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首届中国视像艺术节上,英国摄影师Adrian Fisk展示的摄影作品《 iSpeak China》系列中,年轻一代的中国人举着手中的纸板,告诉世人自己的理想。逐渐崛起的中国令世人瞩目,海外对中国的关注也逐渐升温,在此,影像是最好的表达方式。
中国视像艺术节是一个以在海外推广中国原创视觉艺术为主旨的影像节,强调中国独立制作的影像与当代艺术的跨界交流,从2011年起,每年一届征集纪录片、剧情片、短片、动画和艺术影像。在艺术节举行的两周时间中,导演和艺术家们通过多场不同类型的活动,用影像将中国现状与社会百态展现给海外观众。
中国视像艺术节的最初发起,只是两个中国女孩“用艺术与电影的独特角度讲述中国”的梦想。创办人之一谢晶晶有多年电影策划经验,策划过包括英国电影学会第一个中国独立纪录片教育活动。2009年,移民到英国的谢晶晶,遇到了旅居英国的艺术策展人旭华,并共同创办了中国视像艺术节。
两个女孩关于影像的激情与梦想,就这样如玫瑰一样,在英伦绽放。
缘起
2009年8月,虽然恋恋不舍,我还是离开了生活多年的广州来到伦敦。这个老牌金融文化之都,对于我这个学英美文学出身的人,有着更多经典文学的吸引。莎翁的环球剧场、众多文学巨匠埋神的诗人之角、几乎处处皆在的文学典故,在第一次来伦敦旅行的时候就令我恍如到了宗教信徒们的麦加般膜拜。就连总为人所诟病的阴冷气候,也带着狄更斯的冷峻与关怀。
到伦敦几个月后,虽然为了适应完全新的城市和生活而无暇搜集纪录片的行业信息,在每天行色匆匆中也已经感受到比国内浓厚太多的纪录片氛围。在英国,纪录片真正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虽然占的市场份额不大,就如日常生活用品,虽然不太起眼,但却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之前就知道英国的纪录片市场非常繁荣和健全。英国人收看电视都要收费,最主要的几个频道,BBC 1、2、3、4台和四频道Channel 4每周都会在黄金时段播出纪录片。而每个月在商业院线都有一两部纪录片商演,更可爱的是每周出版的文化报纸影评部分,纪录片的评论和剧情片是放在一起的,每周影评人们推荐的影片还经常是纪录片。
我一边感慨英国是纪录片人的天堂,另一边也不自觉地开始搜集和留意中国纪录片在伦敦的播放情况。商演不用提是没见过的,电视播放也只看到了BBC 4台最著名的国际纪录片栏目“故事村”放了和上海导演柯丁丁和郭静合拍的新作《上海三部曲》。这个片子还是方案的时候就听说过,是由“故事村”直接出资请两位导演拍的。我找了几个同好的英国朋友一起看,结果是看到“第一曲”的一半,直率的朋友们就开始自顾自地聊天了……当时就很遗憾,因为我也觉得《上海三部曲》实在不咋的,相比两位导演的成名作《马戏学校》相差太远了。为了维护咱中国纪录片的尊严,我请朋友们再次来我家看《马戏学校》。看完片子后,不出意料地,接下来就是朋友们激动地问我,你不是以前做电影节的吗,你为什么不在伦敦做一个播放这样影片的中国电影节呢?
到伦敦不久,经一个独立导演介绍认识了旅居英国多年的旭华。还记得第一次见面,她约了我在唐人街的餐厅吃饭,她迟到了(后来知道她不出意外都会迟到……),背着一个大大的黑色双肩包,扎着短马尾,要不是知道她是个资深艺术策展人,我会以为她是在校大学生。虽然她很忙,我们的第一次吃饭吃了很久,人生中的第一次“一见钟情”就这样发生了。她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对文化传播沟通、独立艺术和中国文化艺术的传播都有莫大的热情。她在英国学的是油画和纸品文物修复,曾一手修复英国国宝级浪漫主义画家特纳的作品。在英国几间最著名的博物馆和文化机构工作后,为了能独立地做文化项目,旭华成立了自己的艺术品收藏和文化推广公司——中国文化连线。当我和她聊起我对中国纪录片在英国影响的感想,她也支持我做自己的中国电影节。
虽然我的“纪录片热血”被激起,但之前在国内我就是做公众影展的,深知纪录片公众影展的资金来源不易。旭华很热忱地帮我探索各种资源,我们于是去了公众文化机构伦敦电影组织探路。在那里得知在伦敦大大小小的电影节有70多个,也有一些中国电影节,在了解之后,却发现很少有反映中国现实题材的作品。金融危机对英国的打击颇深,许多像伦敦电影组织这样的公众文化机构的资金都大大缩水,它们很难再支持一个中国的电影节。在一次和旭华的闲谈中,我们突然意识到我们各有优势,她是做艺术的,我是做电影的,而从纯艺术和电影的角度来展现中国现状却是一个没被发掘的领地。我们越谈越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因为伦敦的公众对艺术和电影都非常推崇,而一个类似双棱镜的,用两者互动的方式来展现当代中国的活动,或许能为我们吸引到挑剔的伦敦观众的目光。
尝试
从我和旭华有这个想法到终于推出第一届中国视像艺术节,用了差不多两年。首届中国视像艺术节于2011年6月30日至7月15日在伦敦举行。首届艺术节以“转变与彷徨”为主题,活动分布于市区的多处场地。艺术节恰值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前一天揭幕。我们邀请英国观众通过11部电影的放映、一部录像艺术和一个摄影展来了解变化中的中国。
电影部分我选了多部长短各异的纪录片,重点向英国观众推介的影片如朱春光的《爱上莎士比亚》,影片讲述了乡村学校里如何使用儒家背书的方法教授六岁儿童学习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故事,这是一部因连接了中英文化而广受关注的作品。另一部是李军虎的《父亲》,片子跟拍了一个农民工家庭供养大学生儿子的艰辛、期望,以及希望破灭后的迷惘和无奈。大学生的就业危机在中国和英国都普遍存在,而中英家庭截然不同的面对方式,令这部影片在吸引英国观众的同时也刻画了独特的中国父母对儿女的无私奉献。
旭华策展的艺术展部分展出了四位艺术家的摄影及录像作品。通过镜头呈现出生活在人口大国快速变革时代中的迷茫。重点作品来自中国最具知名度的新锐艺术家曹斐和英国年轻艺术家Adrian Fisk。 后者在旅行中国途中,一路邀请年轻人在纸上写下他们最直接的想法,并拍下了他们举着纸片无声说话的样子,组成了《我说中国》系列摄影作品。 首届中国视像艺术节在公众中收获了热烈的回响,过半活动的上座率超过70%。艺术节同样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BBC和其他主流媒体均进行了相关报道。我们被邀请至BBC国际频道的亚洲关注单元作客,我们的专访向全球过千万观众现场直播。很多观众不远千里从英国其他地区专程赶来。一位韩国观众的留言特别感人:“看了你们展出的作品才知道,原来我们大家如此相似。非常感谢你们的努力,期待你们以后的活动。”
首届活动的成功,特别是各主流媒体的报道大大地超出了旭华和我的意料。虽然我们没有得到任何资金的支持,我们仍然倍感鼓舞。第二届的中国视像艺术节是在各方朋友和观众地催促中筹办的。奥运会为2008年的北京和2012年的伦敦赢得了全世界的关注,而作为前后主办国,这两个城市和国家之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联结。继2011年探讨“转变与彷徨”后,第二届中国视像艺术节迎合伦敦奥运会的举办时机,选择以“奔跑中国”为主题。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一场体育赛事带来的效应,而它对中国社会和普通人生活的“余震”,是第二届中国视像艺术节邀请各方共同关注和讨论的议题。
成长
26天、17部电影的七场集中放映、两次音乐演出以及历时七天的展览,第二届中国视像艺术节在活动规模、票房成绩、媒体报道、现场服务和观众评价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逐步成长为一场真正的视觉盛宴。
第二届的影展分为 “八月北京”、“家园已逝”、“城里城外”和“不懈的纪录者——周浩” 四个播放单元,为英国观众带来了17部中国独立纪录影像作品。因为恰逢龙年,我们特别选于龙舟端午节的前夕——6月22日,以关注中国传统民间体育的《龙船》作为开幕影片,导演曹丹特意从法国赶赴现场,与观众一起看片并交流。《大学城野人》和《曾经的无产者》两部影片的导演王梆和郭小橹也在艺术节期间出席了导演见面会,与热情的影迷共聚一堂。为了鼓励并促进观众与主办方之间的交流,第二届中国视像艺术节特别设立了“最受观众欢迎”电影投票活动,并向每一位到场观众发放了选票表格,最终根据回收选票中所有电影的平均得分评出了“最受观众欢迎”的一、二、三等奖。
艺术展在无框画廊(Frameless Gallery)呈现了中央美术学院青年教师吴啸海专门为中国视像艺术节创作的《室内运动》个展。《室内运动》系列通过一个有趣的文字游戏研究展开,镜像日常环境中的各种“运动”和它们所产生的力量对生活文化的影响,并特意营造出一种电影蒙太奇的效果。吴啸海的作品曾在多个国家展出,他被法国政府收藏的动画作品《妈妈我病了》也在本次展览中亮相。展览在短短一周的时间内,吸引了超过500名参观者,并获得了BBC等媒体记者的高度好评。
第二届的中国视像艺术节因为有了两位新的中英市场推广团队成员,James Mudege和祝蕾的加入而在媒体报道和观众增长方面有了极大的改善。James 是在第一届中国视像艺术节上认识的朋友。他是英国非主流媒体电影www.beyoundhollywood.com和全球亚洲电影销售网Yes Asia的首席撰稿人,是英国最活跃的中日韩影片影评人。James参加了首届艺术节的所有放映活动,并撰写了影评,从而也和我们成了朋友。在第二届中国视像艺术节筹办期间,他知道我们缺乏专业的市场推广人员,便自告奋勇作为我们的英文媒体推广及撰稿人。祝蕾和我也是偶然相识,得知她原来是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市场推广专员并且也在做独立影展推广。她非常热心地提出愿意帮我们进行中文宣传。2012年中国视像艺术节共收获各大媒体的报道70篇,相对于2011年的 27篇,实现了惊人的增长。
除了中国视像艺术节本身,我们也取得了和英国本土的电影机构合作。在短短两年中,我们先后做了英国曼彻斯特Cornerhouse 影院的 “中国特写”(China Close Up),英国电影协会“未见的中国”(Unseen China)和伦敦著名艺术院线Curzon Soho影院的“纪录日——中国纪录片展映 ”。
第三届的中国视像艺术节获得了英国著名学府伦敦国王学院的参与。我们首次与该学院合作推出2013年第三届中国视像艺术节,将于5月至6月推出。
在英国做中国独立影像的传播仍然是一条漫漫长路,但我相信坚持就会有方向,有希望。我期待着将中国视像艺术节从英国推向整个欧洲乃至全球,以视像作品向全球观众展现一个中外主流媒体之外更真实而生动的中国。
中国视像艺术节是一个以在海外推广中国原创视觉艺术为主旨的影像节,强调中国独立制作的影像与当代艺术的跨界交流,从2011年起,每年一届征集纪录片、剧情片、短片、动画和艺术影像。在艺术节举行的两周时间中,导演和艺术家们通过多场不同类型的活动,用影像将中国现状与社会百态展现给海外观众。
中国视像艺术节的最初发起,只是两个中国女孩“用艺术与电影的独特角度讲述中国”的梦想。创办人之一谢晶晶有多年电影策划经验,策划过包括英国电影学会第一个中国独立纪录片教育活动。2009年,移民到英国的谢晶晶,遇到了旅居英国的艺术策展人旭华,并共同创办了中国视像艺术节。
两个女孩关于影像的激情与梦想,就这样如玫瑰一样,在英伦绽放。
缘起
2009年8月,虽然恋恋不舍,我还是离开了生活多年的广州来到伦敦。这个老牌金融文化之都,对于我这个学英美文学出身的人,有着更多经典文学的吸引。莎翁的环球剧场、众多文学巨匠埋神的诗人之角、几乎处处皆在的文学典故,在第一次来伦敦旅行的时候就令我恍如到了宗教信徒们的麦加般膜拜。就连总为人所诟病的阴冷气候,也带着狄更斯的冷峻与关怀。
到伦敦几个月后,虽然为了适应完全新的城市和生活而无暇搜集纪录片的行业信息,在每天行色匆匆中也已经感受到比国内浓厚太多的纪录片氛围。在英国,纪录片真正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虽然占的市场份额不大,就如日常生活用品,虽然不太起眼,但却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之前就知道英国的纪录片市场非常繁荣和健全。英国人收看电视都要收费,最主要的几个频道,BBC 1、2、3、4台和四频道Channel 4每周都会在黄金时段播出纪录片。而每个月在商业院线都有一两部纪录片商演,更可爱的是每周出版的文化报纸影评部分,纪录片的评论和剧情片是放在一起的,每周影评人们推荐的影片还经常是纪录片。
我一边感慨英国是纪录片人的天堂,另一边也不自觉地开始搜集和留意中国纪录片在伦敦的播放情况。商演不用提是没见过的,电视播放也只看到了BBC 4台最著名的国际纪录片栏目“故事村”放了和上海导演柯丁丁和郭静合拍的新作《上海三部曲》。这个片子还是方案的时候就听说过,是由“故事村”直接出资请两位导演拍的。我找了几个同好的英国朋友一起看,结果是看到“第一曲”的一半,直率的朋友们就开始自顾自地聊天了……当时就很遗憾,因为我也觉得《上海三部曲》实在不咋的,相比两位导演的成名作《马戏学校》相差太远了。为了维护咱中国纪录片的尊严,我请朋友们再次来我家看《马戏学校》。看完片子后,不出意料地,接下来就是朋友们激动地问我,你不是以前做电影节的吗,你为什么不在伦敦做一个播放这样影片的中国电影节呢?
到伦敦不久,经一个独立导演介绍认识了旅居英国多年的旭华。还记得第一次见面,她约了我在唐人街的餐厅吃饭,她迟到了(后来知道她不出意外都会迟到……),背着一个大大的黑色双肩包,扎着短马尾,要不是知道她是个资深艺术策展人,我会以为她是在校大学生。虽然她很忙,我们的第一次吃饭吃了很久,人生中的第一次“一见钟情”就这样发生了。她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对文化传播沟通、独立艺术和中国文化艺术的传播都有莫大的热情。她在英国学的是油画和纸品文物修复,曾一手修复英国国宝级浪漫主义画家特纳的作品。在英国几间最著名的博物馆和文化机构工作后,为了能独立地做文化项目,旭华成立了自己的艺术品收藏和文化推广公司——中国文化连线。当我和她聊起我对中国纪录片在英国影响的感想,她也支持我做自己的中国电影节。
虽然我的“纪录片热血”被激起,但之前在国内我就是做公众影展的,深知纪录片公众影展的资金来源不易。旭华很热忱地帮我探索各种资源,我们于是去了公众文化机构伦敦电影组织探路。在那里得知在伦敦大大小小的电影节有70多个,也有一些中国电影节,在了解之后,却发现很少有反映中国现实题材的作品。金融危机对英国的打击颇深,许多像伦敦电影组织这样的公众文化机构的资金都大大缩水,它们很难再支持一个中国的电影节。在一次和旭华的闲谈中,我们突然意识到我们各有优势,她是做艺术的,我是做电影的,而从纯艺术和电影的角度来展现中国现状却是一个没被发掘的领地。我们越谈越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因为伦敦的公众对艺术和电影都非常推崇,而一个类似双棱镜的,用两者互动的方式来展现当代中国的活动,或许能为我们吸引到挑剔的伦敦观众的目光。
尝试
从我和旭华有这个想法到终于推出第一届中国视像艺术节,用了差不多两年。首届中国视像艺术节于2011年6月30日至7月15日在伦敦举行。首届艺术节以“转变与彷徨”为主题,活动分布于市区的多处场地。艺术节恰值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前一天揭幕。我们邀请英国观众通过11部电影的放映、一部录像艺术和一个摄影展来了解变化中的中国。
电影部分我选了多部长短各异的纪录片,重点向英国观众推介的影片如朱春光的《爱上莎士比亚》,影片讲述了乡村学校里如何使用儒家背书的方法教授六岁儿童学习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故事,这是一部因连接了中英文化而广受关注的作品。另一部是李军虎的《父亲》,片子跟拍了一个农民工家庭供养大学生儿子的艰辛、期望,以及希望破灭后的迷惘和无奈。大学生的就业危机在中国和英国都普遍存在,而中英家庭截然不同的面对方式,令这部影片在吸引英国观众的同时也刻画了独特的中国父母对儿女的无私奉献。
旭华策展的艺术展部分展出了四位艺术家的摄影及录像作品。通过镜头呈现出生活在人口大国快速变革时代中的迷茫。重点作品来自中国最具知名度的新锐艺术家曹斐和英国年轻艺术家Adrian Fisk。 后者在旅行中国途中,一路邀请年轻人在纸上写下他们最直接的想法,并拍下了他们举着纸片无声说话的样子,组成了《我说中国》系列摄影作品。 首届中国视像艺术节在公众中收获了热烈的回响,过半活动的上座率超过70%。艺术节同样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BBC和其他主流媒体均进行了相关报道。我们被邀请至BBC国际频道的亚洲关注单元作客,我们的专访向全球过千万观众现场直播。很多观众不远千里从英国其他地区专程赶来。一位韩国观众的留言特别感人:“看了你们展出的作品才知道,原来我们大家如此相似。非常感谢你们的努力,期待你们以后的活动。”
首届活动的成功,特别是各主流媒体的报道大大地超出了旭华和我的意料。虽然我们没有得到任何资金的支持,我们仍然倍感鼓舞。第二届的中国视像艺术节是在各方朋友和观众地催促中筹办的。奥运会为2008年的北京和2012年的伦敦赢得了全世界的关注,而作为前后主办国,这两个城市和国家之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联结。继2011年探讨“转变与彷徨”后,第二届中国视像艺术节迎合伦敦奥运会的举办时机,选择以“奔跑中国”为主题。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一场体育赛事带来的效应,而它对中国社会和普通人生活的“余震”,是第二届中国视像艺术节邀请各方共同关注和讨论的议题。
成长
26天、17部电影的七场集中放映、两次音乐演出以及历时七天的展览,第二届中国视像艺术节在活动规模、票房成绩、媒体报道、现场服务和观众评价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逐步成长为一场真正的视觉盛宴。
第二届的影展分为 “八月北京”、“家园已逝”、“城里城外”和“不懈的纪录者——周浩” 四个播放单元,为英国观众带来了17部中国独立纪录影像作品。因为恰逢龙年,我们特别选于龙舟端午节的前夕——6月22日,以关注中国传统民间体育的《龙船》作为开幕影片,导演曹丹特意从法国赶赴现场,与观众一起看片并交流。《大学城野人》和《曾经的无产者》两部影片的导演王梆和郭小橹也在艺术节期间出席了导演见面会,与热情的影迷共聚一堂。为了鼓励并促进观众与主办方之间的交流,第二届中国视像艺术节特别设立了“最受观众欢迎”电影投票活动,并向每一位到场观众发放了选票表格,最终根据回收选票中所有电影的平均得分评出了“最受观众欢迎”的一、二、三等奖。
艺术展在无框画廊(Frameless Gallery)呈现了中央美术学院青年教师吴啸海专门为中国视像艺术节创作的《室内运动》个展。《室内运动》系列通过一个有趣的文字游戏研究展开,镜像日常环境中的各种“运动”和它们所产生的力量对生活文化的影响,并特意营造出一种电影蒙太奇的效果。吴啸海的作品曾在多个国家展出,他被法国政府收藏的动画作品《妈妈我病了》也在本次展览中亮相。展览在短短一周的时间内,吸引了超过500名参观者,并获得了BBC等媒体记者的高度好评。
第二届的中国视像艺术节因为有了两位新的中英市场推广团队成员,James Mudege和祝蕾的加入而在媒体报道和观众增长方面有了极大的改善。James 是在第一届中国视像艺术节上认识的朋友。他是英国非主流媒体电影www.beyoundhollywood.com和全球亚洲电影销售网Yes Asia的首席撰稿人,是英国最活跃的中日韩影片影评人。James参加了首届艺术节的所有放映活动,并撰写了影评,从而也和我们成了朋友。在第二届中国视像艺术节筹办期间,他知道我们缺乏专业的市场推广人员,便自告奋勇作为我们的英文媒体推广及撰稿人。祝蕾和我也是偶然相识,得知她原来是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市场推广专员并且也在做独立影展推广。她非常热心地提出愿意帮我们进行中文宣传。2012年中国视像艺术节共收获各大媒体的报道70篇,相对于2011年的 27篇,实现了惊人的增长。
除了中国视像艺术节本身,我们也取得了和英国本土的电影机构合作。在短短两年中,我们先后做了英国曼彻斯特Cornerhouse 影院的 “中国特写”(China Close Up),英国电影协会“未见的中国”(Unseen China)和伦敦著名艺术院线Curzon Soho影院的“纪录日——中国纪录片展映 ”。
第三届的中国视像艺术节获得了英国著名学府伦敦国王学院的参与。我们首次与该学院合作推出2013年第三届中国视像艺术节,将于5月至6月推出。
在英国做中国独立影像的传播仍然是一条漫漫长路,但我相信坚持就会有方向,有希望。我期待着将中国视像艺术节从英国推向整个欧洲乃至全球,以视像作品向全球观众展现一个中外主流媒体之外更真实而生动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