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中教师应找准细读的着力点,做到“该教该学的就教就学,不该教不该学的不教不学”,还时间于学生阅读。
一、用好导语,确定细读目标
导语分为单元导语和课文导语,它采用“蹲下来与学生对话”的话语姿态,注意贴近学生的接受心理,循循善诱的导入单元的学习情境,同时每组导语都配有表现专题内容的背景图,用直观的方式更形象地揭示专题。单在单元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先用好导语。在预习时学会读单元导语。在学习一组新课文时,可以先让学生读导语,找出学习本单元的要求,然后让学生浏览整组课文,确定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定好本单元的细读目标。课前导语安排在每一组课文的略读课文,其实也是提示在学习略读课文时的学习重点,学习此类课文,是在对细读的一个延伸,是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教学前读导语,确立细读目标。例如,六年级下册第四组“外国名篇名著”导语中写到:“阅读时要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关心人物的命运。有条件的,还可以再找一些外国名著读一读。”根据“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关心人物的命运。”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时,可以把这一个确定为细读的目标。
二、找准着力点,落实细读目标
细读中心句。《七律·长征》是一代伟人毛泽东的传世之作,这首诗气势磅礴,格调高昂。全诗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抑扬顿挫,而小处精细,对仗工整,用词精当。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句中“难”和“闲”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红军的豪迈气势和情感,统领了全诗的各个场景,“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是赞扬红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因此,在教学时,可以把着力点放在中心句去感受诗人的情怀,品味语言的魅力,感悟长征的艰辛。不用把时间花在理解词语的意思和支离破碎的问题上,腾出时间让学生阅读毛泽东的其他诗词,或者有关长征的其他作品。
细读重点段。重点段是文章之精华,作者的感情所在。在教学时,把着力点放在重点段上,可以少走很多歪路。《桃花心木》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作者借树苗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找出重点段细读,学生很快找到14自然段,种树人的话使作者受到感动,文段中有这样一句话:“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学生细读这句话后,可提出这样的问题:(1)树木的“不确定”是指什么?(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第1题,可以联系上文细读12自然段理解,从而理解人的“不确定”指生活的变化无常,会经受困难或遭遇不幸等。第2题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谈了身边的事例,有的还能从反面谈到一些生活在“温室里的花草”,经不起生活的风雨。
细读插图。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有一幅插图。插图画的是“救助车夫”,在教学时,可以这样设计:(1)观察插图,说图意。师:请大家看看图,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图上的内容。生:图上画了爸爸和伯父救助车夫。生:爸爸拿着药水,伯父蹲下身子为车夫包扎。(2)看插图,读文本。师: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个画面的?请找出来。学生找出“爸爸跑到伯父家里……扎好绷带。”师:爸爸和伯父是怎样做的?(3)交流资料,升华插图内涵。师:谁能说说你课外收集到的关于鲁迅先生的资料。鲁迅先生是什么身份?想想资料上的内容,再看看图中的鲁迅先生,你有什么感受?师:是啊,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为别人想得多啊!这时候,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吗?请在插图写下你的话语。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六年级第一学期的《少年闰土》的 “看瓜刺猹图”。课文一开始,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闰土看瓜刺猹的场面。可见,少年闰土的形象深深地烙印在作者的脑海里。这时,老师可以让学生看插图,在课文中找出与这幅插图有联系的段落,通过品味,学生感悟到在作者的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这个“看瓜刺猹”的画面,从而把学生引到闰土给“我”讲述的四件事情中,感受“我”对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的向往。
责任编辑 邱 丽
一、用好导语,确定细读目标
导语分为单元导语和课文导语,它采用“蹲下来与学生对话”的话语姿态,注意贴近学生的接受心理,循循善诱的导入单元的学习情境,同时每组导语都配有表现专题内容的背景图,用直观的方式更形象地揭示专题。单在单元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先用好导语。在预习时学会读单元导语。在学习一组新课文时,可以先让学生读导语,找出学习本单元的要求,然后让学生浏览整组课文,确定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定好本单元的细读目标。课前导语安排在每一组课文的略读课文,其实也是提示在学习略读课文时的学习重点,学习此类课文,是在对细读的一个延伸,是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教学前读导语,确立细读目标。例如,六年级下册第四组“外国名篇名著”导语中写到:“阅读时要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关心人物的命运。有条件的,还可以再找一些外国名著读一读。”根据“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关心人物的命运。”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时,可以把这一个确定为细读的目标。
二、找准着力点,落实细读目标
细读中心句。《七律·长征》是一代伟人毛泽东的传世之作,这首诗气势磅礴,格调高昂。全诗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抑扬顿挫,而小处精细,对仗工整,用词精当。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句中“难”和“闲”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红军的豪迈气势和情感,统领了全诗的各个场景,“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是赞扬红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因此,在教学时,可以把着力点放在中心句去感受诗人的情怀,品味语言的魅力,感悟长征的艰辛。不用把时间花在理解词语的意思和支离破碎的问题上,腾出时间让学生阅读毛泽东的其他诗词,或者有关长征的其他作品。
细读重点段。重点段是文章之精华,作者的感情所在。在教学时,把着力点放在重点段上,可以少走很多歪路。《桃花心木》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作者借树苗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找出重点段细读,学生很快找到14自然段,种树人的话使作者受到感动,文段中有这样一句话:“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学生细读这句话后,可提出这样的问题:(1)树木的“不确定”是指什么?(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第1题,可以联系上文细读12自然段理解,从而理解人的“不确定”指生活的变化无常,会经受困难或遭遇不幸等。第2题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谈了身边的事例,有的还能从反面谈到一些生活在“温室里的花草”,经不起生活的风雨。
细读插图。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有一幅插图。插图画的是“救助车夫”,在教学时,可以这样设计:(1)观察插图,说图意。师:请大家看看图,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图上的内容。生:图上画了爸爸和伯父救助车夫。生:爸爸拿着药水,伯父蹲下身子为车夫包扎。(2)看插图,读文本。师: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个画面的?请找出来。学生找出“爸爸跑到伯父家里……扎好绷带。”师:爸爸和伯父是怎样做的?(3)交流资料,升华插图内涵。师:谁能说说你课外收集到的关于鲁迅先生的资料。鲁迅先生是什么身份?想想资料上的内容,再看看图中的鲁迅先生,你有什么感受?师:是啊,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为别人想得多啊!这时候,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吗?请在插图写下你的话语。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六年级第一学期的《少年闰土》的 “看瓜刺猹图”。课文一开始,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闰土看瓜刺猹的场面。可见,少年闰土的形象深深地烙印在作者的脑海里。这时,老师可以让学生看插图,在课文中找出与这幅插图有联系的段落,通过品味,学生感悟到在作者的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这个“看瓜刺猹”的画面,从而把学生引到闰土给“我”讲述的四件事情中,感受“我”对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的向往。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