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临形势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依然在持续深化,世界经济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新技术在工业领域应用速度明显加快,互联网驱动产业发展的特征日渐明显,社会化制造方式不容忽视。
世界各国加快寻找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模式。美国“再工业化”战略持续稳步推进,《制造业复兴计划》与《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加快实施,科学技术优势加快向产业领域转化,生产组织方式不断向有利于美国资源和禀赋特征的方向发展,“科技–产业”一体化的优势更加明显。面对发达国家市场需求不振的现实,新兴经济体国家不得不在经济增速普遍放缓的条件下,积极探索转型升级的新模式。
新技术在工业领域应用速度明显加快
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数字制造等新技术在工业生产领域的应用明显加快。例如,美国在新材料、人工智能、纳米、生命科学等领域的技术优势正在逐步转化为在工业机器人、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3D打印机等高端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一些新兴产业也在加速涌现,并取得了很好的市场效果。例如,美国的“特斯拉”纯电动汽车公司,已经实现了市场盈利;谷歌等互联网企业利用数据资源优势正在加速同实体经济整合,近期以32亿美金收购了Nest公司。新技术的应用将会改变未来的生产组织方式。伴随着大数据、智能制造和移动互联技术的广泛应用,生产组织方式也在积极酝酿变化。
社会化制造方式不容忽视
企业先制造后销售给消费者的传统方式,将会被消费者“我的产品,我制造”的理念所替代,消费者参与价值形成过程的作用进一步彰显。在价值链上,消费者已不仅是一个购买者,而且还是价值的共同创造者和分享者。“制造”不再是由企业单独完成,“制造”的社会属性在逐步放大,并超越当下我们对于“社交媒体”的理解和应用。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数字制造、3D打印和云计算技术的应用,使得“制造”与“消费者”距离被无限拉近。一个现在看来较为极端的例子,就是以个人和家庭为单位的“微制造”组织的大量出现,个性化制造得以实现。
新型城镇化将是拉动工业增长的主要动力
“十二五”期间,中国城镇化率将超过54%,城镇化进程带来的巨大消费潜力将会为工业增长注入强大动力。同时,新一届政府提出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实际上这一转变,不仅意味着工业需求的增加,同时城镇化过程中产业支撑,还意味着农民就业带来的收入提升。进而形成收入和需求的双提升。
产能过剩矛盾依然突出
在世界经济和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中国产能过剩的矛盾日益突出。截至2012年底,中国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产能利用率分别仅为72%、73.7%、71.9%%、73.1%和75%,明显低于国际通常水平。尽管这些行业利润大幅下滑,但仍有一批在建、拟建项目,产能过剩呈现出加剧趋势。此外,在太阳能、风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也存在产能过剩或重复建设问题。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依然在持续深化,世界经济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新技术在工业领域应用速度明显加快,互联网驱动产业发展的特征日渐明显,社会化制造方式不容忽视。
世界各国加快寻找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模式。美国“再工业化”战略持续稳步推进,《制造业复兴计划》与《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加快实施,科学技术优势加快向产业领域转化,生产组织方式不断向有利于美国资源和禀赋特征的方向发展,“科技–产业”一体化的优势更加明显。面对发达国家市场需求不振的现实,新兴经济体国家不得不在经济增速普遍放缓的条件下,积极探索转型升级的新模式。
新技术在工业领域应用速度明显加快
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数字制造等新技术在工业生产领域的应用明显加快。例如,美国在新材料、人工智能、纳米、生命科学等领域的技术优势正在逐步转化为在工业机器人、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3D打印机等高端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一些新兴产业也在加速涌现,并取得了很好的市场效果。例如,美国的“特斯拉”纯电动汽车公司,已经实现了市场盈利;谷歌等互联网企业利用数据资源优势正在加速同实体经济整合,近期以32亿美金收购了Nest公司。新技术的应用将会改变未来的生产组织方式。伴随着大数据、智能制造和移动互联技术的广泛应用,生产组织方式也在积极酝酿变化。
社会化制造方式不容忽视
企业先制造后销售给消费者的传统方式,将会被消费者“我的产品,我制造”的理念所替代,消费者参与价值形成过程的作用进一步彰显。在价值链上,消费者已不仅是一个购买者,而且还是价值的共同创造者和分享者。“制造”不再是由企业单独完成,“制造”的社会属性在逐步放大,并超越当下我们对于“社交媒体”的理解和应用。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数字制造、3D打印和云计算技术的应用,使得“制造”与“消费者”距离被无限拉近。一个现在看来较为极端的例子,就是以个人和家庭为单位的“微制造”组织的大量出现,个性化制造得以实现。
新型城镇化将是拉动工业增长的主要动力
“十二五”期间,中国城镇化率将超过54%,城镇化进程带来的巨大消费潜力将会为工业增长注入强大动力。同时,新一届政府提出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实际上这一转变,不仅意味着工业需求的增加,同时城镇化过程中产业支撑,还意味着农民就业带来的收入提升。进而形成收入和需求的双提升。
产能过剩矛盾依然突出
在世界经济和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中国产能过剩的矛盾日益突出。截至2012年底,中国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产能利用率分别仅为72%、73.7%、71.9%%、73.1%和75%,明显低于国际通常水平。尽管这些行业利润大幅下滑,但仍有一批在建、拟建项目,产能过剩呈现出加剧趋势。此外,在太阳能、风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也存在产能过剩或重复建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