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颁布,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进入了全面展开和重点保护阶段,各级政府和社会团体、个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创新和生产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极大地丰富了文化的多样性。近年来,和睦街道在非遗保护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形成了一定的特色。
和睦街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和睦街道位于拱墅区西北部。东为小河,西至莫干山路,南以赵家浜河为界,北与祥符街道接壤。辖区面积1.5平方公里,辖和睦、华丰、李家桥、化纤4个社区,11000余户,2.48万人。街道民间艺术资源丰富,有皮贴画、剪贴画、微型风筝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街道的非遗传承、保护、开发工作呈现以下特点:
内容丰富,分布广泛。和睦街道及所辖社区每年对辖区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深入普查,发掘非遗线索,做好登记,并及时上报符合非遗标准的代表人和非遗线索,截至目前,共发掘非遗线索192条,主要内容涉及剪纸、剪贴画、微型风筝、篆刻、手工串珠、武术、书法等多种民间非遗文化艺术。
加大投入,加强保护。街道以基层文化体育站所为基地,精心打造非遗文化活动阵地。选取优势资源建立民间艺人工作室(作品陈列室),如拱墅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微型风筝制作大师陈永联的永联工作室;被专家评为用最简单的材料体现中国文化元素的剪贴画制作大师谢新彪作品陈列室;用废弃的X光片,剪出山水、人物的剪纸大师郑荣山陈列室等;打造多样化的非遗特色团队16支,包括气功站、风筝队、军乐队、巧媳妇舞蹈队等;开展非遗传承“领头雁”工程,努力探索“非遗”文化产业化发展的新思路、新渠道。
创设平台,扩大影响。创新文体活动传承教育的平台,力求发挥老年人夕阳红作用。联系学校成立非遗传播站,推进非遗文化在校园的传播;开设拱墅区首个非遗传承班,内容涉及微型风筝、剪纸、“X”光片剪纸,在喜迎“十八大”、市区“两会”等重要活动中都展示了作品,扩大了非遗传播在老百姓中的影响力;举办暑期非遗培训班,街道和社区成立了“爷爷奶奶非遗文化传播团”,向青少年宣讲优秀老党员的先进事迹,教授孩子们书画、剪纸、微型风筝制作等;积极选送非遗艺人的作品参加各类赛事,给非遗艺人提供展示自己才艺的平台。
老有所乐、丰富生活。和睦街道加大对非遗文化的扶持力度,也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辖区老人的文化生活。成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非遗陈列室”,成为了非遗艺人开展各类非遗主题展和活动的平台;成立了老年夕阳红非遗团队。
和睦街道非遗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和睦街道的非遗工作处于积极健康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但从工作实践层面来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传承人危机。许多民间艺术属独门绝技,口传心授,往往因人而存,人绝艺亡。如辖区内的区级非遗项目“微型风筝”唯一的传承人陈永联,已近80岁高龄;“X光片剪纸”传承人郑荣山,70多岁,身体状况欠佳。这些传承人通过开班教学,培养了一批爱好者,但真正称得上“传承人”的人并没有培养出来。
经费保障缺乏。和睦街道非遗文化的传承主要靠传承人进行无偿培训,虽然街道、社区也积极扶持,但目前的经费投入都属于短期应急行为,没有形成有效稳定的投入机制。非遗保护是一项长期、复杂的文化工程,要长远发展,必须要有长期的投入。
专业技术人员紧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研究和项目申报,专业性极强。由于紧缺专业技术人才,非遗工作人员全是兼职,在做申报各级非遗保护名录时力不从心,这对非遗的普查和今后的长远保护极为不利。
加强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建议
随着文化的发展和繁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为此,特提出以下措施:
加强宣传、注重传承、营造氛围。一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广播、宣传栏及社区文化活动、节庆文化活动等方法,积极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展示和交流活动,在辖区内营造全社会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氛围。二是重视传承人的发掘及其培养,保障老一辈传承人的利益及其知识产权。对认证的传承人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以形成良性的激励机制,同时为其提供必要的传习活动场所和条件;每年给各级传承人发放生活补贴,在提高传承人待遇的同时也提高他们的传承积极性。支持民间艺人在创新题材、开拓市场上狠下功夫,使一些具有较大生存空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增加投入,稳定人员,提高素质。一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加大对研究项目的经费保障力度。加强对街道、社区文化设施和重点传承基地建设,制定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建立扶助机制。二是加强保护队伍建设。抽调、招录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人员承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等方式,加大对保护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队伍素质。
市场化手段,进行适度的产业化保护。在政府投入的抢救式保护基础之上采用适度的产业化充当辅助保护手段,同时要坚持手工制作技艺和传统工艺流程不变原则的基本底线。通过产业化,落实我国“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抢救第一,谨慎利用”的保护非遗工作方针,努力让非遗的宝贵财富焕发生机和活力。
(作者单位:杭州市拱墅区和睦街道办事处)
和睦街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和睦街道位于拱墅区西北部。东为小河,西至莫干山路,南以赵家浜河为界,北与祥符街道接壤。辖区面积1.5平方公里,辖和睦、华丰、李家桥、化纤4个社区,11000余户,2.48万人。街道民间艺术资源丰富,有皮贴画、剪贴画、微型风筝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街道的非遗传承、保护、开发工作呈现以下特点:
内容丰富,分布广泛。和睦街道及所辖社区每年对辖区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深入普查,发掘非遗线索,做好登记,并及时上报符合非遗标准的代表人和非遗线索,截至目前,共发掘非遗线索192条,主要内容涉及剪纸、剪贴画、微型风筝、篆刻、手工串珠、武术、书法等多种民间非遗文化艺术。
加大投入,加强保护。街道以基层文化体育站所为基地,精心打造非遗文化活动阵地。选取优势资源建立民间艺人工作室(作品陈列室),如拱墅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微型风筝制作大师陈永联的永联工作室;被专家评为用最简单的材料体现中国文化元素的剪贴画制作大师谢新彪作品陈列室;用废弃的X光片,剪出山水、人物的剪纸大师郑荣山陈列室等;打造多样化的非遗特色团队16支,包括气功站、风筝队、军乐队、巧媳妇舞蹈队等;开展非遗传承“领头雁”工程,努力探索“非遗”文化产业化发展的新思路、新渠道。
创设平台,扩大影响。创新文体活动传承教育的平台,力求发挥老年人夕阳红作用。联系学校成立非遗传播站,推进非遗文化在校园的传播;开设拱墅区首个非遗传承班,内容涉及微型风筝、剪纸、“X”光片剪纸,在喜迎“十八大”、市区“两会”等重要活动中都展示了作品,扩大了非遗传播在老百姓中的影响力;举办暑期非遗培训班,街道和社区成立了“爷爷奶奶非遗文化传播团”,向青少年宣讲优秀老党员的先进事迹,教授孩子们书画、剪纸、微型风筝制作等;积极选送非遗艺人的作品参加各类赛事,给非遗艺人提供展示自己才艺的平台。
老有所乐、丰富生活。和睦街道加大对非遗文化的扶持力度,也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辖区老人的文化生活。成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非遗陈列室”,成为了非遗艺人开展各类非遗主题展和活动的平台;成立了老年夕阳红非遗团队。
和睦街道非遗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和睦街道的非遗工作处于积极健康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但从工作实践层面来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传承人危机。许多民间艺术属独门绝技,口传心授,往往因人而存,人绝艺亡。如辖区内的区级非遗项目“微型风筝”唯一的传承人陈永联,已近80岁高龄;“X光片剪纸”传承人郑荣山,70多岁,身体状况欠佳。这些传承人通过开班教学,培养了一批爱好者,但真正称得上“传承人”的人并没有培养出来。
经费保障缺乏。和睦街道非遗文化的传承主要靠传承人进行无偿培训,虽然街道、社区也积极扶持,但目前的经费投入都属于短期应急行为,没有形成有效稳定的投入机制。非遗保护是一项长期、复杂的文化工程,要长远发展,必须要有长期的投入。
专业技术人员紧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研究和项目申报,专业性极强。由于紧缺专业技术人才,非遗工作人员全是兼职,在做申报各级非遗保护名录时力不从心,这对非遗的普查和今后的长远保护极为不利。
加强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建议
随着文化的发展和繁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为此,特提出以下措施:
加强宣传、注重传承、营造氛围。一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广播、宣传栏及社区文化活动、节庆文化活动等方法,积极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展示和交流活动,在辖区内营造全社会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氛围。二是重视传承人的发掘及其培养,保障老一辈传承人的利益及其知识产权。对认证的传承人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以形成良性的激励机制,同时为其提供必要的传习活动场所和条件;每年给各级传承人发放生活补贴,在提高传承人待遇的同时也提高他们的传承积极性。支持民间艺人在创新题材、开拓市场上狠下功夫,使一些具有较大生存空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增加投入,稳定人员,提高素质。一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加大对研究项目的经费保障力度。加强对街道、社区文化设施和重点传承基地建设,制定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建立扶助机制。二是加强保护队伍建设。抽调、招录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人员承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等方式,加大对保护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队伍素质。
市场化手段,进行适度的产业化保护。在政府投入的抢救式保护基础之上采用适度的产业化充当辅助保护手段,同时要坚持手工制作技艺和传统工艺流程不变原则的基本底线。通过产业化,落实我国“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抢救第一,谨慎利用”的保护非遗工作方针,努力让非遗的宝贵财富焕发生机和活力。
(作者单位:杭州市拱墅区和睦街道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