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习作课堂的融合性的思考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jue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实录】


  一、课前谈话交流美食(3分钟)
  (生进教室,师播放世界各地的美食短片)
  师:大家好!同学们辛苦啦,先来个课间餐吧。
  (生开心地看视频,指出自己喜欢的美食)
  师:嗨,这名同学从头到尾都在欢呼,眼睛都发光啦!
  师:这份见面礼你们喜欢吗?
  生:喜欢,特别诱人。
  (交流课前问卷,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师:虽然我们才刚刚见面,但通过课前小小的问卷,我对大家已经有了一丁点的认识。这是第一份数据,你猜我知道了什么?
  生:我们班同学都很爱吃。
  师:对喽,我们班99%的同学都是小吃货。
  师:这是后面几份数据,那你从这些数据中有什么发现?
  生:美食对我们班同学来说有无法抵挡的魅力。
  生:我们班同学特别爱吃,能吃。
  师:是呀,咱班藏着不少重量级吃货。不仅爱吃美食,爱聊美食,还会做美食,90%以上的同学对美食爱不释手——不对,爱不释口。
  二、创设情境介绍美食(12分钟)
  师:早就听说“食在广州”,广州是美食的天下。郑老师初来乍到,你来给老师推荐一下?报个你最爱的菜名!
  生:白斩鸡。
  生:云吞面。
  生:烤乳鸽。
  生:双皮奶。
  ……
  師:刚才是你们流口水,这下子是郑老师掉哈喇子了!这么多美食,看样子同学们说上三天三夜都说不完呢。郑老师也查过资料,据说广州有名菜5447道,点心815款。可我只有一个肚子,怎么办?
  生:选着吃。
  生:每样挑着吃。
  生:还是吃我推荐的吧,准不会后悔!
  师:不如请同学们用笔来介绍,郑老师将根据大家写的好吃指数去寻找最爱的美食。可以吗?
  生(齐声):行。
  师: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今天的学习任务。(大屏显示任务,生读)
  [写作任务:用一段话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种美食,不出现“好吃”一词,却能让人感受到美味。
  温馨提醒:调用嗅觉、味觉、视觉等多种感官来描写,“好吃”可以不出现,美味依然看得见! ]
  师:明白了吗?嗅觉就是——
  生:鼻子闻到的。
  师:味觉就是——
  生:嘴巴尝到的。
  师:那么视觉就是——
  生:眼睛看到的呗。
  师:对的,简单说就是用你的笔带来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菜呗!拜托大家啦!你的介绍将成为郑老师寻找美食的指南!
  (点评:任务的驱动。这个环节主要是创设任务驱动性情境。共有两个任务:一是本次习作的基本任务,二是生活中寻找美食的任务。学生的习作积极性不可能自发形成,往往是在特殊任务的驱动下形成的。特别是“为郑老师寻找美食制作指南”这样的任务,与生活联系,有助于激发学生习作的欲望。)
  三、自主写作写出美食(8分钟)
  (生进行习作)
  (点评:时间的保证。语文素养是在积淀中形成的,要有足够的学习和思考的时间。尽管课堂时间只有有限的40分钟,教师还是挤出8分钟让学生自由写作文。习作课要让学生多动笔,留足时间让学生“写”。这种把“写”的时间挤入课堂的做法值得称赞。)
  师:完成的举手。
  生:还没有呢。
  师:看来是好吃得一言难尽啊。那么已经写到五行的举手。(大概有20人)
  师:五行8分钟,大家差不多完成了100字,那么40分钟大家可以完成400~500字。要有一定的写作速度。祝贺这些同学,首先有了速度。那么用了多种感官写作的有多少,达到三种以上的有多少?(大概有30人)
  师:这是我们从四年级开始就在学习的一种写作方法,六年级开始学习综合运用,先给大家点赞!
  (点评:初始的“素写”。学生的习作要经历从“素写”到“改写”的过程。“素写”是一种学生自由自在的、随心所欲的写,是一种没有外界具体要求的写。这种写是真实的、舒展的,习作是原生态的。从这个原生态的学情出发,找到“生长点”,促进学生习作的深入。)
  四、互动修改品尝美食(20分钟)
  师:我们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他介绍的美食,请全班来做美食鉴定。(出示评价标准)
  0(不好吃) 5(还好吃) 10(巨好吃)
  (点评:有趣的评价方式。这种“0 —10”横坐标式的评价方法,既形象直观又趣味横生,这要比“不好吃”“好吃”的二极评判有趣得多。反映的是一种阶段性、层次性、递进性的评价思想。而且,全体学生都参与其中,仿佛是在美食推介会上,人人充当美食鉴定家。其乐无穷啊!)
  (师用希沃授课助手,在大屏上展示学生的作品)
  [每到茶楼,我都会点一碗云吞面,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道菜。服务员把它端上来啦!只见一只大碗中躺着四五只饱满的云吞。一口咬下去,汤汁往外挤,虾的香味就出来啦。我又夹起一筷,浓郁的云吞面独有的鲜味扑鼻而来。面又细又长,别看它细却很有弹性。又鲜又滑又爽口的面在口齿间绽放。 ]
  (点评:高效的助手。用学生的作品作为教学资源,是一种智慧的选择。这里,教师用希沃授课助手的拍照功能,快速把学生的作品显示在大屏上,省时高效。这样的手机辅助教学是有效而可取的。)
  (生读第一句)
  师:注意哦,精神抖擞地读,要用朗读来诱人,让人听着就馋。(生再读)
  师:哦,直接说明喜欢,简单明了。同学们,你们是怎么开头的,有没有不一样的方法呢?
  生:“民以食为天”,美食具有诱人的魅力,而广州的美食更是让人无法抵挡,比如香喷喷的乳鸽。   生:“上菜喽!”随着一声吆喝,我的最爱——红肠粉登场啦!
  师:不错,用声音诱人,用俗语引题,使得开篇就香喷喷的,了不起。
  师:大家仔细听听,这一篇文章中用了几种方法写“好吃”。
  生:“面又细又长”,这是视觉。
  生:“香味”“鲜味”,这是嗅觉。
  生:“又鲜又滑又爽口”,这是味觉。
  师:哦,有方法的写作,用了三种方法。那么你觉得好吃指数是多少?
  生:5分吧,还行。
  生:我觉得是好吃的,但是谈不上最好吃。老师,别急着吃,也别吃撑了啊。
  师:哦,我明白了,大家觉得还行,但是觉得不够过瘾。对吧?
  生:是的,不能说是很好吃。
  师:那么怎么才能更好吃呢?
  (生感到迷惑)
  (点评:互动的交流。课堂学习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合作学习,包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这里体现的是师生之间的交流。除了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之外,还要特别注意生生之间的互动。生生之间的互动才是率真的、平等的、高效的课堂交流。)
  师:刚才这个算是一个开胃菜,吃了五分饱。礼尚往来,郑老师要送一道杭州的特色菜给大家作为课间餐。注意,这里还藏着什么写作的奥妙?请你发现。怎么才能让食物变得更好吃?
  [一桌的菜,只有东坡肉才是我的最爱。这肉四四方方、油光发亮,浸在浓稠的肉汁里。顶上是红的皮,中间是白的膘,最后一层是红得透亮的精肉,那濃郁的肉香让人胃口大开,不由得垂涎三尺。先抿一小口,又滑又酥的皮儿像糖一样在嘴中化开了;再一大口咬到了厚厚的精肉,感觉有点嚼头有点韧劲,还有一股淡淡的茴香和酱香;忍不住又一大口把整块肉都塞进嘴里,那滑滑、酥酥、香香的美味就像是一支舞蹈,在唇齿间跳跃与回旋! ]
  (点评:教师的指导。习作课离不开教师的及时参与和具体指导。教师写“下水文”是值得提倡的一种指导方式。当学生普遍感到迷惑时,教师及时呈现自己的下水文。这既是一种学习上的比较,也是一种情感上的互动。)
  生:老师也写了色香味。
  师:说得不错。这一点和同学们是一样的。再观察得仔细点,在这三点中,哪些地方让你觉得好吃?
  生:在写味道的时候,写得比较仔细。
  生:仔细地写了品尝的过程。
  师:我们就聚焦这一部分,再观察就找到写作的小秘密喽。
  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出了吃的过程。
  师:重大发现。既然是舌尖上的美食,我们重点就要写出味觉,而且吃得要慢,要细细品尝哦。
  生:在写味觉的时候,还得出了自己的感觉呢,这让我觉得与众不同。
  师:重大发现之二哦。在写味觉的时候,结合动作的细化,再结合自己的独特感受,那么就可以达到“‘好吃’不出现,美食看得见”的目标啦!
  生:哦,那我们还需要时间完善,给老师呈现一道更好吃的美食。
  师:好,那就请同学们抓住味觉深入修改,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要求用 5分钟进行修改,注意用箭头作指示,用红笔做修改。
  (点评:学生的红笔。好啊,学生用红笔!传统的习作课上都是教师用红笔批改的。学生使用红笔,不仅是一种红笔使用者的更替,更是一种教学理念的变化。其意味着:自己的作文由自己修改,自己才是作文的主人。也意味着:习作课上要让学生多改,而教师要少改。)
  (生修改与完善习作)
  师:同学们,现在可以呈上一道更好吃的菜吗?有没有自告奋勇要来比一比的呢?
  生:老师,我觉得我这一道菜不错,我来读!
  (掌声雷动)
  师:别忘了,用你的朗读来馋人哦!
  生:嗯,我努力。
  [在广州不喝一碗双皮奶,后悔一辈子哦!
  现在让我这个小吃货来为你介绍一下吧。从视觉来看,双皮奶就好像出水芙蓉一样清纯,再加上红枣、莲子等天然的装饰,简直完美。从嗅觉来说,它不像广州的出水豆腐一样有一股浓浓的香气,也不像四川的豆腐脑一般有一股独特的酱香。但它像桂花一样,清香扑鼻而来。细细品味,它有一种沁人心脾的香味,根本不需要放入任何添加剂,牛奶、鸡蛋、白糖,三种配料结合在一起,搭配得天衣无缝,没有了蛋的腥,但是保留了它的滑,冲淡了糖的甜度,但是依然带着小甜蜜,再加上牛奶的均衡与润泽,味道简直是妙不可言。舀起一小勺,我轻轻地含了一口在嘴里,只感觉它调皮地坐着滑滑梯顺着舌尖逃跑了;再舀一大口,只见勺子上的双皮奶就像果冻一样,胖乎乎的,摇摇欲坠,我有一种想吃又怕吃完的矛盾心理。闭上眼,把一大块塞进嘴里,仿佛孙悟空一个跟斗云去了蟠桃盛会,尝到了最大最鲜最美的仙桃。
  双皮奶,既给你一种视觉上的盛宴,又给你一种味觉上的满足,赶紧来一口吧! ]
  (生鼓掌)
  师:看样子这道菜不错,请美食鉴赏师打分吧。
  (生纷纷举起双手,大部分给了10分)
  师:祝贺这名同学,大家说这“十分好吃”呢。请大家说一说,哪些地方写出了“好吃”呢?
  生:我觉得他在写三种原料配合的时候特别好吃。
  生:我觉得他把吃双皮奶的感觉比作孙悟空吃了蟠桃,这一种联想是独特的,也让人感觉特别好吃。
  生:我觉得他把双皮奶和其他的豆腐进行对比这个办法用得很好。
  师:这名同学不是简单地用几个词语来写色香味,而是结合自己的“吃”来告诉你们“好吃”,这个办法很有效,所以进步啦!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刚才的第一篇,在作者的修改下,有没有变得更好吃呢?请第一名同学再把她的修改部分展示给大家。
  [每到茶楼,我都会点一碗云吞面,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道菜。服务员把它端上来啦!只见一只大碗中躺着四五只饱满的云吞。一口咬下去,汤汁往外挤,虾的香味就出来啦。我又夹起一筷,浓郁的云吞面独有的鲜味扑鼻而来。面又细又长,别看它细却很有弹性。又鲜又滑又爽口的面在口齿间绽放。我扶着这个大碗,感觉热乎乎的,我一口气把面吃完了。接着,我捧起了碗,热乎乎的汤连着蒸汽,在我的舌尖翻滚。 ]   (点评:前后的对比。把学生前面写的与后面写的进行对比分析,从中发现不同之处、进步之处。这是一个比较的思维过程,也是一种学习上的变化和课堂上的增值。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安排同一学生对自己前后写的作文作比较,这种做法,难能可贵。)
  师:感觉更好吃了吗?
  生:感觉好吃些了,可以说是八分好吃。
  师:哦,还不是十分好吃?
  生:嗯,你看她一口气把面吃完了,吃得太急啦。(全班笑)
  师:显然大家吃得不过瘾。你觉得可以怎么来写吃呢?
  生:我扶着这个大碗,感觉热乎乎的,我一口气把面吃完了。只听一阵“稀里哗啦”,这一碗云吞面就被我风卷残云般地消灭了。
  师:这明显是男孩子在吃嘛。再来一个吃得文雅一点的呗。
  [我扶着这个大碗,感觉热乎乎的。我舀了一勺面,细长的面条争先恐后地滑到碗里去,好像叫我先吃圆的云吞。好吧,我就用勺子舀了一个,一口咬下去,浓浓的汤汁果然鲜香无比;再配上一口汤,温热浓稠的汤水一下子温暖了我的胃,空空的肚子感觉满足了一点;再接着不紧不慢地夹起面条来细细品尝,感觉顺滑而柔软,就像妈妈的手轻轻地抚慰着你,舒服极了!]
  师:这个吃得好香啊!好吃指数多少呢?
  生:10分。
  师:果然是“十分好吃”啊!
  (全班鼓掌)
  师:接下来请四人小组交流习作,等会推荐一篇最好吃的进行全班交流。
  (3分钟后,被各组推荐认为写得“最好吃”的学生起立)
  师:各位先生、各位小姐,美食大会正式开始。请各位美食鉴定师各就各位,当你觉得他写的“最好吃”,就毫不犹豫地鼓掌。记住他,等一下请你为他点赞!
  师:请这些同学读一读,只要读最好吃的部分就可以啦。注意,读的声音要诱人,还要有馋人的力量!
  (分组朗读,师生安静倾听,过程略)
  师:请同学们相互点赞。数一数每个小组都有多少人获得点赞。
  师:收到那么多赞美,心情怎么样?
  生:看来我写得不错,老师你要去吃这个菜哦!
  师:哦,这个推销很有用,要去吃!那么我再来采访一个同学哦,你凭什么给那么高的分数,哪里让你感受到好吃了呢?
  生:他写吃的感觉很真实,让我想吃啦!
  师:欣赏别人也是一种能力。你的倾听与专注值得我们为你鼓掌!
  师:我将带着大家的指南去寻找美食。和你们一样,我也是一个大吃货,爱吃美食、爱找美食,也爱做美食。有人说,與发现星球相比,发现美食意义更重大;在所有的地方,唯独在餐桌旁是最幸福的。希望每一个同学都能发现关于美食的一道风景。
  (点评:任务的聚焦。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班级美食展评。师生合作,对答自如,很是热闹。但是否能在“写出味觉”的任务上再聚焦一点,再推进一步?因为本课的重点是“写出细致的味觉变化与独特的品尝感受”。)

【教学总评】


  2017年12月5日,在京苏粤浙第三期中小学卓越教师高级研修班培训期间,郑雪琴老师代表浙江队赴广州市海珠区实验小学上了一节研讨课。这节习作课可以引发我们对课堂的融合性的思考。
  ▲两个任务驱动。学生的习作是基于任务驱动的。本课设计了双重任务:一是为教师找美食导航,二是把美食写清楚。这就把情感目标和认知目标融合起来了。
  ▲两次动笔写作。习作要在“写”上展开过程。在40分钟时间里,安排了“素写”和“改写”。这是一种不同水平的比较和融合。它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在“现有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水平”之间,可以发现和提升学生发展的可能性。
  ▲师生一起写作。习作是一种复杂的学习活动,需要教师和学生构建一个“学习共同体”,共同参与,互动交流,一起写作,集体评改,营造一种平等、自然、融合的习作课堂气氛。
  此外,本课在时间的融合、手机的融合、红笔的融合、广州与杭州的融合等方面都做了积极的努力。如果能在“一般目标”( 用视觉、嗅觉、味觉写)与“重点目标”(写好味觉)之间更好地融合,那将更完美。
  (浙江省杭州市文新小学 310012 浙江外国语学院 310012)
其他文献
【摘 要】学生自主性拟题是习作教学改革的方向和趋势之一。教师在开展拟题思路引导时,要让学生学会在文体形式中求新颖,在类比移植中求意蕴,在修辞手法中求韵味。在教学实践中还可从三个方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拟题能力:多读,在阅读教学中模仿;多写,在日常习作中推敲;多积累,在课外阅读中赏析。  【关键词】自主性拟题 新颖 意蕴 韵味 多读 多写 多积累  题,原意指额头;目,原指眼睛。今天说的“题目”是用了这
【摘 要】语文毕业质量测评以语文课程标准为基点,对学生的语文能力、思维品质、学习方法与策略等进行综合评定。就测评结果来看,“教”与“评”错位,导致学生平时所“学”非期末所“考”。基础教育工作者应处理好教材、教学方法、学业评价间的关系,使毕业质量测评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服务。  【关键词】毕业质量测评;分析;语文课程  毕业质量测评是基于学科质量调查、以达标为核心的标准评价,难度区间一般在0.
一、小是小了点,但实用  2012年3月16日,笔者接到一个电话,来电的是周国华,全国小语会刊《小学语文》编辑部主任。在电话中,周老师提出想在第四期的杂志中做一个关于“选文中的删改”的选题,并向笔者约稿。  第四期就要用!时间很紧,笔者能行吗?周老师却说,他曾在一次备课会上听过笔者的一个讲座,认为笔者对教材的“修改比较”有一些很有见地的观点和依据,写这样一篇文章应该不会有困难。后来,周老师又在邮件
【教学过程】    师:古代有很多东西,跟现在是不一样的。知道那个时候的学校叫什么吗?  生:私塾。  师:古代的学校有叫“私塾”的,也有叫“书馆”的。知道古代的老师叫什么吗?  (教师让学生说说古代老师和学生的称呼,再让一男生和一女生把自己的姓氏写到黑板上。)  师:孩子们,那时候把有学问的人称作“夫子”,老师是有点学问的,所以称为——(生答:夫子)夫子称自己的学生为“弟子”。这节课,我们就以“
《金色的脚印》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组中的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是日本著名动物小说作家椋鸠十。文章讲了佣人从山里捉来一只小狐狸,老狐狸想方设法来救小狐狸;正当老狐狸要用自己的力量救出小狐狸时,小狐狸却让别人带走了,正太郎在去追回小狐狸的路上不小心滚下山,老狐狸救了正太郎;最后,正太郎把小狐狸要了回来,和爸爸一起到山谷里把它放了。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基于预习,梳理人物关系,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摘 要】写人记事类文章在语文教材中所占比重大,具有叙述生动、形式灵活的特点。阅读教学此类文本时,教师可结合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创设文境、课境,引导师生、生生有效对话,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学习表达、感悟积累、模仿运用,从而提高他们语言文字的运用水平,提升口语表达能力。  【关键词】口语表达 阅读教学 写人记事  写人记事类文章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比重最大,它构思精巧,选取典型事件,加上合适的描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以儿童为线索推荐了四本书——《神笔马良》《七色花》《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愿望的实现》,旨在从学生熟悉的视角切入阅读,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其中《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是关于大头儿子的一系列短小故事的合集,贴近儿童生活,有趣温馨。大头儿子活泼可爱的形象尤其为学生喜欢。《神笔马良》《七色花》《愿望的实现》里的儿童或善良懂事,或顽皮可爱,却都
【摘 要】古典文学名著是学生语文学习与阅读积累的重要素材,众多戏曲则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传统文化经典。将“戏”与“文”相融合,通过教师的导引与推动,从对比荐读到全面深读,能有效实现从“一篇”到“一本”,为学生打开名著共读的新窗口。  【关键词】戏曲;古典名著阅读;整本书  随着统编教材的全面施行,丰富而优质的阅读必将作为学生语文学习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四大古典名著为代表的古典文学作为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
【摘 要】教学目标的制订是否适切,往往直接影响课堂阅读教学的效果。基于阅读目标制订的现状,从“把握起点,设计目标”“有的放矢,凸显要素”“收集反馈,调整目标”三个方面进行核心目标的建构、实施与优化调整,能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发展动态,促进学科素养落地,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语文要素;阅读核心目标;目标建构;目标实施  阅读教学能否充分发挥每篇课文应有的教学价值,从而有效地促进学
浙江省教研厅教研室在2009年出台了《浙江省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建议30条》,其中的第六条指出:“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多样化的作业,合理安排书面作业、口头作业和体验作业……课内书面作业时间一般不少于8分钟。”  于是乎,为了达到这8分钟的作业时间,大量机械的、重复的、无效的练习被搬进了课堂,课堂俨然变成了“练习”的战场。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不少教师对于这条建议的理解仍停留在数量层面,而忽视了建议中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