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媒体时代,新媒体赋权和赋能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人的信息化生存的本性,使世界各地的人们对信息传播——无论是发布还是获取信息——的诉求得到空前的释放和满足。正是新媒体技术跨国界(transnational)的应用和发展促成了国际传播超越主权国家政府的社会化转型,从而演变成为超国界(supranational)的全球传播。
一、国际传播社会化转型的技术动因:社交媒体的介入
新媒体技术是国际传播的关键性变革力量之一。每一次信息传播技术的升级换代,都伴随着跨国界传播活动的颠覆性变化。迄今为止,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的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极大地打破和改变了国际传播原有的单一主体模式和样态。在2015年1月法国《查理周刊》突遭枪击事件的国际报道中,一个名为Reported. ly的推特账号成为这场国际新闻传播大战中的一匹“黑马”,令人侧目。Reported.ly是著名独立新闻机构初见传媒(First Look Media)于2014年12月推出的新媒体项目,由美国从事社交媒体国际报道实践的先驱(因在2011年通过推特发布中东骚动的即时消息而一举成名)、全国公共广播前资深制作人安迪·卡尔文(Andy Carvin)领衔。Reported.ly的运作模式是:拥有丰富媒体工作经验的运营者在社交媒体推特上筛选、过滤各类即时信息并仍旧以推特为平台发布组合后的新闻报道。这样一来,Reported.ly最大的特点就是不依靠任何传统媒体,甚至连自己的网站都没有,而完全以推特账号作为国际新闻报道载体。在国际新闻界,这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它标志着社交媒体业已成为国际新闻传播的主战场。无疑,国际受众的媒介接触习惯的改变即其获取信息的主渠道从传统媒体转移到社交媒体,助推了国际传播的主阵地从传统媒体转向社交媒体。
媒介即隐喻。一定的媒介象征着一定的社会关系,并折射出一定阶段的人类文明进程。社交媒体(社会化媒体)的出场蕴含着一股强劲的人类信息传播社会化趋势。社交媒体在跨国信息流通领域中的应用产生了极其深刻的传播效应,它极大地促进了国际传播超越主权国家(政府)一元化主导和中心化垄断的社会化进程。
二、国际传播社会化转型的显著表征:传播主体的多元化
国际传播社会化转型的一个最显著特征是国际传播主体的多元化趋势。进入21世纪,伴随着新媒体的涌现,加之媒介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扩散,在国际传播领域出现了一股各种传播主体蓬勃兴起的新动向,包括媒体自身、跨国公司、国际非政府组织和个人等在内的诸多非国家行为体(Non-State Actors)纷纷参与到国际传播活动中。社交媒体具有面向各种互动主体的多维开放特征。在新媒体的强大赋权和赋能作用下,这些非国家行为体尤其是普通公众个人(譬如意见领袖)和个人组织(譬如非政府组织或民间团体)在国际传播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而呈现出“全民传播”或“全面传播”(Total Communication)的态势。由此,国际传播从国家(间)的政治传播走向面向整个社会(间)的社会化传播。
从社会结构变迁的角度看,以传播主体多元化为特征的国际传播社会化趋势契合了后冷战时代西方社会国家-社会二元对立的(公民)社会化亦即去国家化的发展进程——所谓“小政府(化)、大社会(化)”。就全球范围而言,在多元传播主体介入和参与信息流通或信息交换的情况下,信息流动的加速和信息流程缩短及双向化、信息向全球各地多向度扩散的国际传播新动向,挑战了由西方大国及其主流国际媒体所构建的单极化国际传播格局和不对等、不均衡的国际传播态势,并重构出一种自下而上的、多中心化或去中心化、趋于扁平化的国际传播新秩序。伴随着国际传播的社会化进程,人类社会由各主权国家所构成的国际社会逐渐演进为由各国政府、跨国公司、跨国公民及国际非政府组织所构成的全球公民社会。
三、国际传播社会化转型的实质:人性化
Web 2.0时代的媒体是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内容”为中心的媒介形式。社交媒体把人与物(即信息内容)的关系拓展深化为人与人的关系。这是因为,社交媒体将信息的生产和发布主导权交还给了个人或个体公民,从而充分发掘个人的自主性,使之积极参与构建一个由广大用户集体智慧和力量主导的互联网体系——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社会关系网络,进而形成一个在生存形态上更加人性化的传播生态圈。
在国际传播领域,作为基于用户社会关系的内容生产与传播平台,社交媒体可以吸引对某一国际话题感兴趣或有利益相关性的各国公众主动参与其中,包括以点击、点赞、留言、评论、跟帖、转发等方式进行内容分享和观点表达上的互动。这些国际公众既是消费信息内容的受众,又是创造信息内容的传播主体。由此,在世界范围内,传受双方形成一种互为主客体的、对话性的主体间性人际关系,国际传播因此获得了空前的个人接近性(personal proximity)。正是在社交媒体网络的作用下,国际传播正日益走向微观化、个体化(个人化)和个性化(差异化)。
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交媒体视域下的国际传播实质上是一种人际传播,是一种跨国性的人际传播。人际传播化的国际传播所构建的与其说是国际关系,不如说是跨国性的人际关系。因而,国际传播社会化的实质就是人性化。就国际传播的发展趋势而言,社会化转型实际上就是人性化转型。国际传播的这种人性化转向直接体现为国际传播内容倾向从主权国家和超国家机构至上的高级政治转向公民个人和人类整体至上的低级政治如气候变化、生态环境保护、身心健康、移民和跨国犯罪等。由此可见,人将在国际传播中越来越趋于中心位置,并将如同以往的民族国家一样成为未来全球化(所谓“全球化3.0”)的关键要素和主要推动者。
四、国际传播社会化转型的范式革命:全球主义
伴随着国际传播的社会化进程,国际传播的关怀对象和聚焦点持续不断地由民族国家的宏观层面转向个体“人”的微观层面。在国际传播学界,经典的也是主流的研究范式一直是国家主义即国家中心、本位主义的。该理论范式把民族国家或主权国家理所当然地当作唯一的分析单位(“单元”),把国际传播理解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传播乃至于政府与政府之间的传播,并以此为基础来探讨国家对外传播活动的动因、目的、过程和机制等。早在冷战结束后,伴随着新兴媒体的涌现和各国社会化浪潮的风起云涌,这使得以国家为分析单位的传统国际传播研究范式越来越无法全面地涵盖和有效地解释全球范围内出现的各种国际传播新现象。于是,一些国际传播学者纷纷调转和调整他们的研究视角,从全球的角度和以个人为焦点来重新审视跨国信息传播现象,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國际传播研究范式——全球(中心或本位)主义,并相应地拓展出超越传统宏大叙事、向小叙事开放的叙事能力。作为新的国际传播解释范式(分析框架),全球主义范式意味着一场超越传统研究范式的方法论革命,它试图超越国家主义或国家中心、本位论取向,而把囊括了各种超国家或非国家行为体的全球传播网络体系纳入观照视域和分析框架之内。
全球主义范式所反映和揭示的正是国际传播的社会化及其实质——人性化。全球主义范式强调要以开阔的视域、开放的心态,超越主权国家利益和国际关系的局限,更为普遍地从“人的维度”(human dimension)来看待和解决国际传播问题。因此,人(而非国家)及人权(而非国家主权)应该成为国际传播研究新的、最重要的出发点和关切点。对此,国际传播学者罗伯特·福特纳提出了国际传播研究的人类中心主义立场:人是国际传播中除国家外的另一个中心。人不仅是作为国际政治和商业宣传对象的受众,而且是拥有传播权利的主体——世界公民。人权即人的传播权(right to communication,寻求信息和自由表达思想的权利),因而也是国际关系中主宰信息流通的基本原则(除了国家政治主权)。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全球主义范式同时也是一种以人为本(本体、本位)的人本主义范式。有鉴于此,当前新媒体语境下国际传播的日益社会化即人性化转型进程恰好印证了这场转向全球主义即人本主义的国际传播学方法论革命。
(本文系中国传媒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新世界主义视域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外传播研究”和中国传媒大学“双一流”建设支持项目“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的传播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分别为:CUC2019A007和YLTS180608)
一、国际传播社会化转型的技术动因:社交媒体的介入
新媒体技术是国际传播的关键性变革力量之一。每一次信息传播技术的升级换代,都伴随着跨国界传播活动的颠覆性变化。迄今为止,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的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极大地打破和改变了国际传播原有的单一主体模式和样态。在2015年1月法国《查理周刊》突遭枪击事件的国际报道中,一个名为Reported. ly的推特账号成为这场国际新闻传播大战中的一匹“黑马”,令人侧目。Reported.ly是著名独立新闻机构初见传媒(First Look Media)于2014年12月推出的新媒体项目,由美国从事社交媒体国际报道实践的先驱(因在2011年通过推特发布中东骚动的即时消息而一举成名)、全国公共广播前资深制作人安迪·卡尔文(Andy Carvin)领衔。Reported.ly的运作模式是:拥有丰富媒体工作经验的运营者在社交媒体推特上筛选、过滤各类即时信息并仍旧以推特为平台发布组合后的新闻报道。这样一来,Reported.ly最大的特点就是不依靠任何传统媒体,甚至连自己的网站都没有,而完全以推特账号作为国际新闻报道载体。在国际新闻界,这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它标志着社交媒体业已成为国际新闻传播的主战场。无疑,国际受众的媒介接触习惯的改变即其获取信息的主渠道从传统媒体转移到社交媒体,助推了国际传播的主阵地从传统媒体转向社交媒体。
媒介即隐喻。一定的媒介象征着一定的社会关系,并折射出一定阶段的人类文明进程。社交媒体(社会化媒体)的出场蕴含着一股强劲的人类信息传播社会化趋势。社交媒体在跨国信息流通领域中的应用产生了极其深刻的传播效应,它极大地促进了国际传播超越主权国家(政府)一元化主导和中心化垄断的社会化进程。
二、国际传播社会化转型的显著表征:传播主体的多元化
国际传播社会化转型的一个最显著特征是国际传播主体的多元化趋势。进入21世纪,伴随着新媒体的涌现,加之媒介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扩散,在国际传播领域出现了一股各种传播主体蓬勃兴起的新动向,包括媒体自身、跨国公司、国际非政府组织和个人等在内的诸多非国家行为体(Non-State Actors)纷纷参与到国际传播活动中。社交媒体具有面向各种互动主体的多维开放特征。在新媒体的强大赋权和赋能作用下,这些非国家行为体尤其是普通公众个人(譬如意见领袖)和个人组织(譬如非政府组织或民间团体)在国际传播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而呈现出“全民传播”或“全面传播”(Total Communication)的态势。由此,国际传播从国家(间)的政治传播走向面向整个社会(间)的社会化传播。
从社会结构变迁的角度看,以传播主体多元化为特征的国际传播社会化趋势契合了后冷战时代西方社会国家-社会二元对立的(公民)社会化亦即去国家化的发展进程——所谓“小政府(化)、大社会(化)”。就全球范围而言,在多元传播主体介入和参与信息流通或信息交换的情况下,信息流动的加速和信息流程缩短及双向化、信息向全球各地多向度扩散的国际传播新动向,挑战了由西方大国及其主流国际媒体所构建的单极化国际传播格局和不对等、不均衡的国际传播态势,并重构出一种自下而上的、多中心化或去中心化、趋于扁平化的国际传播新秩序。伴随着国际传播的社会化进程,人类社会由各主权国家所构成的国际社会逐渐演进为由各国政府、跨国公司、跨国公民及国际非政府组织所构成的全球公民社会。
三、国际传播社会化转型的实质:人性化
Web 2.0时代的媒体是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内容”为中心的媒介形式。社交媒体把人与物(即信息内容)的关系拓展深化为人与人的关系。这是因为,社交媒体将信息的生产和发布主导权交还给了个人或个体公民,从而充分发掘个人的自主性,使之积极参与构建一个由广大用户集体智慧和力量主导的互联网体系——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社会关系网络,进而形成一个在生存形态上更加人性化的传播生态圈。
在国际传播领域,作为基于用户社会关系的内容生产与传播平台,社交媒体可以吸引对某一国际话题感兴趣或有利益相关性的各国公众主动参与其中,包括以点击、点赞、留言、评论、跟帖、转发等方式进行内容分享和观点表达上的互动。这些国际公众既是消费信息内容的受众,又是创造信息内容的传播主体。由此,在世界范围内,传受双方形成一种互为主客体的、对话性的主体间性人际关系,国际传播因此获得了空前的个人接近性(personal proximity)。正是在社交媒体网络的作用下,国际传播正日益走向微观化、个体化(个人化)和个性化(差异化)。
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交媒体视域下的国际传播实质上是一种人际传播,是一种跨国性的人际传播。人际传播化的国际传播所构建的与其说是国际关系,不如说是跨国性的人际关系。因而,国际传播社会化的实质就是人性化。就国际传播的发展趋势而言,社会化转型实际上就是人性化转型。国际传播的这种人性化转向直接体现为国际传播内容倾向从主权国家和超国家机构至上的高级政治转向公民个人和人类整体至上的低级政治如气候变化、生态环境保护、身心健康、移民和跨国犯罪等。由此可见,人将在国际传播中越来越趋于中心位置,并将如同以往的民族国家一样成为未来全球化(所谓“全球化3.0”)的关键要素和主要推动者。
四、国际传播社会化转型的范式革命:全球主义
伴随着国际传播的社会化进程,国际传播的关怀对象和聚焦点持续不断地由民族国家的宏观层面转向个体“人”的微观层面。在国际传播学界,经典的也是主流的研究范式一直是国家主义即国家中心、本位主义的。该理论范式把民族国家或主权国家理所当然地当作唯一的分析单位(“单元”),把国际传播理解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传播乃至于政府与政府之间的传播,并以此为基础来探讨国家对外传播活动的动因、目的、过程和机制等。早在冷战结束后,伴随着新兴媒体的涌现和各国社会化浪潮的风起云涌,这使得以国家为分析单位的传统国际传播研究范式越来越无法全面地涵盖和有效地解释全球范围内出现的各种国际传播新现象。于是,一些国际传播学者纷纷调转和调整他们的研究视角,从全球的角度和以个人为焦点来重新审视跨国信息传播现象,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國际传播研究范式——全球(中心或本位)主义,并相应地拓展出超越传统宏大叙事、向小叙事开放的叙事能力。作为新的国际传播解释范式(分析框架),全球主义范式意味着一场超越传统研究范式的方法论革命,它试图超越国家主义或国家中心、本位论取向,而把囊括了各种超国家或非国家行为体的全球传播网络体系纳入观照视域和分析框架之内。
全球主义范式所反映和揭示的正是国际传播的社会化及其实质——人性化。全球主义范式强调要以开阔的视域、开放的心态,超越主权国家利益和国际关系的局限,更为普遍地从“人的维度”(human dimension)来看待和解决国际传播问题。因此,人(而非国家)及人权(而非国家主权)应该成为国际传播研究新的、最重要的出发点和关切点。对此,国际传播学者罗伯特·福特纳提出了国际传播研究的人类中心主义立场:人是国际传播中除国家外的另一个中心。人不仅是作为国际政治和商业宣传对象的受众,而且是拥有传播权利的主体——世界公民。人权即人的传播权(right to communication,寻求信息和自由表达思想的权利),因而也是国际关系中主宰信息流通的基本原则(除了国家政治主权)。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全球主义范式同时也是一种以人为本(本体、本位)的人本主义范式。有鉴于此,当前新媒体语境下国际传播的日益社会化即人性化转型进程恰好印证了这场转向全球主义即人本主义的国际传播学方法论革命。
(本文系中国传媒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新世界主义视域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外传播研究”和中国传媒大学“双一流”建设支持项目“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的传播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分别为:CUC2019A007和YLTS18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