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强调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开展以师生互动为主的问题式教学。在地理课堂中,问题设计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和主动性,知识的有效落实和巩固性。问题式教学就是要求老师要做好充分准备巧设问题,层层推进,引发学生思维碰撞和提升,通过解决问题来掌握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地理课堂;问题式;情境;有效
1.研究背景
爱因斯坦强调:“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解答更为重要,解答可能仅仅是数学或实验技能问题,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则要求有创造性的想象。”过去我们往往根据书本直接提出问题,平铺直述,缺乏情境营造,大大打击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问题式教学强调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更好的解决问题。什么是问题式教学呢?问题式教学(Problem —Based Learing,简称PBL),就是把教材中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寻求、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而又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合作找出隐藏在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转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2.实施过程和方法
问题式教学的关键当然是关于问题的设置。怎样设置问题,才能让学生既有回答的激情又不会让知识的学习流于表面,以《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为例》,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2.1 创设情境,激发质疑
实践证明,把问题放到特殊的情境中,学生的疑问、思维更容易被激发,更能够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节课中,我选择了一段“实拍泥石流现场”的视频作为新课的导入。学生在看的过程中就提出了疑问:这是我国的哪里?为什么会暴发泥石流?通过观看视频,引出了本节课的课题《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学生的疑问被调动,思维被激发,有疑问才能有探究问题的兴趣,有了兴趣,就会有积极主动性,主动探究才能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2.2 提出质疑,层层推进
本节课的内容比较多,从书本49~ 56页,除正文外,还穿插了六个阅读和三个活动,如果按传统方式讲下来,要两节课的时间。为了提高效率,我对教材内容做了一些整合,在PPT上给了学生一则关于泥石流发生的材料,材料的下方配上我国地震带的分布、我国泥石流和滑坡分布图,根据以上内容设置了三个问题,具体如下:
①我国地震、泥石流、滑坡主要分布在哪里?
②我国地震、泥石流、滑坡的成因有什么区别?
③从成因和空间分布上看,我国地震、泥石流和滑坡有什么内在的关联性?
通过问题和表格,完成了本节课重点内容,培养了学生的地理空间能力,快速的完成了本节课主要内容的归纳和落实。
学生通过表格填写和图形会发现我国的地震、泥石流和滑坡在空间上一定的重叠区域,为什么会重叠?巧合还是宿命?这个时候教师进一步的追问:
我国地质灾害在成因上有什么关联性?
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具有一定的梯度,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我把班级同学以4个人为单位分成小组,对已经生成的定向问题,进行自主合作探究,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然后小组成员在班上进行及时问题反馈,教师本人再配上PPT制作进行图文讲解。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也得到了扩展,两节课的内容通过巧设问题在一节课中得到解决,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2.3 适当扩展,升华知识
在书本55页有一个关于“泥石流王国里的绿色耕耘”阅读,通过阅读提出了本节课的第四个问题:是否地质灾害带来的都是破坏?以泥石流为例说明。
学生通过阅读和课外知识发现,地质灾害在带来危害的同时,也有着它“闪光”的一面。这不仅扩展了知识面,也教会了学生用辩证的思维看待问题,升华了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能辩证的看待地理问题,由此获得心理上的成长。
3.问题式教学的成效
“问题式教学法”的关键是师生互动,教师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且是学生的伙伴和真诚的朋友。“问题式教学法”是一种生动的教学情境,一种平等的对话情境,这种状态情境下的课堂教学,学生收获颇多。
3.1问题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例如这节课的导入《实拍泥石流现场》,滚滚而下的泥石流给了学生丰富的情境,学生通过某些情境产生了疑問,又在疑问的激发下去探究课本的知识,不仅主动掌握了课本的知识,也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解决了一些问题。
3.2问题式教学营造了一种师生平等的教学环境。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满堂讲,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疲于思考。怎么样才能避免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又觉得无趣的现象呢?我觉得应该要面向所有的学生提出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平等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被激发,才能更加积极主动的去解决问题,掌握知识,增强自信。本节课设置的四个问题层次分明,难易适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乐意参与其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掌握了知。教师轻松教学,学生也通过解决问题建立了自信和成就感,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3.3 问题式教学有助于增进师生的感情
问和答是师生在特定的环境下的语言交流,教师只有面向学生才能掌握他们学的程度和心态。对于答对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答不对的学生也要给以鼓励,投之以信赖的目光,使他们不会失去自信心进而来继续完成下面的学习活动。
4.问题式教学的反思
4.1 问题式教学对老师的专业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采用问题式教学,要求老师不仅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以应付课堂上随时可能出现的突发性疑问,还要求老师要有比较全面的其他知识。比如学生在上完本节课课本知识后,可能会问:泥石流、地震发生前有没有什么预兆?怎么逃生?这个时候老师如果没有加强专业素养和课外知识的积累,可能就会对学生的问题束手无策,这会打击同学们的积极性,也影响了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性。此外,问题式教学也对老师在课堂上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4.2 注意创设问题的难易程度,一定要切合学生实际。
问题太容易,要求过低,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而问题太难,学生无法解答,反而容易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学生就会失去兴趣和信心。因此,问题的设置要适度,只有适度或者真正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学生才会通过努力获得成功,从而产生自豪感,促进能力的提高,增强信心,并产生快乐。
5.总 结
总而言之,“问题式教学法”的关键是师生互动,教师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且是学生的伙伴和真诚的朋友。问题式教学也是打破常规,引导学生思考的一种途径,是一种平等的对话情境,这种状态情境下的课堂教学,学生不仅学习到知识,扩展了思维和眼界,同时也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沃而什,《优质提问教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2] 麦克唐纳,《如何打造高效能课堂》[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
[3] 胡庆芳等编著,《有效课堂提问的22条策略》[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4] 朱翔,刘新民等编著,《自然灾害与防治》[M],湖南教育出版社,2012
关键词:地理课堂;问题式;情境;有效
1.研究背景
爱因斯坦强调:“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解答更为重要,解答可能仅仅是数学或实验技能问题,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则要求有创造性的想象。”过去我们往往根据书本直接提出问题,平铺直述,缺乏情境营造,大大打击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问题式教学强调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更好的解决问题。什么是问题式教学呢?问题式教学(Problem —Based Learing,简称PBL),就是把教材中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寻求、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而又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合作找出隐藏在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转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2.实施过程和方法
问题式教学的关键当然是关于问题的设置。怎样设置问题,才能让学生既有回答的激情又不会让知识的学习流于表面,以《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为例》,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2.1 创设情境,激发质疑
实践证明,把问题放到特殊的情境中,学生的疑问、思维更容易被激发,更能够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节课中,我选择了一段“实拍泥石流现场”的视频作为新课的导入。学生在看的过程中就提出了疑问:这是我国的哪里?为什么会暴发泥石流?通过观看视频,引出了本节课的课题《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学生的疑问被调动,思维被激发,有疑问才能有探究问题的兴趣,有了兴趣,就会有积极主动性,主动探究才能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2.2 提出质疑,层层推进
本节课的内容比较多,从书本49~ 56页,除正文外,还穿插了六个阅读和三个活动,如果按传统方式讲下来,要两节课的时间。为了提高效率,我对教材内容做了一些整合,在PPT上给了学生一则关于泥石流发生的材料,材料的下方配上我国地震带的分布、我国泥石流和滑坡分布图,根据以上内容设置了三个问题,具体如下:
①我国地震、泥石流、滑坡主要分布在哪里?
②我国地震、泥石流、滑坡的成因有什么区别?
③从成因和空间分布上看,我国地震、泥石流和滑坡有什么内在的关联性?
通过问题和表格,完成了本节课重点内容,培养了学生的地理空间能力,快速的完成了本节课主要内容的归纳和落实。
学生通过表格填写和图形会发现我国的地震、泥石流和滑坡在空间上一定的重叠区域,为什么会重叠?巧合还是宿命?这个时候教师进一步的追问:
我国地质灾害在成因上有什么关联性?
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具有一定的梯度,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我把班级同学以4个人为单位分成小组,对已经生成的定向问题,进行自主合作探究,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然后小组成员在班上进行及时问题反馈,教师本人再配上PPT制作进行图文讲解。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也得到了扩展,两节课的内容通过巧设问题在一节课中得到解决,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2.3 适当扩展,升华知识
在书本55页有一个关于“泥石流王国里的绿色耕耘”阅读,通过阅读提出了本节课的第四个问题:是否地质灾害带来的都是破坏?以泥石流为例说明。
学生通过阅读和课外知识发现,地质灾害在带来危害的同时,也有着它“闪光”的一面。这不仅扩展了知识面,也教会了学生用辩证的思维看待问题,升华了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能辩证的看待地理问题,由此获得心理上的成长。
3.问题式教学的成效
“问题式教学法”的关键是师生互动,教师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且是学生的伙伴和真诚的朋友。“问题式教学法”是一种生动的教学情境,一种平等的对话情境,这种状态情境下的课堂教学,学生收获颇多。
3.1问题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例如这节课的导入《实拍泥石流现场》,滚滚而下的泥石流给了学生丰富的情境,学生通过某些情境产生了疑問,又在疑问的激发下去探究课本的知识,不仅主动掌握了课本的知识,也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解决了一些问题。
3.2问题式教学营造了一种师生平等的教学环境。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满堂讲,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疲于思考。怎么样才能避免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又觉得无趣的现象呢?我觉得应该要面向所有的学生提出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平等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被激发,才能更加积极主动的去解决问题,掌握知识,增强自信。本节课设置的四个问题层次分明,难易适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乐意参与其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掌握了知。教师轻松教学,学生也通过解决问题建立了自信和成就感,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3.3 问题式教学有助于增进师生的感情
问和答是师生在特定的环境下的语言交流,教师只有面向学生才能掌握他们学的程度和心态。对于答对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答不对的学生也要给以鼓励,投之以信赖的目光,使他们不会失去自信心进而来继续完成下面的学习活动。
4.问题式教学的反思
4.1 问题式教学对老师的专业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采用问题式教学,要求老师不仅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以应付课堂上随时可能出现的突发性疑问,还要求老师要有比较全面的其他知识。比如学生在上完本节课课本知识后,可能会问:泥石流、地震发生前有没有什么预兆?怎么逃生?这个时候老师如果没有加强专业素养和课外知识的积累,可能就会对学生的问题束手无策,这会打击同学们的积极性,也影响了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性。此外,问题式教学也对老师在课堂上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4.2 注意创设问题的难易程度,一定要切合学生实际。
问题太容易,要求过低,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而问题太难,学生无法解答,反而容易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学生就会失去兴趣和信心。因此,问题的设置要适度,只有适度或者真正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学生才会通过努力获得成功,从而产生自豪感,促进能力的提高,增强信心,并产生快乐。
5.总 结
总而言之,“问题式教学法”的关键是师生互动,教师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且是学生的伙伴和真诚的朋友。问题式教学也是打破常规,引导学生思考的一种途径,是一种平等的对话情境,这种状态情境下的课堂教学,学生不仅学习到知识,扩展了思维和眼界,同时也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沃而什,《优质提问教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2] 麦克唐纳,《如何打造高效能课堂》[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
[3] 胡庆芳等编著,《有效课堂提问的22条策略》[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4] 朱翔,刘新民等编著,《自然灾害与防治》[M],湖南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