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怎样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主动积极地思维呢?笔者认为,不妨在阅读教学中采用“比较式阅读”的方式,通过对文本中的一个词、一句话、一段话,甚至是不同文本的语言,采用增删或者替换等方式,揣摩作者的遣词用意,体验蕴含在其中的情感,在反复触摸语言的过程中提升对语言文字的鉴赏力。
一、“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增减替换揣摩遣词用意
古人宋玉曾用“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来形容美女身量的恰到好处,而这句话用在文字的表达中,同样恰如其分。在品味这类语言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有意识地增删或者替换词语,比较在表达方式和表达效果上的异同,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船长》一文中有一段简短而有力的对话,怎样让学生感受简短有力的语言魅力?笔者修改了文章的这段对话,先把原句改得更具体,让学生们进行比较阅读。
通过这样的比较阅读,学生一下子就发现,如果语言具体了,就无法体现当时情况的紧急;如果对话过于简洁,几句话并在一起问,则会显示出人物的慌张。原文中简短而有力的对话才能更好地凸显人物临危不乱、沉着镇定的品质。这一比较阅读不仅让船长的高大形象走进了学生的心中,还让学生习得了如何通过对话渲染气氛、凸显人物的方法。
此外,替换也是一种常用的比较方法,我们的课堂中也可时常运用。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荷花》一文中“冒”字和“长、钻、伸”等字的替换;古诗《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和其他字的替换比较……在比较中,学生体会到了作者遣词造句之精妙。一个字,一个词,瞬间让事物有了生命,让人物有了个性,从而更好地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
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中求异体验言语魅力
在语文教学中,比较式阅读不失为一种拓宽学生思路、激发学习兴趣的好方法。把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本内容加以对比,有分析地进行阅读,通过比较,找出并理解文本在内容或形式上的异同之处,从而体验蕴含在其中的情感,习得文字的表达之妙。
(一)通过比较,触摸文字的温度
中国的语言文字是有生命、有温度的。触摸着文字,我们可以感知作者跌宕起伏的感情。如何让学生感悟到文字的灵动和温度,课堂上不妨让学生比较着来阅读。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卢沟桥的烽火》一课,同样是写战争失败,作者运用的语言却截然不同,写我军是“众寡悬殊、暂时退守……”而描写日寇则是“人头滚落、尸横桥头、鬼哭狼嚎、抱头鼠窜……”通过放手让学生比较着阅读,学生体会到对我军的描写作者都用了褒义词,含有对守军英勇品质的赞扬,而对日寇则都用了贬义词,把对日寇的愤怒之情刻画得入木三分。通过这样的学习,再来分析“文字是有温度”的,学生一下就明白了,文字的背后是情感,文章不光是用文字累积的,更多的是用情感在谱写。
(二)通过比较,感受文字的精准
语言文字是奇妙的。如何运用这奇妙的文字,教材发挥了很好的范本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这个“例子”,发掘文本中蕴含的语言文字奇妙之处,让学生习得并掌握。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半截蜡烛》一文中,同样是为了掩盖蜡烛中的秘密,伯诺德一家三口都想了办法,文中有对母子三人的语言描写,三句话目的相同,却反映了三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伯诺德夫人的一句“瞧,这灯亮些”极富有生活气息,符合人物的年龄特点;大儿子杰克的一句“天真冷。先生们,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个火吧”,让人感到这是一个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造就的冷静、睿智的少年;而小女儿杰奎琳说了一句:“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也只有这个年龄的孩子,能够娇声说出这么一句让人心生爱怜的话。通过比较学生不难发现,尽管三处语句类似,但塑造的形象不同,所以人物说话的语气就不同。这时候再让学生明白,在描写人物语言时要让人物说符合自己年龄、气质、生活经历的话就容易多了。
三、“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拓展比较提高鉴赏能力
阅读能力的提高,仅靠短短的课堂40分钟是很难一蹴而就的。因此,我们有必要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提高阅读能力。在拓展阅读时,同样可以采用比较式阅读,让学生比较阅读不同的作家作品,或题目相同但形式、内容不同的文章。在对比阅读中,学生既能了解文章的写法有哪些异同,又理解了对于同一件事可从不同的角度来写的道理。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在课后的拓展学习中,笔者推荐学生阅读《武夷山人物画》,让学生去比较阅读,感受章武笔下另外两个小人物形象——“撑排人”和“导游女”,与教材中的“扫路人”进行对比,学生不难发现,都是小人物,却都有着大精神。作者在刻画人物时,突出了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等,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在《说“比”》一文中提到:“比较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师若采用比较教学法,可以让学生积累得更多些,更快些,归纳得更准确些,更深入些。”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妨也让学生比较着来学,在比较中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的欲望,提高探究的能力。要让学生更好地进行比较阅读,关键还在于教师要研读文本,只有读透文本,读出新意,才能选好比较点,从而设计富有新意的比较学习内容,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堂上学得兴致勃勃,习得语言之魅力。
(江苏省张家港市泗港小学 215600)
一、“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增减替换揣摩遣词用意
古人宋玉曾用“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来形容美女身量的恰到好处,而这句话用在文字的表达中,同样恰如其分。在品味这类语言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有意识地增删或者替换词语,比较在表达方式和表达效果上的异同,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船长》一文中有一段简短而有力的对话,怎样让学生感受简短有力的语言魅力?笔者修改了文章的这段对话,先把原句改得更具体,让学生们进行比较阅读。
通过这样的比较阅读,学生一下子就发现,如果语言具体了,就无法体现当时情况的紧急;如果对话过于简洁,几句话并在一起问,则会显示出人物的慌张。原文中简短而有力的对话才能更好地凸显人物临危不乱、沉着镇定的品质。这一比较阅读不仅让船长的高大形象走进了学生的心中,还让学生习得了如何通过对话渲染气氛、凸显人物的方法。
此外,替换也是一种常用的比较方法,我们的课堂中也可时常运用。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荷花》一文中“冒”字和“长、钻、伸”等字的替换;古诗《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和其他字的替换比较……在比较中,学生体会到了作者遣词造句之精妙。一个字,一个词,瞬间让事物有了生命,让人物有了个性,从而更好地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
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中求异体验言语魅力
在语文教学中,比较式阅读不失为一种拓宽学生思路、激发学习兴趣的好方法。把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本内容加以对比,有分析地进行阅读,通过比较,找出并理解文本在内容或形式上的异同之处,从而体验蕴含在其中的情感,习得文字的表达之妙。
(一)通过比较,触摸文字的温度
中国的语言文字是有生命、有温度的。触摸着文字,我们可以感知作者跌宕起伏的感情。如何让学生感悟到文字的灵动和温度,课堂上不妨让学生比较着来阅读。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卢沟桥的烽火》一课,同样是写战争失败,作者运用的语言却截然不同,写我军是“众寡悬殊、暂时退守……”而描写日寇则是“人头滚落、尸横桥头、鬼哭狼嚎、抱头鼠窜……”通过放手让学生比较着阅读,学生体会到对我军的描写作者都用了褒义词,含有对守军英勇品质的赞扬,而对日寇则都用了贬义词,把对日寇的愤怒之情刻画得入木三分。通过这样的学习,再来分析“文字是有温度”的,学生一下就明白了,文字的背后是情感,文章不光是用文字累积的,更多的是用情感在谱写。
(二)通过比较,感受文字的精准
语言文字是奇妙的。如何运用这奇妙的文字,教材发挥了很好的范本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这个“例子”,发掘文本中蕴含的语言文字奇妙之处,让学生习得并掌握。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半截蜡烛》一文中,同样是为了掩盖蜡烛中的秘密,伯诺德一家三口都想了办法,文中有对母子三人的语言描写,三句话目的相同,却反映了三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伯诺德夫人的一句“瞧,这灯亮些”极富有生活气息,符合人物的年龄特点;大儿子杰克的一句“天真冷。先生们,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个火吧”,让人感到这是一个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造就的冷静、睿智的少年;而小女儿杰奎琳说了一句:“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也只有这个年龄的孩子,能够娇声说出这么一句让人心生爱怜的话。通过比较学生不难发现,尽管三处语句类似,但塑造的形象不同,所以人物说话的语气就不同。这时候再让学生明白,在描写人物语言时要让人物说符合自己年龄、气质、生活经历的话就容易多了。
三、“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拓展比较提高鉴赏能力
阅读能力的提高,仅靠短短的课堂40分钟是很难一蹴而就的。因此,我们有必要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提高阅读能力。在拓展阅读时,同样可以采用比较式阅读,让学生比较阅读不同的作家作品,或题目相同但形式、内容不同的文章。在对比阅读中,学生既能了解文章的写法有哪些异同,又理解了对于同一件事可从不同的角度来写的道理。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在课后的拓展学习中,笔者推荐学生阅读《武夷山人物画》,让学生去比较阅读,感受章武笔下另外两个小人物形象——“撑排人”和“导游女”,与教材中的“扫路人”进行对比,学生不难发现,都是小人物,却都有着大精神。作者在刻画人物时,突出了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等,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在《说“比”》一文中提到:“比较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师若采用比较教学法,可以让学生积累得更多些,更快些,归纳得更准确些,更深入些。”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妨也让学生比较着来学,在比较中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的欲望,提高探究的能力。要让学生更好地进行比较阅读,关键还在于教师要研读文本,只有读透文本,读出新意,才能选好比较点,从而设计富有新意的比较学习内容,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堂上学得兴致勃勃,习得语言之魅力。
(江苏省张家港市泗港小学 21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