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一个孩子内心美好的体验达到峰值的时候,迸发出巨大的学习热情,也没什么奇怪的。
大约一周前,弟弟来京办事,带着孩子和老妈一起来看我,我临时决定跟他们一起回老家。读一年级的小侄女听说我要和她一起回家,自然是欢呼雀跃。
玩游戏背诗词
第二天,我们一起踏上了回家的路。路途实在漫长,我提议读一首词,是我非常喜欢的词——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小侄女马上捂着脸说“我不听”,一边说一边咯咯直笑。她并不是真的不听,而是直接进入了游戏状态。
大约两年前,有一次游戏玩累了,休息的时候,为了不冷场,我读诗给小侄女和另外一个小孩听,我虚张声势地“清场”:“我要读《黄鹤楼》这首诗了,我们老师说了,就让我一个人读,别人不许跟着,也不许听,你们都给我藏起来,把耳朵捂起来,不要让我看见你们。”
我的神情和语气既夸张又欢乐,她们看出我是在开玩笑,就格格笑着藏起来,然后,我自顾自地读诗,很快,门后的两个小孩就格格笑着跟读。然后我停下来说:“咦,谁在跟着我读呢?”她俩就突然没声了,我刚一读,她们又笑着跟读,还不时探出头来逗我。我就变着花样回应他们。
就这样,我假装不让跟读,她们假装偷着读,彼此默契十足。如果我真的停下来,门后就会传来稚嫩的声音说:“我们没听,你快读吧。”本来是中场休息,没想到变得更欢乐,而且,在很短的时间内,两个孩子就把《黄鹤楼》这首诗背会了。
好久没有玩这个游戏了,小侄女又想起来了。于是,我读这首词的时候,她就捂着脸躲起来假装没听,但一边笑一边跟着念。我读着读着猛地向她转头,她就闭着嘴笑得花枝乱颤。有时候我会虚张声势地拍着她的后背说:“保持沉默,一定要保持沉默,不要跟着我读哦!”她就会笑着点头,眼睛里闪烁着调皮的光芒,分明在说:“就要跟着你读!”
这孩子,着魔了吧
弟弟开着车,在空旷的乡间公路上行驶,放眼望去,秋收后的田地宽阔辽远、一片苍茫。车内,一大一小,摇头晃脑念着:老夫聊发少年狂……渐渐地,我俩都沉浸在苏轼的这首词中,就算她不明白这首词的意思,透过韵律,也能感受到其中的豪迈之情吧。
读了几遍,我停了下来,小侄女笑眯眯地说:“再来一遍。”我读完之后,她又笑眯眯地说:“再来一遍。”又读了六七遍,我有点累了,说:“求你了,放过我吧。”她说:“再读一遍就放过你。”我和弟弟、老妈互相交换了一下眼神,心说:这孩子,着魔了吧!然后又给她读了几遍,看她也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我就提议:“我再给你读几首苏轼其他的词吧,也都特别好听。”
接着,就找了一些非常经典的词,每首读三遍,读完一首问她:“还往下读吗?”她很干脆地说:“读。”这样读了七八首词,我跟小侄女开玩笑:“苏轼说了,你们慢点读,老夫一辈子就写了这几首好词,一会儿就被你们给读完了。”小侄女笑眯眯地说:“哼,就是要全都读干净。”
我变学生 她成老师
虽然路途遥远,我们一路玩闹说笑着,读着诗词就回家了。晚上,小侄女总结说:今天好开心。
我以为读词就此结束,没想到这才是开始。這以后,她见到我就会说:“咱们背背那首诗吧!”她现在还分不清诗和词,统称“那首诗”。于是,我送她去上学的路上也背,买东西也背,简直是没完没了。
她不仅是机械地背,还会总结:“你发现了没有?开始我只能小声跟着你读,后来我就能大声跟着你读,现在我读的比你快,你都跟不上我了,还得我提示你呢。”我回想了一下,她的总结蛮对的。
有时候她会问我:“这首诗一年级的小孩会吗?那二年级、三年级的小孩会吗?”我告诉她,这首词通常到中学才会学到,像你这个年纪的,会背的很少。
我本以为她自己能背诵了,就会放过我。没想到还是一见到我就说:“咱们背一遍那首诗吧!”风水轮流转:她当老师,我当学生。这个小老师实在是太敬业,午睡之前就把小黑板拖到我房间,像模像样地上一节背诵课才允许我睡觉。
我回北京那天要坐车去机场,恰好赶上她上学的时间。她突然问我:“那首诗的名字是什么?”我回答:“江城子。”她心满意足地走了。
兴高采烈做数学题
坐在车上,我的心情很难用一句话来形容,感觉我这一次回家的使命,就是教小侄女背诵《江城子·密州出猎》。说实话,教她背苏轼的词,并不是计划之中的事情,不过,这次回来主要是为了她。她今年读一年级,想看看她学习的情况,平时她妈妈辅导功课,也会跟她急。另外,说她有时候情绪急躁,容易耍赖、狡辩。
回家的这几天,一直是我辅导她做作业,我预计可能会出一些状况,或者有小情绪,结果我预判的情况完全没有出现。
她现在刚学拼音和10以内的加减法,有时候需要我给她读题,个别不明白的地方需要我辅导一下,辅导的时候,偶尔会开一两句玩笑调剂气氛。比如,她告诉我,数学考试的时候落下一竖排题目,因为——没看见。我笑着对她说:“你太有才了,那四道题目估计在说,别走,还有我们呢,我们身后还没填呢,哎呀,这个小美女,急死人啊!”我一边说一边扮演那几道题目拉住她,她笑得前仰后合。她写的字,有些结构实在不合理,我会让她改一下,不过会说的比较有意思。我让她改“鸟”这个字的时候会对她说:“你看,‘鸟’字的头部,应该是在田字格的上半部分,你写的‘鸟’字,只露出了一撮羽毛。”听我这样说,她就咯咯地笑,还说:“我写的小鸟太憋屈了。”其余的时间,她做作业,我在旁边看书。
有一天晚饭的时候,她说起了数学的加减法,告诉我她连20以内的加减法也会,我做了一个很惊讶的表情。她说:“要不你出一道题考考我?”我就给她出题,直到96 6,她都算出来了。全家人都看呆了,从来没见她算数学题还能算得这样兴高采烈。
我弟妹对我感叹:“你一回来,她的表情都不一样了。”我问她有什么不一样,她说:“平时她没这么开心,有时候会因为一点小事哼哼唧唧,可能我们都比较无趣吧。你一回来,她的表情就特别饱满,你看她笑起来多灿烂。”
好的感觉产生学习动力
其实,每次我回家,小侄女都格外开心。但是这一次,她在短时间内迸发出的学习热情,确实让我非常惊讶。
回到北京以后,我忍不住去回忆和感受这几天的所有细节,我渐渐意识到,小侄女和我在一起的时候,她眼睛里的学习和游戏的边界是模糊的。背词的时候,她不觉得自己在学习,她只是享受那种朗朗上口的感觉,我们互相看着对方的眼睛念念有词,此刻的感觉足够美好。有一次我不小心背串行了,她笑了好久。她也不觉得吃饭的时候出算术题是学习,她喜欢看我各种惊讶的表情,第二天上学的路上,她对奶奶说:“我就是想给大姑一个惊喜。”
有一天,小侄女舞蹈班同学说她爸爸是世界上最有意思的人,小侄女说:“那是因为你没见过我大姑。”
其实,背词、出算术题,只是我们生活的一些片段,其余的时间,我们聊天、游戏、玩笑,那种感受特别愉快,只要看着她,心中就是满满的怜爱。看着她天真烂漫的样子,我就会默默地想:时光啊,你慢点走……我想,当年我小的时候,爷爷看着我,大概也是这样的感觉吧!
现在的我,只是单纯地爱着眼前的这个小孩,觉得她哪里都好。当一个孩子内心美好的体验达到峰值的时候,迸发出巨大的学习热情,也没什么奇怪的。
我越来越意识到,虽然知识是客观的,但学习却跟情感关系的质量息息相关。一个孩子跟老师、跟家长的关系,为学习提供了感觉的土壤。如果父母家人和老师都带着怜爱和欣赏看待孩子,那种美妙的感觉会被带到学习中去;如果带着忧惧的心情看待孩子,那种糟糕的感觉也会被带到学习中去。这些感觉,和孩子对学习内容本身的感觉是叠加在一起的。
通常,好的感觉产生动力,坏的感觉产生阻力。如果孩子喜欢学习的内容,同时又生活在高质量的情感关系中,爱学习是必然的。
《杨杰的妈妈圈》
(责编 刘国栋)
大约一周前,弟弟来京办事,带着孩子和老妈一起来看我,我临时决定跟他们一起回老家。读一年级的小侄女听说我要和她一起回家,自然是欢呼雀跃。
玩游戏背诗词
第二天,我们一起踏上了回家的路。路途实在漫长,我提议读一首词,是我非常喜欢的词——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小侄女马上捂着脸说“我不听”,一边说一边咯咯直笑。她并不是真的不听,而是直接进入了游戏状态。
大约两年前,有一次游戏玩累了,休息的时候,为了不冷场,我读诗给小侄女和另外一个小孩听,我虚张声势地“清场”:“我要读《黄鹤楼》这首诗了,我们老师说了,就让我一个人读,别人不许跟着,也不许听,你们都给我藏起来,把耳朵捂起来,不要让我看见你们。”
我的神情和语气既夸张又欢乐,她们看出我是在开玩笑,就格格笑着藏起来,然后,我自顾自地读诗,很快,门后的两个小孩就格格笑着跟读。然后我停下来说:“咦,谁在跟着我读呢?”她俩就突然没声了,我刚一读,她们又笑着跟读,还不时探出头来逗我。我就变着花样回应他们。
就这样,我假装不让跟读,她们假装偷着读,彼此默契十足。如果我真的停下来,门后就会传来稚嫩的声音说:“我们没听,你快读吧。”本来是中场休息,没想到变得更欢乐,而且,在很短的时间内,两个孩子就把《黄鹤楼》这首诗背会了。
好久没有玩这个游戏了,小侄女又想起来了。于是,我读这首词的时候,她就捂着脸躲起来假装没听,但一边笑一边跟着念。我读着读着猛地向她转头,她就闭着嘴笑得花枝乱颤。有时候我会虚张声势地拍着她的后背说:“保持沉默,一定要保持沉默,不要跟着我读哦!”她就会笑着点头,眼睛里闪烁着调皮的光芒,分明在说:“就要跟着你读!”
这孩子,着魔了吧
弟弟开着车,在空旷的乡间公路上行驶,放眼望去,秋收后的田地宽阔辽远、一片苍茫。车内,一大一小,摇头晃脑念着:老夫聊发少年狂……渐渐地,我俩都沉浸在苏轼的这首词中,就算她不明白这首词的意思,透过韵律,也能感受到其中的豪迈之情吧。
读了几遍,我停了下来,小侄女笑眯眯地说:“再来一遍。”我读完之后,她又笑眯眯地说:“再来一遍。”又读了六七遍,我有点累了,说:“求你了,放过我吧。”她说:“再读一遍就放过你。”我和弟弟、老妈互相交换了一下眼神,心说:这孩子,着魔了吧!然后又给她读了几遍,看她也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我就提议:“我再给你读几首苏轼其他的词吧,也都特别好听。”
接着,就找了一些非常经典的词,每首读三遍,读完一首问她:“还往下读吗?”她很干脆地说:“读。”这样读了七八首词,我跟小侄女开玩笑:“苏轼说了,你们慢点读,老夫一辈子就写了这几首好词,一会儿就被你们给读完了。”小侄女笑眯眯地说:“哼,就是要全都读干净。”
我变学生 她成老师
虽然路途遥远,我们一路玩闹说笑着,读着诗词就回家了。晚上,小侄女总结说:今天好开心。
我以为读词就此结束,没想到这才是开始。這以后,她见到我就会说:“咱们背背那首诗吧!”她现在还分不清诗和词,统称“那首诗”。于是,我送她去上学的路上也背,买东西也背,简直是没完没了。
她不仅是机械地背,还会总结:“你发现了没有?开始我只能小声跟着你读,后来我就能大声跟着你读,现在我读的比你快,你都跟不上我了,还得我提示你呢。”我回想了一下,她的总结蛮对的。
有时候她会问我:“这首诗一年级的小孩会吗?那二年级、三年级的小孩会吗?”我告诉她,这首词通常到中学才会学到,像你这个年纪的,会背的很少。
我本以为她自己能背诵了,就会放过我。没想到还是一见到我就说:“咱们背一遍那首诗吧!”风水轮流转:她当老师,我当学生。这个小老师实在是太敬业,午睡之前就把小黑板拖到我房间,像模像样地上一节背诵课才允许我睡觉。
我回北京那天要坐车去机场,恰好赶上她上学的时间。她突然问我:“那首诗的名字是什么?”我回答:“江城子。”她心满意足地走了。
兴高采烈做数学题
坐在车上,我的心情很难用一句话来形容,感觉我这一次回家的使命,就是教小侄女背诵《江城子·密州出猎》。说实话,教她背苏轼的词,并不是计划之中的事情,不过,这次回来主要是为了她。她今年读一年级,想看看她学习的情况,平时她妈妈辅导功课,也会跟她急。另外,说她有时候情绪急躁,容易耍赖、狡辩。
回家的这几天,一直是我辅导她做作业,我预计可能会出一些状况,或者有小情绪,结果我预判的情况完全没有出现。
她现在刚学拼音和10以内的加减法,有时候需要我给她读题,个别不明白的地方需要我辅导一下,辅导的时候,偶尔会开一两句玩笑调剂气氛。比如,她告诉我,数学考试的时候落下一竖排题目,因为——没看见。我笑着对她说:“你太有才了,那四道题目估计在说,别走,还有我们呢,我们身后还没填呢,哎呀,这个小美女,急死人啊!”我一边说一边扮演那几道题目拉住她,她笑得前仰后合。她写的字,有些结构实在不合理,我会让她改一下,不过会说的比较有意思。我让她改“鸟”这个字的时候会对她说:“你看,‘鸟’字的头部,应该是在田字格的上半部分,你写的‘鸟’字,只露出了一撮羽毛。”听我这样说,她就咯咯地笑,还说:“我写的小鸟太憋屈了。”其余的时间,她做作业,我在旁边看书。
有一天晚饭的时候,她说起了数学的加减法,告诉我她连20以内的加减法也会,我做了一个很惊讶的表情。她说:“要不你出一道题考考我?”我就给她出题,直到96 6,她都算出来了。全家人都看呆了,从来没见她算数学题还能算得这样兴高采烈。
我弟妹对我感叹:“你一回来,她的表情都不一样了。”我问她有什么不一样,她说:“平时她没这么开心,有时候会因为一点小事哼哼唧唧,可能我们都比较无趣吧。你一回来,她的表情就特别饱满,你看她笑起来多灿烂。”
好的感觉产生学习动力
其实,每次我回家,小侄女都格外开心。但是这一次,她在短时间内迸发出的学习热情,确实让我非常惊讶。
回到北京以后,我忍不住去回忆和感受这几天的所有细节,我渐渐意识到,小侄女和我在一起的时候,她眼睛里的学习和游戏的边界是模糊的。背词的时候,她不觉得自己在学习,她只是享受那种朗朗上口的感觉,我们互相看着对方的眼睛念念有词,此刻的感觉足够美好。有一次我不小心背串行了,她笑了好久。她也不觉得吃饭的时候出算术题是学习,她喜欢看我各种惊讶的表情,第二天上学的路上,她对奶奶说:“我就是想给大姑一个惊喜。”
有一天,小侄女舞蹈班同学说她爸爸是世界上最有意思的人,小侄女说:“那是因为你没见过我大姑。”
其实,背词、出算术题,只是我们生活的一些片段,其余的时间,我们聊天、游戏、玩笑,那种感受特别愉快,只要看着她,心中就是满满的怜爱。看着她天真烂漫的样子,我就会默默地想:时光啊,你慢点走……我想,当年我小的时候,爷爷看着我,大概也是这样的感觉吧!
现在的我,只是单纯地爱着眼前的这个小孩,觉得她哪里都好。当一个孩子内心美好的体验达到峰值的时候,迸发出巨大的学习热情,也没什么奇怪的。
我越来越意识到,虽然知识是客观的,但学习却跟情感关系的质量息息相关。一个孩子跟老师、跟家长的关系,为学习提供了感觉的土壤。如果父母家人和老师都带着怜爱和欣赏看待孩子,那种美妙的感觉会被带到学习中去;如果带着忧惧的心情看待孩子,那种糟糕的感觉也会被带到学习中去。这些感觉,和孩子对学习内容本身的感觉是叠加在一起的。
通常,好的感觉产生动力,坏的感觉产生阻力。如果孩子喜欢学习的内容,同时又生活在高质量的情感关系中,爱学习是必然的。
《杨杰的妈妈圈》
(责编 刘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