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式,问题导学法关注学生的自主性和思维训练。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开展中,我尝试结合问题导学法的特点,尝试以情境引入课堂观察,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用合作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在问题的分析、解决中,理解数学知识,获得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问题导学法;实施对策
所谓的的问题导学法是指在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以问题为基础,以自身的引导为途径,鼓励学生就问题进行自主、合作、探究,使其在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下,探寻问题解决对策,理解数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而言,此方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不僅可以丰富数学教学活动,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了发挥问题导学法的价值,我在组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一般采取以下策略对其进行运用。
一、情境引入课堂观察
要想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中有效地应用问题导学法,问题情境的导入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在课堂教学之初,有效的问题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使学生在问题思考过程中建立对新知的感性认知,有利于其加深对新知内容的理解。那么,问题情境中的问题是从哪里来的呢?问题情境是为数学教学活动提供服务的,那么,教师所设置的问题需要以数学教学目标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载体,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指导。基于此,在组织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时候,我往往在导入活动开展中,结合教学所需,为学生创设极具趣味性的问题情境,以此点燃学生的探究兴趣。以“鸡兔同笼”为例,我结合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周末我和家人到农场玩。我们所去的农场喂养了很多兔子和鸡。在刚进门的时候,我发现,有三个笼子被摆在过道上,我数了数,这些笼子中都有8个头,其中,第一个笼子里全是鸡,一共有16条腿;第二个笼子里全是兔子,一共有32条腿;而第三个笼子里,既有鸡又有兔子,一共有22条腿,请问这些笼子里鸡和兔子各有多少只呢?如此问题是教材“鸡兔同笼”问题的简化版,学生在很容易理解。在问题的驱使下,其可以自主地发挥已有知识经验的作用,对其进行计算。此计算过程中,可以使其建立对鸡兔同笼问题的感性认知,为其在之后有效思考、解决复杂的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问题导学法关注学生的自主性和思维训练。问题作为学生思维的起点,学生要想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其必须以问题为起点,进行积极的思考,以此在思考的过程中,发挥自身已有知识储备和自主性的作用,实现问题导学价值。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开展中,大部分教师往往将教材中已有的结论性的知识堆积在学生面前,而学生在被动记忆的过程中,很难由表及里地深入探究该结论,导致其在理解方面存在诸多的问题。面对该问题,我在组织数学教学活动的时候,就发挥问题导学法的作用,将一个个数学结论分割为一个个的数学问题,以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积极的思考,从而深入理解数学知识。以“平均数”为例,教材中给出了平均数的取值范围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但是,在理解的时候,不少学生由于认知不深刻,将“之间”与“中间”混淆。针对该情况,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是否可以将这个结论中的“之间”换成“中间”呢?以此引发学生的猜想,给出不同的结论。有的学生说道:不能将“之间”换成“中间”,因为“之间”不一定是在“中间”。有的学生说,如果将“之间”换成“中间”,那么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数据将会减少。尽管学生给出的说法是不一样的,但是其在思考的过程中,真正地辨析了“之间”和“中间”的差异,不仅可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锻炼数学思维的严密性。
三、合作引导学生探究
数学是一门具有抽象性的学科,在教学活动参与中,倘若学生单凭其一己之力,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问题,如果无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将会使其数学学习受到打击,不利于其数学学习水平的提升。在班级授课制下,教师不可能对学生所出现的问题一一地进行解决。此时,就需要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在小组中合作探究、合作解决。仍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例,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设计了“你有几种方法可以求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该问题,引导学生在小组中展开讨论。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各成员可以就自己的理解、想法进行交流,在语言交流中实现思维碰撞,在问题解决中促进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可以发挥问题导学法的作用,情境引入课堂观察,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合作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围绕问题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分析,从而在解决问题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为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曹美婷.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策略[J].职业技术,2017,16(10):99-101.
[2]刘钰彤.问题导学法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对策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7.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问题导学法;实施对策
所谓的的问题导学法是指在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以问题为基础,以自身的引导为途径,鼓励学生就问题进行自主、合作、探究,使其在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下,探寻问题解决对策,理解数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而言,此方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不僅可以丰富数学教学活动,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了发挥问题导学法的价值,我在组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一般采取以下策略对其进行运用。
一、情境引入课堂观察
要想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中有效地应用问题导学法,问题情境的导入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在课堂教学之初,有效的问题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使学生在问题思考过程中建立对新知的感性认知,有利于其加深对新知内容的理解。那么,问题情境中的问题是从哪里来的呢?问题情境是为数学教学活动提供服务的,那么,教师所设置的问题需要以数学教学目标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载体,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指导。基于此,在组织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时候,我往往在导入活动开展中,结合教学所需,为学生创设极具趣味性的问题情境,以此点燃学生的探究兴趣。以“鸡兔同笼”为例,我结合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周末我和家人到农场玩。我们所去的农场喂养了很多兔子和鸡。在刚进门的时候,我发现,有三个笼子被摆在过道上,我数了数,这些笼子中都有8个头,其中,第一个笼子里全是鸡,一共有16条腿;第二个笼子里全是兔子,一共有32条腿;而第三个笼子里,既有鸡又有兔子,一共有22条腿,请问这些笼子里鸡和兔子各有多少只呢?如此问题是教材“鸡兔同笼”问题的简化版,学生在很容易理解。在问题的驱使下,其可以自主地发挥已有知识经验的作用,对其进行计算。此计算过程中,可以使其建立对鸡兔同笼问题的感性认知,为其在之后有效思考、解决复杂的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问题导学法关注学生的自主性和思维训练。问题作为学生思维的起点,学生要想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其必须以问题为起点,进行积极的思考,以此在思考的过程中,发挥自身已有知识储备和自主性的作用,实现问题导学价值。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开展中,大部分教师往往将教材中已有的结论性的知识堆积在学生面前,而学生在被动记忆的过程中,很难由表及里地深入探究该结论,导致其在理解方面存在诸多的问题。面对该问题,我在组织数学教学活动的时候,就发挥问题导学法的作用,将一个个数学结论分割为一个个的数学问题,以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积极的思考,从而深入理解数学知识。以“平均数”为例,教材中给出了平均数的取值范围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但是,在理解的时候,不少学生由于认知不深刻,将“之间”与“中间”混淆。针对该情况,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是否可以将这个结论中的“之间”换成“中间”呢?以此引发学生的猜想,给出不同的结论。有的学生说道:不能将“之间”换成“中间”,因为“之间”不一定是在“中间”。有的学生说,如果将“之间”换成“中间”,那么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数据将会减少。尽管学生给出的说法是不一样的,但是其在思考的过程中,真正地辨析了“之间”和“中间”的差异,不仅可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锻炼数学思维的严密性。
三、合作引导学生探究
数学是一门具有抽象性的学科,在教学活动参与中,倘若学生单凭其一己之力,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问题,如果无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将会使其数学学习受到打击,不利于其数学学习水平的提升。在班级授课制下,教师不可能对学生所出现的问题一一地进行解决。此时,就需要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在小组中合作探究、合作解决。仍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例,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设计了“你有几种方法可以求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该问题,引导学生在小组中展开讨论。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各成员可以就自己的理解、想法进行交流,在语言交流中实现思维碰撞,在问题解决中促进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可以发挥问题导学法的作用,情境引入课堂观察,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合作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围绕问题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分析,从而在解决问题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为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曹美婷.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策略[J].职业技术,2017,16(10):99-101.
[2]刘钰彤.问题导学法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对策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