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通过对洛阳、开封、新乡3个市新型农业经营状况进行调查,结合当地土地流转、农民收入、农村劳动力、资金供求以及农业科技等多方面现状,对河南省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发展成效进行分析,针对当前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提出创新性的对策。
关键词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成效分析;问题;对策;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7-0301-02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趋势。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就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形成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河南省作为全国人口大省和粮食主产区,产粮和增粮任务重大,在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处于传统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因此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既是顺应当前农业发展形势,又是保证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建设稳步发展、经济持续前进的重要保障。在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过程中,及时总结成效和分析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3]。
1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取得的成效
河南省在农业转型过程中积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成效突出。通过对洛阳、开封、新乡3个市农业发展的调查研究,其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农业经营主体多样化趋势明显
一是以种植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以及专业合作社为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猛增。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种粮大户共计11 513户,经营方式以土地流转为主,流转面积24万hm2。二是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全省有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 400余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60家,省级635家。三是家庭农场数量稳步攀升。按照农业部对家庭农场统计调查的要求,全省符合统计调查条件的家庭农场15 538家,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703家。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创新,通过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极大地带动农民增产增收。
1.2 农业经营“专业”化水平逐渐提高
在农业生产方式方面,明显改进主要表现在“专业”上。在生产中,河南省多地依托当地特色,分门别类,专业化生产,统一经营,与以往的杂散乱、无主次经营等形成巨大反差。例如,洛阳市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解决种植户“散而不强”的问题,采取“基地 农户”的运营模式,建成了高生态效益的银杏种植园,实现集约化经营,带领广大种植户共同致富;开封市通过采用“农户 村委会 合作社”的土地流转模式,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种植。河南省大部分地区已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水平,农业效率获得极大提高。
1.3 农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升
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农村的普及和广泛运用,农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升。河南省许多生产基地已建立起严密的信息网络体系。电子系统紧密跟踪产、销两大环节,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和销售的及时性和高效性;农户更加关注产品的品牌效应,运用互联网加大信息宣传力度,同时注重信息化同农业经营组织的结合。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农会组织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农业产品购销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农户家庭组织起来,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统一标准体系,开拓农产品市场,取得了较好的业绩[4-7]。
1.4 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日趋完善
河南省将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举措,逐步建立具有综合特色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和服务支撑。如培育多类型的服务主体,建立农机服务队、技术服务公司、资金互助合作社等;农业服务领域不断拓宽,产后服务链日渐拉长,加强农产品加工、储藏、包装、品牌创立和宣传、农业综合信息提供等服务。
2 发展新型经营体系面临的问题
在调查中,共发放调查问卷900份,洛阳、开封、新乡3个市各300份,其中收回的有效问卷洛阳282份、开封275份、新乡290份。通过对问卷的整理分析发现,3个市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2.1 土地流转问题依然突出
在加快传统农业改造,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政策背景下,河南省农村土地流转规模扩大,速度加快,但总体上水平仍然较低。一是农地流转地域扩张明显,但地区间差异较大,流转期限多以短期为主。在所调查的3个市当中,新乡市流转期限以中长期居多外,其他2个市多在5年以下。二是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在实践过程中漏洞颇多。例如,地产主体不明晰,产权内容边界模糊,土地流转后产权保护制度缺失,后期农民利益缺乏保障等。三是土地流转的方式比较单一。在土地流转中主要以出租为主,约占69%;其次是转包,占土地流转方式的25%。转让和入股这些新方式所占比例仍然较少。
2.2 农业劳动力缺乏问题亟待解决
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农村人口规模庞大,伴随着近年来人多地少矛盾的日益加剧,农民入城大潮愈演愈烈。加上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一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将流向非农领域。据调查:目前大部分农村的留守主力仍是老人、妇女、儿童。据洛阳市宜阳县调查:大部分土地流转之后,青壮年劳动力多以外出务工为主,农村剩余劳动人口有50%以上都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群体,18岁以下的青少年及儿童虽占据较大比例,但劳动能力有限。从整体来看,农业从业人员中女性占据较大比例,占劳动力人口的60%左右。青壮年劳动力缺失问题不解决,将会严重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
2.3 农业建设资金难题突出
3个市普遍存在资金短缺问题。以新乡市为例,当地合作社管理松散,成立合作社的目的主要是获取国家对农业的扶持资金和优惠政策;农业龙头企业大部分属于家族式企业,仍未建立完善的财务制度和现代化管理体制。此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滞后,部分农民金融意识淡薄。目前,各地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资源投入多以自有资金为主。由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尚处于起步阶段,生产经营规模较小、固定资产少,缺乏可供抵押的资产。整体来看,农民信贷规模较小,农村相关的信贷机构和服务组织数量更是有限,金融制度缺乏活力,机构运转效率偏低,金融惠农方面有待完善。 2.4 农业科技支撑力度薄弱
农业经营中传统农民占据绝大部分,新型职业农民数量较少。传统农民在知识、专业素质、经营能力等方面都与现代农业经营水平存在着较大差距,导致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缺乏技术人才。同时新技术引入和使用较少,导致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较少,成为阻碍农产品增值升值的重要因素。此外,在3个市调查中,发现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体系建设薄弱,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缺乏专业的高技术农业人才。此外,新技术、新模式的培训次数较少,不能为农民随时提供信息服务,成为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的一大难题。
3 创新河南省农业经营体系发展的对策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业发展面临着诸多新矛盾、新挑战。因此,应针对现有问题,创新对策,推动新型农业经营机制持续健康发展。
3.1 继续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实现土地适度规模性经营
土地有序流转是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的有效推进剂,在实践中要强化民众意识,提高农民支持与信任度,推进河南省土地流转的高效性和高速性。同时继续落实土地流转的配套政策。一是做好土地确权工作,明晰农地权益,提升土地流转的总体水平。二是完善土地承包政策,加强土地流转服务和管理,完善利益分配机制,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三是加强市场监管,形成完整的土地价格体系,创新土地流转方式,提高转让、入股等新型方式的使用,加大对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3.2 合理解决农村劳动力问题,提升农业经营水平
加大解决农村劳动力问题,合理安排当前剩余劳动力,首先要做好农民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探索建立职业农民认证制度,发放职业农民技能证书,对经过认证的职业农民,定期开展农业技能、生产经营、现代化管理等培训工作,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其次要不断完善农业支持政策,落实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政策,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锻造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让务农成为一项体面的职业。
3.3 拓宽农村融资渠道,完善金融服务体系
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亟待金融鼎力扶持。一是要推进普惠金融工程,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金融需求、金融机构应主动掌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需求,经营状况,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名单制管理。二是鼓励民众合理借贷,减少贷款办理手续,增设贷款渠道,增强体制的灵活性和便捷性。三是要引导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积极发展村镇银行,丰富农村金融机构类型。四是政府方面明确对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监管职能,鼓励地方建立风险补偿基金,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3.4 培育农村技术人才,提升科研支农水平
推进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工作,一是须加大对农村科技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增加科研投入,加强与农业研究所、部分高校以及农村科研机构的合作,打造一支由农业专业人才、创业就业大学生、职业农民组成的农业人才队伍。二是在农村引导发展现代农业技术,帮助农民引入新工艺、新品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农产品增值空间;村民自身应提高自己的学习意识,主动接受专业技能和素质培训,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三是要搭建科技信息传播平台,完善农村信息网络体系,加大互联网、广播电视等信息载体在农村的覆盖力度,提升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文化素质及推广组织的服务水平,帮助农民有效地接收农业科技信息。
4 结语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但不是农业强省。因此,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现代农业更是任重道远。在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中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解放思想。多年以来小农经营思想对河南省农业转型之路造成巨大障碍,导致出现上级文件政策出现 “难执行”等窘状,因此农业革新之路,解放思想至关重要。二是实事求是。农业改革要紧贴实际,立足实践。发展思路务必以现实为入口,切不可照搬照抄,需要因地制宜,稳步推进。三是利益权衡。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中可能会触及多个阶层的利益,要保证农业转型道路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需要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尤其要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
5 参考文献
[1] 赵海.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涵义及其构建[J].农村工作通讯,2013(6):48-50.
[2] 蒋永穆,赵苏丹.“五位一体”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29):37-41.
[3] 张立山,李军国.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现代农业经营体系[J].当代农村财经,2015(11):7-10.
[4] 张克俊,桑晚晴.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理论认识与构建路径研究[J].三农经济,2014(2):94-98.
[5] 汤向辉,李伏生.河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探讨[J].河南农业,2015(11):59.
[6] 刘新民.河南省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研究[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15(7):41-44.
[7] 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统计年鉴:201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关键词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成效分析;问题;对策;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7-0301-02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趋势。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就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形成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河南省作为全国人口大省和粮食主产区,产粮和增粮任务重大,在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处于传统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因此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既是顺应当前农业发展形势,又是保证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建设稳步发展、经济持续前进的重要保障。在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过程中,及时总结成效和分析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3]。
1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取得的成效
河南省在农业转型过程中积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成效突出。通过对洛阳、开封、新乡3个市农业发展的调查研究,其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农业经营主体多样化趋势明显
一是以种植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以及专业合作社为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猛增。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种粮大户共计11 513户,经营方式以土地流转为主,流转面积24万hm2。二是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全省有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 400余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60家,省级635家。三是家庭农场数量稳步攀升。按照农业部对家庭农场统计调查的要求,全省符合统计调查条件的家庭农场15 538家,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703家。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创新,通过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极大地带动农民增产增收。
1.2 农业经营“专业”化水平逐渐提高
在农业生产方式方面,明显改进主要表现在“专业”上。在生产中,河南省多地依托当地特色,分门别类,专业化生产,统一经营,与以往的杂散乱、无主次经营等形成巨大反差。例如,洛阳市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解决种植户“散而不强”的问题,采取“基地 农户”的运营模式,建成了高生态效益的银杏种植园,实现集约化经营,带领广大种植户共同致富;开封市通过采用“农户 村委会 合作社”的土地流转模式,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种植。河南省大部分地区已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水平,农业效率获得极大提高。
1.3 农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升
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农村的普及和广泛运用,农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升。河南省许多生产基地已建立起严密的信息网络体系。电子系统紧密跟踪产、销两大环节,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和销售的及时性和高效性;农户更加关注产品的品牌效应,运用互联网加大信息宣传力度,同时注重信息化同农业经营组织的结合。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农会组织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农业产品购销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农户家庭组织起来,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统一标准体系,开拓农产品市场,取得了较好的业绩[4-7]。
1.4 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日趋完善
河南省将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举措,逐步建立具有综合特色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和服务支撑。如培育多类型的服务主体,建立农机服务队、技术服务公司、资金互助合作社等;农业服务领域不断拓宽,产后服务链日渐拉长,加强农产品加工、储藏、包装、品牌创立和宣传、农业综合信息提供等服务。
2 发展新型经营体系面临的问题
在调查中,共发放调查问卷900份,洛阳、开封、新乡3个市各300份,其中收回的有效问卷洛阳282份、开封275份、新乡290份。通过对问卷的整理分析发现,3个市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2.1 土地流转问题依然突出
在加快传统农业改造,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政策背景下,河南省农村土地流转规模扩大,速度加快,但总体上水平仍然较低。一是农地流转地域扩张明显,但地区间差异较大,流转期限多以短期为主。在所调查的3个市当中,新乡市流转期限以中长期居多外,其他2个市多在5年以下。二是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在实践过程中漏洞颇多。例如,地产主体不明晰,产权内容边界模糊,土地流转后产权保护制度缺失,后期农民利益缺乏保障等。三是土地流转的方式比较单一。在土地流转中主要以出租为主,约占69%;其次是转包,占土地流转方式的25%。转让和入股这些新方式所占比例仍然较少。
2.2 农业劳动力缺乏问题亟待解决
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农村人口规模庞大,伴随着近年来人多地少矛盾的日益加剧,农民入城大潮愈演愈烈。加上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一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将流向非农领域。据调查:目前大部分农村的留守主力仍是老人、妇女、儿童。据洛阳市宜阳县调查:大部分土地流转之后,青壮年劳动力多以外出务工为主,农村剩余劳动人口有50%以上都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群体,18岁以下的青少年及儿童虽占据较大比例,但劳动能力有限。从整体来看,农业从业人员中女性占据较大比例,占劳动力人口的60%左右。青壮年劳动力缺失问题不解决,将会严重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
2.3 农业建设资金难题突出
3个市普遍存在资金短缺问题。以新乡市为例,当地合作社管理松散,成立合作社的目的主要是获取国家对农业的扶持资金和优惠政策;农业龙头企业大部分属于家族式企业,仍未建立完善的财务制度和现代化管理体制。此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滞后,部分农民金融意识淡薄。目前,各地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资源投入多以自有资金为主。由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尚处于起步阶段,生产经营规模较小、固定资产少,缺乏可供抵押的资产。整体来看,农民信贷规模较小,农村相关的信贷机构和服务组织数量更是有限,金融制度缺乏活力,机构运转效率偏低,金融惠农方面有待完善。 2.4 农业科技支撑力度薄弱
农业经营中传统农民占据绝大部分,新型职业农民数量较少。传统农民在知识、专业素质、经营能力等方面都与现代农业经营水平存在着较大差距,导致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缺乏技术人才。同时新技术引入和使用较少,导致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较少,成为阻碍农产品增值升值的重要因素。此外,在3个市调查中,发现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体系建设薄弱,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缺乏专业的高技术农业人才。此外,新技术、新模式的培训次数较少,不能为农民随时提供信息服务,成为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的一大难题。
3 创新河南省农业经营体系发展的对策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业发展面临着诸多新矛盾、新挑战。因此,应针对现有问题,创新对策,推动新型农业经营机制持续健康发展。
3.1 继续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实现土地适度规模性经营
土地有序流转是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的有效推进剂,在实践中要强化民众意识,提高农民支持与信任度,推进河南省土地流转的高效性和高速性。同时继续落实土地流转的配套政策。一是做好土地确权工作,明晰农地权益,提升土地流转的总体水平。二是完善土地承包政策,加强土地流转服务和管理,完善利益分配机制,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三是加强市场监管,形成完整的土地价格体系,创新土地流转方式,提高转让、入股等新型方式的使用,加大对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3.2 合理解决农村劳动力问题,提升农业经营水平
加大解决农村劳动力问题,合理安排当前剩余劳动力,首先要做好农民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探索建立职业农民认证制度,发放职业农民技能证书,对经过认证的职业农民,定期开展农业技能、生产经营、现代化管理等培训工作,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其次要不断完善农业支持政策,落实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政策,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锻造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让务农成为一项体面的职业。
3.3 拓宽农村融资渠道,完善金融服务体系
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亟待金融鼎力扶持。一是要推进普惠金融工程,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金融需求、金融机构应主动掌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需求,经营状况,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名单制管理。二是鼓励民众合理借贷,减少贷款办理手续,增设贷款渠道,增强体制的灵活性和便捷性。三是要引导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积极发展村镇银行,丰富农村金融机构类型。四是政府方面明确对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监管职能,鼓励地方建立风险补偿基金,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3.4 培育农村技术人才,提升科研支农水平
推进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工作,一是须加大对农村科技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增加科研投入,加强与农业研究所、部分高校以及农村科研机构的合作,打造一支由农业专业人才、创业就业大学生、职业农民组成的农业人才队伍。二是在农村引导发展现代农业技术,帮助农民引入新工艺、新品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农产品增值空间;村民自身应提高自己的学习意识,主动接受专业技能和素质培训,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三是要搭建科技信息传播平台,完善农村信息网络体系,加大互联网、广播电视等信息载体在农村的覆盖力度,提升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文化素质及推广组织的服务水平,帮助农民有效地接收农业科技信息。
4 结语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但不是农业强省。因此,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现代农业更是任重道远。在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中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解放思想。多年以来小农经营思想对河南省农业转型之路造成巨大障碍,导致出现上级文件政策出现 “难执行”等窘状,因此农业革新之路,解放思想至关重要。二是实事求是。农业改革要紧贴实际,立足实践。发展思路务必以现实为入口,切不可照搬照抄,需要因地制宜,稳步推进。三是利益权衡。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中可能会触及多个阶层的利益,要保证农业转型道路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需要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尤其要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
5 参考文献
[1] 赵海.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涵义及其构建[J].农村工作通讯,2013(6):48-50.
[2] 蒋永穆,赵苏丹.“五位一体”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29):37-41.
[3] 张立山,李军国.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现代农业经营体系[J].当代农村财经,2015(11):7-10.
[4] 张克俊,桑晚晴.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理论认识与构建路径研究[J].三农经济,2014(2):94-98.
[5] 汤向辉,李伏生.河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探讨[J].河南农业,2015(11):59.
[6] 刘新民.河南省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研究[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15(7):41-44.
[7] 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统计年鉴:201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