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是数学素养的重要表现,是重要的数学能力。《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在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从创设情境、重视技能培养等方面进行探索。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应用能力;探索研究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解释和应用。”“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在实际教学中“用数学”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下面结合自己的数学教学实践,谈谈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方法。
一、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
教学应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情境,使学生乐此不疲地致力于数学学习。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以教材为蓝本,注重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轻松愉快的数学情境。
比如,教学“认位置”,以学生眼前的教室为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观察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位置关系的场景,让学生在从指定观察到自由观察、换位观察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使他们不光会表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还能感受到物体间位置关系的相对性,从而使学习变成一引导学生认识概念的形成。
二、重视技能的培养
数学知识技能训练“生活化”要求训练着眼于学以致用,而非学以致考,训练材料尽可能来自生活。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安排一个游戏: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如果有4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伸出2个手指。教师接着说现在有一块月饼,要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创设了一个较好的教学情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三、强化思维能力训练
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尽量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由于学生的思维的创造性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达到能力的创新。
四、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用复述题意来检验学生是否真正弄懂题目的意思。复述不等于背诵,可以变动字词,也不必要求说出具体的数字,但是题目的意思一定要说清楚。如教学“较复杂的反比例应用题时”,首先引导学生初读:了解题中告诉了哪几种量?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再读:弄懂列比例式的依据是什么?最后:就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较复杂的反比例应用题与简单的反比例应用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它们之间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有什么联系与规律?学生有了充裕的读书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较快地找出规律和注意点,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
小学生经过课堂学习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但是这些实际问题已经经过数学处理,各种条件与问题都比较明显,然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非如此容易,因此要多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遇到的疑惑、矛盾入手,引出新知识的实际问题或情境。
(一)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新课程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数学学习必须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要有意识的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使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
日常生活中有大量的数学问题,结合数学内容选择一些简单的问题加以分析、解决,这对从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数学观念尤为重要,同时也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
比如,在教学“比一比”时,通过找教室周围的物体的长短高矮的比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
(二)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
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产生兴趣。同时要让学生搜集信息,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勇气与信心,更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三)引导学生统计训练生活。
统计训练“生活化”是指把统计与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懂得生活中的一般道理,再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活动,让学生掌握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六、开设数学活动课,重视实践活动,为学生解决问题积累经验
开设数学活动课,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解决问题,可以使他们获取数学实际问题的背景、情境,理解有关的名词、概念,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题意,建立数学模型,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自由天地。比如,可以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如买菜、收水电费、乘公共汽车等入手发现数学问题,并把自己发现的数学问题记下来,然后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或学生与父母之间交流,最后把问题解决。这样可以为学生解决问题积累经验,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总之,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教学中,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在课外要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石海山.《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意义和策略》《当代教育教学理论研究》,2008.6.
[2] 岩语.《新课标下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能力之我见》《新时代教师》,2010.10.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应用能力;探索研究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解释和应用。”“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在实际教学中“用数学”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下面结合自己的数学教学实践,谈谈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方法。
一、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
教学应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情境,使学生乐此不疲地致力于数学学习。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以教材为蓝本,注重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轻松愉快的数学情境。
比如,教学“认位置”,以学生眼前的教室为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观察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位置关系的场景,让学生在从指定观察到自由观察、换位观察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使他们不光会表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还能感受到物体间位置关系的相对性,从而使学习变成一引导学生认识概念的形成。
二、重视技能的培养
数学知识技能训练“生活化”要求训练着眼于学以致用,而非学以致考,训练材料尽可能来自生活。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安排一个游戏: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如果有4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伸出2个手指。教师接着说现在有一块月饼,要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创设了一个较好的教学情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三、强化思维能力训练
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尽量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由于学生的思维的创造性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达到能力的创新。
四、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用复述题意来检验学生是否真正弄懂题目的意思。复述不等于背诵,可以变动字词,也不必要求说出具体的数字,但是题目的意思一定要说清楚。如教学“较复杂的反比例应用题时”,首先引导学生初读:了解题中告诉了哪几种量?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再读:弄懂列比例式的依据是什么?最后:就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较复杂的反比例应用题与简单的反比例应用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它们之间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有什么联系与规律?学生有了充裕的读书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较快地找出规律和注意点,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
小学生经过课堂学习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但是这些实际问题已经经过数学处理,各种条件与问题都比较明显,然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非如此容易,因此要多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遇到的疑惑、矛盾入手,引出新知识的实际问题或情境。
(一)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新课程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数学学习必须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要有意识的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使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
日常生活中有大量的数学问题,结合数学内容选择一些简单的问题加以分析、解决,这对从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数学观念尤为重要,同时也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
比如,在教学“比一比”时,通过找教室周围的物体的长短高矮的比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
(二)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
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产生兴趣。同时要让学生搜集信息,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勇气与信心,更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三)引导学生统计训练生活。
统计训练“生活化”是指把统计与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懂得生活中的一般道理,再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活动,让学生掌握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六、开设数学活动课,重视实践活动,为学生解决问题积累经验
开设数学活动课,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解决问题,可以使他们获取数学实际问题的背景、情境,理解有关的名词、概念,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题意,建立数学模型,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自由天地。比如,可以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如买菜、收水电费、乘公共汽车等入手发现数学问题,并把自己发现的数学问题记下来,然后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或学生与父母之间交流,最后把问题解决。这样可以为学生解决问题积累经验,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总之,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教学中,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在课外要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石海山.《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意义和策略》《当代教育教学理论研究》,2008.6.
[2] 岩语.《新课标下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能力之我见》《新时代教师》,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