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坎坷,在西方列强强权打压下负重前行的灾难史。是一部中国人民探求光明、追寻救国道路、解放自我、追求自由民主平等的探索史。是一部中华民族愤而崛起、同帝国主义强权政治对抗,最终实现民族解放和独立的斗争史。在这段伴随着炮与火、压迫与反压迫的历史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仁人志士,他们走在时代发展的前端,扛起民族独立的大旗,探索追寻一条救国之路:弃医从文、弃笔从戎、实业救国、科学救国……,各种思想激荡,百家争鸣,奏响了一曲悲壮而宏伟的民族之歌。在这段民族救亡图存的历史中,“科学救国”以它划时代的思想意义为众多知识分子接受、推崇。他们提出科学宣传、科学教育、科学研究等新思路、主张用西方科学拯救当时战火下的中国,用科学的知识、方法谋求中国的生存与发展。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科学救国;思想启蒙
引言
打开中国近代史,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内忧外患、时局动荡的画面。从鸦片战争的第一缕硝烟,到洋务运动自上而下的改革风潮,再到甲午战争沉没在海上的战舰,直至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击退列强、攘外安内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漫长的苦难岁月中仍然有一批身影屹立不倒,探寻强国救国的方法。在剖析了引发国家内忧外患的外因内因之后,最终有人提出科学救国的思路。科学作为人类社会重大的精神结晶和文化产物,先是推动了西方社会的快速发展,帮助西方列强积攒了对外殖民的巨额财富,之后被引入落后国家作为推动社会转型强国富民的重要改革工具,始终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科学救国思潮,是那些接受过西方科学知识与文化的先进爱国人士在发现以往救国救民的方法无法治理时局的情况下痛定思痛,顶着巨大压力劈开新的道路,摸黑过河,汇总出来的方法论。本文将就我国近代史中具有代表意义的事件做简要分析。
一、科学救国思潮与革命运动的萌芽
中国近代史上较为著名的两次运动:新文化运动与五四爱国运动,长久以来,人们习惯性将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放在一起,并称之为“五四新文化运动”,造成了五四运动要早于新文化运动的错觉,更有甚者将二者混为一谈。实际上新文化运动要早于五四运动,某种程度上,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为之后的五四运动创造了条件,但其实这两次运动都是在科学救国思潮的影響下萌芽产生的。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受西方科学的影响,这一阶段主要推崇“德先生”和“赛先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民主与科学。之后1919年,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成为导火索,受社会新思想新力量壮大和新文化运动引发的革命思潮的影响,以及俄国十月革命的种子在我国的传播,最终直接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1]。五四爱国运动成为了划分中国近代史两阶段: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和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重要标志。这一标志的产生,正是科学救国思潮作用下的产物,而五四运动的产生,也促进了科学救国思潮的发展,使更多人意识到科学是救亡图存的重要手段,不仅要有军队,还要有正确的指导方针和政策。
在五四运动中,科学救国思潮被有效的宣传和理解。不同于近代史初期的洋务运动和五四前夕的新文化运动,它所带来的思想巨变是沉重的。参与和支持的人数同启蒙初期相比有了很大提升,加入了很多在当时以至后来都具有十分重要影响力的人物,比如任鸿隽、严复、梁启超、陈独秀、胡适、蔡元培等,他们扩充了五四运动的内涵,将科学救国的举措丰富起来。如任鸿隽等人主张科学宣传、科学教育、科学研究,强调这三者的重要性,将理论投入到实践。他们成立新的社团和报纸周刊、引进并翻译大量的西方科学书籍,为科学思想的的普及和推广创造条件,力图改变人们的思想,从而引发更大规模的科学救国思潮。五四运动和科学救国思潮是相辅相成的,在二者交互作用的影响下,新民主主义革命和适合当时国情的改革思想蓬勃发展,迈步向前。
二、科学救国思潮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深入的科学救国思潮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优渥的土壤,在此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分别对旧道德旧观念提出了深刻批判,揭示了改造当时时代背景下国家制度的必要性和必然性,让人们学会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看待事物的发展,由此推动了科学救国思潮的发展,使得“科学救国”更加科学、辨证、适合国情[2]。而科学救国思潮的革新与向前,影响了一批又一批革命者学会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内核,剖析马克思主义内涵,将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制定出符合中国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改革方针,引导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奋勇向前。
结语
科学救国思潮,是那些接受过西方科学知识与文化的先进爱国人士在对国情进行分析后提出的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方法论所汇集成的大趋势和大方向。它影响了民主改革,也为后期的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丰富的科学基础,是中国近代史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陶雅.浅析新文化运动前期陈独秀思想特点——以《新青年》杂志为视角[J].德州学院学报,2017(5):81-84.
[2] 博岚岚.中国近代史上的科学救国思潮[J].卷宗,2017(25)290-290.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科学救国;思想启蒙
引言
打开中国近代史,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内忧外患、时局动荡的画面。从鸦片战争的第一缕硝烟,到洋务运动自上而下的改革风潮,再到甲午战争沉没在海上的战舰,直至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击退列强、攘外安内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漫长的苦难岁月中仍然有一批身影屹立不倒,探寻强国救国的方法。在剖析了引发国家内忧外患的外因内因之后,最终有人提出科学救国的思路。科学作为人类社会重大的精神结晶和文化产物,先是推动了西方社会的快速发展,帮助西方列强积攒了对外殖民的巨额财富,之后被引入落后国家作为推动社会转型强国富民的重要改革工具,始终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科学救国思潮,是那些接受过西方科学知识与文化的先进爱国人士在发现以往救国救民的方法无法治理时局的情况下痛定思痛,顶着巨大压力劈开新的道路,摸黑过河,汇总出来的方法论。本文将就我国近代史中具有代表意义的事件做简要分析。
一、科学救国思潮与革命运动的萌芽
中国近代史上较为著名的两次运动:新文化运动与五四爱国运动,长久以来,人们习惯性将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放在一起,并称之为“五四新文化运动”,造成了五四运动要早于新文化运动的错觉,更有甚者将二者混为一谈。实际上新文化运动要早于五四运动,某种程度上,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为之后的五四运动创造了条件,但其实这两次运动都是在科学救国思潮的影響下萌芽产生的。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受西方科学的影响,这一阶段主要推崇“德先生”和“赛先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民主与科学。之后1919年,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成为导火索,受社会新思想新力量壮大和新文化运动引发的革命思潮的影响,以及俄国十月革命的种子在我国的传播,最终直接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1]。五四爱国运动成为了划分中国近代史两阶段: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和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重要标志。这一标志的产生,正是科学救国思潮作用下的产物,而五四运动的产生,也促进了科学救国思潮的发展,使更多人意识到科学是救亡图存的重要手段,不仅要有军队,还要有正确的指导方针和政策。
在五四运动中,科学救国思潮被有效的宣传和理解。不同于近代史初期的洋务运动和五四前夕的新文化运动,它所带来的思想巨变是沉重的。参与和支持的人数同启蒙初期相比有了很大提升,加入了很多在当时以至后来都具有十分重要影响力的人物,比如任鸿隽、严复、梁启超、陈独秀、胡适、蔡元培等,他们扩充了五四运动的内涵,将科学救国的举措丰富起来。如任鸿隽等人主张科学宣传、科学教育、科学研究,强调这三者的重要性,将理论投入到实践。他们成立新的社团和报纸周刊、引进并翻译大量的西方科学书籍,为科学思想的的普及和推广创造条件,力图改变人们的思想,从而引发更大规模的科学救国思潮。五四运动和科学救国思潮是相辅相成的,在二者交互作用的影响下,新民主主义革命和适合当时国情的改革思想蓬勃发展,迈步向前。
二、科学救国思潮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深入的科学救国思潮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优渥的土壤,在此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分别对旧道德旧观念提出了深刻批判,揭示了改造当时时代背景下国家制度的必要性和必然性,让人们学会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看待事物的发展,由此推动了科学救国思潮的发展,使得“科学救国”更加科学、辨证、适合国情[2]。而科学救国思潮的革新与向前,影响了一批又一批革命者学会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内核,剖析马克思主义内涵,将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制定出符合中国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改革方针,引导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奋勇向前。
结语
科学救国思潮,是那些接受过西方科学知识与文化的先进爱国人士在对国情进行分析后提出的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方法论所汇集成的大趋势和大方向。它影响了民主改革,也为后期的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丰富的科学基础,是中国近代史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陶雅.浅析新文化运动前期陈独秀思想特点——以《新青年》杂志为视角[J].德州学院学报,2017(5):81-84.
[2] 博岚岚.中国近代史上的科学救国思潮[J].卷宗,2017(25)290-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