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使用和了解网络流行语,有时并非出于自愿,而是被“逼”的。
那边“洪荒之力”的余温还未散去,这边“厉害了,我的哥”又集体刷屏。你也许要问,“‘厉害了,我的哥’是什么?”一头雾水时,微信、微博中已经出现“厉害了,我的国”“厉害了,word哥”等变体,而使用它们的不仅有朋友,还有媒体“大V”。这时,你不得不焦急起来,仿佛错过了课堂上的一个知识点,只得赶紧补补课,好赶上这一波语言“更新包”。
厉害了,我的网络流行语。
快,似乎是网络流行语最直观的特点。一觉醒来,新的流行语伴随着新闻传播开来,几天前的热词已经开始降溫,甚至都有些陌生了。如此快的更新和迭代速度下,网络流行语能够记录历史、记录时代吗?
事实上,当网络流行语真正流行之时,往往早已脱离了最初的语境,意义与内涵也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增删,直至形成公认的稳定意义。而不少流行语的价值,正是在从线上到线下、从网民到全民的使用过程中逐渐产生的,这或许正是一些网络流行语能够脍炙人口的原因。
从某种程度而言,网络流行语就像是社会文化的“试纸”,能够精准地检测出语言背后的社会“酸碱度”。如今,以网络语言为代表的“网络亚文化”,已逐渐从边缘走向舞台中央,成为一种显性文化,进入并影响社会公共生活。
进入互联网时代20多年来,网络语言在中国的生长与迭代速度日益加快,影响的群体也越来越大。一方面,很多网络流行语已经在口耳相传中“扶正”,荣登大雅之堂。另一方面,尽管正从小众进入大众、从边缘走向主流,但网络语言及其背后的网络文化依旧在寻求“权威认证”。无论是“给力”,还是“蛮拼的”,都因这样的“认证”而具备了记录时代的正能量。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木心的这首《从前慢》小诗,让人回想起互联网普及之前的“慢时代”。彼时,一句话、一首歌、一本书似乎就可以用来讲述一段时光。流行的符号简单而又鲜明,社会的面貌也似乎是静态和单一的。
而在“快时代”中,令人目不暇接的网络流行语虽然数不胜数,但语言形成的群像却同样鲜明,显示出思想的开放、观点的多元、社会的多彩。
快也好,慢也好。流行语的背后,都是时代。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10月24日)
那边“洪荒之力”的余温还未散去,这边“厉害了,我的哥”又集体刷屏。你也许要问,“‘厉害了,我的哥’是什么?”一头雾水时,微信、微博中已经出现“厉害了,我的国”“厉害了,word哥”等变体,而使用它们的不仅有朋友,还有媒体“大V”。这时,你不得不焦急起来,仿佛错过了课堂上的一个知识点,只得赶紧补补课,好赶上这一波语言“更新包”。
厉害了,我的网络流行语。
快,似乎是网络流行语最直观的特点。一觉醒来,新的流行语伴随着新闻传播开来,几天前的热词已经开始降溫,甚至都有些陌生了。如此快的更新和迭代速度下,网络流行语能够记录历史、记录时代吗?
事实上,当网络流行语真正流行之时,往往早已脱离了最初的语境,意义与内涵也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增删,直至形成公认的稳定意义。而不少流行语的价值,正是在从线上到线下、从网民到全民的使用过程中逐渐产生的,这或许正是一些网络流行语能够脍炙人口的原因。
从某种程度而言,网络流行语就像是社会文化的“试纸”,能够精准地检测出语言背后的社会“酸碱度”。如今,以网络语言为代表的“网络亚文化”,已逐渐从边缘走向舞台中央,成为一种显性文化,进入并影响社会公共生活。
进入互联网时代20多年来,网络语言在中国的生长与迭代速度日益加快,影响的群体也越来越大。一方面,很多网络流行语已经在口耳相传中“扶正”,荣登大雅之堂。另一方面,尽管正从小众进入大众、从边缘走向主流,但网络语言及其背后的网络文化依旧在寻求“权威认证”。无论是“给力”,还是“蛮拼的”,都因这样的“认证”而具备了记录时代的正能量。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木心的这首《从前慢》小诗,让人回想起互联网普及之前的“慢时代”。彼时,一句话、一首歌、一本书似乎就可以用来讲述一段时光。流行的符号简单而又鲜明,社会的面貌也似乎是静态和单一的。
而在“快时代”中,令人目不暇接的网络流行语虽然数不胜数,但语言形成的群像却同样鲜明,显示出思想的开放、观点的多元、社会的多彩。
快也好,慢也好。流行语的背后,都是时代。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10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