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儿童时候培养的习惯是坚不可摧的,“依托‘微目标’培养农村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是一个很好的实践尝试,先从一个很小的目标、小的行为开始,提高习惯养成的可操作性。
关键词:微目标、留守儿童、良好习惯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现实背景: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里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我国教育专家孙云晓说过:“儿童时候培养的习惯是坚不可摧的”。心理学家说:人类有95%的行为是在无意识中进行的,而大部分的无意识行為都是通过习惯产生的。
留守儿童们亲情饥渴,在心理健康 、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上、生活上缺乏父母的有效教育、监管,形成了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如学习上:不完成作业、逃学、对学习没有兴趣、做作业拖拉 、书写不认真、不能自觉的阅读课外书…… 做人方面:与人交往自私、任性、嘲笑别人、不懂得感恩、不懂礼貌、怕吃苦、不承担责任…… 做事方面:集体的事情推诿、偷奸耍滑、学习用品不整洁、看到垃圾不主动捡拾、对不文明行为视而不见……
“留守儿童”在生活上、学习上的不良习惯成为学校急需解决的棘手问题,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抓起,不仅要让他们“知”而且还要让他们主动“行”,要“知行合一”,真正的将好的行为习惯落到实处。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它需要一个月、半年或者一年的坚持不断地执行下去才能形成,但是这么长的时间的坚持,成人都很难坚持下去,更何况是自觉性较差的留守儿童,所以,“依托‘微目标’培养农村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是一个很好的实践尝试。先从一个很小的目标、小的行为开始,提高习惯养成的可操作性。如每天坚持读5分钟阅读,每天把红领巾叠得整整齐齐再戴,坚持上课认真听讲20分钟等等。每天一个很容易做到的动作目标,对学生来说不是难事。通过有效的监督、评价,培养出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并不断追求自己前进的目标,真正成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
二、实践依据
1、依据《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按照“低起点--微目标--微步骤--分阶段--分层次”的原则,“认识--行为--习惯”是如何转化:即把教师传递的行为规范的信息内化成学生的行为信念和行为实践,又将学生的行为信念和实践外化成为具体的行为习惯。要实现这些行为的内化和外化,需促发学生的切身体验。长期的实践会让学生获得了切身体验的东西,然后入脑入心,珍藏久远,形成习惯,促成孩子人生的成长与发展。
2、浙江大学胡海岚教授有关“胜利者效应”中指出小成功有助于大成功,即“成功才是成功之母”。我们认为“微目标”的达成有助于长远目标的达成,“微习惯”的养成会促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利用“微目标”、“微步骤”一小步一小步地培养学生的一个个“微习惯”,再将各个“微习惯”串起来,形成“大习惯”。在学生形成习惯的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设计出具体的、可以量化的、学生可及的、有回报感的、有时间限制的“微目标”,分阶段、分层次的做好记录,及时反馈、及时改进,做好评价,让学生真真切切的体验到习惯带来的好处,增加学生的信心,从而更有动力去达到更长远的目标,这样良性循环下去,良好的行为习惯自然而然的会坚持下去,从而促发学生更好的成长。
三、实施策略:
1、 家校合力 ,助推习惯养成。
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弱势群体在“生活缺人照应、行为缺人管教、学习缺人辅导”,只要父、母中的任一人陪伴在孩子身边都可解决,所以首先做家长的思想工作,建议留守儿童的父母至少留一人在孩子身边;其次,通过召开关于家庭教育的专题讲座,或者通过微信群,定期发给家长们关于教育的文章,提高家长们的教育理念;关于孩子们在家的生活习惯和有的行为习惯的评价,需要家长和学校配合,共同完成。
2、 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影响。
(1)充分利用校园资源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宣传。利用校园的电子屏幕、黑板报、宣传栏、班会、班队活动,校园广播等进行良好行为的传播宣扬,使学生一进校园就处于正能量之中,获得正确的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行为导向。
(2)教师、家长做表率。教师要身体力行,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做好学生的榜样。利用家长会和微信群宣传良好习惯的重要性,要求家长要率先垂范,做好带头作用。
(3)将培养和践行相互融合。通过手抄报、比赛、班队会等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发现自己与他人的差别,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内化自己良好行为习惯。
3、在制定“微目标”时要体现“微”这个特点。
要让学生感觉到很容易实现而愿意去做。学生因为“微”而愿意“开始”,因为“已经开始”带来的心理影响会让感知难度明显降低,学生才有信心进行下一步。
4、杜绝“三分钟热度”的出现。
在习惯培养的过程中,最难的就是不能坚持下去,不是一次两次或一天两天就可达标,这个过程必须是不断反复、循序渐进,十分漫长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们采取有效途径,把监督学生形成良好习惯的这个过程坚持下去。
5、将“微目标促习惯”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
不同学科培育的良好习惯,各有侧重又互为补充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如体育课中的跑步,锻炼了身体,增强了意志。意志力提高了,对其他习惯的养成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6、利用课堂检验良好的学习习惯。
以学校教研活动为载体,教师们在公开课中把“发现孩子们良好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作为一个重要关注点,同时发现好习惯继续保持,发现共同的不良习惯作为下一步研究的计划。
参考文献
1.[美]斯蒂芬.盖斯 《微习惯,简单到不可能失败的自我管理法则》 翻译:桂君 江西人民出版社
2.[日]古川武士 《坚持,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 翻译:陈美瑛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3.刘惊铎、刘慧 《新德育体系:回归生活世界促发道德体验》 《中国教育报》
4.婧宜《脑科学研究:挫折引领成功?‘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外滩教育》
(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专项课题,“依托‘微目标’培养农村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TJZX-19024)
关键词:微目标、留守儿童、良好习惯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现实背景: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里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我国教育专家孙云晓说过:“儿童时候培养的习惯是坚不可摧的”。心理学家说:人类有95%的行为是在无意识中进行的,而大部分的无意识行為都是通过习惯产生的。
留守儿童们亲情饥渴,在心理健康 、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上、生活上缺乏父母的有效教育、监管,形成了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如学习上:不完成作业、逃学、对学习没有兴趣、做作业拖拉 、书写不认真、不能自觉的阅读课外书…… 做人方面:与人交往自私、任性、嘲笑别人、不懂得感恩、不懂礼貌、怕吃苦、不承担责任…… 做事方面:集体的事情推诿、偷奸耍滑、学习用品不整洁、看到垃圾不主动捡拾、对不文明行为视而不见……
“留守儿童”在生活上、学习上的不良习惯成为学校急需解决的棘手问题,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抓起,不仅要让他们“知”而且还要让他们主动“行”,要“知行合一”,真正的将好的行为习惯落到实处。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它需要一个月、半年或者一年的坚持不断地执行下去才能形成,但是这么长的时间的坚持,成人都很难坚持下去,更何况是自觉性较差的留守儿童,所以,“依托‘微目标’培养农村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是一个很好的实践尝试。先从一个很小的目标、小的行为开始,提高习惯养成的可操作性。如每天坚持读5分钟阅读,每天把红领巾叠得整整齐齐再戴,坚持上课认真听讲20分钟等等。每天一个很容易做到的动作目标,对学生来说不是难事。通过有效的监督、评价,培养出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并不断追求自己前进的目标,真正成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
二、实践依据
1、依据《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按照“低起点--微目标--微步骤--分阶段--分层次”的原则,“认识--行为--习惯”是如何转化:即把教师传递的行为规范的信息内化成学生的行为信念和行为实践,又将学生的行为信念和实践外化成为具体的行为习惯。要实现这些行为的内化和外化,需促发学生的切身体验。长期的实践会让学生获得了切身体验的东西,然后入脑入心,珍藏久远,形成习惯,促成孩子人生的成长与发展。
2、浙江大学胡海岚教授有关“胜利者效应”中指出小成功有助于大成功,即“成功才是成功之母”。我们认为“微目标”的达成有助于长远目标的达成,“微习惯”的养成会促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利用“微目标”、“微步骤”一小步一小步地培养学生的一个个“微习惯”,再将各个“微习惯”串起来,形成“大习惯”。在学生形成习惯的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设计出具体的、可以量化的、学生可及的、有回报感的、有时间限制的“微目标”,分阶段、分层次的做好记录,及时反馈、及时改进,做好评价,让学生真真切切的体验到习惯带来的好处,增加学生的信心,从而更有动力去达到更长远的目标,这样良性循环下去,良好的行为习惯自然而然的会坚持下去,从而促发学生更好的成长。
三、实施策略:
1、 家校合力 ,助推习惯养成。
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弱势群体在“生活缺人照应、行为缺人管教、学习缺人辅导”,只要父、母中的任一人陪伴在孩子身边都可解决,所以首先做家长的思想工作,建议留守儿童的父母至少留一人在孩子身边;其次,通过召开关于家庭教育的专题讲座,或者通过微信群,定期发给家长们关于教育的文章,提高家长们的教育理念;关于孩子们在家的生活习惯和有的行为习惯的评价,需要家长和学校配合,共同完成。
2、 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影响。
(1)充分利用校园资源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宣传。利用校园的电子屏幕、黑板报、宣传栏、班会、班队活动,校园广播等进行良好行为的传播宣扬,使学生一进校园就处于正能量之中,获得正确的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行为导向。
(2)教师、家长做表率。教师要身体力行,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做好学生的榜样。利用家长会和微信群宣传良好习惯的重要性,要求家长要率先垂范,做好带头作用。
(3)将培养和践行相互融合。通过手抄报、比赛、班队会等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发现自己与他人的差别,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内化自己良好行为习惯。
3、在制定“微目标”时要体现“微”这个特点。
要让学生感觉到很容易实现而愿意去做。学生因为“微”而愿意“开始”,因为“已经开始”带来的心理影响会让感知难度明显降低,学生才有信心进行下一步。
4、杜绝“三分钟热度”的出现。
在习惯培养的过程中,最难的就是不能坚持下去,不是一次两次或一天两天就可达标,这个过程必须是不断反复、循序渐进,十分漫长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们采取有效途径,把监督学生形成良好习惯的这个过程坚持下去。
5、将“微目标促习惯”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
不同学科培育的良好习惯,各有侧重又互为补充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如体育课中的跑步,锻炼了身体,增强了意志。意志力提高了,对其他习惯的养成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6、利用课堂检验良好的学习习惯。
以学校教研活动为载体,教师们在公开课中把“发现孩子们良好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作为一个重要关注点,同时发现好习惯继续保持,发现共同的不良习惯作为下一步研究的计划。
参考文献
1.[美]斯蒂芬.盖斯 《微习惯,简单到不可能失败的自我管理法则》 翻译:桂君 江西人民出版社
2.[日]古川武士 《坚持,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 翻译:陈美瑛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3.刘惊铎、刘慧 《新德育体系:回归生活世界促发道德体验》 《中国教育报》
4.婧宜《脑科学研究:挫折引领成功?‘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外滩教育》
(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专项课题,“依托‘微目标’培养农村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TJZX-19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