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果有两种选择,其中一种导致灾难,则必定会有人做出这种选择。”这就是著名的“墨菲定律”。据此,我们由识字教学中出现错别字的现象做出这样的判断:“如果某个汉字学生可能会写错,那就一定会有人这样写。”为了打破“魔咒”,降低学生识字错误率,教师可以从“墨菲定律”中得出三点启示:提前预知,重点关注,勤于复习。
关键词:墨菲定律;识字教学;启示
“如果有两种选择,其中一种导致灾难,则必定会有人做出这种选择。”这看似荒诞实则精辟的论断是一位叫爱德华·墨菲的美国工程师提出的,这就是著名的“墨菲定律”。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马修斯通过许多实验证实,墨菲定律蕴含着科学真理。由此,笔者不由得想到了识字教学,想到了那些令无数教师头疼不已的易错字,教师该如何让学生牢固掌握这些字的写法呢?根据“墨菲定律”,我们可以做出类似的判断:“如果某个汉字学生可能会写错,那就一定会有人这样写。”为了打破“魔咒”,降低学生识字错误率,笔者从“墨菲定律”中得出三点教学启示。
一、提前预判,统筹应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课程总目标中指出,学生要“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在三个“学段目标与内容”中也都强调“会写”。
(一)細究易错原因
小学阶段学习的2500个常用汉字中,绝大多数汉字比较容易识记,但也有少部分特别容易写错,是什么原因造成学生易写错呢?细究起来,笔者认为大致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感知失真,形成泛化。小学生思维发展不完备,导致观察不细致、不精确,空间方位知觉和事物细节辨别能力都较差,对那些“字形似、差异小”的字(如“处和外”)、“笔画同、位置异”的字(如“庄和压”)、“结构同、位置反”的字(如“陪和部”),书写时特别容易造成感知失真,导致错别字的出现。第二,前摄干扰,混淆不清。以前学过的汉字,学生通过反复抄写和运用,已经在记忆中得以强化,再学习与之字形相近的生字时,由于缺少分析比较,就常常会出现已学过的汉字对刚学的生字在字形上产生干扰的问题,让学生犯下经验性、习惯性错误。比如,在统编版教材中,学生先学了“要求”的“要”,再学“玩耍”的“耍”,学生常把“耍”的上半部分写成“要”字上半部分少一横。第三,不求甚解,强行记忆。汉字讲究音形义结合,学生在学习笔画较多的生字时,如果不加理解,强行记忆,即使当时记住了,若不及时巩固,加以运用,也很快就会忘记,比如“蒙、滴、敲”等汉字。
对于这些易错汉字,从“教了”到“学会”的角度分析,从课堂信息的传递路径审视,由“教”到“学”,由“学”到“学会”,经历了两次信息转换,教师往往只注重第一次的“信息人际转换”,而没有重视第二次的“信息自我转换”。第二次的“信息自我转换”是对所学知识的信息精加工,将所接收到的信息从短时记忆转换成长时记忆,便于及时提取;从单个新学的概念同化到原有的概念网中,使之结构化;将两个看似不相关的信息整合在一起,形成新的知识。所以,教师不能只关注如何传递或呈现信息,即怎样教,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精加工,即让学生明白怎样学、如何学会。
(二)关注课后生字
在课前做好教学设计是每位教师的必做功课。其中,如何教学本课的生字是必须关注的,尤其是低年级,识字是教学重点。所以,教师拿到教材以后,在通读的基础上要重点关注课后的生字,弄清这些生字在教材中组成的是什么词语,所在的语境是什么。这些生字中,哪些可能是学生已经认识的,哪些是在本课中第一次出现的;在字义的理解、字形的记忆上,哪些字学生可能会出现困难;学习以后,最容易写错的可能是哪些字,如何将易错字让学生形成结构化认知并助其长时记忆。教师要提前预判,做好统筹安排,找到应对之策。
二、“多错”并举,重点关注
识字教学中,教师对每课出现的所有生字不能平均用力,不同的生字要不同对待。对那些难以理解、容易出错的汉字,教师要多管齐下,“多错”并举,让学生分得清、记得住、用得好。
(一)弄清演变过程
教学时,教师要结合学段特点,针对某个或某类汉字,借助字理,引导学生弄清它们的演变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识字效率。低段的识字教学,教师可以从独体字、偏旁部首相近的字、表意特征十分明显的合体字中选择易错字,通过字理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
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字形图画与汉字符号建立联结,促进课堂深度学习的发生。如教学一年级下册的“瓜”字时,“瓜”是独体字(教师出示“瓜”的字形图画),象形,两边像瓜蔓,中间是果实,是藤上结瓜的形象,从“瓜”的字,多与瓜果有关。学生明白了此意,书写时下面的“点”就不容易遗忘了。对于容易混淆的偏旁部首造成的错字,教师可通过呈现图画、破解字理,让学生明白缘由,以示区分。如“礻”和“衤”,其中“礻”即是“示”的变形,“示”(教师出示“示”的字形图画)的本义为上古时人们在祭祀天地时用的石头桌子,又称为“灵石”,灵石上放置祭品。所以,带“礻”的汉字大都与崇拜、祝愿、鬼神、祭祀有关。“衤”是“衣”字变形(教师出示“礻”和“衣”的字形图画对比图),带“衤”的字都与衣服有关。有了这番比较,学生明白这两者虽然外形长得像,但含义截然不同,再来学习、记忆有关汉字时,有了对比图画的支撑,有了形旁意义的区分,记忆时就不易混淆与泛化了。
有些表意特征明显的合体字,教师也可以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明其字理,帮助记忆。一年级下册的“采”字,学生容易把它写成平撇加“米”字。教师可以演示字形图画,图形表示一只手正在采摘树上的果实或叶子,会意字,本义是用手指或指尖轻轻摘取来。学生看图明意,加上适当练习,定能牢牢记住,像“令、家、武”等汉字,教师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到了中高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了较大提升,对于那些字形特别、不易理解、容易出错的汉字,教师可倡导学生到网站查询,了解起源和字形演变,以便更好地识记。 (二)引发“两类注意”
新课标强调:“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其中,“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无意注意是不自觉的、没有预定目的的注意;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一定努力的注意。在学习过程中,两者有机结合使用能提高记忆效率。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易错汉字引起无意注意的同时,要通过有意注意使学生重点关注、聚焦汉字字形的某一处,帮助学生记忆。
教学中可采用以下策略:一是教师用彩色粉笔,将易错字放大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同步书空、观察、识记;二是让学生到黑板上听写含有易错字的词语,然后集体讲评,以引起全体同学注意;三是给一些特殊的汉字编口诀,以此引发学生的有意识记。如记忆“武”字,为了避免学生在写这个字时加上一撇,可以告诉学生:“真正的武士不带刀”,即没有那一“丿”。学生对“买”“卖”容易混淆,那就让他们记住:“有头卖,无头买”,即“卖”上面有个“十”字头(可将它想象为货物),它才有资格去“卖”;而“买”字上没有“头”(十)才需要去“买”。
(三)加强“意义练习”
汉字属于知识范畴,记忆一个汉字,就是记住一个“知识点”。每个汉字都是音形义统一的符号,个体的知识学习始于符号,始于对符号的感知、认识、理解、接受与传递。然而,在个体学习的过程中,符号仅仅是个体学习的基础,个体的学习不能止于符号,而必须超越符号,获得符号背后的意义,意义创生是知识学习的必然追求。学生记住汉字,只是学习的基础,还必须用它来创生“意义”,构建自己的意义世界。那么,对于每个汉字来说,教师可以从哪些角度来“创生意义”呢?
首先,可以用它来扩词。所扩之词,最好是学生之前所不熟悉的,通过扩词,学生能理解词意,学习新词汇。实践证明,对于识字来说,扩词越多,记忆就越牢固。其次,是用词语来造句。这里的词语一般是所学汉字在课文中出现的词语。造句时,可以把词语换个位置、换个语境,甚至换个义项(如果是多义词)。最后,是将所学词语运用到日常的阅读、交流、写作之中。教师要尽量引导学生学会使用这个词语,让它从记忆的仓库中走出来,积极投身到运用中去,在使用中巩固,在使用中构建自己的意義世界。
三、及时跟进,自主复习
艾宾浩斯遗忘规律告诉我们,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鉴于此,在学生学习生字后,教师就要着手有计划地组织复习,复习可分两个层面进行:
(一)教师跟进指导
教学每篇课文,第一节课学习生字之后,第二节课教师就要安排听写,尤其是针对那些易错汉字。这方面,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的做法值得学习与借鉴,第二课时上课伊始,薛老师都要对词语进行“组块”听写,对易错字跟进指导。一至两个单元学完之后,开展一次词语听写比赛,在听写中,针对错误率高的汉字,教师可从字理破解、书写示范、指导运用等角度进一步强化。对于极端的个例,教师可建立学生错字档案,一对一进行指导。
(二)学生自主复习
教师要给学生自主复习的自由度,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组内采取“兵教兵,兵查兵”“学进去,讲出来”、互帮互学、互查互考的方式复习所学汉字。
当下,统编教材全面使用,识字任务向低学段前置,数量增加,难度加大,识字教学中的“墨菲现象”每天都在上演。如何打破“魔咒”,让看似简单的识字教学课上得不简单,上出高水平、高效率,让易错汉字不再被学生写错,还需教师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1]崔允漷.学历案:学生立场的教案变革[N]中国教育报,2016(6).
[2]左民安.细说汉字[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李晶)
关键词:墨菲定律;识字教学;启示
“如果有两种选择,其中一种导致灾难,则必定会有人做出这种选择。”这看似荒诞实则精辟的论断是一位叫爱德华·墨菲的美国工程师提出的,这就是著名的“墨菲定律”。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马修斯通过许多实验证实,墨菲定律蕴含着科学真理。由此,笔者不由得想到了识字教学,想到了那些令无数教师头疼不已的易错字,教师该如何让学生牢固掌握这些字的写法呢?根据“墨菲定律”,我们可以做出类似的判断:“如果某个汉字学生可能会写错,那就一定会有人这样写。”为了打破“魔咒”,降低学生识字错误率,笔者从“墨菲定律”中得出三点教学启示。
一、提前预判,统筹应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课程总目标中指出,学生要“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在三个“学段目标与内容”中也都强调“会写”。
(一)細究易错原因
小学阶段学习的2500个常用汉字中,绝大多数汉字比较容易识记,但也有少部分特别容易写错,是什么原因造成学生易写错呢?细究起来,笔者认为大致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感知失真,形成泛化。小学生思维发展不完备,导致观察不细致、不精确,空间方位知觉和事物细节辨别能力都较差,对那些“字形似、差异小”的字(如“处和外”)、“笔画同、位置异”的字(如“庄和压”)、“结构同、位置反”的字(如“陪和部”),书写时特别容易造成感知失真,导致错别字的出现。第二,前摄干扰,混淆不清。以前学过的汉字,学生通过反复抄写和运用,已经在记忆中得以强化,再学习与之字形相近的生字时,由于缺少分析比较,就常常会出现已学过的汉字对刚学的生字在字形上产生干扰的问题,让学生犯下经验性、习惯性错误。比如,在统编版教材中,学生先学了“要求”的“要”,再学“玩耍”的“耍”,学生常把“耍”的上半部分写成“要”字上半部分少一横。第三,不求甚解,强行记忆。汉字讲究音形义结合,学生在学习笔画较多的生字时,如果不加理解,强行记忆,即使当时记住了,若不及时巩固,加以运用,也很快就会忘记,比如“蒙、滴、敲”等汉字。
对于这些易错汉字,从“教了”到“学会”的角度分析,从课堂信息的传递路径审视,由“教”到“学”,由“学”到“学会”,经历了两次信息转换,教师往往只注重第一次的“信息人际转换”,而没有重视第二次的“信息自我转换”。第二次的“信息自我转换”是对所学知识的信息精加工,将所接收到的信息从短时记忆转换成长时记忆,便于及时提取;从单个新学的概念同化到原有的概念网中,使之结构化;将两个看似不相关的信息整合在一起,形成新的知识。所以,教师不能只关注如何传递或呈现信息,即怎样教,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精加工,即让学生明白怎样学、如何学会。
(二)关注课后生字
在课前做好教学设计是每位教师的必做功课。其中,如何教学本课的生字是必须关注的,尤其是低年级,识字是教学重点。所以,教师拿到教材以后,在通读的基础上要重点关注课后的生字,弄清这些生字在教材中组成的是什么词语,所在的语境是什么。这些生字中,哪些可能是学生已经认识的,哪些是在本课中第一次出现的;在字义的理解、字形的记忆上,哪些字学生可能会出现困难;学习以后,最容易写错的可能是哪些字,如何将易错字让学生形成结构化认知并助其长时记忆。教师要提前预判,做好统筹安排,找到应对之策。
二、“多错”并举,重点关注
识字教学中,教师对每课出现的所有生字不能平均用力,不同的生字要不同对待。对那些难以理解、容易出错的汉字,教师要多管齐下,“多错”并举,让学生分得清、记得住、用得好。
(一)弄清演变过程
教学时,教师要结合学段特点,针对某个或某类汉字,借助字理,引导学生弄清它们的演变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识字效率。低段的识字教学,教师可以从独体字、偏旁部首相近的字、表意特征十分明显的合体字中选择易错字,通过字理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
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字形图画与汉字符号建立联结,促进课堂深度学习的发生。如教学一年级下册的“瓜”字时,“瓜”是独体字(教师出示“瓜”的字形图画),象形,两边像瓜蔓,中间是果实,是藤上结瓜的形象,从“瓜”的字,多与瓜果有关。学生明白了此意,书写时下面的“点”就不容易遗忘了。对于容易混淆的偏旁部首造成的错字,教师可通过呈现图画、破解字理,让学生明白缘由,以示区分。如“礻”和“衤”,其中“礻”即是“示”的变形,“示”(教师出示“示”的字形图画)的本义为上古时人们在祭祀天地时用的石头桌子,又称为“灵石”,灵石上放置祭品。所以,带“礻”的汉字大都与崇拜、祝愿、鬼神、祭祀有关。“衤”是“衣”字变形(教师出示“礻”和“衣”的字形图画对比图),带“衤”的字都与衣服有关。有了这番比较,学生明白这两者虽然外形长得像,但含义截然不同,再来学习、记忆有关汉字时,有了对比图画的支撑,有了形旁意义的区分,记忆时就不易混淆与泛化了。
有些表意特征明显的合体字,教师也可以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明其字理,帮助记忆。一年级下册的“采”字,学生容易把它写成平撇加“米”字。教师可以演示字形图画,图形表示一只手正在采摘树上的果实或叶子,会意字,本义是用手指或指尖轻轻摘取来。学生看图明意,加上适当练习,定能牢牢记住,像“令、家、武”等汉字,教师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到了中高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了较大提升,对于那些字形特别、不易理解、容易出错的汉字,教师可倡导学生到网站查询,了解起源和字形演变,以便更好地识记。 (二)引发“两类注意”
新课标强调:“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其中,“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无意注意是不自觉的、没有预定目的的注意;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一定努力的注意。在学习过程中,两者有机结合使用能提高记忆效率。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易错汉字引起无意注意的同时,要通过有意注意使学生重点关注、聚焦汉字字形的某一处,帮助学生记忆。
教学中可采用以下策略:一是教师用彩色粉笔,将易错字放大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同步书空、观察、识记;二是让学生到黑板上听写含有易错字的词语,然后集体讲评,以引起全体同学注意;三是给一些特殊的汉字编口诀,以此引发学生的有意识记。如记忆“武”字,为了避免学生在写这个字时加上一撇,可以告诉学生:“真正的武士不带刀”,即没有那一“丿”。学生对“买”“卖”容易混淆,那就让他们记住:“有头卖,无头买”,即“卖”上面有个“十”字头(可将它想象为货物),它才有资格去“卖”;而“买”字上没有“头”(十)才需要去“买”。
(三)加强“意义练习”
汉字属于知识范畴,记忆一个汉字,就是记住一个“知识点”。每个汉字都是音形义统一的符号,个体的知识学习始于符号,始于对符号的感知、认识、理解、接受与传递。然而,在个体学习的过程中,符号仅仅是个体学习的基础,个体的学习不能止于符号,而必须超越符号,获得符号背后的意义,意义创生是知识学习的必然追求。学生记住汉字,只是学习的基础,还必须用它来创生“意义”,构建自己的意义世界。那么,对于每个汉字来说,教师可以从哪些角度来“创生意义”呢?
首先,可以用它来扩词。所扩之词,最好是学生之前所不熟悉的,通过扩词,学生能理解词意,学习新词汇。实践证明,对于识字来说,扩词越多,记忆就越牢固。其次,是用词语来造句。这里的词语一般是所学汉字在课文中出现的词语。造句时,可以把词语换个位置、换个语境,甚至换个义项(如果是多义词)。最后,是将所学词语运用到日常的阅读、交流、写作之中。教师要尽量引导学生学会使用这个词语,让它从记忆的仓库中走出来,积极投身到运用中去,在使用中巩固,在使用中构建自己的意義世界。
三、及时跟进,自主复习
艾宾浩斯遗忘规律告诉我们,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鉴于此,在学生学习生字后,教师就要着手有计划地组织复习,复习可分两个层面进行:
(一)教师跟进指导
教学每篇课文,第一节课学习生字之后,第二节课教师就要安排听写,尤其是针对那些易错汉字。这方面,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的做法值得学习与借鉴,第二课时上课伊始,薛老师都要对词语进行“组块”听写,对易错字跟进指导。一至两个单元学完之后,开展一次词语听写比赛,在听写中,针对错误率高的汉字,教师可从字理破解、书写示范、指导运用等角度进一步强化。对于极端的个例,教师可建立学生错字档案,一对一进行指导。
(二)学生自主复习
教师要给学生自主复习的自由度,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组内采取“兵教兵,兵查兵”“学进去,讲出来”、互帮互学、互查互考的方式复习所学汉字。
当下,统编教材全面使用,识字任务向低学段前置,数量增加,难度加大,识字教学中的“墨菲现象”每天都在上演。如何打破“魔咒”,让看似简单的识字教学课上得不简单,上出高水平、高效率,让易错汉字不再被学生写错,还需教师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1]崔允漷.学历案:学生立场的教案变革[N]中国教育报,2016(6).
[2]左民安.细说汉字[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