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鸟儿能展翅高飞,是因为它有一片辽阔的天空;鱼儿能欢快畅游,是因为它有一片广阔的海洋。要让学生在知识的大地上奔驰,也要为他们提供一块自由的土壤。《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
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利用和享受这个空间。在支玉恒老师执教的《只有一个地球》中就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教师在出示课题后随即问学生,你们现在最想做什么?在学生一致回答是读书时,支老师回答读吧!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可以大声读,可以默读,可以和同桌读,也可以跟自己的好朋友读。顿时教室里一片书声琅琅,学生自己从内心发出的渴望比教师要求的,要更管用。然后又让学生站起来读,在学生反复读书的基础上,教师又让学生再一次地读课文,让同学说说有什么问题?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教师这样问道:“读了三次课文你心里是什么滋味?”学生的回答是酸甜苦辣什么味都有。在整个教学中,教师没有做任何烦琐的分析,而是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和学习伙伴,给了学生广阔的学习空间。学生在这样的空间中,读出了自己真切的感受。
二、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的素质和天资只有当他们每天都有时间从事自行选择的喜爱的劳动时才能得到发挥。”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顺应儿童的心理需求,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去感悟、去表达,从而实现他们与文本真正的对话。如在教学《鸟的天堂》时,学生通过音乐、画面、朗读,深深地为《鸟的天堂》所吸引,感受着那儿美好的一切,此时此刻,教师和学生与文本产生了共鸣,学生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我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和擅长的方式,把自己的内心感受抒发出来,课堂上顿时响起了清脆悦耳的鸟叫声,欢快的歌声,还有文字与画面在笔尖的流淌,学生的个性特征在那一刻得到了尽情地彰显,课堂也成为了多姿多彩的乐园,那一刻,我深深地感觉到,课堂是真正属于孩子们的。
三、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
学生之间思维与思维碰撞产生的火花,是创造的源泉。一个理想的课堂应该听到孩子们的声音,尤其是不一样的声音,也许就是这与众不同的声音中孕育着一颗颗创新的种子,焕发着个性的色彩。在教学《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时,我正满怀激情地总结着:一个泱泱大国的总理,每天都要工作很长时间,甚至一夜,工作是如此辛苦……有同学立即质疑:文中作者没有亲眼目睹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整个过程,所以我觉得作者不应该就下结论说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是不是作者写错了?话音刚落,就有学生高高举起了手,他说:“我认为作者说的没错。”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理解产生了冲突,这正是教学的有利契机。学生抓住课文中“总理把我的稿子放在最后”、“总理刚审阅完我的稿子,公鸡就喔喔喔叫鸣了。”体会到虽然作者没有亲眼目睹一夜工作的全过程,但从这儿仍可以知道,总理确实工作了一夜。又有学生从“警卫员送来两杯绿茶和一小碟花生米”中体会到总理中途并没有叫警卫员,但他却送来了,说明这是习惯所致,也就说明总理每天都是这样工作的。更有同学结合切身体会,谈到一个不经常熬夜的人,如果要熬夜,那肯定会呵欠连天,从这一点也能说明总理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一个冲突引发了学生更深入地思考,“问题解答”波浪式连接,孩子们沉浸在孜孜探索的愉悦之中。而冲突就在这质疑、研讨、交流中,一个个迎刃而解了,答案不再是教师的一家之言,而是学生个性的张扬,是师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学习方法的切磋和思维方法的磨炼,教学过程充满着生命的蓬勃气息。
多给学生一些自由,少一些束缚,那样语文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淋漓尽致地展现自己个性的舞台,让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生命活动吧!
一、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
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利用和享受这个空间。在支玉恒老师执教的《只有一个地球》中就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教师在出示课题后随即问学生,你们现在最想做什么?在学生一致回答是读书时,支老师回答读吧!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可以大声读,可以默读,可以和同桌读,也可以跟自己的好朋友读。顿时教室里一片书声琅琅,学生自己从内心发出的渴望比教师要求的,要更管用。然后又让学生站起来读,在学生反复读书的基础上,教师又让学生再一次地读课文,让同学说说有什么问题?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教师这样问道:“读了三次课文你心里是什么滋味?”学生的回答是酸甜苦辣什么味都有。在整个教学中,教师没有做任何烦琐的分析,而是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和学习伙伴,给了学生广阔的学习空间。学生在这样的空间中,读出了自己真切的感受。
二、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的素质和天资只有当他们每天都有时间从事自行选择的喜爱的劳动时才能得到发挥。”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顺应儿童的心理需求,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去感悟、去表达,从而实现他们与文本真正的对话。如在教学《鸟的天堂》时,学生通过音乐、画面、朗读,深深地为《鸟的天堂》所吸引,感受着那儿美好的一切,此时此刻,教师和学生与文本产生了共鸣,学生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我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和擅长的方式,把自己的内心感受抒发出来,课堂上顿时响起了清脆悦耳的鸟叫声,欢快的歌声,还有文字与画面在笔尖的流淌,学生的个性特征在那一刻得到了尽情地彰显,课堂也成为了多姿多彩的乐园,那一刻,我深深地感觉到,课堂是真正属于孩子们的。
三、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
学生之间思维与思维碰撞产生的火花,是创造的源泉。一个理想的课堂应该听到孩子们的声音,尤其是不一样的声音,也许就是这与众不同的声音中孕育着一颗颗创新的种子,焕发着个性的色彩。在教学《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时,我正满怀激情地总结着:一个泱泱大国的总理,每天都要工作很长时间,甚至一夜,工作是如此辛苦……有同学立即质疑:文中作者没有亲眼目睹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整个过程,所以我觉得作者不应该就下结论说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是不是作者写错了?话音刚落,就有学生高高举起了手,他说:“我认为作者说的没错。”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理解产生了冲突,这正是教学的有利契机。学生抓住课文中“总理把我的稿子放在最后”、“总理刚审阅完我的稿子,公鸡就喔喔喔叫鸣了。”体会到虽然作者没有亲眼目睹一夜工作的全过程,但从这儿仍可以知道,总理确实工作了一夜。又有学生从“警卫员送来两杯绿茶和一小碟花生米”中体会到总理中途并没有叫警卫员,但他却送来了,说明这是习惯所致,也就说明总理每天都是这样工作的。更有同学结合切身体会,谈到一个不经常熬夜的人,如果要熬夜,那肯定会呵欠连天,从这一点也能说明总理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一个冲突引发了学生更深入地思考,“问题解答”波浪式连接,孩子们沉浸在孜孜探索的愉悦之中。而冲突就在这质疑、研讨、交流中,一个个迎刃而解了,答案不再是教师的一家之言,而是学生个性的张扬,是师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学习方法的切磋和思维方法的磨炼,教学过程充满着生命的蓬勃气息。
多给学生一些自由,少一些束缚,那样语文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淋漓尽致地展现自己个性的舞台,让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生命活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