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正> 1.地下构筑物的地震灾害现代城市中心部分与笔者幼时居住过的街道大不相同,既没有电线杆子,也没有穿行于晒满衣物的居民房檐下和商业街的电车。这些生活气息很强的东西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1.地下构筑物的地震灾害现代城市中心部分与笔者幼时居住过的街道大不相同,既没有电线杆子,也没有穿行于晒满衣物的居民房檐下和商业街的电车。这些生活气息很强的东西不知是被弄到郊外去了,还是变成现代的地下埋设管道、地下街道和地下铁路等形式,从而使地下构筑物的变化不断增加。我们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研究对于维持城市机能很重要的这些结构的抗震性能,并从
其他文献
大震前绝大多数地震活动在震中区突然平静,而外围地震突然活跃。震中区的突然平静是一种共维现象,它表明震中区及其周围较大范围内其介质状态、运动状态、应力状态趋向于一致。与此同时更外围地区地震活动的突然加强表明共维区内应力水平很高,是一个不稳定的地区,其共维时段是一个不稳定的时段,它意味着地震随时有可能在这个共维区内发生。共维时空域表现两个层次的共维现象。第一个层次是大震前震中区及其附近较大范围内出现平
<正> 美国地质调查局全国减轻地震灾害计划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准确地鉴定、评估和准确地描述具有较高的或中等地震危险性的地区的地震灾害。美国地质调查局是负责这一目标的主
重正化群理论和分形几何学几乎是在同一时期分别由威尔森和曼德尔布罗特(Wilsonand Mandelbrot)创立的。两者的目的都是在变换观测尺度的基础上研究其不变的现象。所不同的是分形几何学以几何形状作为对象,而重正化群理论则以物理量作为重点。重正化群理论的实质是通过改变粗视化程度的重正化变换来定量地获得物理量的变化。比如,在某种尺度下所测定的物理量为 P,然后用比这个尺度大2倍的尺度进行重正化
一、前言在生命线地震防灾方面,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以原有系统遭受破坏的“预测→准备→对策”这一震后对策为中心的区域性宏观震灾的构思。从事生命线事业的人员,有必要充分考虑地区特点,将震后对策放在更积极的“战术”地位。道路、自来水、电力、煤气、电话等城市基础设施被称为生命线,这方面的问题成为生命线地震工程学是在1971年圣费尔南多地震之
本文介绍了苏联多年来对中亚地区地热场观测研究的情况,并根据这些资料数据分析了地热变化与地震孕育间关系的问题。文章指出,与地震构造活化有关的地热场参数随时间变化的特征确实存在。它具有前兆的性质并反映出孕震区活动断裂中介质微观与宏观裂隙结构的动办学特征。因此,在研究与查明地震前兆的综合预测工作中地热动态的研究是很有前途的。
始于1991年1月23日的西表岛震群,每天都伴有几次有感地震,并持续不断。2月13日,有感地震次数竟达43次。2月20日,身为重点领域“自然灾害”代表的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所长伯野元彦提出了组建调查团的申请,很快便由京都大学、东京大学和琉球大学三所大学组成了以安藤雅孝为代表的文部省突发性自然灾害调查研究组。担任地震观测工作的京都大学防灾研究所在与现场进行联络的同时,参考来自气象厅的
一、板内孕震系统自组织演化说把板内各个亚板块、块体和亚块体以网络形式镶嵌而成的中国大陆视为一个“地壳运动与孕震系统”(简称“孕震系统”)。印度洋、太平洋、菲律宾海等板块的夹持挤压是系统的输入。板内形变场、前兆场和地震场则是系统的输出(响应)。关联演化的“三场”是系统整体动态行为的体现。板块对系统的推挤速率,大地测量证实约为50—80毫米/年,较为稳定的可视为准线性输入 u(t),而系统内部三种场的
我国举世闻名的郯庐断裂带,古往今来都是地质找矿、地震测报等工作的重要研究对象。该断裂究竟有无新活动呢?笔者曾在该断裂中南段的东海、新沂、宿迁等县做过多年地质调研工作,积累了一些说明该段新构造活动迹象的资料。所谓新构造活动,一般泛指从新第三纪开始到现在的构造活动。就郯庐断裂带中南段而言,新构造活动迹象主要表现为断裂、地震、水系、沉积物、地貌要素等方面。下面就该带中南段新构造活动迹象作一简单的介绍。一
<正> 今天,我们对自然灾害已有相当多的了解,这使我们能够拟定有效的对策来减轻它们造成的破坏。然而,实际情况是,全世界的灾害数量正在增加,而它们对社会和经济的冲击则变得
<正> 科学家尚未建立用现代物理学和天体物理学观点解释我们的行星及其内部动力学的地球新理论。一切最强烈的和破坏性的地震总是与山区有关。在山和山附近,尤其是在滨海山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