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你渴望被完全理解吗?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laotest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爱在日落黄昏时》中有一段经典台词:年轻的时候你总会相信,还会遇到许多人,但后来你会发现能交流的人其实很少。
  不知你是否赞同这句话?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这种体会的?
  我第一次觉得这句话说得很对,是在我和我最好的朋友因为一个误会而争吵时,那时我想不通,为什么她跟我都这么熟了,还会误解我?她难道不该完全理解我吗?后来我渐渐明白,这个世界上不会有人完全懂我,父母、闺蜜、恋人都做不到。想被完全理解,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道理很多人都懂,但在寻求理解的道路上,我们却从未放弃。

为什么我好想被理解?


  也许,我们能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这里找到一些答案。
  马斯洛认为人有向善向美的倾向,具有多种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这即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人的这些需要会影响其行为,而我们渴望被理解,是渴望被看见、被认同、被肯定,进而从这种认同和肯定中感受到对方的善意和爱,其背后的本质正对应爱与归属的需要。

渴望被理解,首先是希望与这个世界产生联系


  我们生于社会,长于社会,对关系的渴望是我们的本质需求。心理学家武志红曾提到:“无回应之处,即是绝境。”婴儿渴望母亲无条件的及时回应,每个个体在社会化的成长历程中,也在不断和外界互动,希望得到外界的良性回应,并在与外界联系的过程中发展健全的自我。
  而希望被理解,不仅是希望被外界回应,还希望这种回应是正向的,是肯定和认同,从而在这种认同中感受到被接纳、被包容,以及被爱,进而在外部社会中产生一定的归属感。

渴望被理解,还因为个体看不到自己的价值


  人们很少能做到完全的自我独立,希望在来自别人的理解中获得对自我的肯定和认同,从而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正如英国心理学家克莱因所说的“存在等于被感知”,你感知到我的感受,我才发现自己原来是这般存在。
  相反,不存在感就源于感受没被感知和确认。这种时候,如果不被理解,便会把别人对自己某一方面的不认同,看作是对自我整个独特性和个体价值的否定,同时也会产生被世界抛弃的感觉,因而格外痛苦。
  不同的人对理解的反应不同,人群中总有人不那么在乎别人是否理解自己。这类人的内心也许足够强大,他们可能看到自我的独特价值,他们的心停靠在自己的港湾,不需要时刻通过外界的理解来重复肯定自我,找寻自我价值。
  当然,还有另一种情况,假如一个人从来没有从别人那里获得过理解,体会过被接纳、被爱的感觉,对他们来说,世界原本就像是冰冷的、隔着距离的、难以触摸和接近的。在寻求被理解被爱的道路上,经历过无数的挫败后,他们选择了放弃,永远关上了心灵的大门。他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显得难以接近,他们看不见自己的伤,也不会理解别人的痛。
  相信我们都不愿意成为这一类人。所以,我们首先要正确看待“理解”这个词。

别把“理解”想象得太简单


  感知到别人的情绪并不难。比如你刚刚加了夜班,其他人可以通过你的表情、神态、语言、动作来判断出你“很累”。
  但这不叫理解。因为他们很可能会忽视你的累,毕竟你释放出的情绪对他们而言没有任何意义,反而会被当成情绪垃圾。
  而理解是什么?它不仅需要被感知,还需要被接纳。接纳你情绪的存在,接纳你传递出的负能量,并接纳这些负能量对自身的影响。这太难了对不对?
  更何况,有些人的感知能力极差,他听不懂你的表达,看不懂你的脸色,那何谈接纳与理解呢?
  想得到理解,你得先学会这样做

理解是个有限度的词,对此不要过高期待


  由于个体的种种差异性,我们应该意识到,理解是有限度的,所以,降低你对“被理解”的期待值,这样才会在没有达到预期时不至于太过失落。
  再进一步仔细想想,无法被理解,其实是很正常的。就像男人不可能理解女人生孩子有多疼,他没有经历过,所以理解不了。所以我们就要有一定的心理建设,要允许对方或許不能如你期待的那样理解你。

学会换位思考,看看自己能

不能做到时刻理解别人


  前文我们讲到,理解不仅仅是被感知,更是被接纳。当你觉得“获得理解”很难的时候,不妨先反过来想想,当别人向你索要理解时,你能不能做到每一次都懂得、认同和接受?
  如果你自己都做不到,凭什么要求别人做到?
  觉察到自己的情绪情感和内在需要,是你重视心理感受的表现,那么不妨也把这份重视分一点给别人。在人际交往中学会换位思考,尽可能地从对方的立场看问题,让对方感受到善意、爱与温情。当对方发觉自己在被理解和接纳时,终有一天,他也会带给你同样的感受。

理解,不是推卸责任的借口


  我们经常能在法治节目中看到,犯人讲述自己是如何在多方因素的影响下从好人变成坏人的,这就是寻求理解的表现。
  可问题在于,被理解之后呢?
  理解是我们可以给予的,但犯错误的后果,是需要他们自己承担的。
  在日常生活中,总有人把“获得理解”和“推卸责任”画等号。在他们看来,被理解了就不需要承担后果了,所以他们拼命想要得到一句“我理解你”。但是,理解不是后悔药,挽救不了你的错误。我们必须要分清什么是别人可以给予的,什么是自己该去承担的。
  最后,我们要真诚感谢那些一直给予我们理解的人,即使他们只能理解一小部分。
  正是这一点点理解,让我们感受到被支持、被接纳、被包容、被尊重以及被爱。更重要的是,正是这些人让我们看到:人与人之间有诸多不同,但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仍有人在努力地理解我们。他们的眼中有我们,我们的眼中也要看得见他们。
  不知不觉,你会发现,理解求之难得,你却得到了更多。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云南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住院时间的影响因素,探寻缩短平均住院时间的措施,为制定慢阻肺合理平均住院时间目标值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方法分析2019年云南省卫生统计信息网络直报系统慢阻肺病案首页相关信息。结果通过排除信息缺失、异常、重复者后,得到样本257 134例。男性、年龄大、三级医院、医保付费、汉族、未婚、离婚、手术是慢阻肺平均住院时间更长的危险因素。结论减少平均住院时间需制定慢阻肺入院标准、合理调整临床路径、强调“双向转诊”“分级治疗”的重要性以及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
目的 探索凝血指标抗凝血酶Ⅲ(ATⅢ)在急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TE)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纳入2012年5月至2019年6月福建省立医院收住的204例已确诊的PTE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发病日渐增多,不仅是儿科常见的感染性疾病,更跃居成为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首要病原学[1]。成人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呼吸道症状以干咳最为突出,多伴有明显的咽痛,呼吸道以外的症状以耳痛、皮疹多见,阳性体征以咽部充血和耳鼓膜充血多见,少数可有颈部淋巴结肿大[2]。我科收治的1例无呼吸系统症状、以颈部淋巴结肿大为表现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报告如下。
Q老师您好!  我是一名14岁女孩的母亲,今年40岁,在一家私企任职。最近,孩子因患有抑郁症,在精神科门诊接受药物治疗合并心理治疗,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三个月了。在这期间,孩子偶尔会去学校上学,有很多时候,要么是早上送到学校,不到中午就接到班主任老师的电话,说孩子在课堂上用圆规或者小刀割伤自己的手臂,要求我接回;要么就是孩子自己说不想上学。为了孩子的安全,学校老师也找我进行了谈话,我作为孩子的母亲,只
期刊
目的 评估左西孟旦治疗重症肺动脉高压合并右心衰竭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18年8月期间入住我中心的重症肺动脉高压合并右心衰竭患者,给予左西孟旦起始0.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 2017年数据,全球每年有600多万人死于吸烟.预计在2020年到2030年初,死亡人数将上升至每年1 000万人[1].因此,戒烟对于吸烟者特别是已罹患肺疾病患者来
期刊
心理学将完美主义分為两类:适应性完美主义和非适应性完美主义。  适应性完美主义者的口号是“更快、更好、更强”,他们努力追求成功,可以容忍在达成目标过程中的失败,不会对自尊造成无法恢复的损伤。很多高成就者都属于这一类完美主义者。  相比之下,非适应性完美主义者则更容易被失败和挫折打倒,更容易自责,也更容易感到消沉,常常看不到自我价值,陷入负面情绪中无法自拔。判断自己是不是非适应性完美主义者,可以参考
期刊
我做了这么多年婚姻、家庭咨询,发现来访者们真正在意的是当自己内心痛苦、脆弱,或者压力很大的时候,伴侣能不能理解自己,能不能共情自己。  共情能力,是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和有共情能力的人在一起,你会觉得如沐春风。有一个会共情的爱人,你会觉得自己被好好爱着。  如果遇到一个不懂共情的伴侣,会有多绝望?  我从来访者那里听到过很多这样的绝望。  比如:女人剖宫产
期刊
随着近年来医疗体制改革工作的深入开展,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也得到了较大的完善与发展,其在推动改革进程、提升核心竞争力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医院的医务人员较多,工作中产生的档案较多,常规档案管理效率低下,且无法保证人事档案的准确性,通过规范化管理档案并依靠现代信息技术,能不断提高档案管理效果[1]。虽然近年来医院在人事档案管理方面有所突破,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不够规范,存在一定问题,对实际管理效率与质量均产生了较大影响。因此,对医院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探讨十分必要。
十多年前,我受到启发,只用了不到五周的时间,写下了《遇见未知的自己》.到现在,这本书仍广为流传,被誉为个人成长领域的经典之作.这,当然不是我个人的创作.感觉就是有一些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