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风景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hve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悟道风景是一个非常玄妙的话题,然而落实到摄影家王达军40余年的风景摄影历程,则会带来许多非常实在的思考空间—从个人的实践到整个中国风景摄影的大格局。


  悟道风景,首先是王达军的风景之道与中国风景摄影四十年的发展之道。这是一段中国摄影史上绕不过去的话题,其中隐含着多少大悲大喜,大起大落,恰恰将王达军的摄影实践探索和中国风景摄影的艰难历程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四十年前的中国风景,正是建立在一个百废待兴的历史转折点上,最早源于香港摄影家的风景摄影在大陆的惊艳亮相,后来又有一些西方风景摄影大师的作品随之引入,比如最有影响的美国摄影家安塞尔·亚当斯的美国西部摄影。然而由于当时的误读—亚当斯摄影作品完美的自然光影、精致的后期制作所呈现的影像结构,在被中国摄影人无意识放大之下,成为唯一借鉴的标准,从而或多或少在忽略了地理文化背景和个体内心体验的语境中,变成了唯美摄影的另一种呈现,进而与香港沙龙风光摄影融合成蔚为壮观的视觉洪流。从整体上看,唯美,成为这一时期中国风景摄影的独特旋律。
  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至90代初期,袁学军、王达军、王建军(摄影界简称“三军”)的登台亮相,可以说给中国的风景摄影带来了无可估量的视觉财富。而作为其中的一员,王达军自那时起一直延续至今的对风景摄影的不离不弃,就和整个中国风景摄影的起起落落裹挟在一起而发人深省。
  那时的王达军,数十次深入青藏高原,拍摄了大批中国西部风光和藏地风情的图像,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摄影艺术风格,从而被认为是20世纪后期中国西部风景人文摄影具有代表性的摄影家之一。1988年他的《喜玛拉雅之光》系列作品获第15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艺术风格奖,1990年以《大地系列》组照获第16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金牌奖,1992年荣获中国摄影艺术最高奖—中国摄影金像奖……中国西部,在他的镜头中,定格为一道永远的传奇。
  当时的中国在经历了单一之后,一切心灵深处的东西都有了萌动发芽的可能和需求。尤其是对于视觉艺术来说,西部摄影所带来的冲击力,在当时是可想而知的。当年王达军的西部影像,其宏大叙事背景下的力度,已经具有了一种“前卫”的色彩。而在他和一些志同道合者的努力,经历了多年的“风霜雨雪”之后,尤其是遭遇了后来无数摄影爱好者的简单模仿所带来的视觉疲劳,许多人都迷失在一种麻木的状态之中,偏离了应有的“航道”,无法再一次去切身体验曾经有过的惊艳。
山悟013 号,2020 年4 月上旬摄于四姑娘山双桥沟四姑娜措。王达军 摄

  回头来看当年一直在延续的“三军”,尤其是王达军的创作实践,所寻找的是更多的独辟蹊径的“道”。悟道风景的背后,其实就是一种价值观念的取向。他一方面在风景中借助博大精深的道书写生命的艰辛,同时寻求通过真实的山水找回一种本我的“真实”。到了2011年,他又开始通过黑白画面,悄然探寻风景摄影更多的可能,通过影像的力量带回一种特殊的视觉空间。那时王达军所思考的,已经超越了风景的局限。他意识到,自然中的悠悠万物生息繁衍,无始无终,每一个人只是这世界上匆匆的过客和短暂的居停者。而要使这短暂的存在超越瞬间而走向永恒,走向自由,就不应该简单地把存在审美化,而是使之与自然和谐相融,或是形成与自然的冲突,引起震人心弦的思考。人生在自然的终极诗化过程中,逐渐变成张弛有序的永恒。再后来,王达军花了五年的时间,20 多次进入身边的四姑娘山(他的拍摄半径一直在不断地缩小,从遥远的西部回到了身边的景观),给我们带来了新的震撼。
  回头再看这一路走来的中国风景摄影,你就会发现王达军的这一路实践是如何的百转千回、千姿百态。有意思的是,和他同时代的许多摄影人,也同样在风景摄影的漫漫长途中艰难地探索着。然而我们看到的是,一些人习惯于在自我风格上“修修补补”,始终难有大的改变和突破。也有好高骛远者,在刻意求变的灵光乍现之后,几乎脱胎换骨,进入另一重风景的迷境而面目全非。而王达军则在突破中挚诚坚守,在坚守中不断否定和创新,显现出一位摄影家难得的勇气和自信,从而得以在风景摄影四十年的漫长道路上收获一份属于他自己的硕果,同时也给四十年的中国风景摄影带来了不可替代的“界标”。这也正是其价值所在。


  悟道风景,从王达军的生命体验中,可以看到道文化给他带来的对“道”的感悟。他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学理念,渗透于风景摄影之中。
  2003年,王達军通过郪江古镇城隍庙会的启示,开始了他的巴蜀问道之旅。于是,四川和重庆境内一百多座道教宫观,就成为他以后十多年“修身养性”的绝佳空间。他不仅收获了道文化“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博大精深,将其转换成无比珍贵的视觉文献和影像艺术,同时,这样的历练又给他一直没有停歇的风景摄影,带来了一种新的“景观”。的确,随着对道文化的深入研究和摄影艺术境界的提升,他运用许多新的观念和拍摄手法,把道文化与中国的传统哲学融入他的摄影艺术创作之中,着力表现一种具有东方哲学的玄妙、隐逸美学和人文关怀的精神。这样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人性、人品全面修炼的过程。所以,转而出现在他对于风景摄影的突破,自然是水到渠成。
  如前所言,道家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道家用“道”来探究自然、社会、人生之间的关系。说到底,“道”就是“自然而然”。那么王达军的风景呢?也从“道”的感悟中,变得更为宏大空灵却又更为自然天成。
  “道法自然”不是一个孤立性的论题,关涉到形而上学的根本问题—“道”与“万物”的关系。所以,我们也不难发现,在与道文化拍摄齐头并进的风景影像,王达军的认知点和表现力也同样上了一个层面。其中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画面中舍弃了简单的美,变为更为深入的哲学思考,以看似极简主义的空灵,找回一种本我的“真实”。尤其是近些年对于四姑娘山的拍摄,通过繁多的变奏和固执的重复,就是在不停地探讨那一个主题:人迷失在由不断重复的变化所构成的时间的迷宫里,人发现不朽又征服死亡却无法征服时间和空间。于是,时间及其自然的映像对着我们直接的意识的镜子起舞。极简化又无以穷尽的山水,成为既严酷又充满幻想、既理性又任性、既坚固又晶亮的几何构成。说到底,其中折射出的终极价值,就是每一个人在其有限的生命律动的年限。或者说,就是对“道法自然”宏大叙事的简化—最终的底线就是执着不变的信念,保留一份最为纯真的信仰空间,从而才有资格让博大的胸怀律动出无尽的山河本色。   那些在四姑娘山的日子里,王达军常常会独坐于大山之间,一两个小时在凝望和冥思中度过。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只有这样一种人与自然的浑为一体,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这样你就可以想象,在看似“枯坐”的过程中,凝练出了人生与自然最为微妙的对话空间。所以一旦快门按下,形迹毫无拘束,天性淡逸又超然物外。
  有意思的是,当年王达军推出他的大作《问道》那一刻,有不少人很疑惑地对我说,达军怎么拍起道教来了?实际上,朋友们对他的了解还不够全面。王达军的成名,是因他早期与众不同的西部风景摄影。过去他在军队从事摄影和文化工作,1993 年底转业到地方杂志社,进入了新的编辑出版平台,于是便开始了他由摄影师向编辑的过渡。在接触了更为广泛的视觉文化所带来的冲击之后,让他的摄影实践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此后他一直坚持主题摄影,包括藏地寺庙系列、西南石窟系列、羌族文化系列、蜀地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系列直至道教文化的拍摄。对于王达军而言,这一过程既证明了他不仅仅是一位风景摄影家,更重要的是,这一系列具有视觉文献价值的背后,尤其是问道的过程,恰恰让他的人生感悟有了质的同步提升,也反过来给他的风景摄影带来了大开大合的可能。在四姑娘山整体意境营造过程中,他巧妙地加入了数百张憨态可掬的大熊猫面部特写,以及同样并置的生活在大山中的嘉绒藏族村民的肖像—风景与人文的出入自由,无非能证明的就是:艺术的历练其实就是人生的历练,悟道的深浅转而就是艺术的高下,一部艺术史早已证明了这一切。


  悟道风景,也是王达军在风景摄影的表现形态上不断求新求变之道。四十余年的变与不变,构成了王达军对于风景摄影满腔热爱背后所倾注的坚毅信念,以及让人常看常新的风景摄影语言的探索。从客观形态之实到观念形态之实的转变,让人感受到了青春常在的摄影艺术之道。
  这里,我们缩小半径,从时间上的四十年风景来到王达军近五年对于四姑娘山的拍摄;在空间上也同样从广袤的中国西部缩小到他身边的四姑娘山。自2016 年开始,王达军20 余次深入四姑娘山,每次的艰难跋涉和等待,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惊喜?或者说在谈论了王达军对于人生的感悟和问道之升华后,从视觉元素上给我们带来了怎样一种不一样的风景?
  也许,对于一位有思想、有情怀的摄影家而言,最恰到好处的视觉呈现方式,才是最终带给人们抵达内心震撼的不二途径。王达军深深懂得,摄影有其独特的视觉表达语言,而不能靠其他艺术语汇来“支撑”。关键是如何将这样一种生命的历练转换成最为精彩的摄影方式传递出去。如前所说,各种文化的熏陶尤其是道家文化对他的心灵冲击是巨大的,对他视觉语言的淬炼和提升更是有目共睹的。其实这样的视觉语言在他的道文化的表达领域中已经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而在风景摄影的过程中,同样呈现出不可预知的能量。
  所以,面对王达军四姑娘山黑白之间的浩然之气,既非简单的极简主义表现形式可以概括,也非现代主义的抽象构成可以理清。在一幕幕计白当黑或者计黑为白的具有强烈冲击力的画面中,我们看到的是对于风景的瞬间捕捉、出人意料的影调处理和关系构成。我们看到,在王达军四姑娘山系列的第一组画面中,瞬间的表达力量往往是通过虚与实的构成巧妙转换而成的。他特别擅长于转虚为实,或者化实为虚。比如《山悟012》中的瞬间错构,让人在惊愕中感受自然神奇的同时,进而领略摄影家巧夺天工的瞬间营造。而在第二组竖构图的画面中,视觉的诱导仿佛在暗示你,这是一组具有中国画立轴模式的视觉呈现,但是其画面的营造又恰恰打破了我们对于国画传统表现力的认知,如《山悟039》在山水立轴似与不似之间的万千气象,就是摄影视觉语言探索在突破了传统艺术语汇之后,又找到了摄影自身表达空间的精妙之处。到了第三组画面,我们感受到了更为强烈的扑面而来的视觉冲击力,尤其是那些黑得让人几乎喘不过气的瞬间,好似生命的灵光恰到好处地在那一位置上闪亮登场,如《山悟024》,已经让人无法分清是自然的灵性还是人的灵性使然,令人叹为观止。
山悟005 號,2019 年10 月中旬摄于四姑娘山海子沟八角棚海子。王达军 摄
山悟041 号,2020 年4 月上旬摄于四姑娘山双桥沟隆珠措。王达军 摄
山悟035 号,2019 年12 月中旬摄于四姑娘山双桥沟隆珠措。王达军 摄
山悟012 号,2019 年6 月下旬摄于四姑娘山海子沟犀牛海。王达军 摄
山悟047 号,2019 年6 月中旬摄于四姑娘山海子沟犀牛海。王达军 摄
  有人说,整个艺术史是一部关于视觉方式的观看历史。从本质而言,我们所要看的东西并不决定于固定不移的光学规律,甚至不决定于适应生存的本能,而是决定于发展或构造一个可信的世界的愿望。王达军从四姑娘山带给我们的这些画面,看似随手拈来,然而却是有“预谋”的。正如王达军所言:“我以四姑娘山为题材拍摄的风景作品,属于当代语境下的直接摄影范畴。虽然直接拍摄是发挥摄影最基本的特性而关于客观景物的视觉呈现,但我的创作又并不仅仅停留于对这些景物表象层面的图像复制。”
  所以,我们才会面对王达军的四姑娘山,发出一种来自内心的感叹。这些具有巨大创意空间的构成,既非刻意的故弄玄虚,也不是无目的的求新求变,而是发自摄影家内心的一次次心灵的呼喊,从而转换成出乎意料之外又合乎常理的视觉呈现。尤其是你在细细审视这些大起大合的魔幻组合的同时,更能体验到细节呈现对于风景影像的价值所在。这一次,王达军结合了宏大的叙事和细微的描述,颠覆了传统风景摄影各种极端的尝试,将一切的可能都融合到了尽可能浑然一体的层面上。大张大合之间的强韧结构、宏大幅度和崇高品格,又呈现出内容隽永、意味悠远和情致曲尽—面对这样的风景,我们也有足够的理由,如同王达军当年坐看这些山水一样,静下心来,一次次延长生命体验的時空“长度”。
山悟002 号,2019 年10 月下旬摄于四姑娘山长坪沟羊满台。王达军 摄

  突然想到了音乐家舒曼曾有的说法:“形式愈大,用来填满这个形式的精神也就愈要充沛。”对于王达军而言,是否可以反过来说,那就是精神愈充沛,用来体现这个精神的形式也需要愈加强大。从前面对于王达军风景摄影和中国风景摄影的关系,以及多元文化的渗透尤其是问道对于王达军风景摄影的影响,直到王达军风景摄影视觉形态的把握,不知是否暗合了艺术在于把握“终极实在”的说法。
  摄影人作为个体,以纯形式的直觉把握生命体验的“终极实在”,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和艺术功力支撑,从而也就有了四姑娘山这一系列还没有说完的“传奇”—悟道风景,成为一个可以延续的价值观的永恒话题!
其他文献
2021年8月8日,東京奥运会闭幕式上,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与代表非洲的加纳拳击运动员塞缪尔塔基碰肘。受疫情影响,传统的握手方式在本届奥运会上被改为了碰肘。鹿麟 摄  说起本届奥运会,我觉得最大的特点就是这是一届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情况下举行的奥运会,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届。没有观众,所有的人都戴着口罩;握手变成了碰肘,就连颁发奖牌都变成了运动员自己戴上奖牌。我经常想象在每个精彩瞬间之后全
期刊
凝视王达军的黑白风景影像,首先要适应的是黑暗,如同世界诞生之初: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而后,有了光—人类,方始有了观看。一  因此,摄影家王达军所创造的这些画面,不仅令人过目难忘,而且格外意味深长:他让层峦叠嶂参差起伏的轮廓以出其不意的角度,自黑暗中缓缓浮现,宛如从亘古的沉睡中被光明渐次唤醒,万物显现出清晰的形象,而人类为之命名,使之各从其类,并由此开启了定义这个世界的探险之旅;沿途不期而至的风
期刊
东京奥运会是我参与报道的第三届夏季奥运会。它如此特别,就像一棵全球疫情阴霾下的新芽,破土而出,展现人类心中不灭的希望。隧道尽头的光  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说:“无论这条黑暗的隧道有多长,我们都会一起走过尽头,奥运圣火就是隧道尽头的光。”这句话成为疫情下体育报道中被引用最多的一句话。从多个层面上,它点出了体育能够给世人带来的意义。  我的东京奥运故事也从光开始。开幕式第一次彩排时,有一个转播画面在我脑
期刊
瘦肉精、郭美美、小悦悦、校车……2011年,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多事情,牵动着人们的心;站在岁初,翘望2012,事件仍在继续:2011年,食品安全恶性事件频频出现,监管到底缺失在哪儿?2012年,我们还能吃什么?经历了“郭美美”事件之后,2012年,慈善组织怎样才能取信于民?小悦悦的惨死照见了当今社会道德感、责任感的缺失,2012年,“见死不救”是否还会这般刺痛人们的神经?在苦苦等待之后,国务院法制办
期刊
公益的2011,是不平凡的一年。  公益、慈善事件层出不穷,志愿者队伍持续壮大,NGO创新空前活跃。  公益的2011,是不平静的一年。  从“郭美美”到“河南宋基会”,这一年公益领域波涛汹涌。  公益的2011,是最好的公益年代。  每个人都可以投身公益,公益热潮势不可挡。  站在新年的起点上,我们择取2011年极具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以记录2011年的公益轨迹。  微博打拐  微博打拐,一场微
期刊
华灯初上,城市夜景璀璨迷人。用相机记录下眼前的美景,是城市生活中难得的惬意时光。拍摄城市夜景不需要长途跋涉,成为了不少摄影爱好者热衷的拍摄题材。  拍摄夜景,保持相机的稳定尤为关键。我们知道在野外拍摄风光三脚架必不可少,而拍摄城市夜景却不太一样,因为环境复杂,常常需要在窗台、女儿墙甚至栏杆边上进行拍摄,大型三脚架经常施展不开。因此需要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稳定设备,有下面几种。桌面三脚架  桌面三脚
期刊
曾泽鲲,艺术家,主要以山水题材进行视觉艺术创作,兼及影像收藏、研究及策展等艺术活动。2020年作品《梦里江山》入选集美阿尔勒摄影节;2019年作品《江月何年初照人》入选“蜉蝣·伦敦”影像展;2018年作品《云水闲梦》收录出版画册《行到水穷处》获第二届“郎静山杯”中国新画意摄影双年展优秀作品奖;2011年专题作品《夜·青岛》参展丽水国际摄影节,获“新锐摄影师奖”等。悬空古寺图,2021年,曾泽鲲摄江
期刊
01.f/11,9 秒,ISO 100。吴正杰 摄02.f/8,1/4秒,ISO 100。吴正杰摄  “底大一级压死人”,相信玩摄影的人对这句话并不陌生。从卡片机到APS-C画幅再到全画幅,换了数台相机的笔者,也深知底大的优势。底大一级带来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单位像素面积增大,信噪比更高,拍摄时可获取的信息量更多,画质也就更好。  对绝大多数影友而言,在全画幅之上的中画幅,似乎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曾经我
期刊
适马fp L相机,适马35ram F2 DG DN|Contemporary镜头,f/2.0,1/1000秒,ISO 250。高小白摄  早在2019年的7月,适马就发布了号称“世界上最轻薄小巧的拜耳列阵全画幅单镜头无反光镜相机”fp。其超小体积与丰富有趣的滤镜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可惜,它的对焦和其他一些性能差强人意,一度引发了不少争议。时隔两年,适马推出了这款相机的升级版——适马fp L。让人眼
期刊
2021年7月22日,日本东京湾台场海滨公园的水面上,巨大的奥运五环标志在东京彩虹桥的衬托下,别具风采。这一天距2020东京奥运会开幕还有一天。刘占崑 摄如虎添翼  对于一名摄影记者来说,在奥运会这样顶级体育赛事的拍摄中能拥有一台具有高科技含量并得心应手的相机,那真是如虎添翼。今夏,在因新冠肺炎疫情而推迟一年举行的2020东京奥运会上,佳能用EOSR3相机帮我安上了“翅膀”,虽然我并不属虎。  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