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月初,马军和“污染地图”又火了一把。
当时,一名前央视记者刚刚发布了一部雾霾调查视频。视频里,发布者提到了可以实时监测空气质量的“污染地图”。伴随着视频的爆红,“污染地图”也跟着火了,不到两周时间,下载量突破170万次,马军更是各路媒体争相采访的对象。
在接下来的两三周,马军很忙,忙着接受各种采访。镜头前的他已经47岁,身材瘦高,性格随和。在媒体圈内,马军有着相当不错的人缘和口碑,不管是相熟的媒体,还是陌生的记者,只要提出采访诉求,他大多照单全收。
马军觉得,媒体可以把声音和信息传递出去。
马军是致力于推动环保信息公开的行动者,有着发出声音的实际需求。自2006年成立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以来,他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各地政府公开的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的数据,并绘制成“污染地图”。截至目前,污染记录已经超过19万条。
马军说,建立环保信息公开平台,利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进行传播,推动各方使用,形成治污减排的动力,最终实现环境改善,这大概就是他的环保策略。
污染晾晒
马军的成名,得益于两张地图,一张是“水污染地图”,一张是“空气污染地图”,通过这两张地图,他将污染问题拿到阳光下晾晒。
在成为职业环保人之前,马军曾经做过记者,也在环境咨询公司工作过,多年的经历让他得以看到中国正在出现的水污染和空气污染。2006年,他辞去原来的工作,在北京市朝阳区成立了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下称“环境中心”)。
环境中心成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绘制“水污染地图”——通过公开渠道收集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和300多地市级行政区的水质、污染排放和污染源信息,绘制成一张数字地图,放到研究中心的网站上。一年后,他又利用同样的办法,绘制出中国“空气污染地图”。
将一个国家的空气和水污染信息制作成一张数字地图,这在国内外都没有先例,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数据量大不说,去哪里收集信息,怎么收集信息,都是很现实的问题。马军记得,每天回到办公室后,就通过网站、媒体和环保组织收集各地公开的污染信息。
在过去的9年时间里,马军专注于一件事,那就是将污染信息公布于众。
随着智能手机在中国普及,越来越多人通过移动互联网获取信息。2013年,马军将“空气污染地图”搬到了手机,他希望,借助一台手机和移动互联网,把人们的生活和环境监测紧密联系起来。
中山大学一名研究公益传播的学者认为,马军有环保策略,有互联网意识,“在国内是做得最好的了”。
2013年,马军凭借两张污染地图获选“责任中国·公益盛典”公益人物奖。
信息的力量
按照马军的环保逻辑,信息公开只是途径,以此吸引公众参与,实现治污减排,这才是目的。
2010年出现的“毒苹果”事件值得一说。当时,马军发现苹果公司在华的供应商存在污染问题,要求苹果公开供应链,但遭到拒绝。在接下来的两年里,他介入苹果污染调查,先后发布了2份调查报告,召开了5次新闻发布会,公开苹果供应商的污染事实。
草根环保人揭露跨国IT巨头污染问题,国内外的媒体争相对马军进行报道,苹果公司供应商的污染问题走进公众视野。
美国最大的环保组织之一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NRDC)甚至对马军进行声援。
苹果公司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经过7次面对面的交谈,终于公开156家供应商名单,并向马军承诺,先开放部分供应商接受第三方环境检测,一旦发现污染问题,立即敦促整改。
这个事件结束后,马军获得了被誉为“绿色诺贝尔奖”的戈德曼环保奖。
变化在发生
要想改变污染现状,马军知道不能孤军作战,政府是他努力寻求的合作方。
在中国,民间环保组织与政府部门打交道需要很高的技巧。在如何处理和政府的关系上,马军给自己的定位是:协助环保部门。“我们的工作主要是协助环保部门解决问题,而不是自己去把问题解决了,最理想的局面应该是公众在监督,政府在监管,企业在治理。”
在马军看来,“污染地图”的出发点和目标都很纯粹,就是坚持环保和公益,在数据公开的基础上,多方合作共同寻求污染治理之道。
几年下来,一些地方政府的态度开始转变,他们甚至成为马军的合作对象。山东省环保厅要求省内各个市、县环保部门建立政务微博,将市民从“污染地图”上转发的排污数据当成微举报,进行跟踪落实和处理。
按照马军的说法,现在已经有300多家企业对污染进行整改。但这个数字仅占“污染地图”数据库里污染企业总数的10%,马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今年,他计划推出“污染地图2.0”。新版本最大的卖点在于增加了“水污染地图”,只要打开APP,市民能够同时看到国内各个城市的空气污染和水污染情况。与此同时,2.0版本还增加了天气预报、运动指数等实用功能。
在过去几年,马军几乎没有主动对“污染地图”进行大规模的宣传推广,哪怕把“污染地图”搬到手机上,也只限于少数人知道,上线半年,下载量才达到5万次。
为何如此低调?
马军的回答是:一是如此大规模的数据公布,在国内外都没有先例,大量的技术问题和沟通问题需要处理,包括与政府的沟通等;二是数据还是比较敏感,可能影响企业声誉,需要特别严肃对待;三是数据公开要合法合规,需要做好法律方面的准备,要为企业可能提起的诉讼做好准备。
当时,一名前央视记者刚刚发布了一部雾霾调查视频。视频里,发布者提到了可以实时监测空气质量的“污染地图”。伴随着视频的爆红,“污染地图”也跟着火了,不到两周时间,下载量突破170万次,马军更是各路媒体争相采访的对象。
在接下来的两三周,马军很忙,忙着接受各种采访。镜头前的他已经47岁,身材瘦高,性格随和。在媒体圈内,马军有着相当不错的人缘和口碑,不管是相熟的媒体,还是陌生的记者,只要提出采访诉求,他大多照单全收。
马军觉得,媒体可以把声音和信息传递出去。
马军是致力于推动环保信息公开的行动者,有着发出声音的实际需求。自2006年成立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以来,他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各地政府公开的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的数据,并绘制成“污染地图”。截至目前,污染记录已经超过19万条。
马军说,建立环保信息公开平台,利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进行传播,推动各方使用,形成治污减排的动力,最终实现环境改善,这大概就是他的环保策略。
污染晾晒
马军的成名,得益于两张地图,一张是“水污染地图”,一张是“空气污染地图”,通过这两张地图,他将污染问题拿到阳光下晾晒。
在成为职业环保人之前,马军曾经做过记者,也在环境咨询公司工作过,多年的经历让他得以看到中国正在出现的水污染和空气污染。2006年,他辞去原来的工作,在北京市朝阳区成立了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下称“环境中心”)。
环境中心成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绘制“水污染地图”——通过公开渠道收集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和300多地市级行政区的水质、污染排放和污染源信息,绘制成一张数字地图,放到研究中心的网站上。一年后,他又利用同样的办法,绘制出中国“空气污染地图”。
将一个国家的空气和水污染信息制作成一张数字地图,这在国内外都没有先例,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数据量大不说,去哪里收集信息,怎么收集信息,都是很现实的问题。马军记得,每天回到办公室后,就通过网站、媒体和环保组织收集各地公开的污染信息。
在过去的9年时间里,马军专注于一件事,那就是将污染信息公布于众。
随着智能手机在中国普及,越来越多人通过移动互联网获取信息。2013年,马军将“空气污染地图”搬到了手机,他希望,借助一台手机和移动互联网,把人们的生活和环境监测紧密联系起来。
中山大学一名研究公益传播的学者认为,马军有环保策略,有互联网意识,“在国内是做得最好的了”。
2013年,马军凭借两张污染地图获选“责任中国·公益盛典”公益人物奖。
信息的力量
按照马军的环保逻辑,信息公开只是途径,以此吸引公众参与,实现治污减排,这才是目的。
2010年出现的“毒苹果”事件值得一说。当时,马军发现苹果公司在华的供应商存在污染问题,要求苹果公开供应链,但遭到拒绝。在接下来的两年里,他介入苹果污染调查,先后发布了2份调查报告,召开了5次新闻发布会,公开苹果供应商的污染事实。
草根环保人揭露跨国IT巨头污染问题,国内外的媒体争相对马军进行报道,苹果公司供应商的污染问题走进公众视野。
美国最大的环保组织之一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NRDC)甚至对马军进行声援。
苹果公司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经过7次面对面的交谈,终于公开156家供应商名单,并向马军承诺,先开放部分供应商接受第三方环境检测,一旦发现污染问题,立即敦促整改。
这个事件结束后,马军获得了被誉为“绿色诺贝尔奖”的戈德曼环保奖。
变化在发生
要想改变污染现状,马军知道不能孤军作战,政府是他努力寻求的合作方。
在中国,民间环保组织与政府部门打交道需要很高的技巧。在如何处理和政府的关系上,马军给自己的定位是:协助环保部门。“我们的工作主要是协助环保部门解决问题,而不是自己去把问题解决了,最理想的局面应该是公众在监督,政府在监管,企业在治理。”
在马军看来,“污染地图”的出发点和目标都很纯粹,就是坚持环保和公益,在数据公开的基础上,多方合作共同寻求污染治理之道。
几年下来,一些地方政府的态度开始转变,他们甚至成为马军的合作对象。山东省环保厅要求省内各个市、县环保部门建立政务微博,将市民从“污染地图”上转发的排污数据当成微举报,进行跟踪落实和处理。
按照马军的说法,现在已经有300多家企业对污染进行整改。但这个数字仅占“污染地图”数据库里污染企业总数的10%,马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今年,他计划推出“污染地图2.0”。新版本最大的卖点在于增加了“水污染地图”,只要打开APP,市民能够同时看到国内各个城市的空气污染和水污染情况。与此同时,2.0版本还增加了天气预报、运动指数等实用功能。
在过去几年,马军几乎没有主动对“污染地图”进行大规模的宣传推广,哪怕把“污染地图”搬到手机上,也只限于少数人知道,上线半年,下载量才达到5万次。
为何如此低调?
马军的回答是:一是如此大规模的数据公布,在国内外都没有先例,大量的技术问题和沟通问题需要处理,包括与政府的沟通等;二是数据还是比较敏感,可能影响企业声誉,需要特别严肃对待;三是数据公开要合法合规,需要做好法律方面的准备,要为企业可能提起的诉讼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