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的意义

来源 :祝你幸福·最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kzc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住所旁边有一座被各类培训机构占满了的大楼,每到下午放学之后,特别是双休日、节假期间,周围停满了车辆,站满了等待孩子下课的家长。可谓车满为患,人满为患,有点像农村赶集那样摩肩接踵。看上去,进进出出的既有学龄前儿童,也有正在读书的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其中也不乏已经长大成人的美女、小伙。虽然对现在孩子们的课外辅导班之多有些了解,但是究竟有哪些學习班,却知之甚少。
  于是,鼓足了勇气,走进了这座对我而言有些神秘的大楼。里边的情景果然让人大开眼界,花花绿绿的招生广告。孩子想学什么,这里肯定就会有什么。书法,有软笔书法、硬笔书法、速成书法;绘画,又分国画、油画、速写、粉彩;外语,又有英语以及各类小语种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阿拉伯语。还有音乐、舞蹈、武术、乐器,乐器又是分了十几种,土的、洋的。诸层观察,每门每类都是独门独户,大门紧闭,有静悄悄的,也有乐声四起的。
  这是第一次走进与我家只有一墙之隔的这座培训大楼,真是眼界大开,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就是“脑洞大开”。怪不得有人说在中国办什么都不容易,唯独办教育培训机构,是开门就赚钱。话虽有偏,瞅着这满楼皆是培训班的场景,不得不相信此话是真。每一个培训班的最大招牌除了名师、名教,寓教于乐之外,再就是把“兴趣”两个字写得非常显眼,基本都是“书法兴趣班”“乐高兴趣班”。兴趣成为吸人眼球的招牌,至少说明人们对于孩子上各类培训班的认识有了改进,不再像以往那样“兴趣”不“兴趣”的都要学,填鸭式的学、强迫学。毫无疑问,这是中国家长或者说中国教育观念的一大改变,由过去的功利性培训走向兴趣性培养,为的是保证孩子的多样化发展,依着孩子的兴趣成长。这样的培训班,孩子无压力,他们会很用心去学,家长不必强求,老师无需压力,把自己最高的教学水平发挥出来,教给孩子就行了。


  正在我欣慰于这种“兴趣”培训的可赞可敬之时,却见两位年轻父母硬拽着一个大概五六岁的男孩走了进来。孩子满脸泪痕,带着委屈和不情愿,被塞进了一间教室。我问两位年轻父母这是为什么,母亲说报了这个书法班没来几次,现在就不想来了,非要和同学一起去参加一个武术班。我说那就让孩子去呗,他既然对书法没了兴趣,强扭的瓜不甜,逼着上的培训班也学不好,干脆依着孩子的兴趣学吧!母亲说当时学书法也是孩子自己愿意的,而且看着他写字还不错,想让他在这方面发挥自己的兴趣,成为一技之长,不成想才学了三期就没了兴趣,非得去学武术。今天想学这个,明天又想学那个,兴趣三天两头地转换,没有常性,到头来还不是一事无成。
  这位年轻母亲的话,使我想起了有一天路过一个公共阅报栏,不经意间顺眼瞥了一下,看见这样一个大字标题:孩子没了兴趣怎么办?感觉是个有趣的问题,便驻足细看。这是一篇调查性的文章,占了大半个版面,通篇的主题是面对无论是课堂学习还是课外辅导,包括棋、琴、书、画、舞以及体育项目,孩子通常是开始时兴趣盎然,学不了几天几次就完全失去了原来的热情,兴趣不再。这个时候家长该怎么办?文章长篇大论,从孩子的心理变化到家长的急躁情绪,从理性的所谓引导到感性的实践活动,从未来的社会需求到个人的全面发展。几乎面面俱到,从理论上讲、从字面上看,足可使没了兴趣的孩子灵魂深处闹革命,甚至已消灭了任何一个可能未及的神经末梢,重新燃起大大的“兴趣”。
  我本来也想从这篇文章中得到一些启示,因为经常听到一些年轻的父母说到孩子“不想学”“没兴趣”之类的话。很遗憾,文章通篇除了理论就是大道理,不要说使人入脑入心,恐怕连读下去都需要极大的耐心。现在关于孩子教育的书籍和论文多如牛毛,真正让读者受益的又有多少呢?类似“孩子没了兴趣怎么办”这样的发问,听上去或者看上去很有吸引力和震撼力,读下来却是味同嚼蜡,泼人一头雾水。大而无当、大而化之、高谈阔论、华而不实、高举高打的文风,正在严重侵蚀着这类文章和读物,使之成为将孩子的兴趣带偏和家长思维混乱的罪魁祸首。关于孩子的兴趣大家当然可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自己的亲身体会发表高见,不可缺少的是“地气”,是真实的故事。恕我直言,“孩子没了兴趣怎么办”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要从理论上和实践中解决这样一个伪命题几乎是不可能的。不否认通过一定的引导和环境的影响能够培育孩子在一定时期、也对某一事物的兴趣,比如突然喜欢上了一项体育运动、一种乐器、一门课程,而真正的兴趣,是一个人一辈子的事,是天性,是本性,是很难改变的。
  孩子在没长大定性之前,他的兴趣和爱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见识越来越多、周围环境的变化、交往人群的更迭而不断转换。想想一个襁褓小娃,把自己的手指放到嘴里,稀里哗啦有滋有味地吸吮着。再大点这就无法满足需要了,得要求大人整天抱着,还要哆嗦着,不哆嗦就哼哼,放到床上就哭。牙牙学语,大人教什么孩子都会跟着学,大人觉得可爱,孩子自己也感到了乐趣。以此类推,每个成长阶段的兴趣都会随年龄与阅历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未成年孩子的兴趣变化更快,可能会因为他人一句话、一个举动,瞬间从这个兴趣转移到另一个兴趣上去。这不是孩子没有常性,而是孩子的兴趣是一种游动的思维,一旦与外界所见所闻发生碰撞,就容易产生化学反应,促进兴趣转换。
  我们这一代人所经历的时代基本就是一个封闭的生活状态,对外界了解大致少之又少。玩具全靠自己动手做,游戏多年不变花样,不是滚铁环,就是弹琉璃蛋、捉迷藏,从小玩到大。在这样单一的生活环境下,如果有一支毛笔,能够跟着大人写毛笔字,一定是感兴趣的;如果得到一只口琴,肯定是爱不离嘴,吹来吹去,无师自通,到最后竟也能吹出一支完整的曲子。我读大学的时候,系里有一支很成规模的乐队,乐手多是岁数较大的学长学姐。后来问起他们是如何练就的这一手好琴,回答出人意料的一致,那时候课堂学习没多少压力,业余时间除了看几本翻烂的书,就跟着会拉琴的邻居或学校的任课老师学琴。其实,开始就是为了玩,后来才慢慢上道,从中悟出学琴的门道和乐趣。可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修行在个人,我的理解是兴趣分不同层次,纯粹的兴趣发自内心,表现形式就是简单的喜欢,像喜欢书法、爱好游泳。对于家长而言,面对这样的兴趣,态度要积极,不要妄断可行不可行,顺势才能使其更进一步,在感兴趣的前提下继续发展下去。谈兴趣自然少不了“成才”这个话题,兴趣是成功之母,没有兴趣基本就失去了成功的可能,有了兴趣至少能够欢快地把自己的爱好坚持下去。什么事入门容易,要再进一步那就需要才分、需要天赋,看是不是那块料了。有兴趣不是那块料,叫爱好,有兴趣又是那块料,就成才了。保护孩子的兴趣,首先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在功利主义盛行和应试教育的体制之下,做起来恐怕有些难度。现在大家已经意识到了“兴趣”对于孩子个性的尊重,教育机构打出了“兴趣班”这样的招生广告,家长也开始顺着孩子的“兴趣”任其自由选择。我们一直认为中国的孩子比起欧美、日本诸多发达国家的孩子要辛苦很多,其实并不尽然。据我所知,欧美、日本的孩子也上各种培训班,但他们坚持必须是课外的,与课堂课程无关,再一个一定是孩子按照自己的兴趣作出的选择。比如在法国,教育部门主张孩子在课外需要学习骑马、滑雪这些益于身体健康的体育活动,或者是孩子喜欢的体育活动。即便是在学校,除了课本上的东西是统一的,其他如体育、娱乐活动,都是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去玩。
  需要注意,尊重孩子的兴趣一定不能跑偏,成了惯着孩子、依着孩子、不分青红皂白予以所谓尊重,这就不是尊重兴趣的问题了,而是教育方式的错乱。总之,尊重兴趣并非放任自流,要善于掌握孩子兴趣的变化,还要学会诱导孩子的兴趣,尽可能把孩子兴趣变成一技之长。这样,孩子的兴趣得到了保护性发展,成为益于社会的有用之人,孩子则是在自己最有兴趣的领域,长大成人之后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应该是每个人幸福的最大值。
其他文献
他找到了她,他找回了自己,他们相爱。如果有人在你面前真实得像个孩子,那么—佛说:去吧。    籽莹和草莓冰激凌    天气刚刚好。风,掠过白色落地窗,像天使抚弄金色的竖琴,奏起一段依次饱满的音符。吸着淡淡的香烟,此刻,我的心情云卷云舒。  因为,我有籽莹。  籽莹睡着了,细细的汗珠从鼻翼滑落,弯眉微蹙,像品到什么美味,嘴角翕动了一下。  是不是梦到了草莓冰激凌?  我答应过的,要给她做一大钵。用我
期刊
中医学堂  “生命”一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很早就出现了,如《战国策·秦策》中就有“生命寿长”的话。  怎样才能使“生命寿长”呢?这要看对生命的正确认识理解。  1.“形与神俱”,生命开始  尽管至今人们还不能彻底解开生命之谜,但对生命的根本特征,古人早就给出了一个解释,那就是“心神合一”,或者叫“形与神俱”。当父母的两精相结合,成为胚胎,在生命一开始的时候,人不仅有了形,而且具备了“神机”,呈现出的
期刊
笔者因为研究《孙子兵法》,有许多人常常开玩笑说:你是搞《孙子兵法》的,是不是善于运用“三十六计”?怎么样用好“美人计”啊?  这虽是玩笑,但反映出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把《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混为一谈。这是不对的。那么《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是什么關系呢?  我们先讲个故事吧。  秦朝灭亡之后,各路诸侯逐鹿中原。到后来,只有项羽和刘邦的势力最为强大。其他诸侯,有的被消灭,有的急于寻找靠山。赵王歇
期刊
张仲景(约150年—219年),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今河南省邓州市)人。著有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饺子,是中国人餐桌上的传统美食,他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尤其是在冬天。在冬至这天,合家团圆,吃上一顿热乎乎的饺子成了每个中国家庭的习惯。饺子,除了象征着团圆、亲情之外,背后还隐藏着一位苍生大医悲天悯人的动人故事呢!  名医学堂  东汉末年,战乱频繁,
期刊
刚来杂志社的时候,对“编辑”这个职业并不了解,仅仅是因为自己的文笔稍稍出众一些,就想当然地认为这项工作没什么大不了,也就是改改错别字。后来的经历,才让我明白,那点仅有的文笔和荒唐的自以为是,是那么不堪一提。  刚工作那会儿,我在上旬刊编辑部。上班的第一周,编辑部主任给了我一篇稿子,让我试着编辑一下。拿过文章一看,这种“破稿”也能发表?不屑一顾地改了几个错字,寥寥完事了。  主任看着我编辑的稿子,一
期刊
几年前的电影界,有过一波青春电影狂潮。什么《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致青春》《左耳》等等,此起彼伏。甚至就连音乐人和主持人出身的高晓松和何炅,也趁机推出了《同桌的你》和《栀子花开》,狠狠捞了一把。  然而中年人镜头下的青春,目的是赚钱而不是回忆。那些动不动就打胎、出国、车祸的情节,搞得大家的青春期,仿佛是在战争中度过的,动不动就血肉横飞、生离死别,不仅没有一丝美好,反而压抑到令人窒息。  但
期刊
做了快三十年的语文教师了,常常为有些学生的幼稚作文而发愁。当然,比我更发愁的,是他们的父母。我常常想,如果这学生是小学低年级倒也罢了,小孩子嘛,天真幼稚是天经地义的事儿,可是到了五六年级以上甚至到了高中了,作文还是三四年的小学生的口气和思维,语言干巴、没文采不说,内容上轻飘飘、空洞洞、傻乎乎、挺幼稚,就很不正常了。  但,这究竟是怎么造成呢?原因就是学生的精神发育迟缓,与生理发育不同步。  那么,
期刊
前几年有个男士西服的电视广告,有句经典的解说词:“男人分两面。”  其实世界上什么都可以分成两面,比如西方文化中,谈到人,会扯到“神性”与“兽性”的二分性;谈到宗教,会划分“正统”与“异端”;谈哲学,会区别“理性”与“感性”以及“形而上”与“形而下”……  中國人更厉害,将所有事物都划分成“阴”与“阳”,就连谋略都给中间来上一刀,派生出“阴谋”与“阳谋”来。  写字的小朋友,你可曾意识到,我们用来
期刊
从妙乐很小的时候,我开始给她讲睡前故事。关灯后,她睡不着我就给她默讲简单的故事,比如三只小猪、白雪公主、小锡兵……慢慢长大了,她对于简单的故事不满足了。  有一天,她说:“妈妈,别讲故事了,我们来聊聊天吧。”我觉得惊讶又有趣,小小的人儿知道聊天了。  于是,睡前小聊,成了我和女儿亲密交流的珍贵时光。但有时,她的一句话也能让我一口喷出血来。  这天晚上爸爸带妙乐在楼下玩的时间有点儿长,回来得比平时晚
期刊
都知道猫爱吃腥,可是很少有人注意到猫也爱吃草,我们家率先发现这个事的是儿子。  有一段,家里新收养了一只小猫唤作露西,刚来的时候挺活泼,养着养着就不精神了,食量大减。  儿子忽然想起来,说:不如喂点草给它吃吃看,也许是它自己舔毛毛舔的,又吐不出来。  儿子说,以前家里的那只大猫迪娜整天在外面玩,有一回在家里吐出一团东西来,全是自己的毛毛,他注意到,迪娜就经常在外面草地里吃草。  经儿子这么一说,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