类社团发挥着重要的育人功能。在目前旅游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大部分高校旅游专业学生接受的教育大都局限于课堂,学生进入毕业实习阶段,几乎没有经过充分实践训练过渡直接上岗。基于此,本文阐述了大学生社团育人功能和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索了新时代旅游人才培养策略。
高校社团是我国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国高校第二课堂的引领者。新时代,大学生社团活动的形式往往比较多样化,包括研讨会、知识讲座、户外训练、竞赛等活动,具有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多样性的特点,高校社团成员在其中能够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而增强信心,发挥特长,克服缺点,促进自身全方位发展。
旅游专业社团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社团活动专业化。旅游类社团开展的活动主要是旅游专业技能实践和行业研讨,通过这些活动加强第一课堂所学知识的实践和运用,激发学生的实践与创新热情,形成重实践、敢参与的良好学习氛围。第二,社团规模小型化。不像学校普及性社团,旅游类专业社团规模较小。第三,指导教师专业化。
高校社团是课堂理论教育的有益补充,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高校社团的育人功能相比传统社团发生了质的变化,传统社团育人功能更注重形式化和多样性,新时代高校社团的育人功能和人才培养结合更加紧密,更加注重深入性和全面性。总之,新时代高校旅游类大学生社团在培养旅游人才方面发挥育人功能,主要表现为:价值导向功能、全面自我教育功能、能力互通的平台功能和社会化功能。这些功能对培养旅游专业人才更具实效性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人才培养偏重理论教学
从教学大纲制定、教案内容编排以及授课进度设置,我国高校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大都以理论授课为主。如新课标下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必修课、选修课等内容,虽然秉承了新课标的指导思想,但是所开设的课程如《旅游消费者行为学》《景区景点管理》《旅游经济学》《旅游学概论》《旅游管理课程导论》《服务管理》《旅游营销学》《休闲学概论》等都以理論授课为主。另外,旅游类专业实践应用课程主要包括《导游实务》《饭店前厅与客房管理》《餐饮服务》《酒吧经营管理实务》等。笔者作为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曾多次深入旅游类专业实践课堂,发现学生上课存在积极性不高、实操训练不认真等问题,急需一个“第二课堂”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
(二)专业实践能力亟待提高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课后旅游类专业教师指导学生的时间有限,无法全面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旅游类专业在校学生能够参加的专业实践只有认知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或者在课后参加各种学科竞赛,比如,导游大赛、“互联网+”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而教师提供的专业指导仅针对1/5左右的学生,即将主要精力放在参赛学生身上。由此可见,旅游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亟待提高,需要教师的专业指导。
(三)缺乏师生相互交流的互动平台
目前,高职院校缺乏一个师生能够正常沟通交流的互动平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和学生的交流非常有限。正常情况下,旅游类专业的学生在课后会开展相应的导游实践、酒店软件应用实践、旅行社管理实践、调酒实践、布展实践等课程。但是,通过调查大部分旅游类专业学生可知,他们在课后很少得到教师的专业指导。
(四)旅游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亟待提升
旅游管理是应用性极强的专业,不仅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扎实的实践技能,还要具备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等。放眼全国高等院校,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选择加入社团,或参加社会兼职等主动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大部分学生还停留在宿舍、教学楼、食堂的“三点一线”,综合能力普遍不高。
(五)学生社团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
从目前来看,学生社团的管理层面还比较混乱,最主要的问题是传承性差。从社团创始人开创社团到后续的发展进步,社团影响力越来越弱。但在社团创始人大学毕业后,传承就会成为问题。例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组建的学生导游协会,当社团组织者毕业后,该社团活动将处于停滞状态。一般来说,社团的管理和发展会发生一代不如一代的情况,这需要学生管理部门对社团进行系统管理,并给予政策上的关怀。
(一)发挥旅游类社团“第二课堂”的作用
新时代,旅游类社团活动内容有别于传统,社团名称大都包括旅游管理协会、调酒协会、导游协会、旅游英语协会、西餐烹饪协会、旅游会展社团等。在这些协会中,学生能够直接面对专业实践,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以高校旅游类社团的调酒协会为例,在课堂上学生通过理论课能够学到调酒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但在实践课上,教师难以一对一指导,且学生也难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旅游类专业教育的育人不应只停留在课堂理论教育,必须尽可能发挥旅游类社团的“第二课堂”的作用。社团作为另外一个大班集体,是学生专业教育的另一个课堂,将学生从课堂知识传授转变为社团知识启迪。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及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旅游类社团日益成为旅游管理专业内具有重大影响力和凝聚力的群体。基于此,高职院校可以积极实行信息化教学改革,以构建课堂和网络教学为主线,以实践教学为补充,“线上线下”相互融合,促进旅游专业学生理论认识和实践体验相结合。在这种教改模式下,逐渐发挥旅游类社团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可以打造旅游类“先锋社团”,开展一系列活动,如“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教育”等专题讲座、志愿社区奉献爱心等,从而发挥一定的思政“第二课堂”的作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帮助大学生树立人格,使大学生了解世界、了解人对社会的责任,逐渐成为具有崇高献身精神和完善人格的全面发展的人。
(二)通过组织社团活动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
旅游类社团活动会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如在调酒协会这种专业社团中,社团学生能提前收集有关调酒的专业知识并内化于心,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直接用采购的原材料进行DIY调酒,同时还能采取分组讨论、品尝、教师点评的方式逐级提升专业技能。在导游协会的活动中,学生可以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模拟景区,以丰富自己的业务知识,锻炼自己带领团队的能力及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
旅游专业学生进入大学后参加社团活动,可以组织旅游知识竞赛、礼仪与职业素养训练、旅游专业知识PPT演讲、旅行社LOGO设计大赛等多种活动。旅游类社团成为旅游专业学生磨炼工匠精神的重要平台,真正锻炼了每一社团成员的组织和动手能力,培养了专业技能过硬的学生。另外,社团成员在各项大赛中屡获佳绩,在就业时备受企业欢迎。学生得益于在校期间社团的锻炼,上岗后适应能力快、动手能力强,很快在就业岗位上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肯定。社团实行的第二课题成绩单制度及制订的素质教育活动班级申请方案等,有利于在学院中营造良好的第二课堂发展氛围,进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使旅游类社团活动朝着精品化方向继续迈进。
(三)加强师生在社团平台上的互动交流
旅游类社团不仅有专业教师亲临指导,还会聘请业界精英,如旅行社经理、旅游基地领导等进行宣讲,且社团的交流气氛要比正式的课堂轻松愉快,学生和教师以及行业精英的接触比较随意,能够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学生分组与指导教师进行不同技能模块的训练,一方面,可以提升专业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在协会中更好地挖掘学生的各类特质,并进行专门性指导。教师的指导有别于课堂,社团打破了课堂的壁垒,将以课堂知识灌输为住的教学方式转变为社团平等对话。
(四)积极提升旅游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
旅游类社团组织活动时,如开展社团讨论活动时,旅游专业教师和社团活动主持者通过幽默的主持风格把社团成员带入一个互相尊重的轻松、随和的气氛中,形成一种大家共同遵守的交谈礼仪,这样一来,可以帮助不善于对话的学生克服常见心理障碍,如害羞、害怕、焦虑、不信任、怕被人暗笑等,使他们在宽松和没有课堂压力的情况下,完成自己的表达和倾诉,進而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比如,导游协会活动中,会涉及导游员的组织、协调、表达、应变能力等内容,这些内容提升了社团成员的综合能力。
(五)加强旅游类专业社团建设
1.加强管理,健全机制
首先,成立旅游类专业社团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实行由校团委统一监督协调,学院具体管理的社团模式。由校团委牵头负责旅游类专业社团的建设与管理,并制定相关制度,形成支持旅游类专业社团发展的长效机制。同时,学院要把旅游类专业社团建设纳入教育综合改革、学生德育和年度目标任务,建立旅游专业社团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生专业社团的发展规划、活动策划和组织管理等工作,实行院长、党总支书记负责制,由党总支副书记、分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任副组长,学院团委具体负责学生专业社团审批、建档、管理、考核以及思想引导工作,学院专业教研室及指导教师具体负责学生专业社团活动的专业指导。其次,加强社团组织的管理。学院要帮助旅游类专业社团树立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主体意识,在与学校精神统一的原则下合理放权,充分发挥学生专业社团的主观能动性,坚持各类学生专业社团自行组织,培养学生社团干部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2.加强对旅游类专业社团的全面指导
首先,加强对学生专业社团活动的专业指导。旅游专业教研室应该在这一环节中发挥作用,学院聘请教研室的专业教师作为活动的专业指导可以有效引导和帮助学生进入科研领域,避免盲目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社团还要建立奖励机制,鼓励专业教师指导学生搞科研。其次,加强学生专业社团活动的思想引导。学院团委应对所在学院各专业社团进行工作指导,明确社团活动的方向和主要思想,传授组织活动的经验和技巧,指导旅游类社团制定合理的活动规划,培养社团骨干的创新意识,丰富活动内容和形式。
想要有效发挥高校旅游类社团的育人功能,第一,高校要发挥旅游类社团“第二课堂”的人才培养功能,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增强他们对职业的荣誉感、对社会的责任感,成为具有完善人格的全面发展的人;第二,提升旅游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使旅游类社团活动朝着精品化方向继续迈进;第三,将旅游类专业社团搭建为师生相互交流的互动平台,挖掘学生的各类特质,进行专门性指导;第四,提升旅游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帮助不善言辞的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展示自己并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第五,加强对社团的管理,并提供专业指导,突出旅游类社团的优势。
(作者单位:吉林工商学院)
引言
大学生社团是高校开展课堂教学的第二阵地,特点是丰富多彩、灵活多样、内容丰富,且大学生的参与度普遍较高。总之,大学生社团组织具有得天独厚的育人和管理功能。我国旅游业发展日新月异,需要大批优秀旅游人才,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是培养优秀旅游人才的培养基地,旅游类社团发挥着重要的育人功能。在目前旅游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大部分高校旅游专业学生接受的教育大都局限于课堂,学生进入毕业实习阶段,几乎没有经过充分实践训练过渡直接上岗。基于此,本文阐述了大学生社团育人功能和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索了新时代旅游人才培养策略。
一、新时代高校旅游类社团育人功能与旅游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
高校社团是我国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国高校第二课堂的引领者。新时代,大学生社团活动的形式往往比较多样化,包括研讨会、知识讲座、户外训练、竞赛等活动,具有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多样性的特点,高校社团成员在其中能够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而增强信心,发挥特长,克服缺点,促进自身全方位发展。
旅游专业社团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社团活动专业化。旅游类社团开展的活动主要是旅游专业技能实践和行业研讨,通过这些活动加强第一课堂所学知识的实践和运用,激发学生的实践与创新热情,形成重实践、敢参与的良好学习氛围。第二,社团规模小型化。不像学校普及性社团,旅游类专业社团规模较小。第三,指导教师专业化。
高校社团是课堂理论教育的有益补充,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高校社团的育人功能相比传统社团发生了质的变化,传统社团育人功能更注重形式化和多样性,新时代高校社团的育人功能和人才培养结合更加紧密,更加注重深入性和全面性。总之,新时代高校旅游类大学生社团在培养旅游人才方面发挥育人功能,主要表现为:价值导向功能、全面自我教育功能、能力互通的平台功能和社会化功能。这些功能对培养旅游专业人才更具实效性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二、高校旅游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偏重理论教学
从教学大纲制定、教案内容编排以及授课进度设置,我国高校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大都以理论授课为主。如新课标下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必修课、选修课等内容,虽然秉承了新课标的指导思想,但是所开设的课程如《旅游消费者行为学》《景区景点管理》《旅游经济学》《旅游学概论》《旅游管理课程导论》《服务管理》《旅游营销学》《休闲学概论》等都以理論授课为主。另外,旅游类专业实践应用课程主要包括《导游实务》《饭店前厅与客房管理》《餐饮服务》《酒吧经营管理实务》等。笔者作为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曾多次深入旅游类专业实践课堂,发现学生上课存在积极性不高、实操训练不认真等问题,急需一个“第二课堂”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
(二)专业实践能力亟待提高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课后旅游类专业教师指导学生的时间有限,无法全面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旅游类专业在校学生能够参加的专业实践只有认知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或者在课后参加各种学科竞赛,比如,导游大赛、“互联网+”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而教师提供的专业指导仅针对1/5左右的学生,即将主要精力放在参赛学生身上。由此可见,旅游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亟待提高,需要教师的专业指导。
(三)缺乏师生相互交流的互动平台
目前,高职院校缺乏一个师生能够正常沟通交流的互动平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和学生的交流非常有限。正常情况下,旅游类专业的学生在课后会开展相应的导游实践、酒店软件应用实践、旅行社管理实践、调酒实践、布展实践等课程。但是,通过调查大部分旅游类专业学生可知,他们在课后很少得到教师的专业指导。
(四)旅游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亟待提升
旅游管理是应用性极强的专业,不仅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扎实的实践技能,还要具备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等。放眼全国高等院校,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选择加入社团,或参加社会兼职等主动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大部分学生还停留在宿舍、教学楼、食堂的“三点一线”,综合能力普遍不高。
(五)学生社团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
从目前来看,学生社团的管理层面还比较混乱,最主要的问题是传承性差。从社团创始人开创社团到后续的发展进步,社团影响力越来越弱。但在社团创始人大学毕业后,传承就会成为问题。例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组建的学生导游协会,当社团组织者毕业后,该社团活动将处于停滞状态。一般来说,社团的管理和发展会发生一代不如一代的情况,这需要学生管理部门对社团进行系统管理,并给予政策上的关怀。
三、基于旅游类社团育人功能的旅游人才培养策略
(一)发挥旅游类社团“第二课堂”的作用
新时代,旅游类社团活动内容有别于传统,社团名称大都包括旅游管理协会、调酒协会、导游协会、旅游英语协会、西餐烹饪协会、旅游会展社团等。在这些协会中,学生能够直接面对专业实践,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以高校旅游类社团的调酒协会为例,在课堂上学生通过理论课能够学到调酒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但在实践课上,教师难以一对一指导,且学生也难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旅游类专业教育的育人不应只停留在课堂理论教育,必须尽可能发挥旅游类社团的“第二课堂”的作用。社团作为另外一个大班集体,是学生专业教育的另一个课堂,将学生从课堂知识传授转变为社团知识启迪。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及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旅游类社团日益成为旅游管理专业内具有重大影响力和凝聚力的群体。基于此,高职院校可以积极实行信息化教学改革,以构建课堂和网络教学为主线,以实践教学为补充,“线上线下”相互融合,促进旅游专业学生理论认识和实践体验相结合。在这种教改模式下,逐渐发挥旅游类社团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可以打造旅游类“先锋社团”,开展一系列活动,如“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教育”等专题讲座、志愿社区奉献爱心等,从而发挥一定的思政“第二课堂”的作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帮助大学生树立人格,使大学生了解世界、了解人对社会的责任,逐渐成为具有崇高献身精神和完善人格的全面发展的人。
(二)通过组织社团活动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
旅游类社团活动会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如在调酒协会这种专业社团中,社团学生能提前收集有关调酒的专业知识并内化于心,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直接用采购的原材料进行DIY调酒,同时还能采取分组讨论、品尝、教师点评的方式逐级提升专业技能。在导游协会的活动中,学生可以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模拟景区,以丰富自己的业务知识,锻炼自己带领团队的能力及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
旅游专业学生进入大学后参加社团活动,可以组织旅游知识竞赛、礼仪与职业素养训练、旅游专业知识PPT演讲、旅行社LOGO设计大赛等多种活动。旅游类社团成为旅游专业学生磨炼工匠精神的重要平台,真正锻炼了每一社团成员的组织和动手能力,培养了专业技能过硬的学生。另外,社团成员在各项大赛中屡获佳绩,在就业时备受企业欢迎。学生得益于在校期间社团的锻炼,上岗后适应能力快、动手能力强,很快在就业岗位上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肯定。社团实行的第二课题成绩单制度及制订的素质教育活动班级申请方案等,有利于在学院中营造良好的第二课堂发展氛围,进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使旅游类社团活动朝着精品化方向继续迈进。
(三)加强师生在社团平台上的互动交流
旅游类社团不仅有专业教师亲临指导,还会聘请业界精英,如旅行社经理、旅游基地领导等进行宣讲,且社团的交流气氛要比正式的课堂轻松愉快,学生和教师以及行业精英的接触比较随意,能够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学生分组与指导教师进行不同技能模块的训练,一方面,可以提升专业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在协会中更好地挖掘学生的各类特质,并进行专门性指导。教师的指导有别于课堂,社团打破了课堂的壁垒,将以课堂知识灌输为住的教学方式转变为社团平等对话。
(四)积极提升旅游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
旅游类社团组织活动时,如开展社团讨论活动时,旅游专业教师和社团活动主持者通过幽默的主持风格把社团成员带入一个互相尊重的轻松、随和的气氛中,形成一种大家共同遵守的交谈礼仪,这样一来,可以帮助不善于对话的学生克服常见心理障碍,如害羞、害怕、焦虑、不信任、怕被人暗笑等,使他们在宽松和没有课堂压力的情况下,完成自己的表达和倾诉,進而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比如,导游协会活动中,会涉及导游员的组织、协调、表达、应变能力等内容,这些内容提升了社团成员的综合能力。
(五)加强旅游类专业社团建设
1.加强管理,健全机制
首先,成立旅游类专业社团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实行由校团委统一监督协调,学院具体管理的社团模式。由校团委牵头负责旅游类专业社团的建设与管理,并制定相关制度,形成支持旅游类专业社团发展的长效机制。同时,学院要把旅游类专业社团建设纳入教育综合改革、学生德育和年度目标任务,建立旅游专业社团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生专业社团的发展规划、活动策划和组织管理等工作,实行院长、党总支书记负责制,由党总支副书记、分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任副组长,学院团委具体负责学生专业社团审批、建档、管理、考核以及思想引导工作,学院专业教研室及指导教师具体负责学生专业社团活动的专业指导。其次,加强社团组织的管理。学院要帮助旅游类专业社团树立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主体意识,在与学校精神统一的原则下合理放权,充分发挥学生专业社团的主观能动性,坚持各类学生专业社团自行组织,培养学生社团干部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2.加强对旅游类专业社团的全面指导
首先,加强对学生专业社团活动的专业指导。旅游专业教研室应该在这一环节中发挥作用,学院聘请教研室的专业教师作为活动的专业指导可以有效引导和帮助学生进入科研领域,避免盲目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社团还要建立奖励机制,鼓励专业教师指导学生搞科研。其次,加强学生专业社团活动的思想引导。学院团委应对所在学院各专业社团进行工作指导,明确社团活动的方向和主要思想,传授组织活动的经验和技巧,指导旅游类社团制定合理的活动规划,培养社团骨干的创新意识,丰富活动内容和形式。
四、结语
想要有效发挥高校旅游类社团的育人功能,第一,高校要发挥旅游类社团“第二课堂”的人才培养功能,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增强他们对职业的荣誉感、对社会的责任感,成为具有完善人格的全面发展的人;第二,提升旅游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使旅游类社团活动朝着精品化方向继续迈进;第三,将旅游类专业社团搭建为师生相互交流的互动平台,挖掘学生的各类特质,进行专门性指导;第四,提升旅游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帮助不善言辞的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展示自己并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第五,加强对社团的管理,并提供专业指导,突出旅游类社团的优势。
(作者单位:吉林工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