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课堂对话教学的实施过程主要包括解析疑难问题、交流学习成果、批驳对方观点三个环节。
一、在解疑中进行自主性学习
“所谓的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自己主动地学习,自己有主见地学习。”(傅道春:《新课程课堂教学百问》,海南出版社,2003版,第126页)学生在学习中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主体,他们以自己的认知结构和学习能力为基础,主动地搜集、分析、处理信息,并根据自己的求知渴望,在预习过程中与文本对话,同时提出相关的疑难问题,以准备课堂对话交流。针对疑难问题或课后习题进行自主学习,自我释疑。
例如,在《三峡》的学习中,有学生提出:“郦道元写三峡风光,大部分笔墨放在写水,水是课文的重点,那么为什么要先写山后写水?能否调整一下顺序,或者只写水?”课堂上围绕这个问题,学生们很快地展开了自主学习。又如,教师问:“回溯三峡的过去,细看三峡的现在,展望三峡的未来,你想到了什么?我们今天应当怎样开发和利用三峡?”这一问题在充分尊重学生阅读体验的基础上,走进学生的现实生活,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需要学生主动地查阅有关资料以初步解决疑难问题。
总之,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对话的主体,应该积极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并通过有效的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来解疑释惑,生成新的知识,自主获得学习成果。
二、在交流中建立合作性学习
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师生交往过程,就是一个交流沟通的过程。对话是人与人交往的一种途径和方式。语文课堂对话教学允许学生对课文中的问题发表不同于别人的观点和看法,在观点与观点发生碰撞或冲突时,需要学生认真倾听,冷静思考,并与他人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吸收别人观点中正确的部分,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并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比如《紫藤萝瀑布》作业交流课。关于课后练习第二题,有学生说:老师,我觉得第二题出得不好。笔者当时心里一紧,怎么会弄出这么个问题呢?只好应变性地问,哪儿不好?学生说,课文写紫藤萝主要写的是花树、花穗和花朵,而第二题所列出的四个句子,是关于花树、花朵和树干的描写。一、二句应做整体,不能分开。
另一学生马上说,我不同意他的意见。第一句是写整棵紫藤萝,第二句写的是紫藤萝上的花朵,是从整体到局部。有人说两句一分开就不是整体了。有人说,“从空中垂下,不见发端,不见其终极”,这不是整体吗?后又有一学生说,第一句是粗略地描写,第二句是细腻地刻画。
从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为了很好地与他人进行对话交流,学生不仅要有自己的见解,还要善于做一个忠实的听众,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学会交流,学会尊重,体验他人感情,理解他人观点。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在批判中学会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研究性、质疑性、批判性的学习。它重视学生的批判对话过程,它让学生更多地感受、理解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并由此培养科学精神,切实提高学生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傅道春:《新课程课堂教学百问》,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第99页)语文课堂对话教学,是让学生对文本表达自己观点,并把自己观点与别人观点进行对比质疑。认真仔细地分辨出自己与别人的不同之处,自己观点的优秀之处和不足之处,别人观点的可取之处,以及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等等。
如《背影》一课,教师问:文中哪一处描写表现了浓浓的人性美?有学生说,父亲为儿子买橘子那一段动作描写表现了父子情深。有人认为,这种理解不对,父亲直接穿过铁道,爬月台,严重违反了交通规则,而且极不安全,不珍惜生命,所以不能说表现了人性美。还有学生说,父亲爬月台动作不雅观,所以不美。有同学马上反驳说,父亲是执意要去买橘子的,越是不顾及交通规则,越是不顾及自己的生命安全,越是凸显了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有学生说,去买橘子时父亲根本就没有感觉到自己笨拙,没有感觉到自己爬月台吃力费劲,更没有想过自己的动作潇不潇洒,雅不雅观,这更显示出父亲心中只有儿子而没有自己。
最后,师生通过对话探讨,感悟到文本表现的就是人性中最美的情感:深深的父爱。这是批判的眼光和思维,学生没有唯书、唯师、唯上,而是通过批判思维产生思想共鸣。有了这样的批判意识和思维,就会成为不盲目跟从,不迷信权威和书本的人,成为有独立判断能力的人。学生在这样的语文课堂对话教学中,批判意识、批判精神和批判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并在批判中学会了探究性学习。
四、在对话中拓展创造性思维
教育不仅传授知识技能,还要传授思维方法。“为思维而教”,“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造者。”(邪庭瑾:《教会学生思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4页)也就是说,要通过教学让学生学会创新思考,不仅会创造性地寻求新思路、新方法,解决疑难问题,而且还要学会用慧眼发现新问题。语文课堂教学承载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任,对话教学是完成这一任务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在语文课堂对话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文本和话题的理解和感悟,发表个人的独到看法。这个看法可以与教师、同学的观点不同,甚至是偏颇或错误的,不再像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那样,追求唯一标准答案,而是鼓励学生对课文中同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分析、解读。
有这样一个案例,课堂教学内容是《桃花源记》,整体阅读学习之后,让学生归纳课文的主旨。有学生回答了我们一直公认的答案:避战祸,反抗黑暗现实,同情农民的苦难,幻想有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与黑暗现实社会完全不同的社会,他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赞许。
有一学生却回答说,主题是讽刺和批判言而无信的小人。并解释说,渔夫偶然进入桃花源,得到了里面人们的热情接待。主人说明了生活在这里的原因是躲避战祸,离开时千叮万嘱“不足为外人道也”,但渔夫却又是做记号,又是带人去寻找。他难道不是食言吗?这是学生从另一角度思考而得到的收获。语文对话教学培养的就是这种创新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语文课堂对话教学促进了学生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形成,并在对话过程中拓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当然,最重要的是,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作者单位:安徽省怀远县马路初级中学(233432)
一、在解疑中进行自主性学习
“所谓的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自己主动地学习,自己有主见地学习。”(傅道春:《新课程课堂教学百问》,海南出版社,2003版,第126页)学生在学习中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主体,他们以自己的认知结构和学习能力为基础,主动地搜集、分析、处理信息,并根据自己的求知渴望,在预习过程中与文本对话,同时提出相关的疑难问题,以准备课堂对话交流。针对疑难问题或课后习题进行自主学习,自我释疑。
例如,在《三峡》的学习中,有学生提出:“郦道元写三峡风光,大部分笔墨放在写水,水是课文的重点,那么为什么要先写山后写水?能否调整一下顺序,或者只写水?”课堂上围绕这个问题,学生们很快地展开了自主学习。又如,教师问:“回溯三峡的过去,细看三峡的现在,展望三峡的未来,你想到了什么?我们今天应当怎样开发和利用三峡?”这一问题在充分尊重学生阅读体验的基础上,走进学生的现实生活,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需要学生主动地查阅有关资料以初步解决疑难问题。
总之,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对话的主体,应该积极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并通过有效的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来解疑释惑,生成新的知识,自主获得学习成果。
二、在交流中建立合作性学习
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师生交往过程,就是一个交流沟通的过程。对话是人与人交往的一种途径和方式。语文课堂对话教学允许学生对课文中的问题发表不同于别人的观点和看法,在观点与观点发生碰撞或冲突时,需要学生认真倾听,冷静思考,并与他人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吸收别人观点中正确的部分,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并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比如《紫藤萝瀑布》作业交流课。关于课后练习第二题,有学生说:老师,我觉得第二题出得不好。笔者当时心里一紧,怎么会弄出这么个问题呢?只好应变性地问,哪儿不好?学生说,课文写紫藤萝主要写的是花树、花穗和花朵,而第二题所列出的四个句子,是关于花树、花朵和树干的描写。一、二句应做整体,不能分开。
另一学生马上说,我不同意他的意见。第一句是写整棵紫藤萝,第二句写的是紫藤萝上的花朵,是从整体到局部。有人说两句一分开就不是整体了。有人说,“从空中垂下,不见发端,不见其终极”,这不是整体吗?后又有一学生说,第一句是粗略地描写,第二句是细腻地刻画。
从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为了很好地与他人进行对话交流,学生不仅要有自己的见解,还要善于做一个忠实的听众,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学会交流,学会尊重,体验他人感情,理解他人观点。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在批判中学会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研究性、质疑性、批判性的学习。它重视学生的批判对话过程,它让学生更多地感受、理解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并由此培养科学精神,切实提高学生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傅道春:《新课程课堂教学百问》,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第99页)语文课堂对话教学,是让学生对文本表达自己观点,并把自己观点与别人观点进行对比质疑。认真仔细地分辨出自己与别人的不同之处,自己观点的优秀之处和不足之处,别人观点的可取之处,以及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等等。
如《背影》一课,教师问:文中哪一处描写表现了浓浓的人性美?有学生说,父亲为儿子买橘子那一段动作描写表现了父子情深。有人认为,这种理解不对,父亲直接穿过铁道,爬月台,严重违反了交通规则,而且极不安全,不珍惜生命,所以不能说表现了人性美。还有学生说,父亲爬月台动作不雅观,所以不美。有同学马上反驳说,父亲是执意要去买橘子的,越是不顾及交通规则,越是不顾及自己的生命安全,越是凸显了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有学生说,去买橘子时父亲根本就没有感觉到自己笨拙,没有感觉到自己爬月台吃力费劲,更没有想过自己的动作潇不潇洒,雅不雅观,这更显示出父亲心中只有儿子而没有自己。
最后,师生通过对话探讨,感悟到文本表现的就是人性中最美的情感:深深的父爱。这是批判的眼光和思维,学生没有唯书、唯师、唯上,而是通过批判思维产生思想共鸣。有了这样的批判意识和思维,就会成为不盲目跟从,不迷信权威和书本的人,成为有独立判断能力的人。学生在这样的语文课堂对话教学中,批判意识、批判精神和批判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并在批判中学会了探究性学习。
四、在对话中拓展创造性思维
教育不仅传授知识技能,还要传授思维方法。“为思维而教”,“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造者。”(邪庭瑾:《教会学生思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4页)也就是说,要通过教学让学生学会创新思考,不仅会创造性地寻求新思路、新方法,解决疑难问题,而且还要学会用慧眼发现新问题。语文课堂教学承载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任,对话教学是完成这一任务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在语文课堂对话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文本和话题的理解和感悟,发表个人的独到看法。这个看法可以与教师、同学的观点不同,甚至是偏颇或错误的,不再像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那样,追求唯一标准答案,而是鼓励学生对课文中同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分析、解读。
有这样一个案例,课堂教学内容是《桃花源记》,整体阅读学习之后,让学生归纳课文的主旨。有学生回答了我们一直公认的答案:避战祸,反抗黑暗现实,同情农民的苦难,幻想有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与黑暗现实社会完全不同的社会,他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赞许。
有一学生却回答说,主题是讽刺和批判言而无信的小人。并解释说,渔夫偶然进入桃花源,得到了里面人们的热情接待。主人说明了生活在这里的原因是躲避战祸,离开时千叮万嘱“不足为外人道也”,但渔夫却又是做记号,又是带人去寻找。他难道不是食言吗?这是学生从另一角度思考而得到的收获。语文对话教学培养的就是这种创新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语文课堂对话教学促进了学生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形成,并在对话过程中拓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当然,最重要的是,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作者单位:安徽省怀远县马路初级中学(233432)