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互联网+教育的目标及实现策略进行分析探讨,找出互联网+教育实践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并提出2017版课程标准对互联网+教育提出的导向。希望能够为教师工作的开展打开思路。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2017版课程标准;实现方式
引言
国务院于2017年发布《国家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其中明确提出重点发展互联网+教育。教育部门于2018年发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重点强调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由此可知,互联网+教育将会广泛应用在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也会和教育进行深度融合。
1.“互联网+教育”发展目标
互联网+教育指的不光是教育向信息化方向发展,之外,还说明教育在互联网背景下构建的形态。网络和教育的融合是教学理念和方法改革的体现。近年来,网易、腾讯等现线上课堂出现在学生的眼前,互联网已经广泛应用在教学过程中,但这些线上课程的应用仅仅是互联网教育的开始,还未发展成教育和网络的深度结合。想要使二者深度融合,应该将如下目标作为工作开展基础:
1.1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知识向碎片化发展,人类逐渐从传统记忆认知转变为智能设备无限量认知,转变自身认知方式知识创新不再像以往一样是特权,正逐渐向大众方向发展。将课堂系统知识的学习和网络方式学习进行有效结合,能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散思维能力对人才的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
1.2开放性教学特点
互联网+意味着无限的可能,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掀起的潮流是平台性思维、社会性思维、共享性思维、开放性思维。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和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多个领域和组织机构的边界边的模糊,社会、学校、教育也正在缓慢融合。互联网+时代教育打破了传统封闭体制的现象,向社会呈现出协同合作的特点。也许,日后学校将会打破传统班级教学制度,教师也不仅仅属于学校,还属于社会,属于网络教学。学生除在课堂学习之外,还可以在家里学习。教学服务方式从传统的学校、教室、教师,逐渐发展为网络、移动端和学生,学生不会传统教学过程中的时间、空间、环境限制。
1.3个性化教育服务
互联网+教育能够将学生作为教学中心,教学理念和方式能够满足学生的喜好,内容能够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改革应是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方案,能够为学生营造个性化学习氛围,对大数据、智能、科学、可视、统计、社会学、心理学等诸多领域的知识和技术进行充分利用,深入研究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行为,从而开展针对性教学。
2.“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方向
2.1树立正确教育认知
互联网和教育的深度融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个性化教学和开放式教学相对遥远,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教育工作在不断改革,已经打破了传统教学思维和限制,通过网络开展学习实践将会是日后教育事业的必然发展趋势。
2.2完善教育设施
从教育软件和硬件系统来看,网络教育的基础设施、平台和数据系统等均是互联网加教育的基础和保障。互联网+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大力支持。课程直播、微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一教学方式已经开始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对此政府部门、社会各界人士及学校、教师应该齐心合力通过多样化方式将在线教学质量提升。
2.3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互联网+教育具有开放的特性,能够打破以往教学过程中单一枯燥的氛围。在此环境下,社会和学校之间的组织机构边界变得模糊,以往教学过程中,学生不能拿手机进入校园的指令将不存在。在此背景下,教育领域将会出现不适应的现象。因此,学校和教育部门应制定学分制度和合作办学制度,通过社会评价等方式来使教学方式规范。此外,应正确对待处理互联网所具备的虚拟和开放性质导致的不良观念,完善开放教育组织构架。只有完善上述保障工作,才能够将学生作为根本,开展全新教学工作。
2.4创新教学模式
当基础教学设施和管理制度得以完善后,互联网教学平台将会惠及大量教学资源,并通过直播或者微课的方式开展教学。大数据能够对学习内容进行精准化分析,在线课堂发展为常见的教学方式,智能设备也将会成为课堂的必备用品。这样一来,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将得以落实。
2.5创建多样化教学评价制度
在创建教学评价时,应本着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原则,高度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互联网和教育的融合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使教学评价变得全面中肯,使评价结果具有价值,使其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导向。此外,教师能够从大数据记录中挖掘学生的潜力,对其进行创新能力评价,从而达到培养综合性人才的目标。
3.2017版课程标准对互联网+教育提出的导向
3.1定位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2017版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学和评价共涉及问题式教学、实践式教学、信息技术的应用、思维结构及关注表现几方面评价,每项内容均与互联网+教育有關联。其中,信息技术应用部分对信息技术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进行阐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能够起到推动的作用,有效改变学生和教师的学习理念与方式,使学生能够享受高质量的教学。大数据和智能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将会主导教学方式的发展,为学生营造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
3.2明确教学方式的创新
2017版课标提出教学方式方面具体教学方式应该以网络项目学习为基础,对多媒体资源进行充分利用探究知识,以大数据为基础模拟学习,营造互动学习氛围,对VR技术进行充分利用,加强学生学习体验感。除此之外,2017版课标提出教师应该在互联网加教育背景下积极探索教学方式,敢于创新教学理念,将新型软件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创建立体教材,跟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3.3提出多元化教学评价
多元化教学评价的落实存在一定难,与实践教学相比困难点诸多。2017版课标明确提出教学多元化评价的要求。要求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创新教学评价方式,使教学评价变得互动针对,从而将其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2017版课标表达出教学评价对互联网+教学的重要性。
4.结束语
互联网和教育的全面融合是教育工作变得开放、个性和创新,这些特性也将会是日后教育工作的发展走向,互联网和教育的融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只有跟随时代发展脚步,敢于创新学习,大胆尝试,才能够满足社会人才需求,并为其提供全面综合型人才。本文从2017版课标出发对互联网加教育模式下教育工作的发展方向进行探究,希望能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性意见和建议。
参考文献
[1]周霞,王旭.基于2017版课标的“互联网+教育”行动路径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2):26-29.
[2]尚晓丽,唐春艳.”互联网+教育”视角下高职院校优化”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路径研究[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2):76-80. DOI:10.13899/j.cnki.szptxb.2019.02.013.
[3]廖思伦.“互联网+教育”: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教育观察,2019,(13):25-27. DOI:10.16070/j.cnki.cn45-1388/g4s.2019.13.006.
[4]尚晓丽,杨学文,唐春艳.“互联网+教育”理念下高职营销专业教师知识结构优化思考[J].知识经济,2019,(12):172-173.
[5]周如俊.“互联网+教育”环境下中职教师“实践共同体”研修新模式——以江苏省第十二批特级教师(中职)群体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9):67-72.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2017版课程标准;实现方式
引言
国务院于2017年发布《国家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其中明确提出重点发展互联网+教育。教育部门于2018年发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重点强调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由此可知,互联网+教育将会广泛应用在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也会和教育进行深度融合。
1.“互联网+教育”发展目标
互联网+教育指的不光是教育向信息化方向发展,之外,还说明教育在互联网背景下构建的形态。网络和教育的融合是教学理念和方法改革的体现。近年来,网易、腾讯等现线上课堂出现在学生的眼前,互联网已经广泛应用在教学过程中,但这些线上课程的应用仅仅是互联网教育的开始,还未发展成教育和网络的深度结合。想要使二者深度融合,应该将如下目标作为工作开展基础:
1.1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知识向碎片化发展,人类逐渐从传统记忆认知转变为智能设备无限量认知,转变自身认知方式知识创新不再像以往一样是特权,正逐渐向大众方向发展。将课堂系统知识的学习和网络方式学习进行有效结合,能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散思维能力对人才的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
1.2开放性教学特点
互联网+意味着无限的可能,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掀起的潮流是平台性思维、社会性思维、共享性思维、开放性思维。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和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多个领域和组织机构的边界边的模糊,社会、学校、教育也正在缓慢融合。互联网+时代教育打破了传统封闭体制的现象,向社会呈现出协同合作的特点。也许,日后学校将会打破传统班级教学制度,教师也不仅仅属于学校,还属于社会,属于网络教学。学生除在课堂学习之外,还可以在家里学习。教学服务方式从传统的学校、教室、教师,逐渐发展为网络、移动端和学生,学生不会传统教学过程中的时间、空间、环境限制。
1.3个性化教育服务
互联网+教育能够将学生作为教学中心,教学理念和方式能够满足学生的喜好,内容能够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改革应是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方案,能够为学生营造个性化学习氛围,对大数据、智能、科学、可视、统计、社会学、心理学等诸多领域的知识和技术进行充分利用,深入研究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行为,从而开展针对性教学。
2.“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方向
2.1树立正确教育认知
互联网和教育的深度融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个性化教学和开放式教学相对遥远,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教育工作在不断改革,已经打破了传统教学思维和限制,通过网络开展学习实践将会是日后教育事业的必然发展趋势。
2.2完善教育设施
从教育软件和硬件系统来看,网络教育的基础设施、平台和数据系统等均是互联网加教育的基础和保障。互联网+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大力支持。课程直播、微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一教学方式已经开始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对此政府部门、社会各界人士及学校、教师应该齐心合力通过多样化方式将在线教学质量提升。
2.3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互联网+教育具有开放的特性,能够打破以往教学过程中单一枯燥的氛围。在此环境下,社会和学校之间的组织机构边界变得模糊,以往教学过程中,学生不能拿手机进入校园的指令将不存在。在此背景下,教育领域将会出现不适应的现象。因此,学校和教育部门应制定学分制度和合作办学制度,通过社会评价等方式来使教学方式规范。此外,应正确对待处理互联网所具备的虚拟和开放性质导致的不良观念,完善开放教育组织构架。只有完善上述保障工作,才能够将学生作为根本,开展全新教学工作。
2.4创新教学模式
当基础教学设施和管理制度得以完善后,互联网教学平台将会惠及大量教学资源,并通过直播或者微课的方式开展教学。大数据能够对学习内容进行精准化分析,在线课堂发展为常见的教学方式,智能设备也将会成为课堂的必备用品。这样一来,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将得以落实。
2.5创建多样化教学评价制度
在创建教学评价时,应本着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原则,高度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互联网和教育的融合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使教学评价变得全面中肯,使评价结果具有价值,使其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导向。此外,教师能够从大数据记录中挖掘学生的潜力,对其进行创新能力评价,从而达到培养综合性人才的目标。
3.2017版课程标准对互联网+教育提出的导向
3.1定位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2017版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学和评价共涉及问题式教学、实践式教学、信息技术的应用、思维结构及关注表现几方面评价,每项内容均与互联网+教育有關联。其中,信息技术应用部分对信息技术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进行阐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能够起到推动的作用,有效改变学生和教师的学习理念与方式,使学生能够享受高质量的教学。大数据和智能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将会主导教学方式的发展,为学生营造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
3.2明确教学方式的创新
2017版课标提出教学方式方面具体教学方式应该以网络项目学习为基础,对多媒体资源进行充分利用探究知识,以大数据为基础模拟学习,营造互动学习氛围,对VR技术进行充分利用,加强学生学习体验感。除此之外,2017版课标提出教师应该在互联网加教育背景下积极探索教学方式,敢于创新教学理念,将新型软件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创建立体教材,跟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3.3提出多元化教学评价
多元化教学评价的落实存在一定难,与实践教学相比困难点诸多。2017版课标明确提出教学多元化评价的要求。要求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创新教学评价方式,使教学评价变得互动针对,从而将其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2017版课标表达出教学评价对互联网+教学的重要性。
4.结束语
互联网和教育的全面融合是教育工作变得开放、个性和创新,这些特性也将会是日后教育工作的发展走向,互联网和教育的融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只有跟随时代发展脚步,敢于创新学习,大胆尝试,才能够满足社会人才需求,并为其提供全面综合型人才。本文从2017版课标出发对互联网加教育模式下教育工作的发展方向进行探究,希望能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性意见和建议。
参考文献
[1]周霞,王旭.基于2017版课标的“互联网+教育”行动路径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2):26-29.
[2]尚晓丽,唐春艳.”互联网+教育”视角下高职院校优化”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路径研究[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2):76-80. DOI:10.13899/j.cnki.szptxb.2019.02.013.
[3]廖思伦.“互联网+教育”: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教育观察,2019,(13):25-27. DOI:10.16070/j.cnki.cn45-1388/g4s.2019.13.006.
[4]尚晓丽,杨学文,唐春艳.“互联网+教育”理念下高职营销专业教师知识结构优化思考[J].知识经济,2019,(12):172-173.
[5]周如俊.“互联网+教育”环境下中职教师“实践共同体”研修新模式——以江苏省第十二批特级教师(中职)群体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9):6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