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成为活动的设计者、指导者,既不能成为课堂主体,又要掌握全局,而且整个课堂呈现出动态的多层次的复杂局面,教师在课堂组织、教学的流程设计、动态生成等方面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和较强的驾御能力,不重视合理使用各种教学资源、教学辅助工具,不重视活动中各环节的紧密性,课堂教学的效果会在不知不觉中大打折扣,甚至会低于传统的课堂模式。这就使得新的英语课堂不能真正促进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更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课改也就失去了意义。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浅议
我们长期以来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要求学生掌握知识,就是为了能正确回答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完成作业,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谁能够把知识保存在记忆里,一旦老师提出要求,抑或是考试,就能把它们倒出来,谁就被认为是有知识、有能力的学生。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就是以这个为原则的。殊不知,这样一来,学生学到的都是一些“死”知识,并且脱离了学生的精神生活,脱离了学生的智力兴趣,使得掌握知识变成了毫无乐趣可言的事情,变成了为知识而知识,知识因此变成了不能移动的重物。积累知识,只是为了“储备”知识,久而久之,所学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运用,首先是不能被用来去获取新的知识,不能进入周转。这种现象,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如:英语课堂上,老师在滔滔不绝地讲着语法,领着学生做大量的训练,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死记硬背一些知识点;学生们天天上英语课,课下却从来不讲一句英语;学了十几年英语的年轻人,见了外国人,却根本不能正常沟通……我们所学的,原来都是些“哑巴”英语。也许,我们培养出的学生,高考中会取得优异的成绩,但他所得到的,只是分数而已,而不能得到的,恰恰是在以后人生道路上所必需的能力! 因此,我们学习知识的目的,不应该只是为了掌握知识,而更重要的是,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发现、去创造,不能把知识当成“死”的东西,要把知识作为一种工具,利用它去掌握更新的知识,利用它去实现我们更高的人生目标。一句话,我们高中英语教学,一定要改变以往的“为知识而知识”的传统观念,让知识“活起来”!只有当知识变成精神生活的因素,吸引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和热情的时候,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识。而一个人的知识越多,他去获取新的知识就越容易。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让知识“活”起来呢?
一,我们应该明确一种观念,即知识既是最终目的,又是获取新知识的手段和工具。在这种理念支配下,可以使知识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中“活”起来,在急速发展的、经常不断的精神财富的交流中“活”起来。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时刻牢记,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是一种工具,一种用来思维、交际的工具。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用所学的语言进行思维,进行交际。当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或是新的语法项目时,我们不能按传统的“填鸭式”来授课,而是应该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创造,进行思维,进行交际,让学生在知识的运用中掌握知识,体会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乐趣和成就感。比如,学习了每个单元的词汇时,我常常让学生用一些重点词汇造句连文。并给学生设定一个相关的话题,让学生运用所学词汇进行对话,交流。学习了语法后,除了进行专题训练,我经常要求学生用所学的语法结构结合当前的热门话题造句成文。这样,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掌握了知识,知识也变得“活”了起来。
二,作为英语教师,我们要为学生创设英语环境。良好的英语环境是我们学好英语的重要条件。我们都知道,一个幼儿,如果让他在一个说英语的国度成长,不用专门培养他说英语的能力,他也能够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而我们的中国学生,从小学英语,大学毕业后,不少的却不能用英语进行正常交流。这就说明,良好的语言环境对于掌握一种语言的重要性。在教学活动中,我规定只允许说英语。每堂课前,让值日生用英语汇报天气、学生出勤情况,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词汇汇报一下发生在班级或校园的重要事件。每隔一段时间,便拿出一天作为“英语日”,规定只能用英语进行交流。与其他英语老师一起组织英语角,每周进行活动,模拟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场景进行英语交际活动,比如购物、问路、就餐、出游、聚会等。还组织学生进行英语主题演讲,英语歌曲演唱比赛,举办英语晚会等活动。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活动,创造了良好的英语环境,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的英语水平逐步得到了提高。
三,要让学生所学的英语知识“活”起来,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让学生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风俗、习惯。可以通过过洋节、英文电影欣赏、英文名著原著阅读、英文报刊阅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每年的圣诞节、复活节、万圣节、母亲节、愚人节等节日,我都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快乐中了解熟悉西方的文化习俗,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达到形成跨文化意识的目的,并且用这种意识来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总之,我们高中英语教学,就是要让知识“活”起来,把学生的知识变成一股“活水”,使学生形成运用知识进行思维、交际、创新的能力。只有让知识“活”起来,学生才能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终生受益;只有让知识“活”起来,才能够适应素质教育对我们的要求。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浅议
我们长期以来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要求学生掌握知识,就是为了能正确回答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完成作业,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谁能够把知识保存在记忆里,一旦老师提出要求,抑或是考试,就能把它们倒出来,谁就被认为是有知识、有能力的学生。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就是以这个为原则的。殊不知,这样一来,学生学到的都是一些“死”知识,并且脱离了学生的精神生活,脱离了学生的智力兴趣,使得掌握知识变成了毫无乐趣可言的事情,变成了为知识而知识,知识因此变成了不能移动的重物。积累知识,只是为了“储备”知识,久而久之,所学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运用,首先是不能被用来去获取新的知识,不能进入周转。这种现象,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如:英语课堂上,老师在滔滔不绝地讲着语法,领着学生做大量的训练,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死记硬背一些知识点;学生们天天上英语课,课下却从来不讲一句英语;学了十几年英语的年轻人,见了外国人,却根本不能正常沟通……我们所学的,原来都是些“哑巴”英语。也许,我们培养出的学生,高考中会取得优异的成绩,但他所得到的,只是分数而已,而不能得到的,恰恰是在以后人生道路上所必需的能力! 因此,我们学习知识的目的,不应该只是为了掌握知识,而更重要的是,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发现、去创造,不能把知识当成“死”的东西,要把知识作为一种工具,利用它去掌握更新的知识,利用它去实现我们更高的人生目标。一句话,我们高中英语教学,一定要改变以往的“为知识而知识”的传统观念,让知识“活起来”!只有当知识变成精神生活的因素,吸引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和热情的时候,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识。而一个人的知识越多,他去获取新的知识就越容易。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让知识“活”起来呢?
一,我们应该明确一种观念,即知识既是最终目的,又是获取新知识的手段和工具。在这种理念支配下,可以使知识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中“活”起来,在急速发展的、经常不断的精神财富的交流中“活”起来。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时刻牢记,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是一种工具,一种用来思维、交际的工具。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用所学的语言进行思维,进行交际。当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或是新的语法项目时,我们不能按传统的“填鸭式”来授课,而是应该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创造,进行思维,进行交际,让学生在知识的运用中掌握知识,体会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乐趣和成就感。比如,学习了每个单元的词汇时,我常常让学生用一些重点词汇造句连文。并给学生设定一个相关的话题,让学生运用所学词汇进行对话,交流。学习了语法后,除了进行专题训练,我经常要求学生用所学的语法结构结合当前的热门话题造句成文。这样,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掌握了知识,知识也变得“活”了起来。
二,作为英语教师,我们要为学生创设英语环境。良好的英语环境是我们学好英语的重要条件。我们都知道,一个幼儿,如果让他在一个说英语的国度成长,不用专门培养他说英语的能力,他也能够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而我们的中国学生,从小学英语,大学毕业后,不少的却不能用英语进行正常交流。这就说明,良好的语言环境对于掌握一种语言的重要性。在教学活动中,我规定只允许说英语。每堂课前,让值日生用英语汇报天气、学生出勤情况,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词汇汇报一下发生在班级或校园的重要事件。每隔一段时间,便拿出一天作为“英语日”,规定只能用英语进行交流。与其他英语老师一起组织英语角,每周进行活动,模拟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场景进行英语交际活动,比如购物、问路、就餐、出游、聚会等。还组织学生进行英语主题演讲,英语歌曲演唱比赛,举办英语晚会等活动。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活动,创造了良好的英语环境,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的英语水平逐步得到了提高。
三,要让学生所学的英语知识“活”起来,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让学生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风俗、习惯。可以通过过洋节、英文电影欣赏、英文名著原著阅读、英文报刊阅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每年的圣诞节、复活节、万圣节、母亲节、愚人节等节日,我都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快乐中了解熟悉西方的文化习俗,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达到形成跨文化意识的目的,并且用这种意识来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总之,我们高中英语教学,就是要让知识“活”起来,把学生的知识变成一股“活水”,使学生形成运用知识进行思维、交际、创新的能力。只有让知识“活”起来,学生才能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终生受益;只有让知识“活”起来,才能够适应素质教育对我们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