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的方法

来源 :语数外学习·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yl1s1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一味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思想性,从而使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文学作品一度悄然淡出语文教学的范畴,即便有,也常常局限于对字、词 、句等知识点的繁复肢解,将文学作品当成一般文章来分析和理解,纯技术性、操作性充斥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忽视了语文课在陶冶情操、激发灵感方面的作用,使语文课失去了其独特的魅力。
  然而,文学教育始终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能极大程度地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使读者从多方面获益。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文学作品的教学,不仅能使当前语文教学走出沉闷、尴尬的境地,而且能对学生的素质培养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针对这样的现状,本文以古诗文为载体,来谈谈如何通过诗歌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中国的古诗词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它以深刻的思想内涵、高超的艺术手法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学士。我们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古诗词,就会发现它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我们引导学生鉴赏古诗词,就是要引导学生体验和认识古诗词的美,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受到教育,培养其审美情趣,提高其审美能力。
  一、赏画吟诗,感受形象美
  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形象性,对于任何艺术作品的欣赏,都是从感知形象开始的,古诗词也是如此。这种对形象的感知是艺术认识的初步形式,是感性的。要对古诗词进行赏析,首先要把握住它所描绘的艺术形象。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首联写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颔联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景物清幽明净。颈联写听到竹林喧哗,看到莲叶纷披,引出浣女、渔舟。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清幽、明净、恬美的雨后傍晚秋景图。在赏析时,我们可引导学生在诗情画意中徜徉,去领略画面带给我们的审美享受,藉此,再去领会诗人于诗中寄托的高洁情怀和对安闲纯朴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二、美读诗歌,体会音韵美
  古诗词同音乐、舞蹈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蕴含着极其浓郁的音韵之美。《毛诗序》里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段话阐明了诗歌抒情言志的特征以及诗歌与音乐、舞蹈的关系。古诗词的音韵美,主要体现在韵律、节奏上。教师在教学时要尽力寻找最能打动学生的美的闪光点,用反复吟诵的方式,激荡学生的心灵。像《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开头能让人感知雎鸠鸟成双和鸣、相依相偎,同时也能让我们产生无限美好的联想。《诗经》中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再如《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先不消多说,只要慢慢吟诵,一种苍茫、凄清的氛围和色调便在脑海中浮现出来。
  三、合理联想,体悟意境美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只有融入感情,才有生命;感情只有景物附丽,才有依托。正如朱光潜所说:“情景相生而且契合无间,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称情,这便是诗的境界。”在教学诗词时,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捕捉意象,体会意境,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到诗人所创造的那个无限丰富和广阔的艺术空间,聆听诗人对自然、社会、生命的真切诉说,体悟诗人最丰富、最真实、最细腻的情感,才能享受最具人文关怀、人文精神的美趣。例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去年今日、今年今日,两相比较,桃花依旧,人面难寻,物是人非。短短四句,把读者带入无限凄美的意境之中。再如戴叔伦的《三闾庙》:“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屈原的怨恨有多深呢?诗歌没有明说,只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特定的图景,引导我们去思考。日暮秋风吹落无边枫叶的萧瑟之景,把我们带入特定的情境,让人更觉屈子的幽怨不尽、伤情无限。所以,用心体味诗歌的意境美,从深远的意境中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也是我们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
  当然,以上所谈并不是各自独立的、泾渭分明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美的具体性和美感的情感性,决定了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的时候,必须调动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积累去进行联想和想象,以丰富审美对象所包含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理解美的形象所展示的意义,明确美的情感所蕴含的理性。当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这些心理要素结合起来,并达到自由协调的状态时,一个审美感受、领悟、体验系统,即审美心理结构也就组合而成了。这时,愉快的审美体验也就产生了,在这种状态下,不仅学生的认知和审美能力能够得到发展,其人格修养也能得到完善。
  我们必须让美回归教育,让教育回归美的特质。美无处不在,美学研究的内容包罗万象。语文同其他学科一样,其教学过程需要遵循一定的美学原则。对称均衡是美学的基本法则之一,师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各自发挥主观能动性,互相促进,相辅相成,体现出一种均衡和谐的内在美,节奏韵律体现了大自然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动态美、过程美、人类认识规律、语文教育规律等的完善统一,形成语文教学活动中特有的节奏韵律;单纯齐一与多样性统一是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要遵循的原则,坚持“少而精”,突出重点,兼顾难点,采用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语文教学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其他文献
基础地理信息是数字城市建设的基础,是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对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政府部门科学决策、社会大众生产生活需要等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空间信息技术的快速发
学位
城市规划作为城市空间调控的有效手段以及协调城市社会各个阶层利益的一项公共政策,所产生的作用和意义已越来越被公众认可。而城市规划的作用必须通过规划的实施才能体现,只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城市信息数字化即数字城市建设。数字城市是以空间信息为核心的城市信息平台系统,在城市空间信息集成和融合中,地理编码是其中的一项基础性的关键技术。地
数字城市是人类在信息化时代对城市的全新认知,能够使人类更加科学地指导现代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与运营,提高城市安全和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对加快城市信息化进程、带动传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