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主要是针对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油画创作的发展进行分析,不同时期油画创作的发展受政治、经济、社会意识形态、历史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呈现出不同的艺术特色。事实上,艺术是一种以创作还原生活情态的审美表达。艺术家在不同社会生活环境中创作出的艺术品,呈现出的艺术效果也不尽相同。改革开放以来各类艺术对人的心灵观照和探索,也都与社会转型有关。
关键词:改革开放;中国油画;社会意识形态;社会转型
中国油画创作发展,从20世纪40-50年代的毛泽东时代美术到80年代之后各种美术与观念的出现,再到如今年轻艺术家们所追求的都市类题材,可见社会发展和变化对我国油画创作的影响。我国艺术发展现阶段成就可圈可点,比较突出的一点改变就是实现了艺术在一定程度上的自由。改革開放后艺术格局逐渐打开,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局面,这是先辈们为艺术的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也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中国油画创作经历由紧张到松弛的发展变化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油画创作服务于政治,这也与当时中国社会的特殊情况有关。
1979年10月,《泼水节-生命的赞歌》中三个沐浴的傣家女裸体的出现,引起全国的轰动,这种首次在公共场所出现女人裸体的绘画方式,是对传统思想观念一种变相的挑战,袁运生自然而然地卷入了这场充满了矛盾、质疑、反对的漩涡中,好在这幅壁画受到了国家领导人邓小平的支持才得以勉强生存。在这场争议中,显然表达个人真实意愿的绘画创作略胜一筹,绘画创作在绘画领域向前迈出了一小步,但是却在观念变革上迈出了一大步。当一幅前卫的绘画作品出现时,就会被推到风口浪尖上饱受争议,因为在当时的传统思维模式里它是不会被理解的。
毛泽东时代美术具有政治意图这一显著特征,如以伟人形象为题材的巨幅油画创作作品备受推崇。《毛主席去安源》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创作,被认为是“世界上印数最多的一张油画”,确立了这种题材的绘画在当时的中国美术界不可动摇的主体地位。
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在座谈会上着重解决文艺工作者的立场问题、态度问题等等,对工农兵群众是歌颂还是批露,要求文艺工作者积极联合工农兵群众,鼓舞士气,明确立场以及对自己人、敌人的态度。座谈会上明确文艺工作者的工作对象及任务,即教工农兵识字、看画,解决工农兵的文化素养问题,更要在思想感情上与工农兵建立联系,沟通感情。
在四川美术学院附中时,罗中立为了响应“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号召,由学校组织去了偏远的大巴山。与邓家相交的几个月中,罗中立体会到中国农村生活与城市生活存在的种种差距,也与这些朴实而又有些困苦的农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因此罗中立的创作基本没有离开“农民”主题。罗中立的《父亲》这幅作品含有政治性色彩,是特定的社会条件和政治气候的产物。我国是农业大国,以农业经济为主,凸显农民的主体地位,包含着国家的意志与精神,农民题材的美术创作成为了一种叙述国家意志的工具,农民形象更是多种政治运动中的“代言人”,虽然艺术不是政治,不能直接改造社会,但是这种象征形式,能反映一个时代的政治意图。
二、中国油画创作的内容变化
20世纪70-80年代的伤痕美术主要是对社会与经济的反思,伤痕美术倡导尊重历史,夹杂着人性主义立场。高小华于1978年创作的油画《为什么》首开伤痕美术先河,其代表作《赶火车》被中国美术界誉为“油画中的《清明上河图》”。
1979-1985年以发展农业为主,青年画家们亲身感受到了农民生活的疾苦,想通过油画创作这种方式来改变农民艰难的处境。虽然不能直接改变,但是可以间接影响,因此这一时期的油画创作皆以农民为主,灵感也来源于农村。农民成为了这一历史时期油画创作的题材,反映生活的作品随之产生。
题材是随着历史发展和社会意识形态而不断变化的,唯一不变的是反映社会的现实生活,表现出对生活的忧患意识和反思,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真实的写照。画家们在油画创作里有自己对社会现状的感触和绘画时的感受,是对生活真实的纪录,对这一历史时期真实的描绘,是精神上思想上的升华,凝练的绘画语言反映社会的本质。
三、油画创作发展与社会意识形态相关联,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1978年,乡土写实主义美术以罗中立的《父亲》、陈丹青的“西藏组画”、何多苓的《春风已经苏醒》为代表。罗中立的《父亲》(图1)是这一时期最重要、最著名的描绘农民形象的作品,以巨大的尺幅、超写实的手法描绘了一位表情苦涩、憨厚老实的中国农民形象。能不能不通过社会的意识形态的中介就看到自然状态的真实?答案是否定的,但为什么人们又坚持邵大建对《父亲》的评论呢?因为他的观念更符合当时的历史潮流。改革开放之后,人们普遍认为乡土写实主义美术是假大空的虚伪现实主义艺术,原因之一就是它用理想化的农村和农民形象,遮蔽了生活在艰难困苦中的乡村和农民。这种真实观之所以能成为当时人们的共识,是因为当时主流意识形态——人道主义观念更有影响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的社会意识形态呈现出自由、宽松、和谐的表现形式。在第十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中,油画作品内容包括国家大事和一些社会问题,有较强的记录历史的重大意义,更是以人民群众的视角观看艺术的真实写照,引发人们对社会的理性思考,表现画家对历史的不同见解、居安思危的意识,体现出一个画家对现实生活的社会责任感,也表达了对和谐社会文明生活真切的呼唤。油画作品中既有物质生活,又有精神追求。闫平的《小鱼儿是自由的》使人们对自由获得重新的认识,渴望自由,从而摆脱生活的枷锁,并获得对人生道路的启发。李家顺的《工业时代之“雾霾”》、王小双的《霾都》等都很明显地反映了工业时代环境污染的问题,池颖红的《空间物语之八》体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主题,刘悦的《手机围城》反映人们对信息化电子产品的依赖,对其负面影响的反思。 四、油画艺术创作受经济发展的影响
经“85美术新潮”后,艺术格局逐渐打开,艺术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自由。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其他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冲击了中国艺术界,艺术创作终究走向了市场,经济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艺术走向。在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经济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求大力发展经济。这一经济目标的确立使这一时期的艺术创作犹如脱了缰的野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社会不稳定,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对艺术的态度是宽松和包容的。
当一件可以真正称得上是艺术的作品出现时,我们可以从艺术家的绘画语言中解读出作者的内心世界和触及人类精神本质的核心问题,从而引发人们对人性的思考和对人类精神深度的挖掘。任何具有创新精神的前卫艺术作品的出现都是与矛盾相生相伴的,优秀的艺术家是具有开拓精神的先锋大将,在文化领域催进艺术的繁荣,推动艺术的发展,他们不顾时代的反对,在大众质疑的声音中孤军奋战,为人类精神文明开疆拓土。
五、结语
艺术兴旺与否受政治形态影响。政治形态自由,则人们思想开放,藝术形式内容多样化;政治形态紧张,则艺术发展受限制。在社会问题明显、矛盾日益升级激化的时代,人们对社会进行的反思,推动了艺术的发展。政治存在的一个普遍性规律就是否定之否定,事物存在于矛盾之中,发展具有曲折性,表现为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历史在矛盾中发生发展,积极形态与消极形态互相转化。
参考文献:
[1]吴亮.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文库:吴亮自选集[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4.
[2]俞可.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文库:俞可自选集[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4.
[3]邹跃进.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文库:邹跃进自选集[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4.
[4]陈默.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文库:陈默自选集[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4.
[5]王端廷.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文库:王端廷自选集[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4.
[6]吕澎.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文库:吕澎自选集[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4.
[7]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作者单位:北华大学
关键词:改革开放;中国油画;社会意识形态;社会转型
中国油画创作发展,从20世纪40-50年代的毛泽东时代美术到80年代之后各种美术与观念的出现,再到如今年轻艺术家们所追求的都市类题材,可见社会发展和变化对我国油画创作的影响。我国艺术发展现阶段成就可圈可点,比较突出的一点改变就是实现了艺术在一定程度上的自由。改革開放后艺术格局逐渐打开,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局面,这是先辈们为艺术的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也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中国油画创作经历由紧张到松弛的发展变化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油画创作服务于政治,这也与当时中国社会的特殊情况有关。
1979年10月,《泼水节-生命的赞歌》中三个沐浴的傣家女裸体的出现,引起全国的轰动,这种首次在公共场所出现女人裸体的绘画方式,是对传统思想观念一种变相的挑战,袁运生自然而然地卷入了这场充满了矛盾、质疑、反对的漩涡中,好在这幅壁画受到了国家领导人邓小平的支持才得以勉强生存。在这场争议中,显然表达个人真实意愿的绘画创作略胜一筹,绘画创作在绘画领域向前迈出了一小步,但是却在观念变革上迈出了一大步。当一幅前卫的绘画作品出现时,就会被推到风口浪尖上饱受争议,因为在当时的传统思维模式里它是不会被理解的。
毛泽东时代美术具有政治意图这一显著特征,如以伟人形象为题材的巨幅油画创作作品备受推崇。《毛主席去安源》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创作,被认为是“世界上印数最多的一张油画”,确立了这种题材的绘画在当时的中国美术界不可动摇的主体地位。
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在座谈会上着重解决文艺工作者的立场问题、态度问题等等,对工农兵群众是歌颂还是批露,要求文艺工作者积极联合工农兵群众,鼓舞士气,明确立场以及对自己人、敌人的态度。座谈会上明确文艺工作者的工作对象及任务,即教工农兵识字、看画,解决工农兵的文化素养问题,更要在思想感情上与工农兵建立联系,沟通感情。
在四川美术学院附中时,罗中立为了响应“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号召,由学校组织去了偏远的大巴山。与邓家相交的几个月中,罗中立体会到中国农村生活与城市生活存在的种种差距,也与这些朴实而又有些困苦的农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因此罗中立的创作基本没有离开“农民”主题。罗中立的《父亲》这幅作品含有政治性色彩,是特定的社会条件和政治气候的产物。我国是农业大国,以农业经济为主,凸显农民的主体地位,包含着国家的意志与精神,农民题材的美术创作成为了一种叙述国家意志的工具,农民形象更是多种政治运动中的“代言人”,虽然艺术不是政治,不能直接改造社会,但是这种象征形式,能反映一个时代的政治意图。
二、中国油画创作的内容变化
20世纪70-80年代的伤痕美术主要是对社会与经济的反思,伤痕美术倡导尊重历史,夹杂着人性主义立场。高小华于1978年创作的油画《为什么》首开伤痕美术先河,其代表作《赶火车》被中国美术界誉为“油画中的《清明上河图》”。
1979-1985年以发展农业为主,青年画家们亲身感受到了农民生活的疾苦,想通过油画创作这种方式来改变农民艰难的处境。虽然不能直接改变,但是可以间接影响,因此这一时期的油画创作皆以农民为主,灵感也来源于农村。农民成为了这一历史时期油画创作的题材,反映生活的作品随之产生。
题材是随着历史发展和社会意识形态而不断变化的,唯一不变的是反映社会的现实生活,表现出对生活的忧患意识和反思,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真实的写照。画家们在油画创作里有自己对社会现状的感触和绘画时的感受,是对生活真实的纪录,对这一历史时期真实的描绘,是精神上思想上的升华,凝练的绘画语言反映社会的本质。
三、油画创作发展与社会意识形态相关联,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1978年,乡土写实主义美术以罗中立的《父亲》、陈丹青的“西藏组画”、何多苓的《春风已经苏醒》为代表。罗中立的《父亲》(图1)是这一时期最重要、最著名的描绘农民形象的作品,以巨大的尺幅、超写实的手法描绘了一位表情苦涩、憨厚老实的中国农民形象。能不能不通过社会的意识形态的中介就看到自然状态的真实?答案是否定的,但为什么人们又坚持邵大建对《父亲》的评论呢?因为他的观念更符合当时的历史潮流。改革开放之后,人们普遍认为乡土写实主义美术是假大空的虚伪现实主义艺术,原因之一就是它用理想化的农村和农民形象,遮蔽了生活在艰难困苦中的乡村和农民。这种真实观之所以能成为当时人们的共识,是因为当时主流意识形态——人道主义观念更有影响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的社会意识形态呈现出自由、宽松、和谐的表现形式。在第十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中,油画作品内容包括国家大事和一些社会问题,有较强的记录历史的重大意义,更是以人民群众的视角观看艺术的真实写照,引发人们对社会的理性思考,表现画家对历史的不同见解、居安思危的意识,体现出一个画家对现实生活的社会责任感,也表达了对和谐社会文明生活真切的呼唤。油画作品中既有物质生活,又有精神追求。闫平的《小鱼儿是自由的》使人们对自由获得重新的认识,渴望自由,从而摆脱生活的枷锁,并获得对人生道路的启发。李家顺的《工业时代之“雾霾”》、王小双的《霾都》等都很明显地反映了工业时代环境污染的问题,池颖红的《空间物语之八》体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主题,刘悦的《手机围城》反映人们对信息化电子产品的依赖,对其负面影响的反思。 四、油画艺术创作受经济发展的影响
经“85美术新潮”后,艺术格局逐渐打开,艺术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自由。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其他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冲击了中国艺术界,艺术创作终究走向了市场,经济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艺术走向。在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经济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求大力发展经济。这一经济目标的确立使这一时期的艺术创作犹如脱了缰的野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社会不稳定,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对艺术的态度是宽松和包容的。
当一件可以真正称得上是艺术的作品出现时,我们可以从艺术家的绘画语言中解读出作者的内心世界和触及人类精神本质的核心问题,从而引发人们对人性的思考和对人类精神深度的挖掘。任何具有创新精神的前卫艺术作品的出现都是与矛盾相生相伴的,优秀的艺术家是具有开拓精神的先锋大将,在文化领域催进艺术的繁荣,推动艺术的发展,他们不顾时代的反对,在大众质疑的声音中孤军奋战,为人类精神文明开疆拓土。
五、结语
艺术兴旺与否受政治形态影响。政治形态自由,则人们思想开放,藝术形式内容多样化;政治形态紧张,则艺术发展受限制。在社会问题明显、矛盾日益升级激化的时代,人们对社会进行的反思,推动了艺术的发展。政治存在的一个普遍性规律就是否定之否定,事物存在于矛盾之中,发展具有曲折性,表现为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历史在矛盾中发生发展,积极形态与消极形态互相转化。
参考文献:
[1]吴亮.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文库:吴亮自选集[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4.
[2]俞可.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文库:俞可自选集[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4.
[3]邹跃进.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文库:邹跃进自选集[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4.
[4]陈默.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文库:陈默自选集[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4.
[5]王端廷.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文库:王端廷自选集[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4.
[6]吕澎.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文库:吕澎自选集[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4.
[7]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作者单位:北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