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创新,既要着眼于对道德理念内在引导的挖掘,又要致力于对外在制度机制安排和他律强制性规则的建设。重建道德价值观,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要进一步加大道德教育和社会道德弘扬力度,更加关注社会道德文化的建设;进一步加强政府对各行各业的社会监管,完善相关立法和制度建设。
目前许多领域中普遍存在的假冒伪劣、欺诈、腐败现象,成为严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人们感叹,经济上去了,道德失落了。在假冒伪劣和欺诈无信的背后,本质上是社会道德危机、道德价值观迷失、道德氛围营造不力、相关制度建设不到位的问题。
现实告急:道德底线“失守”
近年来相继发生的“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等恶性食品安全事件,对中国社会目前诚信道德问题做了一种“滑坡”诠释。相关调研表明,近七成人对中国的食品状况“没有安全感”。人们感叹,连关系人身健康甚至生命的食品、药品都敢去假冒伪劣,可见这些人的良知缺失到了何等地步!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社会道德底线在某些领域已被击溃!与此同时,“掺沙大米”、“隔年月饼”、“医生红包”、“被卖肾”、“学术不端”、“官员腐败”、“养鱼执法”、“潜规则”、“恶名是名”、“反猫眼”、“易容面具”、“道德冷漠”……,各种热词不断刺激人们眼球,也表明无德行为和缺德事件在社会许多领域已普遍存在。还有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心态更引人担忧:科技与才智被用来非法牟利,利益链条背景下集体造假、规模作案;许多人面对道德失范现象时,见怪不怪,视为常态;许多人做无德缺德事时,脸不红心不跳。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有心理障碍,不再有良心自责,只要能赚钱,只要能成名得利,一切皆无不可!当社会道德底线失守,个体“缺德”现象蔓延为社会常态,当“逐利”成为全民行为取向,这个社会一定成“病”!
长久以来,尤其是市场经济发展中,道德诚信缺失问题一直存在,其他不道德现象和社会问题也不同程度的存在,如许多人规则意识淡漠、知而不行、禁而不止、随意违规,大大增加了社会秩序的治理成本,甚至有些时候或某些领域出现“法不治众”的无奈结果;一些人社会责任感不够到位,缺乏一个公民应有的责任担当;一些人缺乏他人意识和公德意识,一事当前以自我为中心,甚至缺乏基本的对他人的尊重和对公共生活规则的遵守,“以人为本”在他们意识中落实为“以我为本”,众人一再呼吁要增强公民“权利”意识的同时,往往忘记强调每一个自我的“责任”意识。除此之外,利己主义、实用主义、拜金主义在理论上和现实中都不同程度上存在。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当下,必须同时强调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在激励国人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使其遵守基本的道德操守和职业规范。这是未来市场经济可以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道德缺失给市场经济及其社会发展所造成的危害非常严重。假冒伪劣欺诈等行为,首先给广大群众带来不同损失甚至致命伤害;诚信道德作为企业发展的无形资产,是其竞争力和生命力的决定因素,失信于社会和消费者,如同自绝前程,如某奶业和某月饼企业,就因为生产伪劣产品而断送了企业的生存;除此之外,诚信道德危机在影响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影响了整个社会风气和秩序,人与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百姓与某些政府部门之间,都充满了不信任,人们陷入彼此需要防备、甚至产生敌意的怪圈之中。
我们今天的中国已成为一个世界大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取得了全面进步,国家实力得到了迅速增强,既有硬实力的增强,也有软实力的增强。但有人说:中国目前是经济巨人,道德侏儒,物质财富剧增的同时,道德文化和精神文明显出短板。面对软实力在国家综合力量中的比重日益增加的国际发展局面,我们一定要形成与中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目前道德失范、价值观迷乱的状态直击当代中国人的良知承受底线,也激发全社会上下关注并呼唤,要“增加中国人血液中的道德浓度”,必须加强社会道德建设。
原因追究:道德为何缺失和滑坡
道德已成中国社会目前稀缺资源之一,“道德滑坡”已成社会上下比较普遍的共识。分析社会道德缺失或滑坡的原因,有下述几个方面。
一是市场经济本身发展还有需进一步成熟和完善的地方。道德缺失不能简单归结为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但经济活动中客观、自发的规律作为一只“看不见的手”,往往处在一种自在、盲目、无序的状态,需要道德、法律等理性规则加以调控规导。社会道德理性和法律共同作用,通过对市场的引导调控,可以修正市场的自发功能性缺陷和紊乱。道德等“看得见的手”,一方面支持经济规律本身带来的高效率,另一方面注重对经济活动进行合乎人类理想的价值引导和调控,为人们提供一种表现人性与尊严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道德合理的经济发展秩序。中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由粗放经济向集约或精细经济转型,道德缺失有发展过程中的必然因素问题。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摸着石头过河探索过来的,规则秩序也是一步步建立起来,并有进一步完善的发展需要;另外,在我们的市场经济发展中也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长久以来人们在市场经济“效率至上”的追求引导下,对社会责任和对消费者的责任规导不力,在张扬个性和个人利益时,对他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强调不够,在强调权利的时候,对義务和责任强调不够,出现了将个人利益凌驾于他人、集体和社会利益之上,出现了种种为达个人利益而不择手段的现象。
二是制度和机制层面的成因。当社会制度安排不能有效维护道德取向时,不道德现象就会普遍出现。例如,利益追求主体在进行“失信”还是“守信”的道德选择中,如果计算出守信成本远远大于失信成本,就会选择失信。如果社会加大对失信行为的约束性惩罚,使道德缺失者在失信、守信“博弈”中深切体会缺德失信带来的风险和过高成本,就会规导他们放弃选择失信。在一定意义上,是外在强制性的制度和规矩“教育”失信者“学会”选择诚信道德。除了制度安排问题,社会管理资源优化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在食品安全管理中,就存在着多头管理的机制障碍。此外,管理机制规模也存在一定问题,社会诚信道德监管往往成本过大,执行力相对而言总显不足,从食品安全到交通以及公共文明领域,都存在管理成本太大而管不过来的问题。当然,疏于管理的问题、不作为的问题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也明显存在。
三是传统道德资源存在一定的内在局限。儒家文化把社会道德寄于“人性本善”的基础之上,道德往往带有某种超功利性质要求,人格取向和意志自律是其主要依据力量。相对来说,许多国家的道德信用状态在相当程度上是建立在法规、制度及社会管理基础上的。比如诚信道德,西方守信的概念起源于现实中的契约利益制约之中,如果说中国传统诚信规范要求人们有“慎独”的自律精神,而西方传统文化中,信用的品质更多受制于他律的利益制约和上帝的外在制裁力量。可见,我们今天对人们的普遍道德期待,一方面可以建立在品质自律的内在引导上,但同时也一定要建立在社会制度和机制的刚性约束上。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创新,应该既着眼于对道德理念内在引导的挖掘,又要致力于道德的外在制度机制安排和他律强制性规则的建设。
四是目前社会现实中多元价值观的交错影响。转型期利益与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新旧道德的交锋,中西价值观的碰撞,以及道德价值标准多层次和多样化的趋势,导致社会现实中是非模糊,善恶不明,荣辱错位。近代以来,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进化论几乎重塑了后发展国家人民观念的哲学基础。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人们必须参与竞争并在其中获胜,以取得尽可能多的物质资源,胜负标准取代了是非标准,因此功利主义大行其道。政府唯GDP的政策、社会风气的退化,都与此有关。追求利益最大化往往被人们理解为是市场经济的本质,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气息同时弥漫。社会现实中的多元价值氛围,会深深影响社会的主流道德教育。在“利己主义”和“唯金钱论”的社会语境下,谈论道德素质、道德力量,往往就会显得苍白。例如,青少年在接受学校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在接受着来自家庭和社会的不同价值观的消解,有些教育工作者因此比喻说:“5+2=0”。社会中实际盛行的多元道德价值观,尤其是“唯利是图”、“利己主义”等价值观,必会影响国家的正面道德教育,必会导致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少年道德素质的培育乏力。
关注重建:共筑社会道德价值生态
重建中国道德价值观,打造社会道德环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上下共同努力。
首先,要进一步加大道德教育和社会道德弘扬力度。要使每一个社会主体充分认识道德缺失对自己、对社会和国家的危害。美国学者弗兰西斯·福山在《信任》一书中曾预言,21世纪是道德信誉的世纪,哪个国家道德信誉度最高,那个国家就会赢得更广阔的市场前景。道德在市场经济及其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点地位,就好比人们比喻的那样,是多米诺骨牌中顶头的那张。要让全社会上下都深感道德建设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中的重中之重。要宣传道德理念、强化道德意识,提倡取财有道,实践“阳光下的利润”。各行各业都应该以讲信誉作为突破口,加强道德软实力建设,要深信“缺德”的企业一定是走不远的。审视世界,各个成功的品牌企业,除了重视产品质量,重视对员工的技能培训,无一例外都特别重视道德信誉的教育培训。被誉为“人才专家”的韦尔奇,每年都要召回世界各地高管到本部培训,其主要内容就是讲企业文化和诚信道德问题。有人曾问韦尔奇:“在通用电器公司,什么事会使你彻夜不眠?”这位备受全球推崇的企业家回答:“诚信。”
其次,要反思我们社会的价值观现状和价值导向,关注社会道德文化的建设。在市场经济发展以及多元价值观氛围中,弥漫着物质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观念和思潮,它们在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发展中产生了种种消极作用。物质主义使人们在经济活动中陷入对物质财富的攫取和崇拜中,在沉迷于物质享樂的同时,却失落了人的精神家园。在物质主义、享乐主义的引导下,人们远离了人所应有的精神追求,人生的意义和人格尊严都遗忘在物欲和享乐的追逐之中。弗洛姆指出:“19世纪的问题是上帝死了,20世纪的问题是人死了”,他批判现代西方物质主义文化使人沦落成一种物欲动物①;利己主义的谬误在于,在人性理论上否认人的社会性本质,认为“趋利避苦”、利己自保是人的自然本能,它以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来描述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关系,主张个人本位,个人利益至上,他人被当作实现自我利益的工具,这种理论和观念必然导向人们不择手段地追求一己私利。一个流行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价值观的社会,必会导致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个体追求个人利益,地方政府以GDP增长为指标,一切向“钱”看齐,甚至为了利益而不择手段。在一个人人逐利的社会,道德一定缺失和滑坡,而一个只讲自我利益不讲对他人和国家责任和奉献的社会,是没有未来和希望的。所以,要想让人们身体“流淌更多的道德血液”,改变“道德滑坡”社会现象,就必须对物质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理论和价值观进行社会性反思批判,切实关注并加强社会道德文化的建设。
第三,要进一步加强国家对各行各业的社会监管,完善相关立法和制度建设。建立良好社会道德秩序,不仅要靠教育和宣传引导,还要靠法律和制度的规导。仅靠道德本身力量,无法从根本上杜绝道德缺失问题的发生。比如,对食品、药品这样一些关乎人的生命健康安全的特殊产业,社会应建立并实行重点监管、严格责罚的制度,零度容忍,零风险管制。对造假、欺诈、腐败等失德者不仅应给予“直接责罚”,还应让其承担“间接责罚”,可通过建立社会主体的道德资质评估机制,做道德品质状况的“黑白名单”记录,使有德者因道德享受回报,而道德失信“记录”由于放大了责罚范围和时间,加大了缺德成本和风险,使无德者对“间接责罚”后果“望而生畏”而放弃违规和不道德的选择!道德资质记录还能在维持市场秩序方面发挥巨大功能,有了道德资质评估机制,人们对市场各方资信情况能够清楚了解,也会减少人们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失信和欺诈的可能。另外,还要加强技术监管,运用技术手段加强管理,使产品质量信息健全公开,利于大众监督。四川首个食品安全电子监管查询系统的开通,就对提高消费者的质量检测能力,构筑大众的监管防线发挥了很大作用。事实上消费者的质量意识和能力,会逼迫企业生产者关注自己的产品安全和质量,形成部门监管、法律惩戒之外的第三种力量。当然,成熟的市场主体应有更理性更长远的发展思路和品牌目标意识,要有一套自己的产品监管机制和道德风险防范机制,才能够真正做大、做强、做久。
结 语
总之,假冒伪劣、欺诈腐败等道德缺失和滑坡现状,在拷问人们道德良心的同时,也暴露出社会道德现状的严重性,暴露出道德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的漏洞。
首先,我们应该深度反思目前社会道德问题及其根源,纠正市场经济和社会现实中全民“逐利”的行为取向,要在全社会大力加强道德文化建设,批判“利己主义”、“物质主义”、“唯利是图”等错误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次,要注重营造以讲道德为荣,不讲道德为耻的社会氛围。如果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出现道德信任危机,道德冷漠,良知不在,“劣币”就会驱逐“良币”,社会道德就会受到根本损害,“道德滑坡”就难以制止。
第三,要大力加强相关法规和制度建设,形成强有力的道德支撑和社会强制规导,从根本上铲除唯利是图、假劣欺诈、贪赃枉法等道德败落的土壤条件。从软、硬两个方面共同打造讲道德、重责任、有良知的社会环境基础。(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导、教育部伦理学重点研究基地主任;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当代中国伦理思潮研究》的相关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5JJD720202)
注释
①[美]弗洛姆:《健全的社会》(中文1版),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年,第370页。
目前许多领域中普遍存在的假冒伪劣、欺诈、腐败现象,成为严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人们感叹,经济上去了,道德失落了。在假冒伪劣和欺诈无信的背后,本质上是社会道德危机、道德价值观迷失、道德氛围营造不力、相关制度建设不到位的问题。
现实告急:道德底线“失守”
近年来相继发生的“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等恶性食品安全事件,对中国社会目前诚信道德问题做了一种“滑坡”诠释。相关调研表明,近七成人对中国的食品状况“没有安全感”。人们感叹,连关系人身健康甚至生命的食品、药品都敢去假冒伪劣,可见这些人的良知缺失到了何等地步!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社会道德底线在某些领域已被击溃!与此同时,“掺沙大米”、“隔年月饼”、“医生红包”、“被卖肾”、“学术不端”、“官员腐败”、“养鱼执法”、“潜规则”、“恶名是名”、“反猫眼”、“易容面具”、“道德冷漠”……,各种热词不断刺激人们眼球,也表明无德行为和缺德事件在社会许多领域已普遍存在。还有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心态更引人担忧:科技与才智被用来非法牟利,利益链条背景下集体造假、规模作案;许多人面对道德失范现象时,见怪不怪,视为常态;许多人做无德缺德事时,脸不红心不跳。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有心理障碍,不再有良心自责,只要能赚钱,只要能成名得利,一切皆无不可!当社会道德底线失守,个体“缺德”现象蔓延为社会常态,当“逐利”成为全民行为取向,这个社会一定成“病”!
长久以来,尤其是市场经济发展中,道德诚信缺失问题一直存在,其他不道德现象和社会问题也不同程度的存在,如许多人规则意识淡漠、知而不行、禁而不止、随意违规,大大增加了社会秩序的治理成本,甚至有些时候或某些领域出现“法不治众”的无奈结果;一些人社会责任感不够到位,缺乏一个公民应有的责任担当;一些人缺乏他人意识和公德意识,一事当前以自我为中心,甚至缺乏基本的对他人的尊重和对公共生活规则的遵守,“以人为本”在他们意识中落实为“以我为本”,众人一再呼吁要增强公民“权利”意识的同时,往往忘记强调每一个自我的“责任”意识。除此之外,利己主义、实用主义、拜金主义在理论上和现实中都不同程度上存在。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当下,必须同时强调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在激励国人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使其遵守基本的道德操守和职业规范。这是未来市场经济可以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道德缺失给市场经济及其社会发展所造成的危害非常严重。假冒伪劣欺诈等行为,首先给广大群众带来不同损失甚至致命伤害;诚信道德作为企业发展的无形资产,是其竞争力和生命力的决定因素,失信于社会和消费者,如同自绝前程,如某奶业和某月饼企业,就因为生产伪劣产品而断送了企业的生存;除此之外,诚信道德危机在影响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影响了整个社会风气和秩序,人与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百姓与某些政府部门之间,都充满了不信任,人们陷入彼此需要防备、甚至产生敌意的怪圈之中。
我们今天的中国已成为一个世界大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取得了全面进步,国家实力得到了迅速增强,既有硬实力的增强,也有软实力的增强。但有人说:中国目前是经济巨人,道德侏儒,物质财富剧增的同时,道德文化和精神文明显出短板。面对软实力在国家综合力量中的比重日益增加的国际发展局面,我们一定要形成与中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目前道德失范、价值观迷乱的状态直击当代中国人的良知承受底线,也激发全社会上下关注并呼唤,要“增加中国人血液中的道德浓度”,必须加强社会道德建设。
原因追究:道德为何缺失和滑坡
道德已成中国社会目前稀缺资源之一,“道德滑坡”已成社会上下比较普遍的共识。分析社会道德缺失或滑坡的原因,有下述几个方面。
一是市场经济本身发展还有需进一步成熟和完善的地方。道德缺失不能简单归结为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但经济活动中客观、自发的规律作为一只“看不见的手”,往往处在一种自在、盲目、无序的状态,需要道德、法律等理性规则加以调控规导。社会道德理性和法律共同作用,通过对市场的引导调控,可以修正市场的自发功能性缺陷和紊乱。道德等“看得见的手”,一方面支持经济规律本身带来的高效率,另一方面注重对经济活动进行合乎人类理想的价值引导和调控,为人们提供一种表现人性与尊严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道德合理的经济发展秩序。中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由粗放经济向集约或精细经济转型,道德缺失有发展过程中的必然因素问题。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摸着石头过河探索过来的,规则秩序也是一步步建立起来,并有进一步完善的发展需要;另外,在我们的市场经济发展中也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长久以来人们在市场经济“效率至上”的追求引导下,对社会责任和对消费者的责任规导不力,在张扬个性和个人利益时,对他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强调不够,在强调权利的时候,对義务和责任强调不够,出现了将个人利益凌驾于他人、集体和社会利益之上,出现了种种为达个人利益而不择手段的现象。
二是制度和机制层面的成因。当社会制度安排不能有效维护道德取向时,不道德现象就会普遍出现。例如,利益追求主体在进行“失信”还是“守信”的道德选择中,如果计算出守信成本远远大于失信成本,就会选择失信。如果社会加大对失信行为的约束性惩罚,使道德缺失者在失信、守信“博弈”中深切体会缺德失信带来的风险和过高成本,就会规导他们放弃选择失信。在一定意义上,是外在强制性的制度和规矩“教育”失信者“学会”选择诚信道德。除了制度安排问题,社会管理资源优化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在食品安全管理中,就存在着多头管理的机制障碍。此外,管理机制规模也存在一定问题,社会诚信道德监管往往成本过大,执行力相对而言总显不足,从食品安全到交通以及公共文明领域,都存在管理成本太大而管不过来的问题。当然,疏于管理的问题、不作为的问题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也明显存在。
三是传统道德资源存在一定的内在局限。儒家文化把社会道德寄于“人性本善”的基础之上,道德往往带有某种超功利性质要求,人格取向和意志自律是其主要依据力量。相对来说,许多国家的道德信用状态在相当程度上是建立在法规、制度及社会管理基础上的。比如诚信道德,西方守信的概念起源于现实中的契约利益制约之中,如果说中国传统诚信规范要求人们有“慎独”的自律精神,而西方传统文化中,信用的品质更多受制于他律的利益制约和上帝的外在制裁力量。可见,我们今天对人们的普遍道德期待,一方面可以建立在品质自律的内在引导上,但同时也一定要建立在社会制度和机制的刚性约束上。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创新,应该既着眼于对道德理念内在引导的挖掘,又要致力于道德的外在制度机制安排和他律强制性规则的建设。
四是目前社会现实中多元价值观的交错影响。转型期利益与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新旧道德的交锋,中西价值观的碰撞,以及道德价值标准多层次和多样化的趋势,导致社会现实中是非模糊,善恶不明,荣辱错位。近代以来,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进化论几乎重塑了后发展国家人民观念的哲学基础。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人们必须参与竞争并在其中获胜,以取得尽可能多的物质资源,胜负标准取代了是非标准,因此功利主义大行其道。政府唯GDP的政策、社会风气的退化,都与此有关。追求利益最大化往往被人们理解为是市场经济的本质,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气息同时弥漫。社会现实中的多元价值氛围,会深深影响社会的主流道德教育。在“利己主义”和“唯金钱论”的社会语境下,谈论道德素质、道德力量,往往就会显得苍白。例如,青少年在接受学校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在接受着来自家庭和社会的不同价值观的消解,有些教育工作者因此比喻说:“5+2=0”。社会中实际盛行的多元道德价值观,尤其是“唯利是图”、“利己主义”等价值观,必会影响国家的正面道德教育,必会导致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少年道德素质的培育乏力。
关注重建:共筑社会道德价值生态
重建中国道德价值观,打造社会道德环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上下共同努力。
首先,要进一步加大道德教育和社会道德弘扬力度。要使每一个社会主体充分认识道德缺失对自己、对社会和国家的危害。美国学者弗兰西斯·福山在《信任》一书中曾预言,21世纪是道德信誉的世纪,哪个国家道德信誉度最高,那个国家就会赢得更广阔的市场前景。道德在市场经济及其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点地位,就好比人们比喻的那样,是多米诺骨牌中顶头的那张。要让全社会上下都深感道德建设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中的重中之重。要宣传道德理念、强化道德意识,提倡取财有道,实践“阳光下的利润”。各行各业都应该以讲信誉作为突破口,加强道德软实力建设,要深信“缺德”的企业一定是走不远的。审视世界,各个成功的品牌企业,除了重视产品质量,重视对员工的技能培训,无一例外都特别重视道德信誉的教育培训。被誉为“人才专家”的韦尔奇,每年都要召回世界各地高管到本部培训,其主要内容就是讲企业文化和诚信道德问题。有人曾问韦尔奇:“在通用电器公司,什么事会使你彻夜不眠?”这位备受全球推崇的企业家回答:“诚信。”
其次,要反思我们社会的价值观现状和价值导向,关注社会道德文化的建设。在市场经济发展以及多元价值观氛围中,弥漫着物质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观念和思潮,它们在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发展中产生了种种消极作用。物质主义使人们在经济活动中陷入对物质财富的攫取和崇拜中,在沉迷于物质享樂的同时,却失落了人的精神家园。在物质主义、享乐主义的引导下,人们远离了人所应有的精神追求,人生的意义和人格尊严都遗忘在物欲和享乐的追逐之中。弗洛姆指出:“19世纪的问题是上帝死了,20世纪的问题是人死了”,他批判现代西方物质主义文化使人沦落成一种物欲动物①;利己主义的谬误在于,在人性理论上否认人的社会性本质,认为“趋利避苦”、利己自保是人的自然本能,它以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来描述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关系,主张个人本位,个人利益至上,他人被当作实现自我利益的工具,这种理论和观念必然导向人们不择手段地追求一己私利。一个流行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价值观的社会,必会导致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个体追求个人利益,地方政府以GDP增长为指标,一切向“钱”看齐,甚至为了利益而不择手段。在一个人人逐利的社会,道德一定缺失和滑坡,而一个只讲自我利益不讲对他人和国家责任和奉献的社会,是没有未来和希望的。所以,要想让人们身体“流淌更多的道德血液”,改变“道德滑坡”社会现象,就必须对物质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理论和价值观进行社会性反思批判,切实关注并加强社会道德文化的建设。
第三,要进一步加强国家对各行各业的社会监管,完善相关立法和制度建设。建立良好社会道德秩序,不仅要靠教育和宣传引导,还要靠法律和制度的规导。仅靠道德本身力量,无法从根本上杜绝道德缺失问题的发生。比如,对食品、药品这样一些关乎人的生命健康安全的特殊产业,社会应建立并实行重点监管、严格责罚的制度,零度容忍,零风险管制。对造假、欺诈、腐败等失德者不仅应给予“直接责罚”,还应让其承担“间接责罚”,可通过建立社会主体的道德资质评估机制,做道德品质状况的“黑白名单”记录,使有德者因道德享受回报,而道德失信“记录”由于放大了责罚范围和时间,加大了缺德成本和风险,使无德者对“间接责罚”后果“望而生畏”而放弃违规和不道德的选择!道德资质记录还能在维持市场秩序方面发挥巨大功能,有了道德资质评估机制,人们对市场各方资信情况能够清楚了解,也会减少人们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失信和欺诈的可能。另外,还要加强技术监管,运用技术手段加强管理,使产品质量信息健全公开,利于大众监督。四川首个食品安全电子监管查询系统的开通,就对提高消费者的质量检测能力,构筑大众的监管防线发挥了很大作用。事实上消费者的质量意识和能力,会逼迫企业生产者关注自己的产品安全和质量,形成部门监管、法律惩戒之外的第三种力量。当然,成熟的市场主体应有更理性更长远的发展思路和品牌目标意识,要有一套自己的产品监管机制和道德风险防范机制,才能够真正做大、做强、做久。
结 语
总之,假冒伪劣、欺诈腐败等道德缺失和滑坡现状,在拷问人们道德良心的同时,也暴露出社会道德现状的严重性,暴露出道德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的漏洞。
首先,我们应该深度反思目前社会道德问题及其根源,纠正市场经济和社会现实中全民“逐利”的行为取向,要在全社会大力加强道德文化建设,批判“利己主义”、“物质主义”、“唯利是图”等错误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次,要注重营造以讲道德为荣,不讲道德为耻的社会氛围。如果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出现道德信任危机,道德冷漠,良知不在,“劣币”就会驱逐“良币”,社会道德就会受到根本损害,“道德滑坡”就难以制止。
第三,要大力加强相关法规和制度建设,形成强有力的道德支撑和社会强制规导,从根本上铲除唯利是图、假劣欺诈、贪赃枉法等道德败落的土壤条件。从软、硬两个方面共同打造讲道德、重责任、有良知的社会环境基础。(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导、教育部伦理学重点研究基地主任;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当代中国伦理思潮研究》的相关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5JJD720202)
注释
①[美]弗洛姆:《健全的社会》(中文1版),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年,第37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