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指出:“数学的创造过程与其他任何知识的创造过程一样,在证明一个数学定理之前,得先猜测这个定理的内容,在完全做出详细证明之前,得先推测证明的思路,把观察到的结果加以综合、类比,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尝试。”猜测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是数学理论产生的前提。数学中那些精辟的结论、定理及巧妙的证法的得出,都离不开猜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中明确要求: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获得数学猜想。”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一、数学猜测的内涵及基本方法
猜测是根据某些已知事物和知识对未知事物及其规律性的似真推断,人们以自身已有的知识为基础,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归纳,或将其与有类似关系的特例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判断、推理对问题结果做出估测。数学猜测是人类在探索数学规律时的一种思维策略,是根据已知数学条件和数学原理对未知的量及其关系的似真推断。它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又具有很大程度的假定性。数学猜测能力具有多种成分,包括想象能力、直觉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一定的经验与技巧,需要通过全面的训练才能获得。具备数学猜测能力是获得数学发现的重要因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数学猜测能力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标准》指出,要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方法使学生获得数学猜测,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也就是说,猜测作为数学的一项重要思考活动,往往产生于经验、观察、归纳、类比和联想的基础上。
1.观察。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且比较持久的高级知觉形态。人们认识事物,获得系统的知识都从观察开始,观察能导致发现。牛顿从树上掉下苹果的现象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瑞利发现惰性气体,伦琴发现X射线等等,这些都离不开观察。数学家欧拉说过:“今天已知许多数的性质,大部分是通过观察发现的……只有靠观察才能获得这些知识。”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要对学习内容进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其前提必然是观察。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意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入手,提高学生的猜测能力,要求学生在观察时做到“四要”:一要认真细致;二要有序有向;三要全面深刻;四要有静有动。比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可先让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出三角形、四边形、平行四边形、五边形等,并计算出各种图形的边长总和,再让学生观察这些图形,猜一猜各图形之间的关系,再用计算结果进行验证。
2.归纳。归纳是指从一般性较小的前提推出一般性较大的结论,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设计一些探究思考练习,训练学生运用归纳推理的方法,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归纳猜想能力。比如,一个任意五边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能猜出任意n边凸多边形内角和的度数吗?解决第一个问题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把五边形分割成三个三角形,利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来求出五边形的内角和为180°×3=540°。第二个问题则需要举例,引导学生归纳:
多边形边数 分成的三角形个数 多边形内角和度数
4 2 180°×2
5 3 180°×3
6 4 180°×4
这样学生就易于猜测出n边凸多边形的内角和应为180°×(n-2)。
3.类比。类比来源于相似,是从特殊性的前提推出特殊性的结论,或者从一般性的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类比猜测是依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猜测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相同。在分析探索问题的过程中,运用类比,能够调动学生已有的解决相似问题的策略,将新问题纳入到已有的“模式”中去,引发“顿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工程问题”中三个数量的关系是“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而“行程问题”中的三个数量也有类似的关系:速度×时间=路程。因此,工程问题的解法可以类推到行程问题中去,同时,在小学数学中也存在很多可以类比思考的内容,比如,万以内加减法与百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相似、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与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结构相似、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基本性质的内容相似……类比思想促进了知识的迁移,不仅使数学知识容易理解,而且使公式的记忆变得自然简洁,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数学能力。
在运用类比进行猜测时要注意:两类事物的共同属性越多,共同属性与推出属性之间的关系越密切,得到的结论的可靠性就越高。所以,运用类比时,应引导学生尽可能找出两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再据此去推测他们未知的共同属性。
4.联想。联想是发散式的思维,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不同联系的事物反映在人脑中,会形成不同的联想。苏联教育心理学家克鲁捷茨基认为,数学能力就是用数学材料去形成概括的、简缩的、灵活的、可逆的联想和联想系统的能力。发展联想能力,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量关系,促进思维的灵活性。比如,教学“梯形面积计算”时,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已经学过的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让学生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来计算它的面积,得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猜测能力的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概念的得出,公式、定理的发现,规律的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等,都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猜测。教师应开发课程资源,既可以将课本上的概念、公式、例题、习题等编成需要猜想的探索性题目,又可以将一些规律探索题进行多种“变形”,为学生提供猜测的空间,挖掘发展学生猜测能力的因素,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发展。
1.积累猜测经验。直觉猜测能力与经验的丰富程度呈正相关关系。爱因斯坦认为,“物理学家的最高使命是要得到那些普遍的定律”,而“要通向这些定律,并没有逻辑的道路,只有通过那种以经验的共鸣的理解为依据的直觉,才能得到这些定律”。当代著名科学家波普尔也认为“科学奠基于经验之上”,“直觉依赖于过去得到的经验”。所以,要发展小学生的数学猜测能力,首先应该注意学生数学猜测经验的积累,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运用猜测参与知识建立的过程,又要及时复习总结,优化认知结构,为培养学生的数学直觉猜测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2.创设猜测情境。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猜测的魅力。比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时,让学生利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长方形等方法,得出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然后及时引导学生猜测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度数。这样不失时机的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猜测,不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其思维处于兴奋状态,还可使学生在猜测的过程中逐步勾勒出知识的轮廓,从整体上了解所学知识的内容。
创设情境首先需要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猜测;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开展“课外讲座”、“学习园地”等活动,介绍一些数学发展史或数学家进行猜测的故事。比如,认识神奇的数学预言家——拉玛努贾:了解“费尔马大定理”;学习数的整除时,介绍“歌德巴赫猜想”的有关内容……这些数学历史知识能够激发学生进行猜测的欲望,鼓舞学生大胆探索,养成良好的猜测意识和习惯。
3.提供猜测机会。现代教学论认为,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这一角度来说,提出猜测、树立假设比验证结论更加重要,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远比成为知识的接受者重要。传统教材中的内容多为机械的理论表述,没有留给学生进行猜测的空间。对其中一些易于在生活中发现的数学理论,教师应深入钻研,挖掘其中适合进行猜测的内容,让学生有探索、发现的机会。
(1)利用教材中已有的素材,改变其陈述方式。比如,学习“分与合”时可以设计猜数游戏:一个数是由3和6组成的,它是几?一个数可以分成3和3,它是几?这样可以引发学生猜测的兴趣,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2)将教材中理论化的知识有意识地还原,变成可猜测的内容。比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对于余数能否比除数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猜测。学生已有对除法的初步认识,知道余数如果比除数大,就可以再分一份。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证明新的理论,远比教师反复强调有效得多。
(3)适当改编教材的呈现方式和顺序,拓展猜测的空间。比如,学习“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时,一般是通过大量的练习,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这样虽然有利于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却使得他们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如果在课堂上直接提出问题:乘法里面有没有交换律和结合律?学生便会立刻产生兴趣,开始猜测:如果有,该怎样证明;如果没有,两个乘数交换位置积没变又怎样解释。在短短一堂课的时间里,不仅完成了教学内容,而且让学生拥有了利用数学语言清楚地阐明自己观点的空间,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4.加强猜测训练。猜测训练应从低年级着手。刚入学的儿童好奇心很强,教师要小心呵护、利用这种好奇心,采用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加强猜测训练,比如,猜数字、猜大小等游戏。引导他们通过猜测去了解知识,使他们渐渐养成爱猜测的习惯。需要注意的是,刚开始进行猜测训练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猜测,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教师必须让学生独立进行猜测,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猜测进行论证,从而提高猜测能力,活跃思维,形成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责任编辑:曹文◇
一、数学猜测的内涵及基本方法
猜测是根据某些已知事物和知识对未知事物及其规律性的似真推断,人们以自身已有的知识为基础,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归纳,或将其与有类似关系的特例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判断、推理对问题结果做出估测。数学猜测是人类在探索数学规律时的一种思维策略,是根据已知数学条件和数学原理对未知的量及其关系的似真推断。它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又具有很大程度的假定性。数学猜测能力具有多种成分,包括想象能力、直觉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一定的经验与技巧,需要通过全面的训练才能获得。具备数学猜测能力是获得数学发现的重要因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数学猜测能力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标准》指出,要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方法使学生获得数学猜测,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也就是说,猜测作为数学的一项重要思考活动,往往产生于经验、观察、归纳、类比和联想的基础上。
1.观察。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且比较持久的高级知觉形态。人们认识事物,获得系统的知识都从观察开始,观察能导致发现。牛顿从树上掉下苹果的现象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瑞利发现惰性气体,伦琴发现X射线等等,这些都离不开观察。数学家欧拉说过:“今天已知许多数的性质,大部分是通过观察发现的……只有靠观察才能获得这些知识。”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要对学习内容进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其前提必然是观察。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意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入手,提高学生的猜测能力,要求学生在观察时做到“四要”:一要认真细致;二要有序有向;三要全面深刻;四要有静有动。比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可先让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出三角形、四边形、平行四边形、五边形等,并计算出各种图形的边长总和,再让学生观察这些图形,猜一猜各图形之间的关系,再用计算结果进行验证。
2.归纳。归纳是指从一般性较小的前提推出一般性较大的结论,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设计一些探究思考练习,训练学生运用归纳推理的方法,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归纳猜想能力。比如,一个任意五边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能猜出任意n边凸多边形内角和的度数吗?解决第一个问题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把五边形分割成三个三角形,利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来求出五边形的内角和为180°×3=540°。第二个问题则需要举例,引导学生归纳:
多边形边数 分成的三角形个数 多边形内角和度数
4 2 180°×2
5 3 180°×3
6 4 180°×4
这样学生就易于猜测出n边凸多边形的内角和应为180°×(n-2)。
3.类比。类比来源于相似,是从特殊性的前提推出特殊性的结论,或者从一般性的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类比猜测是依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猜测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相同。在分析探索问题的过程中,运用类比,能够调动学生已有的解决相似问题的策略,将新问题纳入到已有的“模式”中去,引发“顿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工程问题”中三个数量的关系是“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而“行程问题”中的三个数量也有类似的关系:速度×时间=路程。因此,工程问题的解法可以类推到行程问题中去,同时,在小学数学中也存在很多可以类比思考的内容,比如,万以内加减法与百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相似、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与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结构相似、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基本性质的内容相似……类比思想促进了知识的迁移,不仅使数学知识容易理解,而且使公式的记忆变得自然简洁,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数学能力。
在运用类比进行猜测时要注意:两类事物的共同属性越多,共同属性与推出属性之间的关系越密切,得到的结论的可靠性就越高。所以,运用类比时,应引导学生尽可能找出两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再据此去推测他们未知的共同属性。
4.联想。联想是发散式的思维,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不同联系的事物反映在人脑中,会形成不同的联想。苏联教育心理学家克鲁捷茨基认为,数学能力就是用数学材料去形成概括的、简缩的、灵活的、可逆的联想和联想系统的能力。发展联想能力,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量关系,促进思维的灵活性。比如,教学“梯形面积计算”时,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已经学过的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让学生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来计算它的面积,得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猜测能力的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概念的得出,公式、定理的发现,规律的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等,都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猜测。教师应开发课程资源,既可以将课本上的概念、公式、例题、习题等编成需要猜想的探索性题目,又可以将一些规律探索题进行多种“变形”,为学生提供猜测的空间,挖掘发展学生猜测能力的因素,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发展。
1.积累猜测经验。直觉猜测能力与经验的丰富程度呈正相关关系。爱因斯坦认为,“物理学家的最高使命是要得到那些普遍的定律”,而“要通向这些定律,并没有逻辑的道路,只有通过那种以经验的共鸣的理解为依据的直觉,才能得到这些定律”。当代著名科学家波普尔也认为“科学奠基于经验之上”,“直觉依赖于过去得到的经验”。所以,要发展小学生的数学猜测能力,首先应该注意学生数学猜测经验的积累,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运用猜测参与知识建立的过程,又要及时复习总结,优化认知结构,为培养学生的数学直觉猜测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2.创设猜测情境。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猜测的魅力。比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时,让学生利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长方形等方法,得出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然后及时引导学生猜测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度数。这样不失时机的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猜测,不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其思维处于兴奋状态,还可使学生在猜测的过程中逐步勾勒出知识的轮廓,从整体上了解所学知识的内容。
创设情境首先需要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猜测;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开展“课外讲座”、“学习园地”等活动,介绍一些数学发展史或数学家进行猜测的故事。比如,认识神奇的数学预言家——拉玛努贾:了解“费尔马大定理”;学习数的整除时,介绍“歌德巴赫猜想”的有关内容……这些数学历史知识能够激发学生进行猜测的欲望,鼓舞学生大胆探索,养成良好的猜测意识和习惯。
3.提供猜测机会。现代教学论认为,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这一角度来说,提出猜测、树立假设比验证结论更加重要,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远比成为知识的接受者重要。传统教材中的内容多为机械的理论表述,没有留给学生进行猜测的空间。对其中一些易于在生活中发现的数学理论,教师应深入钻研,挖掘其中适合进行猜测的内容,让学生有探索、发现的机会。
(1)利用教材中已有的素材,改变其陈述方式。比如,学习“分与合”时可以设计猜数游戏:一个数是由3和6组成的,它是几?一个数可以分成3和3,它是几?这样可以引发学生猜测的兴趣,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2)将教材中理论化的知识有意识地还原,变成可猜测的内容。比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对于余数能否比除数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猜测。学生已有对除法的初步认识,知道余数如果比除数大,就可以再分一份。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证明新的理论,远比教师反复强调有效得多。
(3)适当改编教材的呈现方式和顺序,拓展猜测的空间。比如,学习“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时,一般是通过大量的练习,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这样虽然有利于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却使得他们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如果在课堂上直接提出问题:乘法里面有没有交换律和结合律?学生便会立刻产生兴趣,开始猜测:如果有,该怎样证明;如果没有,两个乘数交换位置积没变又怎样解释。在短短一堂课的时间里,不仅完成了教学内容,而且让学生拥有了利用数学语言清楚地阐明自己观点的空间,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4.加强猜测训练。猜测训练应从低年级着手。刚入学的儿童好奇心很强,教师要小心呵护、利用这种好奇心,采用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加强猜测训练,比如,猜数字、猜大小等游戏。引导他们通过猜测去了解知识,使他们渐渐养成爱猜测的习惯。需要注意的是,刚开始进行猜测训练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猜测,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教师必须让学生独立进行猜测,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猜测进行论证,从而提高猜测能力,活跃思维,形成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责任编辑: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