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流动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的影响因素,为流动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管理新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本轄区居住的100例流动儿童资料进行分析,对儿童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内容包括:相关预防疾病、疫苗种类、传染病知识,免疫程度等,分析流动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的影响因素。结果:入选患者干预前后对HepB、MV疫苗知晓率差异不显著(P>0.05);患者干预后对DPT、BCG、OPV以及JE知晓率得到显著提高,显著高于干预前(P<0.05)。结论:流动儿童计划免疫属于我国计划免疫的重要部分,相关部门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高流动儿童计划免疫实施率,做好儿童计划免疫工作。
计划免疫是预防疾病控制工作中的一项基本国策,能够有效的降低传染病发生率并进行有效的控制。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流动人口的日益增加,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接种往往出现不规范,使得计划免疫管理成为我国儿童计划免疫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因此,临床上研究流动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意义[1]。为了探讨流动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的影响因素,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本辖区居住的100例流动儿童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本辖区居住的100例流动儿童资料进行分析,入选儿童在本市居住超过3个月,儿童中男45例,女55例,儿童年龄为(1-8)岁,平均年龄为(3.7±1.1)岁,居住时间为(3个月-1)年,平均居住实际为(4.15±1.15)月,患儿中83例省内城市流入本市,17例省外城市流入本市。儿童家属对实验方案、实验目的等有知情权,儿童性别、年龄等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流动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的影响因素
流动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的影响因素相对较多,具体如下:(1)居住分散,流动性强。流动儿童不同于本地区长居儿童,而儿童居住相对比较分散,且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很多儿童居住过程中并没有在当地人口管理部门登记,从而造成人口登记一度出现失控状态,再加上部分地区经济欠发达,地方计划免疫宣传力度不够等,从而造成免疫接种出现漏洞。(2)对接种疫苗认识不足。儿童流动过程中不同城市、不同教育背景人群对于儿童疫苗接种认知程度是不同的,尤其是对于偏远地区儿童,他们的知识文化水平较低,卫生知识较少,对于接种疫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从而不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相关部门进行儿童疫苗接种。(3)宣传未到位或方法不完善。流动儿童家长工作、职业等不稳定,很多家长居无定所,或者现有的家庭条件无法看电视、听广播等,从而造成宣传可能不到位,甚至很多家长不知道计划免疫接种是免费的等[2]。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软件分析,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采用(均数±方差)表示,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次研究中,入选患者干预前后对HepB、MV疫苗知晓率差异不显著(P>0.05);患者干预后对DPT、BCG、OPV以及JE知晓率得到显著提高,显著高于干预前(P<0.05),见表1。
3.讨论
计划免疫接种是我国预防控制流行病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我国各大城市流动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流动儿童免疫接种工作的管理工作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当前,流动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的影响因素相对较多,常见的有:居住分散,流动性强、对接种疫苗认识不足等,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流动儿童疫苗接种率[3]。为了提高流动儿童疫苗接种率,相关部门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具体如下:(1)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口管理制度。针对流动人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相关部门应该建立联动机制,共建信息共享平台,将暂住证、就业证等手续和儿童的预防接种工作同步开展,使得儿童疫苗接种档案更加完善;(2)加强宣传教育。很多流动家长难以认识到进行疫苗接种的重要性。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儿童疫苗接种相关知识宣传教育,为家长发放宣传手册等,针对流动儿童疫苗接种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同时,针对流动儿童居住分散等特点,宣传过程中可以采用多媒体渠道,如:电视、广播、网络等提高宣传覆盖面。(3)建立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的管理系统。流动儿童疫苗接种过程中应该将儿童的预防接种工作和信息系统相互结合起来,使用信息传播、统计分析以及资源共享等管理优势提高本地区流动儿童接种信息管理的相关性,使得不同地区机构能够了解儿童疫苗接种情况,从而安排相关工作[4]。
综上所述,流动儿童计划免疫属于我国计划免疫的重要部分,相关部门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高流动儿童计划免疫实施率,做好儿童计划免疫工作。
参考文献:
[1]岑绮玲,罗小燕,赵玲杰,等.影响流动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的因素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5):19-20.
[2]王培生,严卫丽,王君.乌鲁木齐市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状况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地方病通报,2010,12(101):158-162.
[3]李拉女.影响流动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的因素探究[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11(101):317-318.
[4]徐丽华,张桂花,董新明 . 台州市椒江区社区儿童计划免疫接种情况调查分析与对策 [J]. 大家健康 ( 学术版 ),2014,23(105):1133-1134.
计划免疫是预防疾病控制工作中的一项基本国策,能够有效的降低传染病发生率并进行有效的控制。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流动人口的日益增加,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接种往往出现不规范,使得计划免疫管理成为我国儿童计划免疫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因此,临床上研究流动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意义[1]。为了探讨流动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的影响因素,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本辖区居住的100例流动儿童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本辖区居住的100例流动儿童资料进行分析,入选儿童在本市居住超过3个月,儿童中男45例,女55例,儿童年龄为(1-8)岁,平均年龄为(3.7±1.1)岁,居住时间为(3个月-1)年,平均居住实际为(4.15±1.15)月,患儿中83例省内城市流入本市,17例省外城市流入本市。儿童家属对实验方案、实验目的等有知情权,儿童性别、年龄等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流动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的影响因素
流动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的影响因素相对较多,具体如下:(1)居住分散,流动性强。流动儿童不同于本地区长居儿童,而儿童居住相对比较分散,且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很多儿童居住过程中并没有在当地人口管理部门登记,从而造成人口登记一度出现失控状态,再加上部分地区经济欠发达,地方计划免疫宣传力度不够等,从而造成免疫接种出现漏洞。(2)对接种疫苗认识不足。儿童流动过程中不同城市、不同教育背景人群对于儿童疫苗接种认知程度是不同的,尤其是对于偏远地区儿童,他们的知识文化水平较低,卫生知识较少,对于接种疫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从而不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相关部门进行儿童疫苗接种。(3)宣传未到位或方法不完善。流动儿童家长工作、职业等不稳定,很多家长居无定所,或者现有的家庭条件无法看电视、听广播等,从而造成宣传可能不到位,甚至很多家长不知道计划免疫接种是免费的等[2]。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软件分析,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采用(均数±方差)表示,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次研究中,入选患者干预前后对HepB、MV疫苗知晓率差异不显著(P>0.05);患者干预后对DPT、BCG、OPV以及JE知晓率得到显著提高,显著高于干预前(P<0.05),见表1。
3.讨论
计划免疫接种是我国预防控制流行病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我国各大城市流动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流动儿童免疫接种工作的管理工作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当前,流动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的影响因素相对较多,常见的有:居住分散,流动性强、对接种疫苗认识不足等,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流动儿童疫苗接种率[3]。为了提高流动儿童疫苗接种率,相关部门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具体如下:(1)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口管理制度。针对流动人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相关部门应该建立联动机制,共建信息共享平台,将暂住证、就业证等手续和儿童的预防接种工作同步开展,使得儿童疫苗接种档案更加完善;(2)加强宣传教育。很多流动家长难以认识到进行疫苗接种的重要性。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儿童疫苗接种相关知识宣传教育,为家长发放宣传手册等,针对流动儿童疫苗接种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同时,针对流动儿童居住分散等特点,宣传过程中可以采用多媒体渠道,如:电视、广播、网络等提高宣传覆盖面。(3)建立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的管理系统。流动儿童疫苗接种过程中应该将儿童的预防接种工作和信息系统相互结合起来,使用信息传播、统计分析以及资源共享等管理优势提高本地区流动儿童接种信息管理的相关性,使得不同地区机构能够了解儿童疫苗接种情况,从而安排相关工作[4]。
综上所述,流动儿童计划免疫属于我国计划免疫的重要部分,相关部门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高流动儿童计划免疫实施率,做好儿童计划免疫工作。
参考文献:
[1]岑绮玲,罗小燕,赵玲杰,等.影响流动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的因素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5):19-20.
[2]王培生,严卫丽,王君.乌鲁木齐市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状况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地方病通报,2010,12(101):158-162.
[3]李拉女.影响流动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的因素探究[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11(101):317-318.
[4]徐丽华,张桂花,董新明 . 台州市椒江区社区儿童计划免疫接种情况调查分析与对策 [J]. 大家健康 ( 学术版 ),2014,23(105):1133-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