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此端所刊中国共产党创始人陈独秀、李大钊致李辛白书札各一,不佞收藏之前均未见著录,所谈所涉皆为《每周评论》。
《每周评论》由陈独秀、李大钊创办,陈独秀主编,1918年12月22日于北京创刊。
1918年11月27日,陈独秀召集《每周评论》创刊会议,参加者有李大钊、高一涵、高承元、张申府、周作人等人。会议公推陈独秀为书记及编辑,其他人皆为撰述,发行所位于北京宣武门外骡马市大街米市胡同79号,编辑所则处于北京大学新楼文科学长办公室(陈独秀时任文科学长)。
《每周评论》虽为重点谈时局政治兼及文艺思想的小报,但作为“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的旗帜并革命进步刊物,《每周评论》在国内文坛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其出版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苏俄“十月革命”的成功等特定的政府气候有密切关系。作为月刊的《新青年》,着重于思想文艺的理论宣传与启蒙教育,《每周评论》则因其周期较短、版面灵活,紧跟局势直接地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每周评论》共有四个版面,设十二个栏目,主要为:国外大事述评、国内大事述评、社论、文艺时评、随感录、新文艺、国内劳动状况、通信、报刊选论等(每期至少五个栏目)。《每周评论》谈政治的主要撰稿人为陈独秀(笔名只眼)、李大钊(笔名明明、守常)、张慰慈、张申府(笔名赤、张赤)、王光祈(笔名若愚)等,文艺思想类的主要撰稿人则有周作人(笔名仲密),高一涵(笔名涵庐)、胡适等。
《每周评论》创刊号上主要内容有陈独秀撰写的“创刊词”与四则“随感录”,王光祈的社论《国际社会之改造》、蔡元培的《劳工神圣》、梁启超的《欧战结局之教训》及胡适的新诗《奔丧到家》。陈独秀在《发刊词》中指出:“《每周评论》的宗旨,也就是‘主张公理,反对强权’八个大字。”
陈独秀在《每周评论》上发表的主要文章有:《我的国内和平意见》、《国防军问题》、《人种差别待遇问题》、《为什么要南北分立》、《贫民的哭声》、《我们究竟应当不应当爱国》及数篇“随感录”。那篇不足百字但极为著名的“随感录”《研究室与监狱》,便发表在《每周评论》第25号。
李大钊在《每周评论》上发表的主要文章除《新纪元》、《阶级竞争与互助》、《废娼问题》、《危险思想与言论自由》、《劳动教育问题》外,还包括《新旧思想之激战》等共计54篇。1919年1月5日,李大钊《新纪元》一文在《每周评论》第3号发表。该文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革命,“洗出一个新纪元来”。他于此阐述:“这个新纪元是世界革命的新纪元,是人类觉醒的新纪元。我们的黑暗的中国,死寂的北京,仿佛分得那曙光的一线,好比在沉沉深夜中得一个小小的明星,照见新人生的道路。我们应该趁着为一线光明,努力前去为人类活动,作出一点有益人类的工作。”
1919年3月9日,李大钊和陈独秀等人在《每周评论》第12号上开辟专栏,全文转载林纾(琴南)的小说《荆生》,并加以记者按语,猛烈回击林琴南小说《荆生》中以暗示的手法讥笑、诋毁新文化运动倡导者陈独秀等人的行为。
1919年4月6日,《每周评论》在“名著”栏内刊登《共产党宣言》第二章《无产者与共产党人》后端属于纲领的一段,并加注按语。按语指出:“这个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最先最重大的意见……其要旨在主张阶级战争,要求各地的劳工联合。”其后发表陈独秀的短文《纲常名教》指出:“欧洲各国社会主义的学说,已经大大流行了,俄、德和匈牙利,并且成了共产党的世界,这种风气,恐怕马上就要来到东方。”
“五四”期间,《每周评论》于1919年5月9日特辟《山东问题专栏》,李大钊痛斥列强意欲瓜分中国的狼子野心,他撰文指出:“威尔逊君!你不是反对秘密外交吗?为什么他们解决山东问题,还是根据某年月日伦敦密约,还是根据某年月日的某某军阀间的秘密协定?你自己的主张计划如今全是大炮空声,全是昙花幻梦了。我实为你惭愧!我实为你悲伤!”1919年5月26日,陈独秀所撰《山东问题与国民觉悟》一文在《每周评论》第23号上公开发表,反响异常。
《每周评论》前二十五期由陈独秀主编,自第26期起改由胡适任主编。内容则以及时反映当前迫切的政治问题为主,与《新青年》侧重理论的特点互补充,在当时具有很大的影响。1919年7月20日,即陈独秀入狱不久,接办《每周评论》的胡适在第31号上发表了那篇著名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与李大钊进行商榷并公开争论起来。此“问题”与“主义”之争,成为现代中国文化进程的一个纽结和拐点。
1919年8月31日,《每周评论》出至第37期被北洋军阀政府封禁。
此处所刊李大钊、陈独秀关于《每周评论》书札,为时致北京大学庶务主任李辛白。李当时兼任《新青年》及《每周评论》出版部主任。
李辛白(1875-1951),白话文倡导者,原名修隆,字燮,号水破山人,安徽无为县人,1901年考入南京高等警官大学堂。1904年参加柏文蔚、陈独秀等在芜湖组织的岳王会,1905年就读于日本早稻田大学,为中国同盟会首批会员。1907年受同盟会派遣,回国从事革命活动。1908年在上海创办《白话日报》,被胡适推崇为我国推广白话文的“开山老祖”。1911年,任芜湖军政分府民政长,不久在芜湖创办《共和日报》。1912年任安徽省警察厅长。1913年任北京政府教育部佥事。
1917年1月,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邀聘李辛白到北大担任庶务主任,两年半后任出版部主任,曾编辑出版介绍俄国革命和工人运动方面的书籍及《北京大学日刊》、《北京大学月刊》、《每周评论》、《新潮》等重要刊物。“五四”运动爆发当日,罗家伦起草轰动一时的《北京学界全体宣言》(印出2万份,为当天发出的唯一传单),便是由李辛白组织在其所办的“老百姓印刷厂”赶印。
据《北京党史》2010年第3期介绍,1926年,北京“三一八”惨案后,闻北洋政府将行通缉,李辛白遂避居夫人刘冰仪的故乡——安徽贵池县。1927年秋,到南京私立安徽中学教国文。次年初,创办《老百姓报》。1930年底回家乡无为,与王鹤天创办“尚实学社”,1933年则到宣城中学任教,二年后,任徽州中学校长,1937年又任安徽省图书馆馆长,次年担任省抗日动委会首批会员,不久即举家避难于山区梨村。随后,开办塾馆,免费为村童破蒙,翌年开办南庄学院。1940年始,先后在休宁女子中学、安徽中学、建国中学、右任中学、省立高等农业职业学校、安徽学院、昭明国文专科学校任职、任教。1949年春,因病辞职,在贵池家中疗养,直至1951年病逝。
李大钊与李辛白关系颇为密切。李辛白(笔名姜素)曾于1918年8月在北京大学创办《新生活》周刊(五四时期著名的小型通俗刊物,在国内及日本,南洋等地拥有较多读者)。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都积极为该刊撰稿。仅李大钊一人就在该刊发 表文章六十余篇,如在《新生活》第21期上,他发表随感录三则,其中《哭冯国璋》一文(署名孤松)以辛辣的讽刺概括了冯氏一生:“除去汉阳的焦土,新华宫的残梦”,以及“累累黄金”,冯国璋的一生“还有什么”?;在《又是一年》文中,他勉励青年不要做新时代的落伍者,要为“不断地创造新生活而努力”;在《忏悔的人》一文中,他则指出,不应当歧视那些犯过错误以至犯过罪过的人,因为这种人“对于罪恶的本体和自己堕落的生活都有一层深严而透彻的认识,以后任罪恶怎样来诱惑他,他绝不会上当了”。
“五四”期间,蔡元培拟辞去北京大学校长一职,李辛白便随同图书馆主任李大钊、总务长蒋梦麟等宣布辞职。
1999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李大钊文集》中,收录李大钊《致李辛白》信札六通,均关于《每周评论》。不是“乞检出第一号至第号的《每周评论》二份寄赠东四四条胡同张岱杉先生,以后按期续寄”,便是“郭楞仙寄来邮票三角奉上,乞即照寄;外有殷汝耕君住址一纸亦望收存,由第一号起按期赠报一份,以吾社拟请殷君任驻东通信员也”,或是“上海有位日本人佐原笃介君愿订《每周评论》,自第一号起长期续订,报费若干开单寄去,他必照数汇来”等等,时相往还甚频。
拙藏李大钊致李辛白书札,计三页(另附致胡适一封,毛笔书写,封背存有国立北京大学印记),使用国立北京大学用笺,毛笔书写,所谈所述为三件事,一是请他寄《每周评论》二十份给山西大学李泰棻(字革痴),托李代卖;二是寄岭南杂志社及湖南通俗教育报社,三是寄北京益世报馆潘智远(字蕴巢)。
信中所言及之李泰棻(1897-1972),著名历史学家、方志学家,字革痴,号痴庵,与李大钊悉为直隶老乡,二人纵情文史,交谊甚笃,其1916年冬出版《西洋大历史》一书,作序者为李大钊、陈独秀、章士钊。1918年,时年二十一岁的李泰棻被聘为国立山西大学教授,第二年即由李大钊引荐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教授。据刘徙著文谈,1927年,李大钊就义,无人敢出面料理后事,作为同事兼挚友的李泰棻毅然为其收尸入殓,买棺治丧(见《关于李泰棻》,载《文汇读书周报》2004年6月28日)。
信中所涉《益世报》,即民国早期极为著名的爱国报纸(罗隆基、梁实秋、田汉、张恨水都曾参与其间,远赴法国勤工俭学的周恩来,曾受《益世报》的邀请,从遥远的欧洲为《益世报》写下了56篇海外通讯),至于潘蕴巢,则指时任《益世报》总编辑的著名翻译家潘智远。1919年5月23日,因刊发揭露时弊的社论《安福与强盗》并山东军人“痛外交失败”之通电,《益世报》被当局停刊五天,总编辑潘智远遭逮捕(后被当局以妨害治安罪、侮辱官吏罪等罪名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
拙藏陈独秀致李辛白书札,计一页,附一封(封面印有文科学长字样,毛笔书写,封背存有国立北京大学印记),使用国立北京大学用笺,毛笔书写,内容极为简明,即请李辛白“加送北京中华书局《每周评论》三十份”。
陈独秀与李辛白为安徽同乡,关系友善。李辛白办《新生活》周刊之际,陈独秀曾积极为该刊撰稿。此信不久的1919年6月11日,陈独秀在北京因散发传单被捕,李辛白积极参与各种渠道的营救活动,6月14日,他曾与周作人、王星拱教授代表北大教职员前往探监和慰问,随即在《每周评论》第30号上发表了那篇著名的白话诗《怀陈独秀》:“依他的主张,我们小百姓痛苦。依你的主张,他们痛苦。他们不愿意痛苦,所以你痛苦。你痛苦,是替我们痛苦”。正是在各界的全力营救下,1919年9月17日,被监禁九十八天的陈独秀经保释出狱。
拙藏李大钊致李辛白书札,虽未具写信日期,然依据李大钊函中所言“自二十一号起寄《每周评论》二十份至山西大学李泰棻先生处”推断,此札当写于1919年5月12日前后不久,因为《每周评论》为周刊,每星期日印行。鉴于第23号为5月26日出刊,第21号出刊日期定当为5月12日。这个日子,实属非常时期,正处于激情澎湃的“五四”过后,如火如荼的“六三运动”到来之前那屈指可数的二十天之内。
拙藏陈独秀一函的书写日期,亦当此际,即1919年5月12日前后。此后不久的6月11日,他便锒铛入狱,《每周评论》则易主由胡适接办。8月30日,《每周评论》第37号出版未及发行,即被北京政府封禁(胡适指责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的著名文章《四论问题与主义》于此首刊)。
《每周评论》由陈独秀、李大钊创办,陈独秀主编,1918年12月22日于北京创刊。
1918年11月27日,陈独秀召集《每周评论》创刊会议,参加者有李大钊、高一涵、高承元、张申府、周作人等人。会议公推陈独秀为书记及编辑,其他人皆为撰述,发行所位于北京宣武门外骡马市大街米市胡同79号,编辑所则处于北京大学新楼文科学长办公室(陈独秀时任文科学长)。
《每周评论》虽为重点谈时局政治兼及文艺思想的小报,但作为“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的旗帜并革命进步刊物,《每周评论》在国内文坛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其出版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苏俄“十月革命”的成功等特定的政府气候有密切关系。作为月刊的《新青年》,着重于思想文艺的理论宣传与启蒙教育,《每周评论》则因其周期较短、版面灵活,紧跟局势直接地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每周评论》共有四个版面,设十二个栏目,主要为:国外大事述评、国内大事述评、社论、文艺时评、随感录、新文艺、国内劳动状况、通信、报刊选论等(每期至少五个栏目)。《每周评论》谈政治的主要撰稿人为陈独秀(笔名只眼)、李大钊(笔名明明、守常)、张慰慈、张申府(笔名赤、张赤)、王光祈(笔名若愚)等,文艺思想类的主要撰稿人则有周作人(笔名仲密),高一涵(笔名涵庐)、胡适等。
《每周评论》创刊号上主要内容有陈独秀撰写的“创刊词”与四则“随感录”,王光祈的社论《国际社会之改造》、蔡元培的《劳工神圣》、梁启超的《欧战结局之教训》及胡适的新诗《奔丧到家》。陈独秀在《发刊词》中指出:“《每周评论》的宗旨,也就是‘主张公理,反对强权’八个大字。”
陈独秀在《每周评论》上发表的主要文章有:《我的国内和平意见》、《国防军问题》、《人种差别待遇问题》、《为什么要南北分立》、《贫民的哭声》、《我们究竟应当不应当爱国》及数篇“随感录”。那篇不足百字但极为著名的“随感录”《研究室与监狱》,便发表在《每周评论》第25号。
李大钊在《每周评论》上发表的主要文章除《新纪元》、《阶级竞争与互助》、《废娼问题》、《危险思想与言论自由》、《劳动教育问题》外,还包括《新旧思想之激战》等共计54篇。1919年1月5日,李大钊《新纪元》一文在《每周评论》第3号发表。该文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革命,“洗出一个新纪元来”。他于此阐述:“这个新纪元是世界革命的新纪元,是人类觉醒的新纪元。我们的黑暗的中国,死寂的北京,仿佛分得那曙光的一线,好比在沉沉深夜中得一个小小的明星,照见新人生的道路。我们应该趁着为一线光明,努力前去为人类活动,作出一点有益人类的工作。”
1919年3月9日,李大钊和陈独秀等人在《每周评论》第12号上开辟专栏,全文转载林纾(琴南)的小说《荆生》,并加以记者按语,猛烈回击林琴南小说《荆生》中以暗示的手法讥笑、诋毁新文化运动倡导者陈独秀等人的行为。
1919年4月6日,《每周评论》在“名著”栏内刊登《共产党宣言》第二章《无产者与共产党人》后端属于纲领的一段,并加注按语。按语指出:“这个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最先最重大的意见……其要旨在主张阶级战争,要求各地的劳工联合。”其后发表陈独秀的短文《纲常名教》指出:“欧洲各国社会主义的学说,已经大大流行了,俄、德和匈牙利,并且成了共产党的世界,这种风气,恐怕马上就要来到东方。”
“五四”期间,《每周评论》于1919年5月9日特辟《山东问题专栏》,李大钊痛斥列强意欲瓜分中国的狼子野心,他撰文指出:“威尔逊君!你不是反对秘密外交吗?为什么他们解决山东问题,还是根据某年月日伦敦密约,还是根据某年月日的某某军阀间的秘密协定?你自己的主张计划如今全是大炮空声,全是昙花幻梦了。我实为你惭愧!我实为你悲伤!”1919年5月26日,陈独秀所撰《山东问题与国民觉悟》一文在《每周评论》第23号上公开发表,反响异常。
《每周评论》前二十五期由陈独秀主编,自第26期起改由胡适任主编。内容则以及时反映当前迫切的政治问题为主,与《新青年》侧重理论的特点互补充,在当时具有很大的影响。1919年7月20日,即陈独秀入狱不久,接办《每周评论》的胡适在第31号上发表了那篇著名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与李大钊进行商榷并公开争论起来。此“问题”与“主义”之争,成为现代中国文化进程的一个纽结和拐点。
1919年8月31日,《每周评论》出至第37期被北洋军阀政府封禁。
此处所刊李大钊、陈独秀关于《每周评论》书札,为时致北京大学庶务主任李辛白。李当时兼任《新青年》及《每周评论》出版部主任。
李辛白(1875-1951),白话文倡导者,原名修隆,字燮,号水破山人,安徽无为县人,1901年考入南京高等警官大学堂。1904年参加柏文蔚、陈独秀等在芜湖组织的岳王会,1905年就读于日本早稻田大学,为中国同盟会首批会员。1907年受同盟会派遣,回国从事革命活动。1908年在上海创办《白话日报》,被胡适推崇为我国推广白话文的“开山老祖”。1911年,任芜湖军政分府民政长,不久在芜湖创办《共和日报》。1912年任安徽省警察厅长。1913年任北京政府教育部佥事。
1917年1月,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邀聘李辛白到北大担任庶务主任,两年半后任出版部主任,曾编辑出版介绍俄国革命和工人运动方面的书籍及《北京大学日刊》、《北京大学月刊》、《每周评论》、《新潮》等重要刊物。“五四”运动爆发当日,罗家伦起草轰动一时的《北京学界全体宣言》(印出2万份,为当天发出的唯一传单),便是由李辛白组织在其所办的“老百姓印刷厂”赶印。
据《北京党史》2010年第3期介绍,1926年,北京“三一八”惨案后,闻北洋政府将行通缉,李辛白遂避居夫人刘冰仪的故乡——安徽贵池县。1927年秋,到南京私立安徽中学教国文。次年初,创办《老百姓报》。1930年底回家乡无为,与王鹤天创办“尚实学社”,1933年则到宣城中学任教,二年后,任徽州中学校长,1937年又任安徽省图书馆馆长,次年担任省抗日动委会首批会员,不久即举家避难于山区梨村。随后,开办塾馆,免费为村童破蒙,翌年开办南庄学院。1940年始,先后在休宁女子中学、安徽中学、建国中学、右任中学、省立高等农业职业学校、安徽学院、昭明国文专科学校任职、任教。1949年春,因病辞职,在贵池家中疗养,直至1951年病逝。
李大钊与李辛白关系颇为密切。李辛白(笔名姜素)曾于1918年8月在北京大学创办《新生活》周刊(五四时期著名的小型通俗刊物,在国内及日本,南洋等地拥有较多读者)。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都积极为该刊撰稿。仅李大钊一人就在该刊发 表文章六十余篇,如在《新生活》第21期上,他发表随感录三则,其中《哭冯国璋》一文(署名孤松)以辛辣的讽刺概括了冯氏一生:“除去汉阳的焦土,新华宫的残梦”,以及“累累黄金”,冯国璋的一生“还有什么”?;在《又是一年》文中,他勉励青年不要做新时代的落伍者,要为“不断地创造新生活而努力”;在《忏悔的人》一文中,他则指出,不应当歧视那些犯过错误以至犯过罪过的人,因为这种人“对于罪恶的本体和自己堕落的生活都有一层深严而透彻的认识,以后任罪恶怎样来诱惑他,他绝不会上当了”。
“五四”期间,蔡元培拟辞去北京大学校长一职,李辛白便随同图书馆主任李大钊、总务长蒋梦麟等宣布辞职。
1999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李大钊文集》中,收录李大钊《致李辛白》信札六通,均关于《每周评论》。不是“乞检出第一号至第号的《每周评论》二份寄赠东四四条胡同张岱杉先生,以后按期续寄”,便是“郭楞仙寄来邮票三角奉上,乞即照寄;外有殷汝耕君住址一纸亦望收存,由第一号起按期赠报一份,以吾社拟请殷君任驻东通信员也”,或是“上海有位日本人佐原笃介君愿订《每周评论》,自第一号起长期续订,报费若干开单寄去,他必照数汇来”等等,时相往还甚频。
拙藏李大钊致李辛白书札,计三页(另附致胡适一封,毛笔书写,封背存有国立北京大学印记),使用国立北京大学用笺,毛笔书写,所谈所述为三件事,一是请他寄《每周评论》二十份给山西大学李泰棻(字革痴),托李代卖;二是寄岭南杂志社及湖南通俗教育报社,三是寄北京益世报馆潘智远(字蕴巢)。
信中所言及之李泰棻(1897-1972),著名历史学家、方志学家,字革痴,号痴庵,与李大钊悉为直隶老乡,二人纵情文史,交谊甚笃,其1916年冬出版《西洋大历史》一书,作序者为李大钊、陈独秀、章士钊。1918年,时年二十一岁的李泰棻被聘为国立山西大学教授,第二年即由李大钊引荐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教授。据刘徙著文谈,1927年,李大钊就义,无人敢出面料理后事,作为同事兼挚友的李泰棻毅然为其收尸入殓,买棺治丧(见《关于李泰棻》,载《文汇读书周报》2004年6月28日)。
信中所涉《益世报》,即民国早期极为著名的爱国报纸(罗隆基、梁实秋、田汉、张恨水都曾参与其间,远赴法国勤工俭学的周恩来,曾受《益世报》的邀请,从遥远的欧洲为《益世报》写下了56篇海外通讯),至于潘蕴巢,则指时任《益世报》总编辑的著名翻译家潘智远。1919年5月23日,因刊发揭露时弊的社论《安福与强盗》并山东军人“痛外交失败”之通电,《益世报》被当局停刊五天,总编辑潘智远遭逮捕(后被当局以妨害治安罪、侮辱官吏罪等罪名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
拙藏陈独秀致李辛白书札,计一页,附一封(封面印有文科学长字样,毛笔书写,封背存有国立北京大学印记),使用国立北京大学用笺,毛笔书写,内容极为简明,即请李辛白“加送北京中华书局《每周评论》三十份”。
陈独秀与李辛白为安徽同乡,关系友善。李辛白办《新生活》周刊之际,陈独秀曾积极为该刊撰稿。此信不久的1919年6月11日,陈独秀在北京因散发传单被捕,李辛白积极参与各种渠道的营救活动,6月14日,他曾与周作人、王星拱教授代表北大教职员前往探监和慰问,随即在《每周评论》第30号上发表了那篇著名的白话诗《怀陈独秀》:“依他的主张,我们小百姓痛苦。依你的主张,他们痛苦。他们不愿意痛苦,所以你痛苦。你痛苦,是替我们痛苦”。正是在各界的全力营救下,1919年9月17日,被监禁九十八天的陈独秀经保释出狱。
拙藏李大钊致李辛白书札,虽未具写信日期,然依据李大钊函中所言“自二十一号起寄《每周评论》二十份至山西大学李泰棻先生处”推断,此札当写于1919年5月12日前后不久,因为《每周评论》为周刊,每星期日印行。鉴于第23号为5月26日出刊,第21号出刊日期定当为5月12日。这个日子,实属非常时期,正处于激情澎湃的“五四”过后,如火如荼的“六三运动”到来之前那屈指可数的二十天之内。
拙藏陈独秀一函的书写日期,亦当此际,即1919年5月12日前后。此后不久的6月11日,他便锒铛入狱,《每周评论》则易主由胡适接办。8月30日,《每周评论》第37号出版未及发行,即被北京政府封禁(胡适指责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的著名文章《四论问题与主义》于此首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