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教育源于生活,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实际。生活即教育,有生活就有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成为真正的教育。新的思想品德课教材即以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建构基础,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和生活体验,以学生能够接受和乐于参与的方式组织和表述教学内容,这种富有新意的设计,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在使用教材及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树立新观念,创造新教法,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己认识、自己体验、自己践行。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收获,即教学方式活动化,活动内容生活化。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对生活的感受、认识和感悟,充分发挥已有的生活经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1.创新使用教材。教材是教学的一种主要资源。思想品德课课程的内容,从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及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实际出发,以成长中的我与他人、社会、国家的关系为主线,指导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最终目的是发展学生的生活和生活中的学生。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正确、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活化教材,努力使教学源于教材,高于教材,为学生的自身发展拓展道路,提供帮助。例如,讲到爱国,可以把课堂中列举的名人的爱国事例与学生周围发生的事例,尤其是本班学生的典型事例结合起来,使学生认识到其实伟大的人格、高尚的道德品质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每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可以遵循高尚的道德精神原则,使学生认真搞好教室、家庭卫生,维护生活环境的整洁,节约一滴水、一张纸,关心身边每个人,锻炼身体,升华精神。
2.创设生活情境。“纸上得来終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千言万语的说教抵不上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获得的点滴感受。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的课堂,才是具有深厚生命力的课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发动学生发掘自己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让他们自己设计、自己表演,在主动探索中收获知识、体验情感,体会学习乐趣。如在讲述“和谐社会”这一内容时,我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现阶段社会生活中的不和谐因素:贫富悬殊、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等,在课堂上展示党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措施。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的存在说明了什么,讨论交流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从而理解我们党制定方针政策的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认清社会发展的现状,自觉承担历史责任。创设生活情境,使思想品德课堂少了许多说教,多了不少真实,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启迪了思维,激发了情感,培养了兴趣,从而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链接时政热点。思想品德课的一个要求是实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目标。利用时政进行教学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例如在教学“社会责任”的内容时,我讲述了2008年“感动中国”人物金晶的事迹,引起学生的兴趣,我在黑板上写下金晶的名字,给学生讲述当时“藏独分子”令人愤怒的行径和金晶令人感动的表现,金晶用自己残缺的身躯护住了奥运火炬,怒斥“藏独分子”:“火炬在我手中,谁也抢不走。”说完这句话后,我问学生:“金晶为什么不顾个人安危而保护火炬?”学生自然想到了责任的话题。
在九年级课堂教学中,我大量引用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现实问题和时政热点,采用时事演讲、课前5分钟新闻发布会、模拟答记者问、时事专题讲座、时事点评等形式灵活地教学,激活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把课堂内外联在一起,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让学生自主思考,积极探究,从而增强关注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方式的生活化
教学形式的生活化是指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贴近生活的操作形式,在这种形式中轻松愉快地主动把学习作为自己的一种生命需要。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逐步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体验社会生活,达到思想的升华和品德的内化。
1.创设生活化情境。思想品德课的教师要以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在课堂上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与学生展开面对面、心对心的对话。例如在教学“师生沟通”的内容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列举一些与老师不能沟通的地方,甚至矛盾的地方,然后谈论解决方法,再用小品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表演得惟妙惟肖,在活动中了解知识。这样,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生活化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活动中,学生的认知有展现的过程,情感有宣泄的过程,行为有亲身体验的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得的感受是有血有肉的,是可信的。
2.开展生活化的活动。把有关教学内容活动化,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思想品德课教师可采用一些生活化的活动方式,如就一些学生关注的问题,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实践的形式,拓展活动的空间,实现从教室到社会的转移,让学生有意识地将课本内容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
比如,在教学《可持续发展战略》后,我布置学生开展课外拓展活动:调查你所生活的村庄或小区有哪些卫生死角?找找存在问题的原因,想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设计实施方案。通过参与社会生活,学生不仅深化了认识,而且培养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评价的生活化
思想品德学科作为一门德育课程,本质上不是考查学生记住了什么,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的践行,并最终形成一种稳定的行为模式。因此思想品德课在教学评价上不能单纯地以分数看人,取而代之的应是学生能否正确认识自我,学会正确处理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感悟人生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在教学评价上教师应当建立激励发展的评价策略,构建生活化评价体系。教学评价的生活化必须贯彻以下原则:民主化原则、激励性原则、多元化原则、展示性原则。
总之,要实现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就要让教学内容、形式和评价方式回归生活,重视学生动态的多变的生活体验,让学生亲身经历,用心感受,了解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艰辛,从而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对生活的感受、认识和感悟,充分发挥已有的生活经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1.创新使用教材。教材是教学的一种主要资源。思想品德课课程的内容,从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及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实际出发,以成长中的我与他人、社会、国家的关系为主线,指导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最终目的是发展学生的生活和生活中的学生。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正确、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活化教材,努力使教学源于教材,高于教材,为学生的自身发展拓展道路,提供帮助。例如,讲到爱国,可以把课堂中列举的名人的爱国事例与学生周围发生的事例,尤其是本班学生的典型事例结合起来,使学生认识到其实伟大的人格、高尚的道德品质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每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可以遵循高尚的道德精神原则,使学生认真搞好教室、家庭卫生,维护生活环境的整洁,节约一滴水、一张纸,关心身边每个人,锻炼身体,升华精神。
2.创设生活情境。“纸上得来終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千言万语的说教抵不上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获得的点滴感受。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的课堂,才是具有深厚生命力的课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发动学生发掘自己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让他们自己设计、自己表演,在主动探索中收获知识、体验情感,体会学习乐趣。如在讲述“和谐社会”这一内容时,我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现阶段社会生活中的不和谐因素:贫富悬殊、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等,在课堂上展示党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措施。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的存在说明了什么,讨论交流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从而理解我们党制定方针政策的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认清社会发展的现状,自觉承担历史责任。创设生活情境,使思想品德课堂少了许多说教,多了不少真实,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启迪了思维,激发了情感,培养了兴趣,从而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链接时政热点。思想品德课的一个要求是实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目标。利用时政进行教学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例如在教学“社会责任”的内容时,我讲述了2008年“感动中国”人物金晶的事迹,引起学生的兴趣,我在黑板上写下金晶的名字,给学生讲述当时“藏独分子”令人愤怒的行径和金晶令人感动的表现,金晶用自己残缺的身躯护住了奥运火炬,怒斥“藏独分子”:“火炬在我手中,谁也抢不走。”说完这句话后,我问学生:“金晶为什么不顾个人安危而保护火炬?”学生自然想到了责任的话题。
在九年级课堂教学中,我大量引用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现实问题和时政热点,采用时事演讲、课前5分钟新闻发布会、模拟答记者问、时事专题讲座、时事点评等形式灵活地教学,激活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把课堂内外联在一起,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让学生自主思考,积极探究,从而增强关注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方式的生活化
教学形式的生活化是指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贴近生活的操作形式,在这种形式中轻松愉快地主动把学习作为自己的一种生命需要。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逐步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体验社会生活,达到思想的升华和品德的内化。
1.创设生活化情境。思想品德课的教师要以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在课堂上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与学生展开面对面、心对心的对话。例如在教学“师生沟通”的内容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列举一些与老师不能沟通的地方,甚至矛盾的地方,然后谈论解决方法,再用小品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表演得惟妙惟肖,在活动中了解知识。这样,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生活化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活动中,学生的认知有展现的过程,情感有宣泄的过程,行为有亲身体验的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得的感受是有血有肉的,是可信的。
2.开展生活化的活动。把有关教学内容活动化,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思想品德课教师可采用一些生活化的活动方式,如就一些学生关注的问题,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实践的形式,拓展活动的空间,实现从教室到社会的转移,让学生有意识地将课本内容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
比如,在教学《可持续发展战略》后,我布置学生开展课外拓展活动:调查你所生活的村庄或小区有哪些卫生死角?找找存在问题的原因,想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设计实施方案。通过参与社会生活,学生不仅深化了认识,而且培养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评价的生活化
思想品德学科作为一门德育课程,本质上不是考查学生记住了什么,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的践行,并最终形成一种稳定的行为模式。因此思想品德课在教学评价上不能单纯地以分数看人,取而代之的应是学生能否正确认识自我,学会正确处理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感悟人生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在教学评价上教师应当建立激励发展的评价策略,构建生活化评价体系。教学评价的生活化必须贯彻以下原则:民主化原则、激励性原则、多元化原则、展示性原则。
总之,要实现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就要让教学内容、形式和评价方式回归生活,重视学生动态的多变的生活体验,让学生亲身经历,用心感受,了解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艰辛,从而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